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深化课改的重点。近年来,我十分注意突出这个重点,在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益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开始只对某事物有个大概的综合印象,进而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在理解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构成了新的综合。为此,我每教一篇课文,都要注意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即: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从部分上细探课文内容,再从整体去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总结出“定向自读(整体感知)——评议讲析(部分探究)——巩固发展(整体深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定向自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的定向分为一般定向和具体定向。一般定向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资料解决生字、生词;划分段落,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摘抄好词佳句和记录疑难问题、想法或感受等。具体定向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的“引而不发”的预习题,供学生自读使用。
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低,阅读一篇新课文常常感到无从入手,如果只是笼统地布置作业,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具体定向使学生有路可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线索,避免思维活动的随意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又可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但同时还要注意预习题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一种自觉的心理钻研教材。比如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预习课时,让学生看图对照,找出课文所描绘的景物,并且想一想自己看了图后有何感受。学生感到很有趣味,较好地完成预习任务。另外,还要注意预习课的取向,应使学生对文章从形式到内容均有了初步的认识,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二、评议讲析,部分探究
评议讲析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在定向自读中所遇到的带有倾向性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自读后,师生进行双边活动,根据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进行归类取舍,突出重点、难点,展开深入的讨论和讲解分析。
首先,学生将自学中关于字词句篇方面的认识,现象的或本质的、粗浅的或深刻的、正确的或不正确的,或者是似是而非的问题等,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有根据的互评。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读书再思考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教材和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整理等手段,对各种认识进行评价、更正、筛选或优化,切忌把结论简单地告诉学生。最后教师要灵活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的训练,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通过讲解分析,讲清难点、重点,揭示规律,教给方法,使学生在自学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升为理性认识。
三、巩固发展,整体深化
学生对课文各个部分内容的探究,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老师小结时大多数学生已弄清了文章的内涵,但从记忆规律来看,如果不及时进行强化训练,就会产生严重影响学生的效果。因此,“巩固发展”这一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前两步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得以巩固和发展。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师生结合的方法,即每一节课都有两套练习题目:一套是由学生自己设计,一套是由老师设计。我认为学生设计习题,可以激发他们自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学生设计的习题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某些错误,但它毕竟是学生思维的火花,老师要在肯定的同时使之完善;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能否转为能力,所以一定要在“精”“活”上下功夫。因此,我在设计练习题时,特别注意把机械性练习和灵活性练习结合起来,一般有三种类型:(1)口头思维训练,如背诵、复述、速读和答辩等;(2)书面思维训练,如单项练笔、综合练笔等;(3)引申发展训练,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想象性练习,旨在发展学生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完成改造类型的习题,既在课堂上及时消化了知识,又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使过去的单项的机械识记的消极巩固,变成了综合性的、应用性的积极巩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阶段是第二个整体的深化。“三段式”的课堂结构,既应用于一堂具体的课,又作为一篇课文或一个学习过程的步骤与结构。但各阶段还可根据授课需要相应增加比重,比如在课文学习的开始,应增加第一阶段的教学比重;在课文学习的深入阶段,应增加第二阶段的教学比重。
经过多次的实践,我取得了很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思维、语言得到了发展,阅读、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了,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是得到跨越式提升。因此,我觉得“定向自读,整体感知;评议讲析,部分探究;巩固发展,整体优化”的三步教学结构,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较为有效的课堂结构。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开始只对某事物有个大概的综合印象,进而对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在理解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构成了新的综合。为此,我每教一篇课文,都要注意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即: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从部分上细探课文内容,再从整体去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最后总结出“定向自读(整体感知)——评议讲析(部分探究)——巩固发展(整体深化)”的课堂教学结构。
一、定向自读,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的定向分为一般定向和具体定向。一般定向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资料解决生字、生词;划分段落,概括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摘抄好词佳句和记录疑难问题、想法或感受等。具体定向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的“引而不发”的预习题,供学生自读使用。
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低,阅读一篇新课文常常感到无从入手,如果只是笼统地布置作业,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具体定向使学生有路可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线索,避免思维活动的随意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又可以减少教学的盲目性。但同时还要注意预习题的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一种自觉的心理钻研教材。比如设计《美丽的小兴安岭》预习课时,让学生看图对照,找出课文所描绘的景物,并且想一想自己看了图后有何感受。学生感到很有趣味,较好地完成预习任务。另外,还要注意预习课的取向,应使学生对文章从形式到内容均有了初步的认识,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二、评议讲析,部分探究
评议讲析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在定向自读中所遇到的带有倾向性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在自读后,师生进行双边活动,根据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进行归类取舍,突出重点、难点,展开深入的讨论和讲解分析。
首先,学生将自学中关于字词句篇方面的认识,现象的或本质的、粗浅的或深刻的、正确的或不正确的,或者是似是而非的问题等,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有根据的互评。这个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读书再思考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教材和教学目的要求,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整理等手段,对各种认识进行评价、更正、筛选或优化,切忌把结论简单地告诉学生。最后教师要灵活地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语言的训练,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通过讲解分析,讲清难点、重点,揭示规律,教给方法,使学生在自学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升为理性认识。
三、巩固发展,整体深化
学生对课文各个部分内容的探究,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老师小结时大多数学生已弄清了文章的内涵,但从记忆规律来看,如果不及时进行强化训练,就会产生严重影响学生的效果。因此,“巩固发展”这一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使学生在前两步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得以巩固和发展。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师生结合的方法,即每一节课都有两套练习题目:一套是由学生自己设计,一套是由老师设计。我认为学生设计习题,可以激发他们自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学生设计的习题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某些错误,但它毕竟是学生思维的火花,老师要在肯定的同时使之完善;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能否转为能力,所以一定要在“精”“活”上下功夫。因此,我在设计练习题时,特别注意把机械性练习和灵活性练习结合起来,一般有三种类型:(1)口头思维训练,如背诵、复述、速读和答辩等;(2)书面思维训练,如单项练笔、综合练笔等;(3)引申发展训练,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想象性练习,旨在发展学生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这一阶段学生通过完成改造类型的习题,既在课堂上及时消化了知识,又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使过去的单项的机械识记的消极巩固,变成了综合性的、应用性的积极巩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阶段是第二个整体的深化。“三段式”的课堂结构,既应用于一堂具体的课,又作为一篇课文或一个学习过程的步骤与结构。但各阶段还可根据授课需要相应增加比重,比如在课文学习的开始,应增加第一阶段的教学比重;在课文学习的深入阶段,应增加第二阶段的教学比重。
经过多次的实践,我取得了很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思维、语言得到了发展,阅读、写作能力明显提高了,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更是得到跨越式提升。因此,我觉得“定向自读,整体感知;评议讲析,部分探究;巩固发展,整体优化”的三步教学结构,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较为有效的课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