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愿清单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小诺是我见过的所有临终者里最阳光、对待死亡的态度最坦荡的,虽然她去世的时候才25岁,但她已经走向生命的极致。


  白小诺是一个白血病患者,她从15岁开始与白血病抗争,一直等到25岁,也没有等来匹配的骨髓。在她18岁的时候,她和家人商量,决定放弃部分治疗,因为实在太痛苦了,她想好好地过一过正常人的日子。
  最终,他们达成一致。白小诺离开医院,开始过所谓“正常的生活”——她找了一份在咖啡馆的工作,不累,悠闲,环境好。当然她也会有身体不好的时候,那时就来医院住一段时间,然后出院继续生活。
  我认识白小诺是在她21岁的时候,那年我23岁,因为年龄相仿,我们很谈得来。我第一次见她的那天,她来医院住院,嘻嘻哈哈的样子,完全不像一个重症病人。
  那时,我年纪小,并不能很好地掩饰自己的担忧。被白小诺看出来的时候,她会说:“我都不愁了,你愁什么?死生有命,我尽最大的努力活下去,但如果那一天真的要来,我们都没有办法,对不对?”
  小诺有一个男朋友,他们在一起很多年了,她很爱他,也很感激他,因为他,她短暂的生命可以足够完整。只是男孩的父母并不赞同这段感情。有一次,我碰到男孩的妈妈来看小诺,看小诺的表情我就知道,这位母亲来看她是真心的,但是想要她和男孩分开也是真心的。
  白小诺并未退却,她对男孩的妈妈说:“我理解您,可是,您以为他和我分手了,就会得到解脱吗?我死了以后,他会因为没有和我走完这条路而悔恨终生。”
  我很欣慰,小诺是这样想的。我告诉她,我曾经也有这样一份感情,幸好,我和你男朋友一样坚持。
  “他,去世了吗?”也许是同病相怜,白小诺对我的这段感情很感兴趣。
  “是的,他已经去世了。”
  他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志愿者,我们在福利院相识。他患有非常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当医生宣判“死刑”的时候,他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想到的都是病痛的折磨和父母的操劳。所以他来到中国,想帮助和他一样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相识,相恋,离别。爱过他,始终是我此生最大的荣耀。
  白小诺突然抱住我,轻轻地问我:“你想他吗?”
  我默默地点点头。
  “我从认识他的第一天开始就知道他有病,也知道他的生命已经接受尾声,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爱他。虽然所有人都不同意,但是我很欣慰我当时勇敢地去爱他了。如果我像你男朋友妈妈希望的那样做了,我想我会后悔,而这样的后悔是无法弥补的。所以,你是对的。”
  白小诺哭了,我知道她想到了自己,她说:“慈恩,我一定会努力地活下去,无论能活多久,我一定会努力。”
  可是该发生的终归还是会发生,人的意念无法终止疾病的步伐。
  小诺的病靠药物已经无法维持了,她已出现慢性出血,医生建议马上进行化疗。
  小诺一直是拒绝化疗的,过去的化疗几乎将她整个人摧毁、耗尽,她不想这样活着。
  医生说,如果接受化疗,她大概还可以生存40个月。
  “不,我不化疗。”这是白小诺的决定。虽然我们——她的父母、男朋友、医生和我都在劝她,但她似乎早已做了选择。
  “我又不是第一天得这个病,我对这个病早已了如指掌。纪慈恩,你告诉我,如果不是因为我们是朋友,如果不是因为有感情,遇到我这样的病例,你认为应当如何选择?”白小诺用质问的口气说。
  是的,她早已看穿我。她说得没错,化疗是个无底洞,一旦开始,病人将深陷在无止境的痛苦里,寿命在延长,但是人已不像个人。
  “我只能说……如果是我,我不会化疗,但是……每个人不一样,有的人只要能活得久一点,再痛苦的治疗也愿意做,所以……对于选择怎样的医疗手段,并没有唯一的答案。”我这样回答白小诺。我没敢看她,因为我是心虚的。此刻的我明明和所有家属一样,是为了“我”,而希望她活着,因为我不想失去她,而我也不想让她承受痛苦。
  “慈恩,我知道你怎么想的。但是我告诉你我最真实的想法。我刚得白血病的时候,医生说没有匹配的骨髓,我只能活5年,但是现在已经8年了,我用自己的方式活着。在这8年里,我其实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我还算享受了我这个年龄应该享受的青春。可是现在,你们要让我和那些病人一样去化疗,看着自己的血一点点变成黑色,然后心虚地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来的死亡。坦白说,我做不到。我只想活一天就好好活一天。40个月和4个月,对我来说没有区别,只是数字。到了40个月的时候,谁又会开开心心地送我走?到那时,他们还是会痛骂命运,还是会说这个世界不公平。所以,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我就想像现在一样。所以,我不能化疗。”
  直到现在,白小诺的这番话依然让我记忆犹新。不得不承认,是小诺带我走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当身患重症时,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医疗手段?
  当然,她选择了对自己最好的、痛苦最少的、最体面的方式——放弃化疗,靠输液来维持基本的造血功能,到哪一天,是哪一天。至于生命的长度,她大概很多年前就不那么在乎了。


  有一天晚上,小诺给我打电话,说她发现了一部很好看的电影——《遗愿清单》,希望和我一起看。
  《遗愿清单》讲述的是,两个性格、职业、经济状况迥异的癌症患者,在他们最后的日子里写下一条条“遗愿清单”,并去完成,然后没有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
  我记得看完电影的时候已经凌晨2点了,白小诺说:“来,拿张纸,我們也写。”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她,她说:“我也想像电影里的那个人一样去喜马拉雅山,我这个状况,去得了吗?所以,完成遗愿要趁早。”   白小诺向我使了个调皮的眼神,暗示我“快写吧”。于是,夜深人静时,我们俩在纸上写下我们的遗愿清单。
  白小诺的遗愿清单
  1.去蹦极
  2.去火葬场看看
  3.去大学上一堂课
  4.去一次海边和沙漠
  5.一天之内看看日出和日落
  6.和每一个朋友告别
  7.养一盆花,看着它生长、繁茂、衰败、死亡
  8.照一张面带笑容的遗像
  9.去男厕所上一次厕所
  10.裸泳
  那晚,我失眠了。
  一个女孩要有多大的勇气,才能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并泰然处之?她经历过怎样漫长的路程?即便我陪伴了她几年,我依然不知道。
  第二天她就给我发短信,希望我和她一起去火葬场。她说想看看她人生的最后一站。去的那天,在路上,我们都没怎么说话,只是拉着手。是啊,这毕竟是两个活着的人去火葬场。到了火葬场,小诺和门卫说:“我很快就会来这里,可不可以先参观一下?”
  门卫一脸愕然,但还是让我们进去了。
  后来,小诺最终完成了她遗愿清单里的所有事情,她说:“虽然意犹未尽,但似乎也够了。”
  “我想去了那边,骄傲地告诉他们,虽然我得了10年的白血病,但是我没有痛苦,我在爱自己这条路上,做得好极了。”
  此时,我想,小诺已经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
  那天下午,阳光很好,一缕阳光直直地照在小诺的脸上。此时,她已经不能下地,每天躺在病床上,输着液,插着呼吸机,但是,依然不改她大气爽朗的态度。
  她唱起了《今天天气好晴朗》,后来,我们一起唱着这首歌。这首歌是电视剧《还珠格格》里的插曲,紫薇和小燕子在去断头台的时候唱的就是这首歌,也许,她在鼓励自己,也要像她们一样勇敢。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聊天,第二天,她就陷入昏迷,三天后,她去世了。她走得很平静,没有挣扎,没有痛苦,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似乎在睡梦中停止了心跳。
  白小诺最后的日子很平静,也很安宁,她从始至终都没有采取任何会造成疼痛的医疗手段。她一次次地嘱咐她的父母、男朋友、医生和护士,千万不要给她插管,也不要抢救,她想安静地离开。最终,所有人都尊重了她的意愿。
  小諾下葬的那天,我站在最后面,轻轻地为她唱起《今天天气好晴朗》。我想,内心充满力量的人,并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摧毁她。
  小诺,我很感激你,感激你让我在你的生命中存在过,让我看到一个重症病人不一样的一面,让我看到人性中的脆弱与璀璨。
  你呢,是否到了新的世界,那里是否依然阳光明媚,有大海和沙漠,快乐和悲伤?我相信,你,白小诺,总会把日子过得光彩夺目。
  (林冬冬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遗愿清单:一个临终关怀工作者的手记》一书,冷冰川图)
其他文献
漫漫暑假,孩子们精力旺盛,四处游山玩水,玩得不亦乐乎。  外子和我唯恐金钱的大量支出会养成他们浪费的习性,于是,由我召集孩子们,晓以大义:“最近,我们花了很多钱,爸爸妈妈必须要很努力,才能再赚回来。从今以后,大伙儿都得节省点儿,知道吗?”  儿子出国旅游一趟,花费最多,连连点头称是。女儿则无限同情地回房里,拿出扑满要“救济”我。  过了好些天,外子有应酬,不回家吃晚饭,我因写文章,耽误了做晚饭。儿
期刊
工作室前年搬到现在这个地方——觉生寺旁边一个小楼的三层,正对着窗外一片玉兰的树梢,风景不错。  搬来后不久,我们便请了保洁阿姨,早晚各来一次,给我们收拾办公室。时间久了,她和大家熟悉起来,小同事都叫她阿姨。我岁数太大,叫不出口,便称张老师或者张姐。  张姐很和善,也很热心,比如问她:“阿姨,看到我的手机了吗?”“哦,手机壳后面写着‘心忒累’的那个吧?在乒乓球桌上。”  “阿姨,我的茶杯找不到了……
期刊
最近,我听说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男生,他父亲是一位驯马师,因业务需要东奔西跑,从一个马棚到另一个马棚,从一个跑马场到另一个跑马场,从一个农场到另一个农场,从一个大牧场到另一个大牧场,帮人训练马匹。这样一来,这位男生的高中生涯就不断地受到干扰。  读高三的时候,他要写一篇关于长大后想做什么的作文。那天晚上,他用整整7页纸,描述了他想将来有一天拥有一个养马场的目标。他很详细地描述了他的梦想,甚至还画
期刊
羊头湾,大西洋边一个宁静的小镇。我隔着多少年月回想,除了一片海水,还有一个故事。  那里有家中餐馆叫顶好餐馆,店主是一对台湾夫妻。多年前的一个夏夜,我离开南京到了纽约,马上开始找工作。有个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找到更好的事做,所以把顶好餐馆的差事让给了我。小餐馆急于招人,愿意去的人却少。虽然路远底薪少,但我毫不犹豫地接下来。  店面布局合理就不显小,走道上铺着红地毯,低回的轻音乐涤荡了俗气。  朱
期刊
琼斯太太最近被诊断出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康复希望渺茫。  这种病在她的同龄人中很常见,只是很多人可能还没有确诊。这种病被称为“但我要先”综合征,医学界正在疯狂地寻找治疗方法。  琼斯太太这样描述她的症状:  早上,当我决定要去洗衣服时,我注意到客厅的桌子上摆着一沓报纸。没错,我是准备去洗衣服的,但我要先看看报纸。等看完报纸再去洗也不迟,对吧?  看完报纸后,我看到桌子上还有一堆信件。没错,我本来打
期刊
遇上完美適配的饭搭子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旅游美食专栏作家范爷和叶酱就是答案。二人以食交友,吃饭观相当吻合:为了吃都很拼,每次吃美食前,都会不约而同地少吃,为那一顿腾出空间;对于吃都执着、有要求,每上一道菜,他们都会拿出小本本来记下美食要点,拍照也是必须要走的程序。美食消费观也高度统一:稿费变餐费是他们经常干的事情,不一定要吃多贵的,但遇到真正的美食,绝不吝啬;更可贵的是,在吃怀石料理的这种高级场合
期刊
我去病房找医生商量住院事宜。等电梯的当口儿,我碰见一对小夫妻从病房的走廊出来,女人坐在轮椅上,男人推着轮椅。他脚下生风,把轮椅推得几乎飞起,那模样像个顽童推着超市的购物车,没有一点儿人在医院的滞重感。  一晃眼,他们到了我面前,男人三十出头,社会上的“闲人”模样,头发用发膏梳得翘起,脖子上套着一根婴儿小手指头粗的金链子。只看见女人摆在轮椅上的双腿套着粉红色的棉睡裤,她连头带身子被一件男式厚外套覆盖
期刊
真正的告別几乎都是这样:既没有长亭外古道边,也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我们还想着来日方长,却已见完了此生最后一面。  国学大师季羡林少小离家,很少回去。直到有一天,母亲突然去世。季羡林连夜从北京赶回老家,送母亲入土。回到老家,他看到的是一口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村里的宁大婶对季羡林说,你娘临走前,一直唠叨两句话。第一句是:“早知道送出去就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第二句是:“儿啊!你让娘
期刊
我和老彭是北京大学的同班同学,老彭是我们班的生活委员,同学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大臣”。  当时男同学住在36斋,女同学住在27斋,男生女生之间交往比较少。我一直叫他“老彭”,因为他年轻的时候白头发就很多,我心想,这个人怎么年纪轻轻就这么多白头发。他和我们班同学的关系都很好,因为他办事认真,有责任心,给人的印象就是热心诚恳、非常愿意帮助别人。这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有一次,老彭带我去香山玩儿,爬
期刊
有些时候,对方的主张我们没办法照单全收,直接拒绝又会让对方的面子挂不住,所以不好意思直接说“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暂时假装赞同,再借由提问委婉拒绝。也就是由“接纳”到“拒绝”,采取两个阶段的进攻方式。  “原来如此,您说的话我百分之百认同。”——接纳  “不过现在先稍微观察一下情况好吗?”——拒绝  “原来如此,这样我可以接受。”——接纳  “可是,预算那一关过得了吗?”——拒绝  “不愧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