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州市城市交通规划所
摘要:不同种类的活动所需要空间的尺度以及领域性不同,本文试图从这一点出发将中心区公共空间划分为领域程度不同、承载不同种类活动、尺度范围不同以及封闭性也相对的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并结合此以东莞中心区的公共空间为实例探究在城市设计方面如何创造富有活力的中心区公共空间,要点包括:(1)应结合人的尺度、人的活动种类和人的活动领域需求来设计公共空间;(2)设计空间应该富有景观设计特点并且应该具有领域性、丰富多样性、趣味转换性、连接完整性、人性化等等;这样才能使得中心区公共空间吸引人们产生不同种类的活动,并使得活动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从而使其产生活力;而且文中对以上两个设计要点结合了东莞新中心区公共空间加以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东莞新中心区;公共空间;城市设计;活力;活动;空间;人
1 前言
这些年以来一些城市在建设中心区的时候,只顾着重塑城市形象而忽视了使用空间以及真正创造城市活力气氛的人们,无视人的尺度以及需要,无视地理气候条件等等在市中心开辟大尺度且人们不能或不便使用的草坪以及硬地广场等,使得中心区没有起到一个应有的象征城市活力的作用等。新的中心区建设则面临的是活力创造、吸引人群的挑战以及机遇。中心区是否具有魅力以及特色,在于他是否具有活力。活力既在时间上是连贯性的,在空间上也具有连续性的。一个场所是否在空间以及时间上都具有活力的特征就在于是否拥有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在这个场所进行活动。
2 人的活动以及空间特性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人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以及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为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人们在日常必须参与的活动,比如上学、上班、购物、等车、等人、送信、送货等。自发性活动则是在人们具有参与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与形体环境质量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散步、户外停留、休闲、日光浴、看热闹等等。而社会性活动则是完全发生在公共空间的活动,这些活动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这些活动特别有赖于外部的物质条件,比如儿童游戏、人们交谈、社团活动等等,城市设计所关心的重点即是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内的社会性活动。
人们在公共空间所进行的社会性活动不同,其所要求的空间领域感也不同,公共空间根据不同的领域程度、活动功能、尺度并且相对的封闭性将间再细分为: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私密空间。开放空间是完全没有领域感,尺度比较大,封闭感弱,常常予人较为宽阔开敞的感觉,(如尺度比较大的大面积硬质铺地广场或者大面积无树草坪),比较适合大的偶尔的节庆、聚集或者展览活動或者日常的溜冰、嬉戏、羽毛球的要求较为大面积的活动。半开放空间较有一定的领域感和私密性,空间感较前者强,空间内有物体支配空间或者空间边界有一定的隔断物(如建筑物、树、草坡、绿篱等),有一定的封闭感,这种空间比较适合聚会、儿童嬉戏等活动,有一定的场地玩耍并且有一定的私密社交活动空间。而私密空间则空间形式比较封闭,与外界有视线交流但是有很强的限定感,后到者会无形遭到先到者的排斥,保证了社交活动的私密性,这种空间适合人们驻足、休憩、亲密交谈或者小型聚会等。
3 解析东莞中心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特点
东莞市2002年开始中心区的建设,于2005年基本完成,两年下来的建设积极带动了周边地区房地产的开发,中心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行为习惯和活动需求等特点,作为一个新的中心区其在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创造城市活力以及提供优美环境等方面是成功的,她提供了一个优美、安全并且具有吸引力的群众需要的场所,下面从“构图及布局特点、景观设计特点、空间设计特点、公共文化生活”等四方面分析。
3.1 构图及布局特点
东莞市新中心区总面积约1km2,中心区整体的功能以行政、文化娱乐为主。中心区呈现轴线对称的构图形式。(图1,图2)
市政府位于中轴线的北端的坡地上,以高度、宽度以及地理位置成为整个中心区空间以及视觉的极点,统领着整个中心区的公共空间。在中心区中轴线的南末端布置着与市政府楼遥相呼应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市政府楼群为起点,整个中心区由北到南完成了由规整大气到自然活泼、由严谨对称到自由流畅的长达1400米轴线空间过渡,并以南端大片的水面以及与水面有一定高差的儿童活动中心作为收点。
三横两纵的主干道将其分为两个区,以中间的东西向主干道为分界线,两区以地下人行道相连接。北区的北端是市政府楼群,毗邻中间的东西向主干道从西到东依次布排展览馆、会议中心;南区毗邻中间的东西主干道的,从西到东分别是玉兰大剧院、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南区南端中部布置儿童活动中心,科学技术博物馆以西毗邻儿童活动中心。
3.2 景观设计特点
全区轴线以水作为景观的主导元素,以北区的跌水瀑布为始端,以喷泉式的水轴作为北区的景观中心以及观赏的焦点所在,以自由活泼的弧形大水面和音乐喷泉作为南区的景观中心以及整区的景观收束面;并且以水作为主题衍生其他设施及次要景点。其次在水轴以及广场的周边以为数不少的绿地和植被作为景观的第二主题和休憩主要场所。(图1,图2)
3.3 空间设计特点
3.3.1 空间的领域性以及丰富多样性
东莞市新中心区总面积共1km2,除去道路以及建筑占地面积,公共空间的所占比例在其三分之二以上,其整体空间脉络呈现出开敞式的格局。面对面积如此大的公共空间,东莞中心区的设计不仅照顾了人的尺度以及人的各种活动需要,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及领域性要求,并且也避免了大面积场地的空洞化,空间的设计、划分显得比较有特色及引人入胜。其中,中轴线主要布置水景观以及以硬质铺地为主的广场,形成主要的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中轴线两侧主要布置适合人们交谈、小聚会、休憩等活动,有比较高私密性的,兼可观赏中轴景观的私密空间,而在中心区内沿南北主干道内侧并且在公共建筑之间则形成尺度较大的半开放空间——草坡树林,并且各种空间之间的过渡灵活且具有趣味。 在中心区的整体地形上,由中轴的水景观、硬质铺地广场向两边的私密空间—矩形或带形休闲小绿园缓慢升高,再由休闲小绿园处往外侧的公共建筑和半开放空间—草坡树林降低。
(1)北区:(各种空间表现为严谨的对称)
行政广场:100×50米的过渡性的硬质铺地广场,以北承接市政府楼群和楼前的跌水瀑布,内部没有作空间隔离,较为宽阔开敞,主要为节庆、升旗等行政功能使用,并且也为日常较活跃的活动如溜冰、放风筝等所使用,为公共空间。(图3)
图3 行政广场
喷泉广场:围合水轴两侧的硬质铺地为主的条形广场,以喷泉水轴为观赏焦点,是半开放式的空间,东西两侧有比较明显的空间界定感,并且在南北竖向以行道树、花圃、绿篱分隔成了三个空间:邻水休憩空间、条形无障碍空间、条形障碍空间(绿篱横向分割空间),适应不同种类活动的需求。(图4)
图4 喷泉广场
市民广场:120米×130米,中心区内最大面积硬质铺地的近似正方形广场,运用阶梯和雕塑作为与上一空间——喷泉广场的过渡。广场以南北向行道数来分割空间,分为25米×120米、80米×120米、25米×120米的三个空间,他们内部均没有障碍物,广场四周并没有封闭感,四周没有明显的立体界定物,为开放空间。在其东北、西北角部布置花坛座椅;其东西两侧各布置了一排木制凳,间隔4——5米布置一张1.5米的凳子。市民广场尺度较大,接近自然尺度与超人尺度①②的临界点,并不感觉空旷、孤寂,而给人宽阔、舒畅的感觉,主要作为大型机会、庆祝、纪念等功能,同时也为日常的溜冰、自行车、嬉戏等较为活跃、需要场地较大的活动使用。(图5)
图5 市民广场
休闲小绿园:位于喷泉水轴广场的东西两侧,两侧各对称布置了以植被为主的三个矩形状的休憩小绿园,尺度分别是35×56米、35×63米、35×56米的,每个小绿园间以11米的步行道路间隔开。小绿园内部均以9×9米的模数分成若干个正方形的小绿地,并且以1米的鹅卵石小路分隔开;在正方形小绿地内的四个角规整的种植乔木,或直接在树下放置凳椅或以四边的绿树为屏障在小绿园核心绿地上布置小品和桌椅形成休憩空间。绿园有一定的私密性,为公共空间中静谧的场所,与承接较为活跃的活动的半开放空间和开放空间有视线的交融,可中等距离的观看中轴的喷泉水轴和周边人们的活动。园内树木的种植不多不少,符合南方夏日炎热的气候不会太少可以遮阴,也又不会太多成为密林缺乏舒适感。(图6)
图6 休闲小绿园
大草地及树林:在中心区两侧,约130米×200米的大面积草地,以广场内部机动车道和树林界定其空间,无规则的种植了疏密有致的树木,内部布置自然流线的步行道。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也适合需要场所面积较大的活动,如放风筝等,為半开放空间,适合交谈、散步、嬉戏、放风筝、聚餐等动静皆宜的活动
公共建筑以及其附属广场:位于市民广场的两侧的公共建筑分别为展览馆和会议中心,建筑的高度与其附属广场的比例在1:2范围内,与市民广场的空间以缓草坡和阶梯过渡;作为一个柔性过渡的空间,草坡上经常坐了许多人,在观看两侧广场的人们活动。附属广场半包围建筑成为L形广场,尺度较大,封闭性较弱,内部没有种植植被也没有作空间分割,为开放空间。
(2)地下人行道:由于南北区被一条东西向主干道分割开,因此设计了一条地下人行道通过。新中心区并不只将通往两区的地下人行道作为一般性的交通性过道来设计,而对其进行了细部的景观设计。在北区通往南区的入口就以一跌状瀑布引人入胜,人们在与水嬉戏中通往另一区。人行道在南区的入口处也布置了阵列式的景观小品和花圃。
(3)南区:(各种空间呈自然的对称)
南区与北区空间布局最大的不同特点在于不严谨而自然的对称,其在中轴布置几何文化广场、圆形演出广场、不规则形邻水广场,大面积水面以及儿童文化中心,两侧分别自然的对称布置小绿园、公共建筑、邻水草坡以及大草地和树林。
文化广场:倒凸字形,东西两侧分别是图书馆以及玉兰大剧院,面积较市民广场小,其空间被化分为三部分,中间是较少障碍物的宽敞式的开放空间;东西两侧是有物质限定的半开放空间。其西侧放置树下圆形凳椅和阶梯性长廊来界定休憩空间(图7),其东侧则以花圃阶梯和景观墙与墙下凳椅来统领东侧休憩空间(图8)。中部空间的功能和性质与市民广场相同,主要为大型机会、庆祝、纪念等活动,同时也适合日常的溜冰、自行车、嬉戏、交谈、观赏等活动。在文化广场内交谈的家长可以在两侧休憩的同时照看玩溜冰、羽毛球的儿童,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和活动需求。
图7 文化广场西侧
图8 文化广场东侧
休闲小绿园:位于文化广场两侧,比文化广场略高,其设计方法、设计模数、功能以及承接的活动与北区的休闲小绿园类似,同为私密空间,但是相对于北区的休闲小绿园少了建筑小品,显得有些单调。
圆形下沉演出广场:下沉广场作为连接文化广场以及邻水广场的过渡空间,将人流吸引至此观看演出。其下沉的做法是先抬高再台阶式降低,以草坡与周边广场分界,在草坡上部还设计了鹅卵石底的流动溪水,是儿童喜欢嬉戏的场所。
邻水广场:邻水广场分为两部分,北部为与下沉广场相交的、无障碍物的大面积硬质铺地。南部空间的尺度被弱化,手法是将花圃、花坛、树木整齐有序的排列以此分割南部空间,并结合花圃、花坛布置了凳椅,整齐排列的树木、花坛、花圃、灯、座椅都强调了这一空间的规整性,与自然流动弧线形的水空间形成强烈对比。邻水广场与水面以硬质缓坡作为交界面。(图9)
图9 邻水广场
弧形水面:大面积的水面喷泉是南区的景观高潮,位于邻水广场的南面,弧形水面有两大特色:(1)规模大的音乐喷泉与水面动静结合成为视线焦点,为节假日、傍晚时分等增加了动感和热闹气氛(2)水上水下搭建了景观设施。从其邻水区域的南部到北部直线形搭建了以白色和蓝色为主体色的、风格简单的步行桥,人们可以从水面在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邻水广场间直线形的穿梭,并且以步行桥为起点建立了与之垂直的通向邻水区域东面的水下步行通道,直接通往邻水区域的东部空间。(3)形态呈现弧线形,但在适当位置布置凹或者凸的亲水广场,使总体形态更为动感,并且满足人们的亲水需要。(图9,图10) 图10 弧形水面及喷泉
图11 亲水广场
图 12 邻水草坡
邻水草坡:条形布局,布置在邻水广场和水面的西侧,以水面为低点向上爬坡,中间穿梭林荫道界定空间。邻水草坡为领域性较强的半开放空间,与大草地树林的设计区别在于其没有较大面积的宽敞草地,种植较少的高大乔木,并以小尺度的物体进行空间界定,例如以矮植物限定私密空间集聚个人或小集体活动,较适合比较安静的活动,如交谈、小范围的嬉戏、观赏水面景色等。(图12)
大草地树林:位于南北向道路的内侧以及公共建筑之间,共两处大面积草地树林,围绕弧形水面的两侧呈自由的对称,内部以疏密有致的树林和草地为主,以步行路径划分内部空间,与同为半开放空间的北区大草地树林的布局、空间感以及所承接的活动相一致。
3.3.2 空间窜接的连续性、完整性以及趣味性
中心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利用地形运用阶梯、草坡、林荫小道、建筑小品等元素完成了不同领域空间的灵活以及趣味转变,保持了空间序列转换的连续性以及完整性,人的行为活动以及视线因此有了良好的连贯性。
3.3.3空间的人性化
东莞中心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一改往常体现中心区以及市政府过于威严、庄重、生硬并且不体现人文关怀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主要体现在三点:(1)尽管中心区的面积巨大,但是其设计从人的尺度以及人的活动需求出发将公共空间进行了不同领域性质、不同尺度的空间划分,而且运用空间界定物保证了各自空间的领域性;各个空间内部也运用了植被以及建构筑物等元素对其进行了空间分割和设计,这样使得空间的使用体现了多样化、亲近化、生活化等特点。同时,各种空间的转换具有趣味性并相互贯通,让人于乐于看于聊中感受得到各种活动所需要的空间,使得人感觉到空间温馨感和亲切感;(2)运用地形将私密空间放在高程较高的区域,保证了个人或者小集体会谈、交流、休憩等活动的私密性,也照顾了人们观看四周的心理需求。(3)在各种空间内布置了人们活动需要的设施和建筑小品使得人们所到之处有所坐有所依,如草地、座凳、卧石、地灯、连廊、亭子、雕塑、舞台等,并且各种设施的设计尊重了人的尺度。(4)充分考虑了南方的炎热气候特征,对于休憩、交谈的座椅、草地等都利用了背景墙、大树、林荫道、建筑廊道、建筑背阳面等进行遮阴。(5)作为空间的过渡之处都有残疾人坡道,体现了人性的关怀。
3.4 公共文化活动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过活动是引人入胜的因素,也提过一种关于空间活力的正效应过程:有活动发生是因为有活动发生,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是营建其公共空间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东莞中心区利用广场及下沉演出广场开展了各种公益性的艺术以及公共文化活动,每每能吸引大量的人们参与,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而且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形象。
4.结语
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活动和城市公共空间的集中,是城市中最具活力、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应当从培植和发扬城市活力、吸引力的角度、从城市整体的立场出发。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是吸引人还是排斥人直接与设计是否能产生活动并且保证活动的连贯性有关,从这一点出发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设计应创造出不同社交活动以及其领域需求的丰富多样的空间,并且把握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与过渡保证他们的完整性,特别要注意不同空间的边界的设计上,要使得空间之间有各自的领域感和空间感,也能进行流畅的空间过度,吸引人们在不同的空间穿梭。
(2)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当把人的尺度作为空间量度的标准。对于超大尺度的空间应该根据人体尺度运用自然以及非自然的元素划分为自然舒适的空间。
(3)设计空间应该富有领域性、丰富多样性、趣味转换性、连接完整性、人性化等等特点;这样才能使得中心区公共空间吸引人们产生不同种类的活动,并使得活动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从而使其产生活力。
参考文献:
[1]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周进著.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金广君著.圖解城市设计.哈尔滨市: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东莞市新中心区 广东东莞.景观设计,005,U01期
注释:
①尺度感是人对公共空间尺寸的感觉和判断,从人的视觉距离分析,人的正常明视距离为24m左右,超过130m就看不清对方的轮廓、衣着、性别和步态了。130m可以认为是公共空间符合人的尺度的极限。引自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42
②根据①中所述,对于个体来说,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感大致可分为三类:亲切的尺度、自然的尺度和超人的尺度。亲切的尺度指尺度小巧,给人以亲切的感觉,为30米以内的公共空间。自然的尺度指尺寸能被简易、本能地判断,给人以轻松自然的感觉,30—130米以内的公共空间为此类。超过130米的公共空间则属于超人的尺度。这些尺度是指在视线上不受干扰时对公共空间的评价。参见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42
摘要:不同种类的活动所需要空间的尺度以及领域性不同,本文试图从这一点出发将中心区公共空间划分为领域程度不同、承载不同种类活动、尺度范围不同以及封闭性也相对的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和私密空间,并结合此以东莞中心区的公共空间为实例探究在城市设计方面如何创造富有活力的中心区公共空间,要点包括:(1)应结合人的尺度、人的活动种类和人的活动领域需求来设计公共空间;(2)设计空间应该富有景观设计特点并且应该具有领域性、丰富多样性、趣味转换性、连接完整性、人性化等等;这样才能使得中心区公共空间吸引人们产生不同种类的活动,并使得活动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从而使其产生活力;而且文中对以上两个设计要点结合了东莞新中心区公共空间加以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东莞新中心区;公共空间;城市设计;活力;活动;空间;人
1 前言
这些年以来一些城市在建设中心区的时候,只顾着重塑城市形象而忽视了使用空间以及真正创造城市活力气氛的人们,无视人的尺度以及需要,无视地理气候条件等等在市中心开辟大尺度且人们不能或不便使用的草坪以及硬地广场等,使得中心区没有起到一个应有的象征城市活力的作用等。新的中心区建设则面临的是活力创造、吸引人群的挑战以及机遇。中心区是否具有魅力以及特色,在于他是否具有活力。活力既在时间上是连贯性的,在空间上也具有连续性的。一个场所是否在空间以及时间上都具有活力的特征就在于是否拥有不同类型、不同年龄的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在这个场所进行活动。
2 人的活动以及空间特性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将人的活动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以及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为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人们在日常必须参与的活动,比如上学、上班、购物、等车、等人、送信、送货等。自发性活动则是在人们具有参与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参与的活动,这些活动与形体环境质量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散步、户外停留、休闲、日光浴、看热闹等等。而社会性活动则是完全发生在公共空间的活动,这些活动只有在外部条件适宜、天气和场所具有吸引力时才会发生,这些活动特别有赖于外部的物质条件,比如儿童游戏、人们交谈、社团活动等等,城市设计所关心的重点即是发生在城市公共空间内的社会性活动。
人们在公共空间所进行的社会性活动不同,其所要求的空间领域感也不同,公共空间根据不同的领域程度、活动功能、尺度并且相对的封闭性将间再细分为: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私密空间。开放空间是完全没有领域感,尺度比较大,封闭感弱,常常予人较为宽阔开敞的感觉,(如尺度比较大的大面积硬质铺地广场或者大面积无树草坪),比较适合大的偶尔的节庆、聚集或者展览活動或者日常的溜冰、嬉戏、羽毛球的要求较为大面积的活动。半开放空间较有一定的领域感和私密性,空间感较前者强,空间内有物体支配空间或者空间边界有一定的隔断物(如建筑物、树、草坡、绿篱等),有一定的封闭感,这种空间比较适合聚会、儿童嬉戏等活动,有一定的场地玩耍并且有一定的私密社交活动空间。而私密空间则空间形式比较封闭,与外界有视线交流但是有很强的限定感,后到者会无形遭到先到者的排斥,保证了社交活动的私密性,这种空间适合人们驻足、休憩、亲密交谈或者小型聚会等。
3 解析东莞中心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特点
东莞市2002年开始中心区的建设,于2005年基本完成,两年下来的建设积极带动了周边地区房地产的开发,中心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行为习惯和活动需求等特点,作为一个新的中心区其在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创造城市活力以及提供优美环境等方面是成功的,她提供了一个优美、安全并且具有吸引力的群众需要的场所,下面从“构图及布局特点、景观设计特点、空间设计特点、公共文化生活”等四方面分析。
3.1 构图及布局特点
东莞市新中心区总面积约1km2,中心区整体的功能以行政、文化娱乐为主。中心区呈现轴线对称的构图形式。(图1,图2)
市政府位于中轴线的北端的坡地上,以高度、宽度以及地理位置成为整个中心区空间以及视觉的极点,统领着整个中心区的公共空间。在中心区中轴线的南末端布置着与市政府楼遥相呼应的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市政府楼群为起点,整个中心区由北到南完成了由规整大气到自然活泼、由严谨对称到自由流畅的长达1400米轴线空间过渡,并以南端大片的水面以及与水面有一定高差的儿童活动中心作为收点。
三横两纵的主干道将其分为两个区,以中间的东西向主干道为分界线,两区以地下人行道相连接。北区的北端是市政府楼群,毗邻中间的东西向主干道从西到东依次布排展览馆、会议中心;南区毗邻中间的东西主干道的,从西到东分别是玉兰大剧院、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南区南端中部布置儿童活动中心,科学技术博物馆以西毗邻儿童活动中心。
3.2 景观设计特点
全区轴线以水作为景观的主导元素,以北区的跌水瀑布为始端,以喷泉式的水轴作为北区的景观中心以及观赏的焦点所在,以自由活泼的弧形大水面和音乐喷泉作为南区的景观中心以及整区的景观收束面;并且以水作为主题衍生其他设施及次要景点。其次在水轴以及广场的周边以为数不少的绿地和植被作为景观的第二主题和休憩主要场所。(图1,图2)
3.3 空间设计特点
3.3.1 空间的领域性以及丰富多样性
东莞市新中心区总面积共1km2,除去道路以及建筑占地面积,公共空间的所占比例在其三分之二以上,其整体空间脉络呈现出开敞式的格局。面对面积如此大的公共空间,东莞中心区的设计不仅照顾了人的尺度以及人的各种活动需要,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及领域性要求,并且也避免了大面积场地的空洞化,空间的设计、划分显得比较有特色及引人入胜。其中,中轴线主要布置水景观以及以硬质铺地为主的广场,形成主要的开放空间和半开放空间;中轴线两侧主要布置适合人们交谈、小聚会、休憩等活动,有比较高私密性的,兼可观赏中轴景观的私密空间,而在中心区内沿南北主干道内侧并且在公共建筑之间则形成尺度较大的半开放空间——草坡树林,并且各种空间之间的过渡灵活且具有趣味。 在中心区的整体地形上,由中轴的水景观、硬质铺地广场向两边的私密空间—矩形或带形休闲小绿园缓慢升高,再由休闲小绿园处往外侧的公共建筑和半开放空间—草坡树林降低。
(1)北区:(各种空间表现为严谨的对称)
行政广场:100×50米的过渡性的硬质铺地广场,以北承接市政府楼群和楼前的跌水瀑布,内部没有作空间隔离,较为宽阔开敞,主要为节庆、升旗等行政功能使用,并且也为日常较活跃的活动如溜冰、放风筝等所使用,为公共空间。(图3)
图3 行政广场
喷泉广场:围合水轴两侧的硬质铺地为主的条形广场,以喷泉水轴为观赏焦点,是半开放式的空间,东西两侧有比较明显的空间界定感,并且在南北竖向以行道树、花圃、绿篱分隔成了三个空间:邻水休憩空间、条形无障碍空间、条形障碍空间(绿篱横向分割空间),适应不同种类活动的需求。(图4)
图4 喷泉广场
市民广场:120米×130米,中心区内最大面积硬质铺地的近似正方形广场,运用阶梯和雕塑作为与上一空间——喷泉广场的过渡。广场以南北向行道数来分割空间,分为25米×120米、80米×120米、25米×120米的三个空间,他们内部均没有障碍物,广场四周并没有封闭感,四周没有明显的立体界定物,为开放空间。在其东北、西北角部布置花坛座椅;其东西两侧各布置了一排木制凳,间隔4——5米布置一张1.5米的凳子。市民广场尺度较大,接近自然尺度与超人尺度①②的临界点,并不感觉空旷、孤寂,而给人宽阔、舒畅的感觉,主要作为大型机会、庆祝、纪念等功能,同时也为日常的溜冰、自行车、嬉戏等较为活跃、需要场地较大的活动使用。(图5)
图5 市民广场
休闲小绿园:位于喷泉水轴广场的东西两侧,两侧各对称布置了以植被为主的三个矩形状的休憩小绿园,尺度分别是35×56米、35×63米、35×56米的,每个小绿园间以11米的步行道路间隔开。小绿园内部均以9×9米的模数分成若干个正方形的小绿地,并且以1米的鹅卵石小路分隔开;在正方形小绿地内的四个角规整的种植乔木,或直接在树下放置凳椅或以四边的绿树为屏障在小绿园核心绿地上布置小品和桌椅形成休憩空间。绿园有一定的私密性,为公共空间中静谧的场所,与承接较为活跃的活动的半开放空间和开放空间有视线的交融,可中等距离的观看中轴的喷泉水轴和周边人们的活动。园内树木的种植不多不少,符合南方夏日炎热的气候不会太少可以遮阴,也又不会太多成为密林缺乏舒适感。(图6)
图6 休闲小绿园
大草地及树林:在中心区两侧,约130米×200米的大面积草地,以广场内部机动车道和树林界定其空间,无规则的种植了疏密有致的树木,内部布置自然流线的步行道。其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也适合需要场所面积较大的活动,如放风筝等,為半开放空间,适合交谈、散步、嬉戏、放风筝、聚餐等动静皆宜的活动
公共建筑以及其附属广场:位于市民广场的两侧的公共建筑分别为展览馆和会议中心,建筑的高度与其附属广场的比例在1:2范围内,与市民广场的空间以缓草坡和阶梯过渡;作为一个柔性过渡的空间,草坡上经常坐了许多人,在观看两侧广场的人们活动。附属广场半包围建筑成为L形广场,尺度较大,封闭性较弱,内部没有种植植被也没有作空间分割,为开放空间。
(2)地下人行道:由于南北区被一条东西向主干道分割开,因此设计了一条地下人行道通过。新中心区并不只将通往两区的地下人行道作为一般性的交通性过道来设计,而对其进行了细部的景观设计。在北区通往南区的入口就以一跌状瀑布引人入胜,人们在与水嬉戏中通往另一区。人行道在南区的入口处也布置了阵列式的景观小品和花圃。
(3)南区:(各种空间呈自然的对称)
南区与北区空间布局最大的不同特点在于不严谨而自然的对称,其在中轴布置几何文化广场、圆形演出广场、不规则形邻水广场,大面积水面以及儿童文化中心,两侧分别自然的对称布置小绿园、公共建筑、邻水草坡以及大草地和树林。
文化广场:倒凸字形,东西两侧分别是图书馆以及玉兰大剧院,面积较市民广场小,其空间被化分为三部分,中间是较少障碍物的宽敞式的开放空间;东西两侧是有物质限定的半开放空间。其西侧放置树下圆形凳椅和阶梯性长廊来界定休憩空间(图7),其东侧则以花圃阶梯和景观墙与墙下凳椅来统领东侧休憩空间(图8)。中部空间的功能和性质与市民广场相同,主要为大型机会、庆祝、纪念等活动,同时也适合日常的溜冰、自行车、嬉戏、交谈、观赏等活动。在文化广场内交谈的家长可以在两侧休憩的同时照看玩溜冰、羽毛球的儿童,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心理和活动需求。
图7 文化广场西侧
图8 文化广场东侧
休闲小绿园:位于文化广场两侧,比文化广场略高,其设计方法、设计模数、功能以及承接的活动与北区的休闲小绿园类似,同为私密空间,但是相对于北区的休闲小绿园少了建筑小品,显得有些单调。
圆形下沉演出广场:下沉广场作为连接文化广场以及邻水广场的过渡空间,将人流吸引至此观看演出。其下沉的做法是先抬高再台阶式降低,以草坡与周边广场分界,在草坡上部还设计了鹅卵石底的流动溪水,是儿童喜欢嬉戏的场所。
邻水广场:邻水广场分为两部分,北部为与下沉广场相交的、无障碍物的大面积硬质铺地。南部空间的尺度被弱化,手法是将花圃、花坛、树木整齐有序的排列以此分割南部空间,并结合花圃、花坛布置了凳椅,整齐排列的树木、花坛、花圃、灯、座椅都强调了这一空间的规整性,与自然流动弧线形的水空间形成强烈对比。邻水广场与水面以硬质缓坡作为交界面。(图9)
图9 邻水广场
弧形水面:大面积的水面喷泉是南区的景观高潮,位于邻水广场的南面,弧形水面有两大特色:(1)规模大的音乐喷泉与水面动静结合成为视线焦点,为节假日、傍晚时分等增加了动感和热闹气氛(2)水上水下搭建了景观设施。从其邻水区域的南部到北部直线形搭建了以白色和蓝色为主体色的、风格简单的步行桥,人们可以从水面在儿童活动中心以及邻水广场间直线形的穿梭,并且以步行桥为起点建立了与之垂直的通向邻水区域东面的水下步行通道,直接通往邻水区域的东部空间。(3)形态呈现弧线形,但在适当位置布置凹或者凸的亲水广场,使总体形态更为动感,并且满足人们的亲水需要。(图9,图10) 图10 弧形水面及喷泉
图11 亲水广场
图 12 邻水草坡
邻水草坡:条形布局,布置在邻水广场和水面的西侧,以水面为低点向上爬坡,中间穿梭林荫道界定空间。邻水草坡为领域性较强的半开放空间,与大草地树林的设计区别在于其没有较大面积的宽敞草地,种植较少的高大乔木,并以小尺度的物体进行空间界定,例如以矮植物限定私密空间集聚个人或小集体活动,较适合比较安静的活动,如交谈、小范围的嬉戏、观赏水面景色等。(图12)
大草地树林:位于南北向道路的内侧以及公共建筑之间,共两处大面积草地树林,围绕弧形水面的两侧呈自由的对称,内部以疏密有致的树林和草地为主,以步行路径划分内部空间,与同为半开放空间的北区大草地树林的布局、空间感以及所承接的活动相一致。
3.3.2 空间窜接的连续性、完整性以及趣味性
中心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利用地形运用阶梯、草坡、林荫小道、建筑小品等元素完成了不同领域空间的灵活以及趣味转变,保持了空间序列转换的连续性以及完整性,人的行为活动以及视线因此有了良好的连贯性。
3.3.3空间的人性化
东莞中心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一改往常体现中心区以及市政府过于威严、庄重、生硬并且不体现人文关怀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主要体现在三点:(1)尽管中心区的面积巨大,但是其设计从人的尺度以及人的活动需求出发将公共空间进行了不同领域性质、不同尺度的空间划分,而且运用空间界定物保证了各自空间的领域性;各个空间内部也运用了植被以及建构筑物等元素对其进行了空间分割和设计,这样使得空间的使用体现了多样化、亲近化、生活化等特点。同时,各种空间的转换具有趣味性并相互贯通,让人于乐于看于聊中感受得到各种活动所需要的空间,使得人感觉到空间温馨感和亲切感;(2)运用地形将私密空间放在高程较高的区域,保证了个人或者小集体会谈、交流、休憩等活动的私密性,也照顾了人们观看四周的心理需求。(3)在各种空间内布置了人们活动需要的设施和建筑小品使得人们所到之处有所坐有所依,如草地、座凳、卧石、地灯、连廊、亭子、雕塑、舞台等,并且各种设施的设计尊重了人的尺度。(4)充分考虑了南方的炎热气候特征,对于休憩、交谈的座椅、草地等都利用了背景墙、大树、林荫道、建筑廊道、建筑背阳面等进行遮阴。(5)作为空间的过渡之处都有残疾人坡道,体现了人性的关怀。
3.4 公共文化活动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过活动是引人入胜的因素,也提过一种关于空间活力的正效应过程:有活动发生是因为有活动发生,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是营建其公共空间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东莞中心区利用广场及下沉演出广场开展了各种公益性的艺术以及公共文化活动,每每能吸引大量的人们参与,不仅丰富了市民的生活,而且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塑造了城市的文化形象。
4.结语
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活动和城市公共空间的集中,是城市中最具活力、也是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应当从培植和发扬城市活力、吸引力的角度、从城市整体的立场出发。城市中心区的公共空间是吸引人还是排斥人直接与设计是否能产生活动并且保证活动的连贯性有关,从这一点出发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设计应创造出不同社交活动以及其领域需求的丰富多样的空间,并且把握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与过渡保证他们的完整性,特别要注意不同空间的边界的设计上,要使得空间之间有各自的领域感和空间感,也能进行流畅的空间过度,吸引人们在不同的空间穿梭。
(2)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当把人的尺度作为空间量度的标准。对于超大尺度的空间应该根据人体尺度运用自然以及非自然的元素划分为自然舒适的空间。
(3)设计空间应该富有领域性、丰富多样性、趣味转换性、连接完整性、人性化等等特点;这样才能使得中心区公共空间吸引人们产生不同种类的活动,并使得活动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从而使其产生活力。
参考文献:
[1]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周进著.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塑造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研究.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金广君著.圖解城市设计.哈尔滨市: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东莞市新中心区 广东东莞.景观设计,005,U01期
注释:
①尺度感是人对公共空间尺寸的感觉和判断,从人的视觉距离分析,人的正常明视距离为24m左右,超过130m就看不清对方的轮廓、衣着、性别和步态了。130m可以认为是公共空间符合人的尺度的极限。引自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42
②根据①中所述,对于个体来说,城市公共空间的尺度感大致可分为三类:亲切的尺度、自然的尺度和超人的尺度。亲切的尺度指尺度小巧,给人以亲切的感觉,为30米以内的公共空间。自然的尺度指尺寸能被简易、本能地判断,给人以轻松自然的感觉,30—130米以内的公共空间为此类。超过130米的公共空间则属于超人的尺度。这些尺度是指在视线上不受干扰时对公共空间的评价。参见周进.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规划控制与引导.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