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粉干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chwoods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温州,坐落于长江入海口附近,而这里的文化,也如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家乡有一习俗:每逢有孩子出生或办喜事时,总是少不了一样食物,那便是粉干。即便是在生活中,也离不开这粉干。
  话说,温州粉干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早在北宋初年,温州的粉干作坊制作就有一定的名声,有些农户甚至以制作粉干谋生。初期粉干的制作工艺是把米用水磨磨成水粉;然后把它烧至半熟后,用碓臼捣蒸,再用水礁反复捻捣;直到粉团粘韧,压出后细如纱线,便放在门帘上晾晒成形。
  每当我没胃口时,阿婆总会下一碗粉干,加一点油,少许盐,少许醋,再放上一两片青菜叶,小火烹一下,就可以出锅了。这些食材仿佛在阿婆手下着了魔,不要命地散发出香气。碗中浮着一两点油,粉干就浸在这样的汤里;往下一掏,有时还可以掏出一两块瘦肉,此时,我的胃口也着了魔似的打开了!
  那是一种纯净的香,不是那些大酒店、小面馆,永远充斥着一大堆化学调味料的味道。这就像往一个人的脸上涂上口红,擦上粉底,虽然可能遮住了人本身的缺陷,却失去了物质本来的真实,无法给人以精神上的冲击,顶多能给人以味觉的刺激。而炒粉干这种食物纯净的香,朴实得就像一个农民,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辛勤地耕作着;这种香,有时竟可以在人的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就像我的阿婆一样,平易近人,和蔼慈祥。这就是这种香的特点,可以从中吃出情感来。
  回想起来,我最后一次吃阿婆的炒粉干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那天,阿婆小心地端着装粉干的盘子一面笑着,一面迈着小碎步,嘴里還不停地说:“烫,烫,烫……”把盘子放到桌上后大声地说:“上菜了。”幽幽的木香伴着炮仗燃放后的气味扑面而来,这或许就是最纯粹的味道吧。
  我的故乡,我故乡的阿婆,我故乡的粉干……没有一处不让我想念。可是除了故乡,哪里又会让我想念呢?
  点评
  文中,小作者在专注于对粉干进行描绘的同时,也通过粉干的香气营造的画面,借以寄托故乡与粉干之间切不断的联系,字里行间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读后令人回味。
  (黄忠、吴义雅)
其他文献
有些地方的冬天没有雪,有些地方的冬天沒有冰,但是,对于一个住惯哈尔滨的人来说,如果冬天没有这些,就会觉得冬天根本没有来。  (开篇点题,以一个哈尔滨人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眼中的哈尔滨,有冰、有雪、有美景;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伏笔,引发读者的思绪:哈尔滨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冬天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这不,十月刚到,它就迫不及待地从家里飞奔出来了。(“十月”一词点出了哈尔滨冬天到来的时令,说明了哈
期刊
正月过完了,年前购置的年花在盛放后,大都只剩下绿叶纤藤了,而有一种花却还是顶着繁密的花苞,每天绽放几朵,装点着春天的窗台。  这花叫长寿花,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它那么不显眼,以至于我根本就没有想到要买它。大年廿九是除夕,年廿八的傍晚,不知道是因为寒气袭人,还是人们都回家过年了,花市在这个时候显得有点寂寞。  老板以最后的热情推销着几盆小花,盆不大,花矮小,很多花骨朵儿挤在一起,与各类株高花大的年花
期刊
我家院子后面有一座小土山,虽然只有六七米高,却是我们这帮野小子们的乐土。大人们见了我们就说:“这帮坏小子,光围着这个破土堆子转悠!”说完就看着我们笑。实际上,我们有最好的游戏呢!说起游戏,那时我们最热衷的便是“山中寻宝”。  我们的“宝贝”是一个“宝盒”,不过,那“宝盒”装的可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我们自己准备的小玩意,比如说棒棒糖、玩具银币、彩笔、弹珠什么的。“寻宝”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先选出一
期刊
没有了时间的概念,我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时光飞逝中的赶路人,完全由不得自己去支配。  ——题记  由于时光的不断压迫,我每时每刻都能预测到下一步要做什么,每时每刻都有事情要做。一步的失误,就有可能引发一路上动作的不协调。  我平时喜欢赖床,天气变冷后,这个坏毛病开始以几何倍数滋长,逐渐控制了整个大脑。妈妈和我一样,早晨起床变得越来越晚,“大懒”和“小懒”的结合,无疑会酿成一场“悲剧”。  每次起床,我
期刊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趁着雨后初晴,决定出去转转。  刚下过雨,空气还湿漉漉的,不过倒也清新。太阳圆圆的,有些暗红色,已经不那么刺眼了。没有风,略显得有些闷燥。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坑洼处积满了雨水,能照出人的影子来。不知是谁已经先于我光顾了,路上留下了清晰的自行车轮胎的印记,蛇样的,随着小路蜿蜒向前。路边长满了青草和野花,草尖上挂满了闪亮的露珠,颤颤巍巍的,似乎只要风一吹,它们的梦就会被击碎似的。
期刊
小学毕业前的那个假期,妈妈听说上初中后就要到外地去参加军训,可我的身体不太好。对此,她非常担心。就趁着回老家探亲,让曾为军人的爷爷给我进行特训。①  一听说是准军事化训练,我就特别感兴趣。刚到爷爷家,就嚷嚷着要开始特训。“好,准备特训!”爷爷洪亮的声音刚落,特训便开始了。  学打背包是特训的第一步。爷爷拿出了他珍藏几十年,已经粘满蛛网的“古董”——一个迷彩背包。呵!这包也真是够重的。我費尽力气才把
期刊
小学的时光匆匆而过。这也意味着,我就要与那快乐的日子告别了。可没有想到,时间真如白驹过隙那样,转眼间,初中的第一个寒假已经到来。而我似乎已经闻到在这个假期里有着与童年不一样的味道——苦!①  放假的第一天,我正躺在被窝里与周公约会,百般惬意,耳边时不时地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就像一首动听的摇篮曲。半睡半醒之间,耳边的摇篮曲突然被一阵粗暴的叫喊声打断了。“赶快,起床!”妈妈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再不起来
期刊
2016年7月5日,我迈着轻松的步伐来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我的心情也同太阳一样火热。因为就在今天,我要参加一场数数字大赛。  赛前,主持人在电脑上打出了游戏规则:两个人轮流按1数到20,每次数1或2个数,20这个数,谁数到,谁就获胜。参赛人员以石头、剪刀、布决定数的先后顺序,预赛三局两胜制,冠军赛则是五局三胜制。  比赛开始了,场面异常激烈。所有人都焦躁不安地坐在座位上,等待抽
期刊
橘枝词三首记  永嘉风土·其一  □[南宋]叶 适  蜜满房中金作皮,  人家短日挂疏篱。  判霜剪露装船去,  不唱杨枝唱橘枝。  瓯柑是温州的特产,在唐、宋时期就被当作朝廷贡品。北宋大文豪苏轼有诗为证:“燕南异事真堪记,三寸黄柑擘永嘉。”两宋时期,温州的柑橘种植十分普遍,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林皆桔树,无水不荷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温州遍地橘樹的美景。不但如此,叶适还仿效唐代刘禹锡的《
期刊
家乡,是一本精致的书,奇山秀水是它的精美插图,先贤志士是它的深邃内涵,民俗风情是它的特色包装,风味特产是它的可爱书签。家乡,是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向我们讲述着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每一章都向我们倾诉着它的变迁、故事和感动。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草一木……总能勾起远方游子的美好回忆。  【城市名片】  温州是浙江省辖地级市,简称“瓯”,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