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学生所学化学知识的实用性,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而非传统的教授学生化学理论和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强化化学学科认知,更新化学教学理念,将化学实验理性回归到与实际应用钟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化学教学体系和知识体系,打牢学生素质教育基础,全面科学地发展。
【关键词】高中学生 化学 学习能力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这门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有很多人将其称为“中心科学”,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传统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普遍存在“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听”这种现象,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样也无法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掌握。摆在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现实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来。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展开探讨。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融入到现实化学教学过程中来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更新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是要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才有可能将新课程理念融入现实化学教学过程中来。
一、更新化学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需要师生间默契的配合,更加需要教师将现代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改革过程中来。教学过程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行为,围绕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来营造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
其次要确立科学研究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具备耐心细致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而且需要具备足够的归纳总结能力,可以运用一些“顺口溜”来方便学生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例如通过演示实验,“盐的水解”这个规律又可以归纳为“强强不水解,有弱才水解,弱弱双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这五句话;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则可以用“化学方程先配平,后将纯量代方程,上下单位须相同,左右单位相适应,遇到两个已知量,应按不足来计量,上下相比列比例,写出答案才完毕”这句顺口溜进行概括;化学式的书写可以用“一排顺序二标价,价数角码来交叉,添上角码要约商,得到式子要检查”这句话来强调要点。
再次要将人人可以学好化学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来。学习化学的方法不对路和对化学的理解不深入是造成学生对化学产生抵触、对抗情绪的主要原因,导致他们学不懂也学不会化学。例如,化学方程式比较复杂,不好记更不好懂,是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化学作为一门有本身独特性质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教好化学,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缺点,帮助其改正,积极发掘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表扬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要具有开放的教学理念,教育与实践、社会、时代是紧密联系的,不能将教学从其中脱离开来。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就说明化学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或者局限于校园,应当具有开放的教学理念,只有将开放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当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二、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特别是进入到科学日益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更是与化学知识紧密相关,社会上的每个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化学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小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大到能源问题、环境问题,都与化学密不可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都是人们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最好实践。例如,将生活实例引入到环保教育过程中来,更加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加他们的感知效果。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工厂废气废水排放情况、汽车尾气污染情况、垃圾场的垃圾处理情况和“白色污染”情况等,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知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强调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教授学生化学理论和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倡导开放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化学教学体系和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吴淑琰,应桃开.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真实生活背景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7(4):38-39,51.
[3]靳建华.化学教学走向社会和生活中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123-124.
【关键词】高中学生 化学 学习能力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这门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有很多人将其称为“中心科学”,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传统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普遍存在“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听”这种现象,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同样也无法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掌握。摆在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现实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来。笔者结合多年高中化学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展开探讨。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融入到现实化学教学过程中来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更新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是要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只有做好这两个方面,才有可能将新课程理念融入现实化学教学过程中来。
一、更新化学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不仅需要师生间默契的配合,更加需要教师将现代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改革过程中来。教学过程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行为,围绕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来营造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模式和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
其次要确立科学研究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要具备耐心细致的人格魅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而且需要具备足够的归纳总结能力,可以运用一些“顺口溜”来方便学生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例如通过演示实验,“盐的水解”这个规律又可以归纳为“强强不水解,有弱才水解,弱弱双水解,越弱越水解,谁强显谁性”这五句话;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则可以用“化学方程先配平,后将纯量代方程,上下单位须相同,左右单位相适应,遇到两个已知量,应按不足来计量,上下相比列比例,写出答案才完毕”这句顺口溜进行概括;化学式的书写可以用“一排顺序二标价,价数角码来交叉,添上角码要约商,得到式子要检查”这句话来强调要点。
再次要将人人可以学好化学的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来。学习化学的方法不对路和对化学的理解不深入是造成学生对化学产生抵触、对抗情绪的主要原因,导致他们学不懂也学不会化学。例如,化学方程式比较复杂,不好记更不好懂,是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化学作为一门有本身独特性质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教好化学,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缺点,帮助其改正,积极发掘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表扬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得到充分发挥。
最后要具有开放的教学理念,教育与实践、社会、时代是紧密联系的,不能将教学从其中脱离开来。教学必须紧跟时代,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就说明化学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堂或者局限于校园,应当具有开放的教学理念,只有将开放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教学当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化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指导社会实践。
二、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特别是进入到科学日益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更是与化学知识紧密相关,社会上的每个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化学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小到每个人的衣食住行,大到能源问题、环境问题,都与化学密不可分。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都是人们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最好实践。例如,将生活实例引入到环保教育过程中来,更加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加他们的感知效果。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工厂废气废水排放情况、汽车尾气污染情况、垃圾场的垃圾处理情况和“白色污染”情况等,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知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强调学生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教授学生化学理论和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倡导开放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化学教学体系和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吴淑琰,应桃开.中学化学教学中结合真实生活背景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7(4):38-39,51.
[3]靳建华.化学教学走向社会和生活中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