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h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UC)常伴有循环中活化粒、单核巨噬细胞(granulocytes and monocytes/macrophage,GM)及相关的促炎因子增加,以及体内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的升高,活动期UC的肠道损伤也与局部GM浸润程度相关.因此,去除部分白细胞可能对缓解病情有利.日本学者最先尝试并开发白细胞分离法(leukocytapheresis,LCAP)治疗UC,之后其相继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投入临床使用[1]。

其他文献
病历摘要  患者男,59岁,因"活动后气短、发现下肢肿物5年余"于2010年11月24日收住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患者于2005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活动(如疾走、上5层楼)后气短,无咳嗽、咯血、胸痛等伴随症状,能胜任日常生活.2005年4月当地医院胸部CT示"双肺多发斑片影(图1)",未治疗.2005年10月发现右大腿外侧肿物,约2 cm×2 cm,表面红肿、破溃并脓液流出,至当地医院行"右侧大腿肿
期刊
生物制剂(biologics)是指应用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寄生虫和动物的毒素、人或动物的血液或组织等,直接制成或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方法制成,用于人类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品。
期刊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引起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情况并筛选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6-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术中使用瑞芬太尼和手术切口<4 cm的全麻患者共1620例,分别在麻醉恢复室(PACU)、术后4 h及24 h记录痛觉过敏的发生情况,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与痛觉过敏可能有关的6个因素,即年龄、性别、麻醉维持方式、手术时间、手术部位和瑞芬太尼用量.结果 1620例患者共发
患者男,62岁,因上腹隐痛1个月就诊.体质指数(BMI)22.1 kg/m2.胃镜检查提示肿瘤位于贲门胃小弯侧,延至近胃角处,肿瘤大小约6 cm×5 cm×5 cm,病理诊断为"胃癌".钡餐透视显示食管下段近贲门部亦有2 cm被肿瘤累及.CT检查未见远隔脏器转移,肿瘤与周围组织及脏器没有明显浸润。
期刊
近年来,随着风湿免疫病临床研究的进展,国内外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方法和策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已经证明类风湿关节炎(R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强直性脊柱炎(AS)等患者可以达到临床缓解。
期刊
目的 以肿瘤坏死因子α/放线菌素(TNF-α/act D)诱导细胞凋亡作为一种血管平滑肌细胞损伤模型,探讨组织蛋白酶B在TNF-α/act D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脂质体转染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株pcDNA3.1-组织蛋白酶B和pSilencer 2.1-组织蛋白酶B质粒,经过筛选鉴定建立组织蛋白酶B过表达组与基因沉默组,以TNF-α/act D诱导人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凋亡,分别从
病历摘要  患者,女,36岁,因面色苍白伴皮肤红点2个月,发热并右腋下肿物5 d于2008年5月10日入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2008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反复皮肤红点,可自行消退,伴月经增多,就诊于我科,查体轻度贫血外观,皮肤可见少量出血点,余体格检查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4.2×109/L,血红蛋白93 g/L,血小板34×109/L。
期刊
患者男,46岁,因右颞部疼痛伴复视4个月,于2010年3月24日入住北京协和医院.患者于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颞部持续性剧烈搏动性头痛,逐渐加重并伴有复视,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张口受限,咀嚼时下颌关节酸痛、无力,伴恶心、呕吐,非喷射性,无发热、肢体活动异常、抽搐等。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