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病虫害过程中的运用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jiawo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最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和小麦,但虫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很大。所以种植农作物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虫害,做好预防的工作。在本文中,笔者针对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病虫害过程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关键词:绿色防控;小麦;病虫害;技术;预防
  中图分类:S4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010
  1 目前我国小麦中的病虫害和防控方法
  在对各种不同的小麦病虫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各个地块上病虫害的情况,采用生物农药来对病虫害进行预防。所使用的化学农药必须是低毒、安全、可靠的,坚决不能使用剧毒的农药来对病虫害进行杀灭。喷洒药物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喷雾的质量,需要采用电机喷雾器。对于小麦的防控工作,一般是在小麦的生长期便进行和实施。在越冬期、灌浆期、返青期以及开花期,都要做好预防的工作。笔者主要针对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病虫害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2 产生病虫害的原因
  小麦常发的病虫害有这样几种:锈病、蚜虫病、白粉病、小麦红蜘蛛、小麦纹枯病、麦播地下虫害。产生这些病虫害是由于环境被污染,或者是因为小麦种植的温度、湿度产生了变化,也或者是小麦自身的抗虫性降低。一旦四周的温度和湿度利于害虫的生长和繁殖,那么小麦就会被害虫所侵蚀。
  3 小麦绿色防控技术
  3.1 绿色防控技术
  实施绿色防控的目的,是为了对农作物进行保护。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一般采取其他的方法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比如生物防治、化学调控、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等。为了使得农作物达到绿色、健康的标准,也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如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已经面向全国各地开展了关于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示范工作,要求农户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3.2 小麦绿色防控技术的主要措施
  3.2.1 物理防治
  该种防控措施是按照害虫特有的趋光特性来充分吸引害虫,再借助高压电网来击晕害虫,将害虫装入袋子里,然后借助一些化学药剂来杀灭这些害虫。在这个过程中,开灯和关灯的时间都需要根据实际状况来进行调整。要从小麦成虫的始盛期开始进行防治,借助病虫适宜的生存温度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温度产生变化后,可以减少一些病虫害。
  3.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一般是按照生物物种之间存在的关系,借助一种生物来抑制另一种生物的生存。在对青菜虫进行防治时,一般采用赤眼蜂。而在对蚜虫等进行防治的时候,一般采用七星瓢虫等。不仅如此,也可以借助青蛙来对害虫进行捕食,或者是利用虫类的性外激素,来对害虫进行引诱和消灭,该方式可以对害虫的交配产生控制,避免害虫过度地进行繁殖,从而防止病虫害。
  3.2.3 农业防治
  科学的轮作制度可以切断寡食性害虫和单食性害虫的食物链,最终使得害虫不能进行觅食,因此被消灭。在防治害虫的时候,还需要及时对农作物的病残体进行清理和扫除,防止产生病原体的污染。在秋季需要对耕地进行深翻,避免虫源越冬。不仅如此,也要及时进行除草,促使耕地中的虫卵被消除掉,从根源上防治虫害。
  3.2.4 营养防治
  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喷洒一些叶面肥,从而使得小麦的防病虫能力得到提高。要合理的选择叶面肥,采用一些质量高的微肥品种。从而避免因为小麦缺乏微量元素而产生一系列病害,及时补充小麦作物中的钙肥。通过对小麦增施各种肥料,可以提高小麦作物的抗虫害能力,使得作物可以更好地生长,提高产量和质量,为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2.5 不期的防治
  小麦在各个不同的生长周期,会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威胁。比如在小麦的抽穗期、灌浆期,麦田内存在的病虫对于小麦的成长威胁是最大的。在这个时期内,对于病虫害的防控,要选择各种不一样的药剂来进行。
  4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所起到的效果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能够防治病虫害,还能提高小麦等农作的质量和产量。因为绿色防控技术所采用的药剂量小,毒性不大,残留量很低,所以能夠提高小麦作物的生态效益。绿色防控模式一般以靶标作为主线,所采用的是诱虫灯、赤眼蜂等结合起来的方式,害虫的杀灭度达到了75%以上,效果非常好。实施绿色防控技术的小麦,比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控的小麦,产量大约提高了8%左右。因此,这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5 总结与体会
  通过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避免农药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污染。既提高了产量和质量,也达到了消灭虫害的目的。因此,必须在小麦生长的过程中,使用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来防治虫害。
  参考文献
  [1]何明杰.绿色防控技术在小麦防控病虫害上的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3(6):33.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十分关键。本文就周麦18号小麦为例,对比豫麦49号,分析2种小麦品种的生理生化特性,并针对小麦品种的生理生化特性和产量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关键词:周麦18号小麦;生理生化特性;产量性状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1233031  小麦
摘 要:传统村落的聚集具有地域性以及多样性,其空间未经过规划,但是其空间的形成以及功能性又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性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当地村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传统的村落公共空间现已无法满足村民日益丰富的生活习俗。在积极响应国家“美丽乡村”的政策下,在改善村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村民营造出一些舒适、悠閑的功能区域。  关键词: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
摘 要:雷电是自然界中破坏力非常强的自然外力因素,严重危害建筑物及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近年来呈突显态势。如何通过对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科学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在雷击风险中的评估系数,减少雷电因素造成伤害,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围绕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特性、雷击风险评估要义及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对以后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对雷击风险评的作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借
摘 要:通过对河北省馆陶县设施蔬菜施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并针对施肥不科学带来的问题、产生的不良后果、肥料施用效率低,导致农民种植投入高、效益低、产品质量差等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措施,结合多年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作经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施肥方案,通过跟踪指导,根据不同蔬菜需肥规律和生长时期调整追肥种类和数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民投资,提高种植效益,对有效解决设施蔬菜施肥中存在的问
摘 要:为加快当涂县油菜生产的发展,正确使用优良品种,当涂县农技推广中心主持实施了油菜品种比较试验,从丰产性、抗逆性等方面进行考量,选出适宜当涂县及相似生态区域种植的新品种。  关键词:油菜;产量;抗倒  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040  1 试验概况  1.1 参试品种、试验地点  本试验共安排10个油菜品种,宁杂21号、德
摘 要:详细统计2015年聊城地区冬季气候要素特征,概括主要影响及气象服务重点,提升气候应对和防灾减灾能力。结果发现:显著的气候特点是光温基本充足、降水偏多、降雪早、出现了强寒潮和重度雾霾天气。季平均气温0.3℃,比常年偏高0.3℃、比上年偏低0.7℃;降水量27.3mm,比常年、上年分别偏多70%和58%;日照时数442h,比常年、上年分别偏少16h和33h。季内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低温雨雪天气
摘 要:小麦在我国的粮食种植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小麦产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几项重要的小麦种植技术,包括选种、耕作、播种、灌溉以及施肥等,针对小麦不同的生长时期,对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探讨,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麦;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2079  小麦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
摘 要:为了解宁晋县主要暴雨天气的年度和季节变化特征,利用宁晋县1957—2010年共54a的暴雨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 ,宁晋县暴雨天气年际变化大,年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暴雨天气一般从6月开始出现,到9月中旬结束,5月、10月偶尔会有暴雨天气出现,但极为稀少,暴雨天气主要集中在7月整月和8月上、中旬。  关键词:暴雨天气;日数;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对于规范基层权力运行、盘活村级集体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南安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为例,阐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推进的大好形势下,如何通过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进一步盘活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的和谐持续发展。  新农村建设;“三资”管理;集体经济  F321 A
摘 要:国有林场改革是促进国有林场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生态建设中重要作用的举措之一。本文针对辽西凌源市国有林场实际,创造性的推行“安排部署到位、改革推进到位及财政输血解决困难到位”等措施,提前完成了改革任务指标。特成此文供决策者借鉴。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森林资源;持续经营;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