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美言一句三冬暖,表扬可以激发动力。表扬使虚弱变为强壮,使恐惧变为平衡,使暴躁变为沉着,使失败变为成功。教学中善于寻找学生的长处并予以表扬,就会发现,学生不仅会变得更好,而且学生对你的印象也越来越好。你用表扬和谢意将幸福和友爱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会把更多的尊重回赠给你。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学生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一点点火星也会燃起感情的火焰。每个人都很容易受到别人所给的“标志效果”的影响。好的“标志”,可以引发一时的潜力,坏的“标志”,也会将一个人导入歧途。请不要悭吝自己的赞美之语。
【关键词】 表扬;赞美;美言
美国新泽西州威利兰德职业训练学校在对学生教授心理学知识时,教授们使用一种称之为“测力器”的仪器,对疲劳进行测量。当一个疲惫的学生受到表扬和鼓励时,测力器表明他的能量立即得到加强;而当他被批评训斥一顿后,他的体力急剧下降。由此可以看出:表扬可以激发动力。学生可能因语文老师赞扬某篇作文写得好而对当作家投注极大的热情,最终成为文豪;而一句冰冷的批评话则可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彻底摧毁。表扬有着某种奇迹般的作用,表扬使虚弱变为强壮,使恐惧变为平衡,使暴躁变为沉着,使失败变为成功。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美德之一便是赞美。学生有一条建议被采纳,老师却忘记了赞扬;同事顺便为你办了一件好事,你又忘了道谢……由此产生了许多遗憾。
赞美别人不要口是心非,不要担心赞扬了别人仿佛就贬低了自己。也不要把三句夸赞之辞压缩到一句。吝啬赞美反而更容易暴露你的小肚鸡肠。赞美之语可以让他人了解你的感受,千万不要以为别人自然会知道你的感激之情。教学中善于寻找学生的长处并予以表扬,你就会发现,学生不仅会变得更好,而且学生对你的印象也越来越好。你用表扬和谢意将幸福和友爱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会把更多的尊重回赠给你。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学生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一点点火星也会燃起感情的火焰,在你和学生的交往中,留下非常鲜明的痕迹,也许学生会把你的言语珍藏在记忆里,终身不忘。
坦率的说,每个人对自己的优点,多少都有点自负心,而且很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你能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欲求,学生即可让你掌握,依照你的期待去行动。例如:你对一个学生说:“你很聪明,又肯用功,功课一定愈来愈好。”这个学生就会如你所愿,努力做个好学生。相反的,如果你对他说:“笨蛋,你什么事都做不好,有什么用!”学生也会如你所说的,愈来愈差,最终成为一个坏学生。这种心理趋势,称之为“标志效果”。
每个人都很容易受到别人所给的“标志效果”的影响。好的“标志”,可以引发一时的潜力,坏的“标志”,也会将一个人导入歧途,这是利用心理学的暗示效果。如果你希望学生是个有决断力的人,那么,不管他是不是这种人,你都可以给他冠上“你是个做事有决断力的人”,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便不得不按照你为他贴上的“标志”去行动,也就是说,他会受到这个标志的约束。
“要一个人有优点,就得让这个人去担负这项优点”,这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心理学表明,人都有趋善心理。人们希望自己是善良、受入尊敬、被人爱戴的。而借助于这种高尚动机,把形象设计的标尺定高点,就可以使别人去扮演高尚的角色。
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妇女带着一个小孩上了火车,车上位子已被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给你的。”几秒钟后,青年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显而易见,这个青年并不“高尚”,甚至算不上讲道德,但他后来为什么转变了呢?就是那位妇女给他设计了一个高尚的角色:他是很善良的人,只是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施善行。趋善心理使小伙子无法拒绝扮演这个善良的角色——确切地说,他是乐意扮演的。
无论人性本善或本恶,都不愿意自己被认为恶。连刽子手、战犯、政治流氓都要借助于一些高尚的名词粉饰自己,对于那些有小错误的学生难道有必要加个罪名,将其一棍子打死,然后让他在众人的冷眼怒目中自暴自弃吗?多一份鼓励和信任,辅之以适当的疏导,学生会尽量克服自己的弱点去报答你的赞美的。
听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13岁的男孩辍学半年,无所事事,打着“自己养活自己”的幌子,离家出走找工作,几夜未归,结果工作没找到,自己反倒参加了一次打群架。母亲望着一身野气又瘦又脏的孩子,痛楚了几天的心更加痛楚。疼、气、爱、恨以及对未来的忧虑,使她一下子不知从何说起。顿了一下,她说:“妈妈心里明白,你出去是为了找工作,为了给自己、给父母争气,也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让妈妈看到你成人而高兴。你能这么懂事,体谅大人,我很高兴。但是……”看到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妈妈又转了话锋:“不管怎样,你已经知道自己对自己负责了,妈妈相信你以后不会做出对自己前途没好处的事。”
这位母亲没有吵嚷、打骂,那样往往会使孩子出走时间更长,在外打架更起劲,因为那样做,你等于给他定了一个低标志的角色模式。这位母亲给儿子设计的“好孩子”的形象,只是用转折词“但是……”以及犹豫的口气暗示孩子的错误,这种促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对比、去鉴定的方法要比单纯批评的方法好得多。
借着高尚的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使自己的行为与老师评价的角色效果相一致的欲望,他可能表现得比他本人更和善、更优秀。把好的可能培植在善良的土壤里,把坏的可能断绝于萌生状态,这就是用高尚的动机进行角色设计的妙处,也就是所谓的“标志效果”。
请不要悭吝赞美之语,无论对同事、对学生,还是对你周围的任何人!
【关键词】 表扬;赞美;美言
美国新泽西州威利兰德职业训练学校在对学生教授心理学知识时,教授们使用一种称之为“测力器”的仪器,对疲劳进行测量。当一个疲惫的学生受到表扬和鼓励时,测力器表明他的能量立即得到加强;而当他被批评训斥一顿后,他的体力急剧下降。由此可以看出:表扬可以激发动力。学生可能因语文老师赞扬某篇作文写得好而对当作家投注极大的热情,最终成为文豪;而一句冰冷的批评话则可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彻底摧毁。表扬有着某种奇迹般的作用,表扬使虚弱变为强壮,使恐惧变为平衡,使暴躁变为沉着,使失败变为成功。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美德之一便是赞美。学生有一条建议被采纳,老师却忘记了赞扬;同事顺便为你办了一件好事,你又忘了道谢……由此产生了许多遗憾。
赞美别人不要口是心非,不要担心赞扬了别人仿佛就贬低了自己。也不要把三句夸赞之辞压缩到一句。吝啬赞美反而更容易暴露你的小肚鸡肠。赞美之语可以让他人了解你的感受,千万不要以为别人自然会知道你的感激之情。教学中善于寻找学生的长处并予以表扬,你就会发现,学生不仅会变得更好,而且学生对你的印象也越来越好。你用表扬和谢意将幸福和友爱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会把更多的尊重回赠给你。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中,别忘了为学生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一点点火星也会燃起感情的火焰,在你和学生的交往中,留下非常鲜明的痕迹,也许学生会把你的言语珍藏在记忆里,终身不忘。
坦率的说,每个人对自己的优点,多少都有点自负心,而且很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你能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欲求,学生即可让你掌握,依照你的期待去行动。例如:你对一个学生说:“你很聪明,又肯用功,功课一定愈来愈好。”这个学生就会如你所愿,努力做个好学生。相反的,如果你对他说:“笨蛋,你什么事都做不好,有什么用!”学生也会如你所说的,愈来愈差,最终成为一个坏学生。这种心理趋势,称之为“标志效果”。
每个人都很容易受到别人所给的“标志效果”的影响。好的“标志”,可以引发一时的潜力,坏的“标志”,也会将一个人导入歧途,这是利用心理学的暗示效果。如果你希望学生是个有决断力的人,那么,不管他是不是这种人,你都可以给他冠上“你是个做事有决断力的人”,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便不得不按照你为他贴上的“标志”去行动,也就是说,他会受到这个标志的约束。
“要一个人有优点,就得让这个人去担负这项优点”,这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心理学表明,人都有趋善心理。人们希望自己是善良、受入尊敬、被人爱戴的。而借助于这种高尚动机,把形象设计的标尺定高点,就可以使别人去扮演高尚的角色。
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妇女带着一个小孩上了火车,车上位子已被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给你的。”几秒钟后,青年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显而易见,这个青年并不“高尚”,甚至算不上讲道德,但他后来为什么转变了呢?就是那位妇女给他设计了一个高尚的角色:他是很善良的人,只是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施善行。趋善心理使小伙子无法拒绝扮演这个善良的角色——确切地说,他是乐意扮演的。
无论人性本善或本恶,都不愿意自己被认为恶。连刽子手、战犯、政治流氓都要借助于一些高尚的名词粉饰自己,对于那些有小错误的学生难道有必要加个罪名,将其一棍子打死,然后让他在众人的冷眼怒目中自暴自弃吗?多一份鼓励和信任,辅之以适当的疏导,学生会尽量克服自己的弱点去报答你的赞美的。
听说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位13岁的男孩辍学半年,无所事事,打着“自己养活自己”的幌子,离家出走找工作,几夜未归,结果工作没找到,自己反倒参加了一次打群架。母亲望着一身野气又瘦又脏的孩子,痛楚了几天的心更加痛楚。疼、气、爱、恨以及对未来的忧虑,使她一下子不知从何说起。顿了一下,她说:“妈妈心里明白,你出去是为了找工作,为了给自己、给父母争气,也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让妈妈看到你成人而高兴。你能这么懂事,体谅大人,我很高兴。但是……”看到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妈妈又转了话锋:“不管怎样,你已经知道自己对自己负责了,妈妈相信你以后不会做出对自己前途没好处的事。”
这位母亲没有吵嚷、打骂,那样往往会使孩子出走时间更长,在外打架更起劲,因为那样做,你等于给他定了一个低标志的角色模式。这位母亲给儿子设计的“好孩子”的形象,只是用转折词“但是……”以及犹豫的口气暗示孩子的错误,这种促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对比、去鉴定的方法要比单纯批评的方法好得多。
借着高尚的动机,使学生产生一种使自己的行为与老师评价的角色效果相一致的欲望,他可能表现得比他本人更和善、更优秀。把好的可能培植在善良的土壤里,把坏的可能断绝于萌生状态,这就是用高尚的动机进行角色设计的妙处,也就是所谓的“标志效果”。
请不要悭吝赞美之语,无论对同事、对学生,还是对你周围的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