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的地理课程包括基础必修课程和拓展选修课程两部分,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地理Ⅰ》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传统的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四大圈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地理Ⅱ》主要为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产业区位;《地理Ⅲ》以区域作为载体,介绍人地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等。各个模块之间,不是分割开来没有联系,而是相互联系构成网络状的知识体系,知识的联系性强,发散性也强,因此高中学生感到学习地理时容易理解却零碎、松散,有些杂乱无章不好把握,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顾此失彼,一做就错,老师一点也能很快明白。究其原因,学生的知识存储处于割裂、孤立状态,没有理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也没有建构形成知识网络。而高中地理掌握住了整体体系后,就能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难点知识也能迎刃而解。 思维导图作为发散思维的有效的图形工具,在教学中使用能够很好地进行知识的梳理、拓展延伸,有效解决体系中的重难点,成为进行高效复习的方法之一。
一、对地理知识结构的梳理整合作用
复习时,学生如果一味地对照笔记死记硬背,就没有机会理清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没有机会将零散的知识进行衔接,建立不了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知识网络。单纯依靠视觉依靠机械记忆进行梳理整合的效果是低效的,有效的复习应该是结合动手、动脑,而思维导图恰恰能满足这种条件。如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节,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个概念作为核心,围绕它们进行知识的梳理,既突出了主干知识,也形成了四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板块,利用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示出本节的脉络体系,各事物间的联系也一目了然。
二、对学习新地理知识的引导启发作用
思维导图通过可视化的过程,将原有的认知图式进一步延伸完善。如要学习气候这一节,先进行的气候成因分析需要回顾地球运动知识和大气环流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图式,可以清晰地展现这几者之间的层次关系,比起简单的语言引导更具体形象,既能深化已有知识,也能让新知识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促进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巩固
思维导图可以将一节知识浓缩在一张图中,容量大,且层次清晰。在每节结束或单元结束后,画一张完整详细的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到了阶段性复习时,就可以将本节的知识用思维导图重新默画一遍,将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地方写上关键词,将印象较浅的地方画出大概并标记问号,将模糊的地方留出空白,然后与原图进行对比,修复模糊的地方,有效地进行了知识结构的查漏补缺。
四、促進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传统的笔记主要使用直线型的模式,具有严谨的逻辑。而思维导图则是充分运用左右脑,形象的语言、数字方面由左大脑管辖,抽象的感觉、知觉、直觉、联想和创造由右大脑管辖。它使用各种感觉、记忆或想法,如颜色、音符、图形,多角度地对某个概念进行展示和解释,多样性的构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五、防止发生学习负迁移的作用
教学中常常出现老师讲了学生听明白了但是做题又出错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对概念的联结关系认识程度不深,没有进行深度区分,事物间的关系模糊不清。如“工业区布局的位置特征”和“工业区布局的原因”,“人口规模的变化”又可分为“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比重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变化”与“自然增长率的正负”关联。像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二者的关系,列出正负两种对比关系,不光利用文字,还可以加上图形进一步解释。
六、 获得知识间联系、防止死记硬背的作用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记笔记上,笔记做得细致,课后巩固也花费了很大工夫在机械记忆上,但是最终的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书面笔记形式的改变就可以立竿见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重新整理笔记,目的不是简单地查漏补缺,而是用简练的关键词打通各概念、各地理事物间的关系。
七、促进地理思维发散的作用
思维导图在使用过程中,先建构基础的认知结构,进一步随意拓展联系各种各样不同角度的想法,用不同形式如颜色和曲线以及图形、符号、音符来描述人对事物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各方面的感觉。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内在联系,由一个中心概念不断向外延伸发散。如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性质、特征、特点等属性的要素属性联结关系,因果关系,反向思维、质疑思维、批判思维形成的对立联结关系,区域类比、直观类比等类比联结关系,变式发散、变意发散的表里联结关系。一个事物通过多种联结关系可以不断向外发散。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顺应课改要求,重新定位教学立足点应是学生的认知发展,重新思考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何展现知识内在联系的科学图景、如何教学生学会思维、如何在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基础上进行有效高效的复习,怎样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优化整合学习内容,并灵活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思维导图作为表征发散性思维知识的视觉工具,能够结合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将不同级别的主题用层次分明的图形加以表现,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的记忆和内化、建构知识体系;而且绘制方法简单,操作性强,绘制过程充满想象力和挑战性,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加工整理、建构知识网络、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新,应用于地理复习中具有重要价值。
一、对地理知识结构的梳理整合作用
复习时,学生如果一味地对照笔记死记硬背,就没有机会理清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没有机会将零散的知识进行衔接,建立不了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知识网络。单纯依靠视觉依靠机械记忆进行梳理整合的效果是低效的,有效的复习应该是结合动手、动脑,而思维导图恰恰能满足这种条件。如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节,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四个概念作为核心,围绕它们进行知识的梳理,既突出了主干知识,也形成了四个相对独立的知识板块,利用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示出本节的脉络体系,各事物间的联系也一目了然。
二、对学习新地理知识的引导启发作用
思维导图通过可视化的过程,将原有的认知图式进一步延伸完善。如要学习气候这一节,先进行的气候成因分析需要回顾地球运动知识和大气环流知识,通过思维导图的图式,可以清晰地展现这几者之间的层次关系,比起简单的语言引导更具体形象,既能深化已有知识,也能让新知识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三、促进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巩固
思维导图可以将一节知识浓缩在一张图中,容量大,且层次清晰。在每节结束或单元结束后,画一张完整详细的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到了阶段性复习时,就可以将本节的知识用思维导图重新默画一遍,将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地方写上关键词,将印象较浅的地方画出大概并标记问号,将模糊的地方留出空白,然后与原图进行对比,修复模糊的地方,有效地进行了知识结构的查漏补缺。
四、促進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传统的笔记主要使用直线型的模式,具有严谨的逻辑。而思维导图则是充分运用左右脑,形象的语言、数字方面由左大脑管辖,抽象的感觉、知觉、直觉、联想和创造由右大脑管辖。它使用各种感觉、记忆或想法,如颜色、音符、图形,多角度地对某个概念进行展示和解释,多样性的构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五、防止发生学习负迁移的作用
教学中常常出现老师讲了学生听明白了但是做题又出错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对概念的联结关系认识程度不深,没有进行深度区分,事物间的关系模糊不清。如“工业区布局的位置特征”和“工业区布局的原因”,“人口规模的变化”又可分为“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比重的变化”,“人口数量的变化”与“自然增长率的正负”关联。像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二者的关系,列出正负两种对比关系,不光利用文字,还可以加上图形进一步解释。
六、 获得知识间联系、防止死记硬背的作用
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记笔记上,笔记做得细致,课后巩固也花费了很大工夫在机械记忆上,但是最终的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思维方式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但是书面笔记形式的改变就可以立竿见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重新整理笔记,目的不是简单地查漏补缺,而是用简练的关键词打通各概念、各地理事物间的关系。
七、促进地理思维发散的作用
思维导图在使用过程中,先建构基础的认知结构,进一步随意拓展联系各种各样不同角度的想法,用不同形式如颜色和曲线以及图形、符号、音符来描述人对事物的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各方面的感觉。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内在联系,由一个中心概念不断向外延伸发散。如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性质、特征、特点等属性的要素属性联结关系,因果关系,反向思维、质疑思维、批判思维形成的对立联结关系,区域类比、直观类比等类比联结关系,变式发散、变意发散的表里联结关系。一个事物通过多种联结关系可以不断向外发散。
在新课程背景下,为顺应课改要求,重新定位教学立足点应是学生的认知发展,重新思考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何展现知识内在联系的科学图景、如何教学生学会思维、如何在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基础上进行有效高效的复习,怎样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优化整合学习内容,并灵活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思维导图作为表征发散性思维知识的视觉工具,能够结合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将不同级别的主题用层次分明的图形加以表现,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促使学生的记忆和内化、建构知识体系;而且绘制方法简单,操作性强,绘制过程充满想象力和挑战性,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加工整理、建构知识网络、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新,应用于地理复习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