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089-01
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近几年来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谈谈如何利用媒体搞好课堂教学:
一、利用媒体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
传统的绘画教学,“语言—静止图片—演示—练习”,课堂教学情感成分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易于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下,目睹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而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便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酿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再加上新颖的形式神秘的计算机功能,独特的设计,再配以激人之情,启人之智的音乐、较好地调节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信心十足,在轻松愉快释疑解难。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绘画的种类众多,风格各异,题材广泛,描写对象丰富多彩,很难真实地表现它,在绘画教学中,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讲解知识、技能,而往往并不完全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而让学生了解各个画种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无论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从别出心裁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如教学中国画,按备课思路,利用电脑设计了一个CAI软件,制作成动画的过程,充分展示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变化及画面处理进行定镜显示,连贯运作,放大观看比较,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加速了知识技能的掌握。缩短了演示时间,扩充了练习的空间,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三、提高艺术情趣,挖掘美术课的审美效应
传统欣赏课教学单一,缺乏艺术情趣,审美教育势必沦为说教,欣赏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进行,多媒体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视觉形式上其点、形、色、线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常规教育手段富于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相对集中,突破常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在欣赏课教学中的优势,扩大欣赏容量,使学生能更多的吸收与内容相关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极大限度的促进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潜能,激发学生从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除教材的范图外,还可以增补一些内容,如著名历史佳作,并置于显示屏上,比较异同,使学生获得对中国绘画艺术风格的直观认识。为深刻揭示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妙处,采用了色彩变更操作来实验,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四、利用电教媒体教学要注意提醒的几个问题
我们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功能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从前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我觉得还应注意: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不能“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应该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落到实处,起到化龙点睛的作用。
科学的美术新理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它的科学性,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它确立,所以必须科学地应用电教媒体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应用多媒体技术于美术教学,能使重点突出,难点易突破,信息量大,有助于照顾到全体学生,省时高效。又因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热情,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将会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近几年来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谈谈如何利用媒体搞好课堂教学:
一、利用媒体可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氛围
传统的绘画教学,“语言—静止图片—演示—练习”,课堂教学情感成分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易于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下,目睹枯燥无味的简单重复,而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的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及其交互操作,便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效果,为学生酿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再加上新颖的形式神秘的计算机功能,独特的设计,再配以激人之情,启人之智的音乐、较好地调节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的信心十足,在轻松愉快释疑解难。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绘画的种类众多,风格各异,题材广泛,描写对象丰富多彩,很难真实地表现它,在绘画教学中,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讲解知识、技能,而往往并不完全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以绘画技能为中心的旧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而让学生了解各个画种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电脑绘画中那种近乎游戏的手法,特别适合绘画基础薄弱的学生,会减轻心理压力,甚至会激发学习的热情,把美术学习作为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无论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从别出心裁而有创意的课程设计,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岂不真正实现了愉快教育。如教学中国画,按备课思路,利用电脑设计了一个CAI软件,制作成动画的过程,充分展示墨色的干、湿、浓淡的变化及画面处理进行定镜显示,连贯运作,放大观看比较,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加速了知识技能的掌握。缩短了演示时间,扩充了练习的空间,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
三、提高艺术情趣,挖掘美术课的审美效应
传统欣赏课教学单一,缺乏艺术情趣,审美教育势必沦为说教,欣赏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进行,多媒体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视觉形式上其点、形、色、线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常规教育手段富于变化,教学组织形式相对集中,突破常规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辅助手段在欣赏课教学中的优势,扩大欣赏容量,使学生能更多的吸收与内容相关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情感因素,极大限度的促进学生产生兴趣,激发潜能,激发学生从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比如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除教材的范图外,还可以增补一些内容,如著名历史佳作,并置于显示屏上,比较异同,使学生获得对中国绘画艺术风格的直观认识。为深刻揭示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妙处,采用了色彩变更操作来实验,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四、利用电教媒体教学要注意提醒的几个问题
我们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功能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着从前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我觉得还应注意: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不能“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应该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落到实处,起到化龙点睛的作用。
科学的美术新理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它的科学性,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它确立,所以必须科学地应用电教媒体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应用多媒体技术于美术教学,能使重点突出,难点易突破,信息量大,有助于照顾到全体学生,省时高效。又因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声像同步性、画面动态选择性和时空的可变性等优势,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热情,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必将会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