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编:周鑫瑶
“啊!”2014年2月11日,俄罗斯索契玫瑰庄园极限公园,当肖恩·怀特的滑雪板重重地磕在U形池的池边时,无数中国电视观众都听到了夏雨的这一声惊叹,当时,他就坐在与赛场近在咫尺的中央电视台直播间中,带着专业的现场解说耳机,以嘉宾评论员的身份点评着世界最顶级单板高手们的表现。
肖恩·怀特,对于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单板爱好者来说,他都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我也希望他能赢,”夏雨说,“人们都希望神话是完美的。”这种完美还包括在自己第一次体育评论员的生涯中、现场目睹神一般的人物完成神一般的壮举——冬奥会三连冠。
当然,他能打动夏雨的并不只是非凡的成就,还有他成长的经历,那其中也包含着夏雨的人生态度。
肖恩·怀特刚出生时被诊断患有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一岁前就接受过两次大手术,这种疾病会让他的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合,只有10%的患者能够活到20岁。最酷的是他的爸妈,他们没有将他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生活的当地不允许12岁以下的孩子学滑雪,而肖恩却在6岁时就被老爸领进了雪场。
这个孩子不仅成了能活过20岁的那10%,还成了这个星球上玩单板玩得最棒的人,连续十届冬季极限运动会冠军,唯一一位冬、夏两种极限运动会的双料冠军,连续两届冬奥会的单板滑雪U形池金牌得主他可以用最完美的表现完成最难的动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所企及的极限无人能及。
比赛结束,玫瑰庄园的电子大屏幕上显示着最后的排名,肖恩·怀特的名字出现在第四位,不仅没有人们期盼的第三枚奥运金牌,甚至连登上领奖台的机会都没有。“人生很多时候挺残酷的,之前的一切都很完美,你只想在最后画一个句号,可偏偏就是这个句号成了最不完美的部分,”夏雨说,原本你认为他将带着巨大的遗憾再感叹几句,他转折了:“希望他续写神话,但这只是我们强加在他身上的意愿,极限运动就是开心就好,我看他滑完以后挺开心的,所以,没必要替别人遗憾、担心。”
索契的意外之旅
尽管在微博上晒出的半裸健身照让所有人看到了他的八块腹肌,但他的右手还是会时不时去扶一下那在索契滑雪时扭伤的腰,这一切直到他坐进一张美人榻的角落才得以缓解,当然,重点并不在美人榻,而在那个角落有一个舒服的靠垫。
一到冬天,夏雨就进入了背着雪板满世界找雪滑的节奏。如果不是一个来自央视工作人员的电话,这个冬天,索契原本并不在他的计划之列。
作为资深的单板玩家,四年前,夏雨就去温哥华冬奥会凑过一回热闹,记忆犹新。他和“梦舟”滑雪队的几位队友兴冲冲地赶到温哥华,本想看几场比赛,但售票处外的队排了好几百米,“我这人就怕麻烦,一旦有些事情得到它花费的精力太多,而得到之后又未必达到你想要的效果时,他就会放弃。”
于是,哥几个就在温哥华踏踏实实地滑了五天雪,“就在进行奥运比赛的那个雪场,比赛场地的部分他们会拦起来,但其他地方都可以滑,天天滑。”夏雨说,比赛可以放弃不看,“但唯一不放弃的就是我的生活方式。”而这一次,他的生活方式为他换来了在最近的距离欣赏最高水平单板滑雪比赛的机会。
2013年10月底,因为本届索契冬奥会增加了单板滑雪的比赛项目,CCTV5便动了请夏雨去担任解说嘉宾的心,打电话来问他有没有兴趣,得到的回答非常痛快:“有啊!”情投意合之后便是各种手续和解说功课的准备,期间,还有一部来自徐克的电影找到他,“非常抱歉地推了,”一来是要言而有信,二来索契对他的吸引力的确更大,“选择的标准就是哪个做起来更开心。”
从2014年2月7日开始,夏雨就在索契过上了体育解说员的生活。 “原本以为解说员和演员差不多,都是别人准备好一切后你过去一演,”结果,两次误了班车差点儿迟到的状况让他知道,“这是从未有过的体验。”住在媒体村、睡80厘米宽的床、没有电视也没有健身房、吃不太合胃口的自助餐、拿着打印的解说时间表自己研究去直播间的路线,“反正告诉你今天下午四点钟需要到什么地方去解说,你就得自己先研究好路线怎么走,班车怎么坐,解说出现什么状况自己怎么搞定。”比赛结束后再和来自世界各国的体育记者一起排长长的队坐班车回驻地。
好在,他天生就是个松弛的人,擅长把从来都没干过的事干得像模像样,比如没有经过专业表演培训,第一次演戏就拿到了威尼斯影帝,比如第一次参加国际滑雪比赛就能拿到冠军,那是2006年在瑞士卢塞恩举办的“铁力山杯”单板滑雪比赛。他原本是去当嘉宾的,但到了现场后就一时技痒给自己报了个名,那时他只有不到50次的滑雪经历,但却拿到了业余组冠军,奖金2000欧元。 “你们要是现在去瑞士,爬到那个山顶,咖啡厅里还有我的照片挂着呢。”再比如这次在索契,把单板滑雪比赛说得有滋有味。
“我在国际广播中心跟他聊了两分钟就认定他没问题,”搭档洪刚如此说道。“转的圈数很多,快把自己拧出水儿来了啊!”这是夏雨在评论选手高难度动作时的描述,无数人都在抱怨索契的温度太高,雪质有问题,他的形容会让即便没有滑过雪的人都明白那个问题到底是什么:“15℃的时候,那个雪就像奶昔,雪和泥在一起,滑起来非常慢。”“因为他的解说,我多看了好几场比赛,”听到这样的评价,他开心的不得了。
在索契,唯一让夏雨有点不太适应的就是极其严格的安检制度,“基本上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开一辆车从驻地到赛场能被贴好多胶条,为了预防汽车炸弹,每到一个检查口就贴一个,所有的盖子都贴上胶条,不能让人中途再打开。”还有,所有有比赛的雪场都是全场封闭的,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戴着媒体证混进了“闲人免进”运动员训练场,“就是各种装听不懂呗,在拿点儿纪念章陶陶瓷,”唯一的代价是“混”进去之后就必须一直在里面待到晚上的运动员训练时间,于是,“正好滑了个够”。
就在夏雨准备离开索契的时候,电影圈传来了大新闻,刁亦男导演、廖凡主演的电影《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摘得金熊大奖,廖凡拿下柏林影帝。这也让人们再度想起了夏雨“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影帝”的身份,各种蜂拥而至的关于“影帝”的问题不得不让他将自己的频道从单板调回电影,尽管他的心还留在那片雪场上,“演戏不像运动你可以自己主导,演戏是一个集体合作,你得随着大家走,你只能在一个空间里尽可能的实现你能达到的东西。但是运动是一个自己掌控的运动,这山这么高,你觉得你能上吗?你觉得你能上就上,不能上就别上。你觉得这个东西你能做吗?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 工作是无聊的发明
夏雨说,自己一直在被生活选择,如此一路下来、来到了现在的样子。“我小时候没有一个目标将来长大要干什么。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被姜文导演选中了,拍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顺其自然进入这个行业。一切都更像是一种命运在选择我,我只是顺着它指引我的方向去走而已。”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在高一放暑假,见到姜文会觉得敬重,但也不会完全服从,所谓无知者无畏,“你们凭什么管我,是你们请我来演的。”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放肆,让他成为了活灵活现的马小军。
拿到威尼斯影帝的时候他还在青岛的高中上学,有报社的记者来采访才让他知道自己得奖了,“但当时对这个奖没什么概念,感觉还不如那个滑板比赛的冠军。”后来,回到学校后各种受表扬受重视才让他明白过来,“原来这事儿这么大,有点儿意思!”
夏雨对自己的幸运有足够的了解,“如果不是第一部戏就遇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遇到姜文、遇到那么完美的团队,我也许不会认为拍电影是一件有意思、好玩的事,之后也不会去考电影学院,如果是那样,现在的我就是完全不同的我。”所以,这一切就是命运对他的选择,也许是他天性中的自由和不强求造就了这一切,但这种选择也继续放大着这种自由和不强求。他从未有过那种咬着后槽牙、发誓一定要成功的沉重心愿,他有着对演员这个职业的自我要求,经常会在片场自发的要求“再拍一条,再拍一条”,但他也更有办法让自己用最松弛的姿态乐在其中。
在《西风烈》中扮演一个逃犯,媒体纷纷以“夏雨的首个反面角色”为新闻点来采访他,他反问对方:“你知道我为什么会选择演一个逃犯吗?”然后自问自答:“因为看剧本的时候我发现警察有一大堆,但逃犯只有一个。”
“理想中的我应该身怀十八般武艺”恰好,电视剧《北风那个吹》要求他演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青年,凭借着天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没用多长时间他就已经将快板打得有模有样,只是学跳芭蕾遭了点儿罪,因为“生平第一次大腿根着了地”。这部戏的前半部分在冬天的雪乡拍摄,更是乐坏了他,自己在驻地的后山上开辟了一条雪道,每天早上起来不洗脸不刷牙就去滑几趟,一边玩,一边就把戏拍完了。
不是每部戏都有雪滑,于是,他又找到了新乐子—开始学变魔术。 “过去拍戏在剧组里碰到个演员很喜欢变魔术,当时就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后来我打算拍一个跟魔术有关的戏,当时就练了一些。”当然,从他在各类访谈节目中展示的身手来看,“练了一些”绝对是谦虚。真实的状况是“我可能会把所有的坐飞机的时间,所有闲置的时间都拿来练,别人会觉得你是神经质。”他还向刘谦取过经,又常在剧组娱乐大家。“特别好,无聊的时候表演一下,大家马上就能来精神。”
有时去国外滑雪,老外们会问夏雨从事什么职业,他会一脸严肃地告诉对方自己是魔术师,然后还不忘当场露几手, “等我变完了,他们就真的相信了。”
他的微博里充斥着各种玩,冬天滑雪、秋天滑板、夏天划水,北海道、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瑞士这不禁让你想问他:“你是天天都在玩吗?”“其实我只是把玩的东西都放到微博上了。现在大家都压力很大,不用教人怎么工作,而需要教人怎么去玩。”他说,工作是人类发明的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它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大家都是天天各种抱怨工作、聊工作,时间长了,就会变成好像这种生活是应该的,我应该努力工作,努力悲催地生活。”他眼中更好的生活不是开上更好的车、穿上更好的衣服、在股票中赚更多的钱,而是无论在什么状况中,都能找到让自己真正开心的东西,那种最原始、最简单的开心。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加有理有据,他还会对“玩”进行一番解剖,“玩左边的‘王’是天地人合在一起,右边的‘元’是最初的意思,也就是说,回到最开始的状态,你就是王了。世界本是一个大游乐场,不过,长大之后我们却忘了。”
问他有没有什么职业方面的野心,得到的答案不是“没有”,而是“完全没有”,“所有可见的目标都不是我追求的,很多人都会给自己定一些可见的目标,比如什么时候赚足一千万,或者下部戏拿影帝,明年买一个大房子,对我来说,做事本身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才是意义。我做这件事会不会开心,我做这件事会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会不会体验更多的东西,这才重要。”
直到现在,他也不是一个会为了某个角色主动毛遂自荐的人,就是觉得自己已经在演艺圈里面演了十几年的戏。了解他、认可他的人会自然找到他,“反正我是什么鸟儿,你觉得我是什么鸟儿,那你就觉得我是什么鸟儿吧,你想找我演就找我演,不想找我演都看缘分。”但也有人质疑他在浪费自己的天分和运气,年少成名和笼罩在他头上的影帝光环总是让人们对他充满期待,好在,他依然是那个足够自我的夏雨,“大家对我期待,那是大家对我的期待。我第一部戏就得了影帝,但这并不代表我每部戏都能得影帝。我的愿望是更快乐的,更多的去体验生活。说白了,人生在世就那么几十年,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你得再多影帝也不是你的,挣再多钱也不是你的,多大的房子也不是你的,只是暂时寄存在你这而已,你走那天全都得还回去。”
他又提起了肖恩·怀特,“他只是为了赢、拿到奥运金牌来索契的吗?我觉得不是,金牌只有一块,如果每个人都直奔着成功去,那应该会特没劲吧?”
父爱轮回
因为爱玩,且热衷于高调地展示自己有多爱玩,所以,“长不大的孩子”一直都是贴在夏雨身上的一个标签。他不反驳,因为他也害怕长大,生怕某天的某一个瞬间突然发现青春不再,直到女儿的出生,让他一夜长大。
那天,夏雨端着DV在产房里浑身发抖到无法自控,后来回放才发现自己只拍到了医生的帽子和剪脐带时的一个剪刀头。但那也是让他成熟最快的一天,“以前所有不相信的,那一瞬间,全都相信了。”
他尽可能地守在女儿身边,“看着她拉第一泡屎、第一次出黄疸、黄疸褪去,第一次吃手、第一次吃脚,脖子慢慢硬起来、能坐住、开始会爬、会站,直到能走,”他承认,自己的心因此而变得柔软,这一切,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
3岁那年,父母离异,夏雨开始跟着父亲生活。父亲是个画家,“属于四海为家到处飘的那种”,他是在农村的姑姑家长大的,一年能见一次父亲就不错了。那时,他对父亲的印象就像一个能从口袋里不断掏出各种玩具的机器猫。他13岁开始独立生活,尽管对父亲的见多识广心生佩服,但内心也能感受到那份因为责任感缺失而不完整的父爱。
这份父子关系中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即便父爱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席太多,但父亲的两个选择却决定了他成为如今的夏雨—一个是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将他的照片寄给了姜文,另一个是在他16岁生日时给他买了一个滑板。青春叛逆时,他会选择对抗、甚至伤害,即便已经长大成人,但矛盾依旧存在,也很少沟通,“因为觉得彼此并不了解。”
女儿的成长让夏雨意识到不能让这种痛苦再有一个轮回,他设想着一定会有一个机会自己能和父亲坐下来好好聊一聊,“但那一定是一个我也想说、他也想听的时机。”
也许是血脉相承,其实在潜意识中,夏雨的生活态度和父亲非常相似,有一年去新西兰滑雪,他遇到一位出租车司机,也是个滑雪爱好者,挣半年钱,另外半年就到国外滑雪。还有一对在旅途中认识的加拿大老夫妇,没有房子,也没有汽车,家就在背包里,浪迹天涯,说走就走,他由衷地羡慕这种生活,但也心甘情愿地因为她们而有所改变。“上次和朋友去北海道,他们都考了‘雪崩证’(即专挑有雪崩可能的山峰逃生的技能鉴定),我说我算了,有孩子的人,就不会去那么危险的地方了。”
“我一定会带着她们周游世界,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好多人建议夏雨去参加《爸爸去哪儿》,他说:“我一定会带我女儿去玩,也可以像《爸爸去哪儿》那样带她去玩,但不是以参加节目的形式,那不太符合我个性。我们家已经有两个演员了,再出来一个,三个人都成了艺人,回头我想带她出去玩还得看她档期?”
曾有人问袁泉,最欣赏夏雨什么?袁泉的回答是平实、质朴,而且,她希望他永远不要长大。
“啊!”2014年2月11日,俄罗斯索契玫瑰庄园极限公园,当肖恩·怀特的滑雪板重重地磕在U形池的池边时,无数中国电视观众都听到了夏雨的这一声惊叹,当时,他就坐在与赛场近在咫尺的中央电视台直播间中,带着专业的现场解说耳机,以嘉宾评论员的身份点评着世界最顶级单板高手们的表现。
肖恩·怀特,对于这个星球上所有的单板爱好者来说,他都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我也希望他能赢,”夏雨说,“人们都希望神话是完美的。”这种完美还包括在自己第一次体育评论员的生涯中、现场目睹神一般的人物完成神一般的壮举——冬奥会三连冠。
当然,他能打动夏雨的并不只是非凡的成就,还有他成长的经历,那其中也包含着夏雨的人生态度。
肖恩·怀特刚出生时被诊断患有先天性心脏血管畸形,一岁前就接受过两次大手术,这种疾病会让他的动脉血和静脉血混合,只有10%的患者能够活到20岁。最酷的是他的爸妈,他们没有将他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生活的当地不允许12岁以下的孩子学滑雪,而肖恩却在6岁时就被老爸领进了雪场。
这个孩子不仅成了能活过20岁的那10%,还成了这个星球上玩单板玩得最棒的人,连续十届冬季极限运动会冠军,唯一一位冬、夏两种极限运动会的双料冠军,连续两届冬奥会的单板滑雪U形池金牌得主他可以用最完美的表现完成最难的动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所企及的极限无人能及。
比赛结束,玫瑰庄园的电子大屏幕上显示着最后的排名,肖恩·怀特的名字出现在第四位,不仅没有人们期盼的第三枚奥运金牌,甚至连登上领奖台的机会都没有。“人生很多时候挺残酷的,之前的一切都很完美,你只想在最后画一个句号,可偏偏就是这个句号成了最不完美的部分,”夏雨说,原本你认为他将带着巨大的遗憾再感叹几句,他转折了:“希望他续写神话,但这只是我们强加在他身上的意愿,极限运动就是开心就好,我看他滑完以后挺开心的,所以,没必要替别人遗憾、担心。”
索契的意外之旅
尽管在微博上晒出的半裸健身照让所有人看到了他的八块腹肌,但他的右手还是会时不时去扶一下那在索契滑雪时扭伤的腰,这一切直到他坐进一张美人榻的角落才得以缓解,当然,重点并不在美人榻,而在那个角落有一个舒服的靠垫。
一到冬天,夏雨就进入了背着雪板满世界找雪滑的节奏。如果不是一个来自央视工作人员的电话,这个冬天,索契原本并不在他的计划之列。
作为资深的单板玩家,四年前,夏雨就去温哥华冬奥会凑过一回热闹,记忆犹新。他和“梦舟”滑雪队的几位队友兴冲冲地赶到温哥华,本想看几场比赛,但售票处外的队排了好几百米,“我这人就怕麻烦,一旦有些事情得到它花费的精力太多,而得到之后又未必达到你想要的效果时,他就会放弃。”
于是,哥几个就在温哥华踏踏实实地滑了五天雪,“就在进行奥运比赛的那个雪场,比赛场地的部分他们会拦起来,但其他地方都可以滑,天天滑。”夏雨说,比赛可以放弃不看,“但唯一不放弃的就是我的生活方式。”而这一次,他的生活方式为他换来了在最近的距离欣赏最高水平单板滑雪比赛的机会。
2013年10月底,因为本届索契冬奥会增加了单板滑雪的比赛项目,CCTV5便动了请夏雨去担任解说嘉宾的心,打电话来问他有没有兴趣,得到的回答非常痛快:“有啊!”情投意合之后便是各种手续和解说功课的准备,期间,还有一部来自徐克的电影找到他,“非常抱歉地推了,”一来是要言而有信,二来索契对他的吸引力的确更大,“选择的标准就是哪个做起来更开心。”
从2014年2月7日开始,夏雨就在索契过上了体育解说员的生活。 “原本以为解说员和演员差不多,都是别人准备好一切后你过去一演,”结果,两次误了班车差点儿迟到的状况让他知道,“这是从未有过的体验。”住在媒体村、睡80厘米宽的床、没有电视也没有健身房、吃不太合胃口的自助餐、拿着打印的解说时间表自己研究去直播间的路线,“反正告诉你今天下午四点钟需要到什么地方去解说,你就得自己先研究好路线怎么走,班车怎么坐,解说出现什么状况自己怎么搞定。”比赛结束后再和来自世界各国的体育记者一起排长长的队坐班车回驻地。
好在,他天生就是个松弛的人,擅长把从来都没干过的事干得像模像样,比如没有经过专业表演培训,第一次演戏就拿到了威尼斯影帝,比如第一次参加国际滑雪比赛就能拿到冠军,那是2006年在瑞士卢塞恩举办的“铁力山杯”单板滑雪比赛。他原本是去当嘉宾的,但到了现场后就一时技痒给自己报了个名,那时他只有不到50次的滑雪经历,但却拿到了业余组冠军,奖金2000欧元。 “你们要是现在去瑞士,爬到那个山顶,咖啡厅里还有我的照片挂着呢。”再比如这次在索契,把单板滑雪比赛说得有滋有味。
“我在国际广播中心跟他聊了两分钟就认定他没问题,”搭档洪刚如此说道。“转的圈数很多,快把自己拧出水儿来了啊!”这是夏雨在评论选手高难度动作时的描述,无数人都在抱怨索契的温度太高,雪质有问题,他的形容会让即便没有滑过雪的人都明白那个问题到底是什么:“15℃的时候,那个雪就像奶昔,雪和泥在一起,滑起来非常慢。”“因为他的解说,我多看了好几场比赛,”听到这样的评价,他开心的不得了。
在索契,唯一让夏雨有点不太适应的就是极其严格的安检制度,“基本上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开一辆车从驻地到赛场能被贴好多胶条,为了预防汽车炸弹,每到一个检查口就贴一个,所有的盖子都贴上胶条,不能让人中途再打开。”还有,所有有比赛的雪场都是全场封闭的,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戴着媒体证混进了“闲人免进”运动员训练场,“就是各种装听不懂呗,在拿点儿纪念章陶陶瓷,”唯一的代价是“混”进去之后就必须一直在里面待到晚上的运动员训练时间,于是,“正好滑了个够”。
就在夏雨准备离开索契的时候,电影圈传来了大新闻,刁亦男导演、廖凡主演的电影《白日焰火》在柏林电影节摘得金熊大奖,廖凡拿下柏林影帝。这也让人们再度想起了夏雨“威尼斯电影节历史上最年轻影帝”的身份,各种蜂拥而至的关于“影帝”的问题不得不让他将自己的频道从单板调回电影,尽管他的心还留在那片雪场上,“演戏不像运动你可以自己主导,演戏是一个集体合作,你得随着大家走,你只能在一个空间里尽可能的实现你能达到的东西。但是运动是一个自己掌控的运动,这山这么高,你觉得你能上吗?你觉得你能上就上,不能上就别上。你觉得这个东西你能做吗?一切都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 工作是无聊的发明
夏雨说,自己一直在被生活选择,如此一路下来、来到了现在的样子。“我小时候没有一个目标将来长大要干什么。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被姜文导演选中了,拍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顺其自然进入这个行业。一切都更像是一种命运在选择我,我只是顺着它指引我的方向去走而已。”
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在高一放暑假,见到姜文会觉得敬重,但也不会完全服从,所谓无知者无畏,“你们凭什么管我,是你们请我来演的。”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放肆,让他成为了活灵活现的马小军。
拿到威尼斯影帝的时候他还在青岛的高中上学,有报社的记者来采访才让他知道自己得奖了,“但当时对这个奖没什么概念,感觉还不如那个滑板比赛的冠军。”后来,回到学校后各种受表扬受重视才让他明白过来,“原来这事儿这么大,有点儿意思!”
夏雨对自己的幸运有足够的了解,“如果不是第一部戏就遇到《阳光灿烂的日子》、遇到姜文、遇到那么完美的团队,我也许不会认为拍电影是一件有意思、好玩的事,之后也不会去考电影学院,如果是那样,现在的我就是完全不同的我。”所以,这一切就是命运对他的选择,也许是他天性中的自由和不强求造就了这一切,但这种选择也继续放大着这种自由和不强求。他从未有过那种咬着后槽牙、发誓一定要成功的沉重心愿,他有着对演员这个职业的自我要求,经常会在片场自发的要求“再拍一条,再拍一条”,但他也更有办法让自己用最松弛的姿态乐在其中。
在《西风烈》中扮演一个逃犯,媒体纷纷以“夏雨的首个反面角色”为新闻点来采访他,他反问对方:“你知道我为什么会选择演一个逃犯吗?”然后自问自答:“因为看剧本的时候我发现警察有一大堆,但逃犯只有一个。”
“理想中的我应该身怀十八般武艺”恰好,电视剧《北风那个吹》要求他演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青年,凭借着天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没用多长时间他就已经将快板打得有模有样,只是学跳芭蕾遭了点儿罪,因为“生平第一次大腿根着了地”。这部戏的前半部分在冬天的雪乡拍摄,更是乐坏了他,自己在驻地的后山上开辟了一条雪道,每天早上起来不洗脸不刷牙就去滑几趟,一边玩,一边就把戏拍完了。
不是每部戏都有雪滑,于是,他又找到了新乐子—开始学变魔术。 “过去拍戏在剧组里碰到个演员很喜欢变魔术,当时就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后来我打算拍一个跟魔术有关的戏,当时就练了一些。”当然,从他在各类访谈节目中展示的身手来看,“练了一些”绝对是谦虚。真实的状况是“我可能会把所有的坐飞机的时间,所有闲置的时间都拿来练,别人会觉得你是神经质。”他还向刘谦取过经,又常在剧组娱乐大家。“特别好,无聊的时候表演一下,大家马上就能来精神。”
有时去国外滑雪,老外们会问夏雨从事什么职业,他会一脸严肃地告诉对方自己是魔术师,然后还不忘当场露几手, “等我变完了,他们就真的相信了。”
他的微博里充斥着各种玩,冬天滑雪、秋天滑板、夏天划水,北海道、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瑞士这不禁让你想问他:“你是天天都在玩吗?”“其实我只是把玩的东西都放到微博上了。现在大家都压力很大,不用教人怎么工作,而需要教人怎么去玩。”他说,工作是人类发明的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它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大家都是天天各种抱怨工作、聊工作,时间长了,就会变成好像这种生活是应该的,我应该努力工作,努力悲催地生活。”他眼中更好的生活不是开上更好的车、穿上更好的衣服、在股票中赚更多的钱,而是无论在什么状况中,都能找到让自己真正开心的东西,那种最原始、最简单的开心。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加有理有据,他还会对“玩”进行一番解剖,“玩左边的‘王’是天地人合在一起,右边的‘元’是最初的意思,也就是说,回到最开始的状态,你就是王了。世界本是一个大游乐场,不过,长大之后我们却忘了。”
问他有没有什么职业方面的野心,得到的答案不是“没有”,而是“完全没有”,“所有可见的目标都不是我追求的,很多人都会给自己定一些可见的目标,比如什么时候赚足一千万,或者下部戏拿影帝,明年买一个大房子,对我来说,做事本身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才是意义。我做这件事会不会开心,我做这件事会不会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会不会体验更多的东西,这才重要。”
直到现在,他也不是一个会为了某个角色主动毛遂自荐的人,就是觉得自己已经在演艺圈里面演了十几年的戏。了解他、认可他的人会自然找到他,“反正我是什么鸟儿,你觉得我是什么鸟儿,那你就觉得我是什么鸟儿吧,你想找我演就找我演,不想找我演都看缘分。”但也有人质疑他在浪费自己的天分和运气,年少成名和笼罩在他头上的影帝光环总是让人们对他充满期待,好在,他依然是那个足够自我的夏雨,“大家对我期待,那是大家对我的期待。我第一部戏就得了影帝,但这并不代表我每部戏都能得影帝。我的愿望是更快乐的,更多的去体验生活。说白了,人生在世就那么几十年,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你得再多影帝也不是你的,挣再多钱也不是你的,多大的房子也不是你的,只是暂时寄存在你这而已,你走那天全都得还回去。”
他又提起了肖恩·怀特,“他只是为了赢、拿到奥运金牌来索契的吗?我觉得不是,金牌只有一块,如果每个人都直奔着成功去,那应该会特没劲吧?”
父爱轮回
因为爱玩,且热衷于高调地展示自己有多爱玩,所以,“长不大的孩子”一直都是贴在夏雨身上的一个标签。他不反驳,因为他也害怕长大,生怕某天的某一个瞬间突然发现青春不再,直到女儿的出生,让他一夜长大。
那天,夏雨端着DV在产房里浑身发抖到无法自控,后来回放才发现自己只拍到了医生的帽子和剪脐带时的一个剪刀头。但那也是让他成熟最快的一天,“以前所有不相信的,那一瞬间,全都相信了。”
他尽可能地守在女儿身边,“看着她拉第一泡屎、第一次出黄疸、黄疸褪去,第一次吃手、第一次吃脚,脖子慢慢硬起来、能坐住、开始会爬、会站,直到能走,”他承认,自己的心因此而变得柔软,这一切,也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
3岁那年,父母离异,夏雨开始跟着父亲生活。父亲是个画家,“属于四海为家到处飘的那种”,他是在农村的姑姑家长大的,一年能见一次父亲就不错了。那时,他对父亲的印象就像一个能从口袋里不断掏出各种玩具的机器猫。他13岁开始独立生活,尽管对父亲的见多识广心生佩服,但内心也能感受到那份因为责任感缺失而不完整的父爱。
这份父子关系中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即便父爱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席太多,但父亲的两个选择却决定了他成为如今的夏雨—一个是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将他的照片寄给了姜文,另一个是在他16岁生日时给他买了一个滑板。青春叛逆时,他会选择对抗、甚至伤害,即便已经长大成人,但矛盾依旧存在,也很少沟通,“因为觉得彼此并不了解。”
女儿的成长让夏雨意识到不能让这种痛苦再有一个轮回,他设想着一定会有一个机会自己能和父亲坐下来好好聊一聊,“但那一定是一个我也想说、他也想听的时机。”
也许是血脉相承,其实在潜意识中,夏雨的生活态度和父亲非常相似,有一年去新西兰滑雪,他遇到一位出租车司机,也是个滑雪爱好者,挣半年钱,另外半年就到国外滑雪。还有一对在旅途中认识的加拿大老夫妇,没有房子,也没有汽车,家就在背包里,浪迹天涯,说走就走,他由衷地羡慕这种生活,但也心甘情愿地因为她们而有所改变。“上次和朋友去北海道,他们都考了‘雪崩证’(即专挑有雪崩可能的山峰逃生的技能鉴定),我说我算了,有孩子的人,就不会去那么危险的地方了。”
“我一定会带着她们周游世界,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好多人建议夏雨去参加《爸爸去哪儿》,他说:“我一定会带我女儿去玩,也可以像《爸爸去哪儿》那样带她去玩,但不是以参加节目的形式,那不太符合我个性。我们家已经有两个演员了,再出来一个,三个人都成了艺人,回头我想带她出去玩还得看她档期?”
曾有人问袁泉,最欣赏夏雨什么?袁泉的回答是平实、质朴,而且,她希望他永远不要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