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什亚洲行
2月17日至22日,美总统布什对中、日、韩三国进行了短暂的工作访问。布什此访既有答谢三国在反恐战争中给予支持的目的,也有在三国分别实现不同目标的目的。首站日本。日本的经济一直低迷,布什表示,全面支持小泉纯一郎首相的经济改革计划,对日本政府纵容日元贬值未加责难,其意图就是避免恶化的日本经济拖累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复苏。布什“邪恶轴心”论出台后引发多方批评,朝鲜半岛的和平前景因此蒙上了阴影。布什此访韩国并在距朝鲜甚近的“京义线”都罗山站发表讲话,对支持朝韩和解做出了姿态。布什21日抵中国访问在时间上可以说是个“巧合”。整整30年前的这一天,尼克松总统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启了两国交流的大门。走过了30年风雨坎坷的中美关系在未来如何发展是两国乃至世人瞩目的焦点。尽管访问时间只有短短30个小时,但与中国领导人会谈,到清华大学演讲,爬长城等一系列活动还是让人们感到,中美两国虽有分歧,但也有着许多共同利益,并担负着巨大的共同责任。合作则两利,对抗则俱伤。这已成为双方的共识。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美关系正逐渐趋向稳定与成熟。


法国大选
2月20日,法国左翼势力的公认“代表”、总理若斯潘正式宣布将参加大选。而在11日,法国右翼势力的“代表”、现任总统希拉克已经表示将参选。尽管迄今为止表示参选的候选人有20多人,但希拉克与若斯潘的参选实际上将使此次大选再度重演七年前的双雄对决。希、若两人虽然都踌躇满志地踏上了竞选征程,但也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希拉克目前饱受丑闻困扰。有老部下梅里的佣金案于前,又有麾下议员舒勒的受贿案于后,其支持率因此接连下挫了几个百分点。若斯潘的日子也不好过。他领导的政府曾在1997年后创造了法国经济连续三年增长3%的好业绩。但自去年以来,法国经济增长放缓,预计今年只有1.3%。失业人数上升,治安状况恶化,这些都使若斯潘的支持率大受影响。根据法《解放报》近日的民意调查,希拉克还小幅领先若斯潘。在第一轮选举中,估计两人都无法获得超过半数的支持率。但基本可以肯定,他们两人都将进入将于5月5日举行的第二轮投票的血拼。届时,无论鹿死谁手,肯定会是一场白热化的竞争。
美国记者罹难
2月22日,美国驻巴基斯坦外交官和国务院均证实,在巴基斯坦被绑架的美《华尔街日报》记者丹尼尔·珀尔已不幸遇难。珀尔遇害的证据是一名巴基斯坦记者向美驻卡拉奇领事馆提供的一盘录像带。这盘录像带记录了珀尔在镜头前被人用利刃割破喉咙的血腥场面。闻听此消息,正在中国进行工作访问的美国总统布什在北京发表了沉痛声明,对珀尔的不幸遭遇表示万分悲痛,并谴责绑匪的暴虐行径,但他也坚定地表示,这种行径只会进一步加强美国与恐怖主义斗争到底的决心。消息传到美国,珀尔的家人、亲朋好友和工作伙伴悲痛欲绝,他们无法相信这是真的。美国民众也感到十分震惊,纷纷谴责匪徒的暴行。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下令巴警方将所有与涉嫌者有关的可疑人员全部逮捕归案。警方认为,此案的背景恐怕不是匪徒所宣称的那么简单,不是仅仅因为珀尔是一个反伊斯兰的犹太人便遭撕票。从绑架手法、善于利用电子邮件通知和录像带内容来看,此次绑架案极有可能是“基地”组织所为,并有可能与拉登有直接联系。目前,部分涉案人员已经落网,但具体实施绑架的查希姆至今下落不明。何时能逮着绑架杀害珀尔的全部凶手,还得看巴方和美方的密切配合和努力。

印度宗教冲突
2月底以来,印度爆发了大规模的宗教冲突,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成了此次宗教冲突的重灾区,而此次冲突最初源于一场寺庙之争。2月27日,一列在古吉拉特邦戈特拉火车站停靠的列车遭到歹徒袭击。歹徒纵火烧毁了其中四节车厢,至少造成车上58人死亡,40多人受伤。车上的乘客大部分为刚在印南部阿约提亚镇参加完集会返乡的印度教徒。集会的内容就是讨论在阿约提亚一个颇具争议的16世纪清真寺遗址上修建一座印度教庙宇。这座清真寺于1992年被印度教徒拆除,在当时就引发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规模骚乱。纵火案发生后,宗教派别关系陡然紧张,印度教教徒开始在印全国疯狂报复穆斯林。28日,艾哈迈达巴德发生了印度教徒袭击穆斯林住宅的事件。3月1日凌晨,阿默达巴德市更有27名穆斯林在熟睡中被印度教暴徒活活烧死。由于暴力事件不断升级,印当局不得不宣布在暴乱严重的26个地点实行无限期宵禁。由于局势吃紧,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取消了原定于3月2日前往澳大利亚参加英联邦首脑会议的计划。瓦还紧急召开内阁安全会议,命令古吉拉特邦当地驻军处于待命状态,随时准备应付不测。然而,在已经沸腾了的宗教敌对情绪面前,一切维持秩序的手段都显得无力。暴力冲突仍在继续,至本文撰写时,死亡人数还在增加,已增至538人。人们不禁担心,不知南亚次大陆上的宗教矛盾何时才会停歇,人们何时才能永享安宁。

中东和平进程
就在巴以冲突难解,和平进程停滞之际,沙特王储阿卜杜拉2月18日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提出了解决中东问题的新计划,即以色列根据联合国有关决议从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全部撤出,而整个阿拉伯世界将实现与以色列的关系正常化。该计划首次跳出了传统的巴以、黎以、叙以等分别谈判的小圈子,把中东和平定位为整个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间的谈判。沙特在阿拉伯世界中享有“老大”的威望,这一建议的份量也就与众不同。以色列沙龙政府虽然在中东和谈问题上持强硬立场,但沙龙近来的支持率已经下降至40%,以色列经济也出现了负增长,实现和平对以色列来讲有益无损。巴勒斯坦在实力对比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冲突中的损失也大大超过了以方。因此巴方才于21日逮捕了“人阵”涉嫌杀害以色列前旅游部长泽维的三名疑凶,换取以方部分解除“软禁”阿拉法特的禁令。巴方当然对此持支持态度。而中东冲突“调解人”美国在和平进程停滞的情况下苦无良策,对这一新计划的出台立即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埃及、约旦等众多阿拉伯国家也纷纷表示赞成。因此该计划虽称不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但至少为受冲突困扰的中东地区吹来一丝和解之风。但该计划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太笼统,对安全、难民和水资源等敏感问题来讲没有操作性。巴以双方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均有态度强硬的极端派,他们对此计划肯定不会赞同。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巴以和谈的历史上,缺乏的并不是有创意的和平计划或建议,而是实现和平的诚意。因此该计划的前途如何还是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