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尤其是读写能力的主战场、主渠道。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以课本为主,在学习课文上下工夫。那么如何在课文上下工夫呢?叶圣陶先生有句至理名言:“课文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执教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课前布置了探究性短文《谁是敦煌莫高窟的罪人》,学生不但阅读兴趣浓厚,而且创作出了许多很有新意的文章。如:
做“敦煌文化罪人”实验有感
实验日期:2005年11月24日
实验目的:结晶敦煌文化的罪魁祸首
实验材料:王圆箓、斯坦因、伯希和、满清官员、清政府、过滤纸、玻璃棒、玻璃杯、蒸发皿、烧杯、酒精灯、四氯化碳、分液漏斗
实验步骤:
一、在历史的长河中“溶解”
将王圆箓、斯坦因、伯希和、满清官员、清政府“溶解”于历史的长河。
启示:他们都溶于水,毫不置疑他们都是罪人。
二、让历史来“过滤”
将滤纸折叠,将过滤液盛在烧杯中反复“过滤”。
启示:任何事物的结局,都由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而形成,但内因占主要地位。因此斯坦因和伯希和留在滤纸上。
三、让历史“萃取”
在烧杯中的过滤液里加入四氯化碳,混合振荡,静置分层,然后用分液漏斗分液,满清官员分离了出去。
启示:经过历史的“萃取”,满清官员只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
四、在历史中“蒸发”
将剩余的溶液倒入蒸发皿中,并用酒精灯加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之快速“蒸发”。
启示:王圆箓毕竟太渺小,他只不过是错步上前表演的小丑,经不住“考验”,慢慢“蒸发”了。
五、在历史中“结晶”
将剩余的溶液继续加热、蒸发,至使物体“结晶”出来。
启示:经过诸多步骤,终于结晶出敦煌文化的罪魁祸首——清政府,由于其腐败,官员不务正业,百姓愚昧无知,国力日趋衰弱,才使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遭受浩劫,这是民族耻辱,我们每个华夏儿女不能不引起深思。
阅读活动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从教学的终极目的看,阅读实践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而且只能是学生。阅读又是一个主要体现为心智活动的过程,真正完成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学生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先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解读作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是个人探究创造的结果,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在学习了古诗单元后,我让学生以《多情的月亮》为题解读“月亮”这个意象;学习了《阿Q正传》后,以《假如我是吴妈》为题来更深刻地思考理解和领悟文本。这样,司空见惯的阅读变成了一种间接而又宝贵的人生体验,阅读的进程成了探究人生复杂意义的进程,学生可以穿越时空,窥探心灵,“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前人坐而论道,和后人促膝谈心,跟今人切磋砥砺。学生的智慧得到有效的锻造,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和深刻。培根说的“读书得当,决不会使人心智受损,只会益智增才”便是这个道理。
作文既是技能又是智力活动,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教,既要给学生以各种写作材料和方法,它来源于读的积累和经验积累;又要给以创新创造的余地,它来源于启发、诱导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写,既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用,有规律可循,依旧来源于读的积累;又要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有所创新与创造,这主要归功于学生的个体能力。因而无论从教的方面讲,还是从写的方面讲,读写是互联的、互动的,那么从作文教学入手,完全可以起到以写带读的作用,而且以写带读,是以读促写的延续和深化,是读写互动教学的又一方式。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提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必将带动阅读能力的再提高。迁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旦当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认识,有了了解,有了感悟,就会产生倾吐和表达的欲望,为了满足表达的欲望,他们也就会主动地去寻求表达的方式、表达的技巧……作为语言能力之一的读写能力,也只能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有效培养,得以全面发展。
阅读不仅是一次实践,同样也是一次认识;写作也不仅是一次实践,同样也是一次认识。在读读写写的大量实践中,学生的认识就会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形成飞跃式发展,那么整个读写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朱作仁教授曾说:“读写分离是学生语文水平难以提高的致命伤。”因而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按照学生学习的需要,要使学生产生读写冲动,唤起他们的读写热情,强化他们的内在动机,在动机中产生兴趣,并在读写中寻找乐趣,体现志趣,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每有所悟,便欣然动笔,逐渐由几句变成一段,由一段变成一篇,使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全面发展。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实践能力,它是经过实践练就的。
因此,适应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发展学生思维,重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既是阅读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发现文本的空白点,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既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可错失的良机。
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尤其是读写能力的主战场、主渠道。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以课本为主,在学习课文上下工夫。那么如何在课文上下工夫呢?叶圣陶先生有句至理名言:“课文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执教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时,课前布置了探究性短文《谁是敦煌莫高窟的罪人》,学生不但阅读兴趣浓厚,而且创作出了许多很有新意的文章。如:
做“敦煌文化罪人”实验有感
实验日期:2005年11月24日
实验目的:结晶敦煌文化的罪魁祸首
实验材料:王圆箓、斯坦因、伯希和、满清官员、清政府、过滤纸、玻璃棒、玻璃杯、蒸发皿、烧杯、酒精灯、四氯化碳、分液漏斗
实验步骤:
一、在历史的长河中“溶解”
将王圆箓、斯坦因、伯希和、满清官员、清政府“溶解”于历史的长河。
启示:他们都溶于水,毫不置疑他们都是罪人。
二、让历史来“过滤”
将滤纸折叠,将过滤液盛在烧杯中反复“过滤”。
启示:任何事物的结局,都由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而形成,但内因占主要地位。因此斯坦因和伯希和留在滤纸上。
三、让历史“萃取”
在烧杯中的过滤液里加入四氯化碳,混合振荡,静置分层,然后用分液漏斗分液,满清官员分离了出去。
启示:经过历史的“萃取”,满清官员只不过是被利用的工具。
四、在历史中“蒸发”
将剩余的溶液倒入蒸发皿中,并用酒精灯加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之快速“蒸发”。
启示:王圆箓毕竟太渺小,他只不过是错步上前表演的小丑,经不住“考验”,慢慢“蒸发”了。
五、在历史中“结晶”
将剩余的溶液继续加热、蒸发,至使物体“结晶”出来。
启示:经过诸多步骤,终于结晶出敦煌文化的罪魁祸首——清政府,由于其腐败,官员不务正业,百姓愚昧无知,国力日趋衰弱,才使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遭受浩劫,这是民族耻辱,我们每个华夏儿女不能不引起深思。
阅读活动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从教学的终极目的看,阅读实践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而且只能是学生。阅读又是一个主要体现为心智活动的过程,真正完成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学生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先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解读作品,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是个人探究创造的结果,具有不可替代性。如在学习了古诗单元后,我让学生以《多情的月亮》为题解读“月亮”这个意象;学习了《阿Q正传》后,以《假如我是吴妈》为题来更深刻地思考理解和领悟文本。这样,司空见惯的阅读变成了一种间接而又宝贵的人生体验,阅读的进程成了探究人生复杂意义的进程,学生可以穿越时空,窥探心灵,“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前人坐而论道,和后人促膝谈心,跟今人切磋砥砺。学生的智慧得到有效的锻造,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和深刻。培根说的“读书得当,决不会使人心智受损,只会益智增才”便是这个道理。
作文既是技能又是智力活动,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教,既要给学生以各种写作材料和方法,它来源于读的积累和经验积累;又要给以创新创造的余地,它来源于启发、诱导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写,既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用,有规律可循,依旧来源于读的积累;又要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有所创新与创造,这主要归功于学生的个体能力。因而无论从教的方面讲,还是从写的方面讲,读写是互联的、互动的,那么从作文教学入手,完全可以起到以写带读的作用,而且以写带读,是以读促写的延续和深化,是读写互动教学的又一方式。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就提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必将带动阅读能力的再提高。迁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旦当学生在阅读中有了认识,有了了解,有了感悟,就会产生倾吐和表达的欲望,为了满足表达的欲望,他们也就会主动地去寻求表达的方式、表达的技巧……作为语言能力之一的读写能力,也只能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有效培养,得以全面发展。
阅读不仅是一次实践,同样也是一次认识;写作也不仅是一次实践,同样也是一次认识。在读读写写的大量实践中,学生的认识就会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形成飞跃式发展,那么整个读写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朱作仁教授曾说:“读写分离是学生语文水平难以提高的致命伤。”因而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规律,按照学生学习的需要,要使学生产生读写冲动,唤起他们的读写热情,强化他们的内在动机,在动机中产生兴趣,并在读写中寻找乐趣,体现志趣,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每有所悟,便欣然动笔,逐渐由几句变成一段,由一段变成一篇,使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全面发展。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实践能力,它是经过实践练就的。
因此,适应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发展学生思维,重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既是阅读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又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感悟,帮助学生发现文本的空白点,对文本进行多元化的解读,既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可错失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