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工分的时间,去教他们识字。记得当时我拿着小黑板,写了一个和平的“平”字,问:“这是什么字?”有人说:“那不是电线杆吗?”引得哄堂大笑。
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的学生经常到山上采松果。松果呈鸡蛋状,表面像鱼鳞,我们把它摘下来以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晒干的松果表面“鱼鳞”会裂开,里面的松籽掉出来,然后我们把这个松籽,交给学校捐献给沙漠地区植树造林。
小学时候下午三四点钟放学回家,没有课外作业。我们常常拎着篮子,到割完稻子的田里捡稻穗。田边有些老鼠洞,里边往往藏着好多稻穗,多的时候一个洞里有五六斤稻谷。我们把它掏出来捐给少先队,少先队卖了谷子作为活动经费,买红领巾,买队旗,买体育用品等等。
那个年代的人虽然穷困,但人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很好,让我从小就觉得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人是应该的。我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很喜欢读书上学,年年都是三好学生。物理课和化学课是我最爱,我总是第一时间跑上讲台做实验,通过实验,物理化学定律不用死背就记牢了,有道是“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记住它”。
敬仰英雄模范。在五、六十年代,小说和电影基本上都是讲述中国革命和抗日的故事,我记忆深刻的有刘胡兰、赵一曼和黄继光的故事。那时我读过一本苏联小说,叫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是苏联十月革命时期的战士。作者写这本书时已经双目失明,瘫痪在床,仍然把写作当成他的战斗,这种顽强的意志很让我敬佩。我从这里面也得到启发,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经常想,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来度过?这个问题就在保尔 .柯察金的名言中找到了答案。“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你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我把它记在日记本的扉页上,我把最后一句话“为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二是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 ”三是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对女儿说:“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四是教育她们要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来感染两个女儿。她的长女约里奥 .居里,也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物质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母亲经常跟我说:“人家给你一两,你得还人家一斤。”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她经常教育我“一个人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要想想别人”,也就是要换位思考;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改成了“为社会的进步和美好而斗争”。
崇拜科学家。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类人就是科学家,他们不断地去创造发明,提高人类生产力。初中胡宏利老师在给我们上物理化学课时,经常会讲很多科学家的故事。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居里夫人,她非常聪明、正直和无私,她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奖: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因为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开辟了放射化学这一新领域,对于人体透视和医学发展有卓越贡献;1911年她又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生活简朴。诺贝尔奖牌很贵重、很有纪念价值,她却给孩子当玩具在地上滚着玩。她对孩子教育也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培养孩子们节俭朴实、轻财重德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居里夫人生活极为简单。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张椅子,正好一人一张。居里先生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张,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当然好,但客人坐下来就不走了怎么办,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只要两张椅子更好。后来她的薪水已增至四万法郎,但她照样很不“大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人们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居里夫人忠于爱情。居里先生因为车祸意外丧失了年轻的生命,她没有再婚,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居里夫人一生最大的争议,可能来自与郎之万的恋情。郎之万是居里先生生前的学生,也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传说他与妻子感情冷淡,却深深迷恋上美丽动人的居里夫人,多次向她求婚,但居里夫人一直没有答应。
居里夫人身上这种高贵、执着的品格,给少女时期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影响了我的一生,我想要做居里夫人这样一个高尚的、纯粹的、乐于付出的人,这样的人灵魂会得到升华,人生会过得精彩纷呈。
父母的勤劳善良、学校老师的谆谆教导、英雄模范和科学家们感人事迹的熏陶,对青少年时期的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对自己提出了勤奋、努力、拼搏进取的要求:我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绝不会做一个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家人的人。
六、大跃进和大饥荒
大跃进。1958年,我在乡里上小学。农村的生产组织由高级合作社改为人民公社,当时的口号是“一大二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人们想象中的“共产主义”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饭不要钱”。在很多村庄里,社员家里的炉灶被推掉,不许在家做饭,到公社吃食堂。那时大家放开肚子尽量吃,稻米不节约,也没有定量计划。公社食堂场地窄小凳子不够,社员就端着饭碗,坐在石头上或蹲在地上吃。我姐夫当支部书记,哥哥是村长,他们没有生搬硬套,未将社员家里的灶打掉,也没有“吃光用光,身体健康”。
1958年大炼钢铁,乡里建起了土高炉,浙江缺煤也没有铁矿石,干部组织社员们把山上大一点的树木成片砍了下来,放在一起用火烧,在它还没有被烧成灰的时候,用水浇,变成木炭,然后用来炼钢铁。没有铁矿石,就把家里的铁锅、门锁,甚至家具上的铰链,只要是金属的,不管是铜的还是铁的,全部拿去放进土高炉里。如果留下私有物件,就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因为木炭燃烧的温度不够,最后烧成一个个铁砣,什么用处也没有。 大饥荒。1960年我考进一市中学就读初中,我和大部分同学是住宿生,粮(咸)菜自带,每周回家一次,每月交一元蒸饭费。刚入学校时,一个年级有两个班,共112人,到毕业时只剩下28人。主要原因是全国闹起了大饥荒,很多同学没有粮食吃,只能把米糠和着野菜饼当主食,大便都拉出血来。
听大人们说,大饥荒的原因是公社化吃光了村里的粮食,再加上干旱歉收,我老家的情况相对于全国饥荒还不算严重。
爸爸为了不让我挨饿,经常到已经收完红薯的空地里,去翻挖寻找残留的红薯,往往能找到一些红薯根,或破碎的红薯。他把找来的这些东西洗干净切成条,放在开水里烫个半熟再晒干,然后与沙粒同炒,这样又脆又香,给我带到学校里充饥。
我们还可以到海边,捡些贝壳虾蟹之类的东西,所以村里没有饿死一个人。县城里条件比我们农村还要苦,我看见他们饿得面黄肌瘦,走路摇摇晃晃,听说还饿死了不少人,活下来的人对饥饿的恐惧还有深刻印象。
七、杭州船舶学校
考上杭州船校。我1963年 7月初中毕业,有些同学都升了高中,打算将来考大学。不幸的是那年我父亲得了肾病不能劳动,我也就失去上高中升大学的机会。父亲有个结拜兄弟,他有个儿子与我年纪相仿,他们商量结成亲家。我知道了后大闹天宫,把碗都打碎了,父亲看我这个态度也就算了。我初中毕业时,毕业考试之外还有升学考试,我跟父亲说:“学校里还没有放假,不能回家。”其实我是去参加升学考试。国务院六机部在杭州设有一个部属的、半军事化的船舶工业学校,学校告诉我们:考上了这所学校,学杂费全免,吃用还有助学金,考上可转户口,毕业后是干部身份,于是我就去报考了。8月底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一市中学,叶素华和童宏钗同学又把它送到我家里,童宏钗和我同时被杭州船校录取。
我拿着录取通知单,到区政府转移户口粮食关系。“鲤鱼跳龙门”,终身离开农村。9月初,我和童宏钗带着行李从宁波坐火车去杭州船校报到。那时火车不拥挤,服务非常好,每个人都有座位,还有服务员过来给我们递茶倒水。出了城站火车站,已是晚上 6点多了,天下着毛毛细雨,没有公交车和的士,我们雇了一辆三轮车,人和行李挤在一起。过了六和塔,到了五云山下,那里有条初中全班毕业照,中间一排是教职工,前排左四是作者。
长约两公里的上坡路,车夫累得满头大汗,再也踩不上去。我们只好下来帮他推,9点左右总算到了学校。办了新生报到手续,我们分在 3631班。
杭州船校是 1960年新建的学校,我们是第四届。该校主要培养军用导航仪器的设计制造人才,我学的是精密机械加工专业,此外还有无线电专业等。杭州船舶工业学校 1997年并入浙江工业大学。
紧张严格的学习生活。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失去了生活来源,我初三班主任董继法老师主动借钱给我上学,每学期 5元,直至毕业。
语文老师杨耐雪是船校的班主任,记得陈公权是数学老师,制图课是尤老师,他们敬业负责,工作认真。殷跃明老师是我们的教导员,当年他的爱人就已经半身不遂,一到周末,天气晴好时,他就会把她推出来晒太阳。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他爱人还健在。一辈子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殷老师这种对家庭负责任的态度,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
我们学校很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课程很紧,纪律严明,军事化管理。军号一响,立即起床,进行体育锻炼,然后早自习。自习结束,一个个班级排着队唱着歌去用餐。食堂以班级为单位,分好一桶饭几盆菜,然后再由值班的同学,分到每个人的碗里,大家一起站着吃。班上有个叫卢留春的同学,他的饭量比较大,老是感觉没吃饱。无论是饭还是粥,每次他留到最后,把木桶刮得干干净净的,甚至把木屑都刮到碗里。至今同学聚会,有人还开他的玩笑,问他吃饱了没有。
刚到学校第一学期,我们特别想念家乡。班上有个叫陈银龙的同学,负责开信箱,信件一到,大家围着抢,“有没有我的,有没有我的……”大家都盼望着放假回家的日子快点到来,他每天在黑板上倒计时,写上离放寒假还有多少。
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的学生经常到山上采松果。松果呈鸡蛋状,表面像鱼鳞,我们把它摘下来以后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晒干的松果表面“鱼鳞”会裂开,里面的松籽掉出来,然后我们把这个松籽,交给学校捐献给沙漠地区植树造林。
小学时候下午三四点钟放学回家,没有课外作业。我们常常拎着篮子,到割完稻子的田里捡稻穗。田边有些老鼠洞,里边往往藏着好多稻穗,多的时候一个洞里有五六斤稻谷。我们把它掏出来捐给少先队,少先队卖了谷子作为活动经费,买红领巾,买队旗,买体育用品等等。
那个年代的人虽然穷困,但人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很好,让我从小就觉得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他人是应该的。我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很喜欢读书上学,年年都是三好学生。物理课和化学课是我最爱,我总是第一时间跑上讲台做实验,通过实验,物理化学定律不用死背就记牢了,有道是“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记住它”。
敬仰英雄模范。在五、六十年代,小说和电影基本上都是讲述中国革命和抗日的故事,我记忆深刻的有刘胡兰、赵一曼和黄继光的故事。那时我读过一本苏联小说,叫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是苏联十月革命时期的战士。作者写这本书时已经双目失明,瘫痪在床,仍然把写作当成他的战斗,这种顽强的意志很让我敬佩。我从这里面也得到启发,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经常想,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来度过?这个问题就在保尔 .柯察金的名言中找到了答案。“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你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我把它记在日记本的扉页上,我把最后一句话“为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二是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她告诫两个女儿:“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 ”三是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对女儿说:“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四是教育她们要热爱祖国,除了教她们波兰语,居里夫人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来感染两个女儿。她的长女约里奥 .居里,也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物质而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母亲经常跟我说:“人家给你一两,你得还人家一斤。”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她经常教育我“一个人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要想想别人”,也就是要换位思考;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改成了“为社会的进步和美好而斗争”。
崇拜科学家。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类人就是科学家,他们不断地去创造发明,提高人类生产力。初中胡宏利老师在给我们上物理化学课时,经常会讲很多科学家的故事。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居里夫人,她非常聪明、正直和无私,她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奖:190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因为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开辟了放射化学这一新领域,对于人体透视和医学发展有卓越贡献;1911年她又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生活简朴。诺贝尔奖牌很贵重、很有纪念价值,她却给孩子当玩具在地上滚着玩。她对孩子教育也值得我们学习。一是培养孩子们节俭朴实、轻财重德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居里夫人生活极为简单。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张椅子,正好一人一张。居里先生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张,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当然好,但客人坐下来就不走了怎么办,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只要两张椅子更好。后来她的薪水已增至四万法郎,但她照样很不“大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人们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居里夫人忠于爱情。居里先生因为车祸意外丧失了年轻的生命,她没有再婚,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居里夫人一生最大的争议,可能来自与郎之万的恋情。郎之万是居里先生生前的学生,也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学家。传说他与妻子感情冷淡,却深深迷恋上美丽动人的居里夫人,多次向她求婚,但居里夫人一直没有答应。
居里夫人身上这种高贵、执着的品格,给少女时期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影响了我的一生,我想要做居里夫人这样一个高尚的、纯粹的、乐于付出的人,这样的人灵魂会得到升华,人生会过得精彩纷呈。
父母的勤劳善良、学校老师的谆谆教导、英雄模范和科学家们感人事迹的熏陶,对青少年时期的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对自己提出了勤奋、努力、拼搏进取的要求:我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绝不会做一个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家人的人。
六、大跃进和大饥荒
大跃进。1958年,我在乡里上小学。农村的生产组织由高级合作社改为人民公社,当时的口号是“一大二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人们想象中的“共产主义”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吃饭不要钱”。在很多村庄里,社员家里的炉灶被推掉,不许在家做饭,到公社吃食堂。那时大家放开肚子尽量吃,稻米不节约,也没有定量计划。公社食堂场地窄小凳子不够,社员就端着饭碗,坐在石头上或蹲在地上吃。我姐夫当支部书记,哥哥是村长,他们没有生搬硬套,未将社员家里的灶打掉,也没有“吃光用光,身体健康”。
1958年大炼钢铁,乡里建起了土高炉,浙江缺煤也没有铁矿石,干部组织社员们把山上大一点的树木成片砍了下来,放在一起用火烧,在它还没有被烧成灰的时候,用水浇,变成木炭,然后用来炼钢铁。没有铁矿石,就把家里的铁锅、门锁,甚至家具上的铰链,只要是金属的,不管是铜的还是铁的,全部拿去放进土高炉里。如果留下私有物件,就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因为木炭燃烧的温度不够,最后烧成一个个铁砣,什么用处也没有。 大饥荒。1960年我考进一市中学就读初中,我和大部分同学是住宿生,粮(咸)菜自带,每周回家一次,每月交一元蒸饭费。刚入学校时,一个年级有两个班,共112人,到毕业时只剩下28人。主要原因是全国闹起了大饥荒,很多同学没有粮食吃,只能把米糠和着野菜饼当主食,大便都拉出血来。
听大人们说,大饥荒的原因是公社化吃光了村里的粮食,再加上干旱歉收,我老家的情况相对于全国饥荒还不算严重。
爸爸为了不让我挨饿,经常到已经收完红薯的空地里,去翻挖寻找残留的红薯,往往能找到一些红薯根,或破碎的红薯。他把找来的这些东西洗干净切成条,放在开水里烫个半熟再晒干,然后与沙粒同炒,这样又脆又香,给我带到学校里充饥。
我们还可以到海边,捡些贝壳虾蟹之类的东西,所以村里没有饿死一个人。县城里条件比我们农村还要苦,我看见他们饿得面黄肌瘦,走路摇摇晃晃,听说还饿死了不少人,活下来的人对饥饿的恐惧还有深刻印象。
七、杭州船舶学校
考上杭州船校。我1963年 7月初中毕业,有些同学都升了高中,打算将来考大学。不幸的是那年我父亲得了肾病不能劳动,我也就失去上高中升大学的机会。父亲有个结拜兄弟,他有个儿子与我年纪相仿,他们商量结成亲家。我知道了后大闹天宫,把碗都打碎了,父亲看我这个态度也就算了。我初中毕业时,毕业考试之外还有升学考试,我跟父亲说:“学校里还没有放假,不能回家。”其实我是去参加升学考试。国务院六机部在杭州设有一个部属的、半军事化的船舶工业学校,学校告诉我们:考上了这所学校,学杂费全免,吃用还有助学金,考上可转户口,毕业后是干部身份,于是我就去报考了。8月底录取通知书送到了一市中学,叶素华和童宏钗同学又把它送到我家里,童宏钗和我同时被杭州船校录取。
我拿着录取通知单,到区政府转移户口粮食关系。“鲤鱼跳龙门”,终身离开农村。9月初,我和童宏钗带着行李从宁波坐火车去杭州船校报到。那时火车不拥挤,服务非常好,每个人都有座位,还有服务员过来给我们递茶倒水。出了城站火车站,已是晚上 6点多了,天下着毛毛细雨,没有公交车和的士,我们雇了一辆三轮车,人和行李挤在一起。过了六和塔,到了五云山下,那里有条初中全班毕业照,中间一排是教职工,前排左四是作者。
长约两公里的上坡路,车夫累得满头大汗,再也踩不上去。我们只好下来帮他推,9点左右总算到了学校。办了新生报到手续,我们分在 3631班。
杭州船校是 1960年新建的学校,我们是第四届。该校主要培养军用导航仪器的设计制造人才,我学的是精密机械加工专业,此外还有无线电专业等。杭州船舶工业学校 1997年并入浙江工业大学。
紧张严格的学习生活。由于父亲身体不好,失去了生活来源,我初三班主任董继法老师主动借钱给我上学,每学期 5元,直至毕业。
语文老师杨耐雪是船校的班主任,记得陈公权是数学老师,制图课是尤老师,他们敬业负责,工作认真。殷跃明老师是我们的教导员,当年他的爱人就已经半身不遂,一到周末,天气晴好时,他就会把她推出来晒太阳。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他爱人还健在。一辈子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殷老师这种对家庭负责任的态度,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
我们学校很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课程很紧,纪律严明,军事化管理。军号一响,立即起床,进行体育锻炼,然后早自习。自习结束,一个个班级排着队唱着歌去用餐。食堂以班级为单位,分好一桶饭几盆菜,然后再由值班的同学,分到每个人的碗里,大家一起站着吃。班上有个叫卢留春的同学,他的饭量比较大,老是感觉没吃饱。无论是饭还是粥,每次他留到最后,把木桶刮得干干净净的,甚至把木屑都刮到碗里。至今同学聚会,有人还开他的玩笑,问他吃饱了没有。
刚到学校第一学期,我们特别想念家乡。班上有个叫陈银龙的同学,负责开信箱,信件一到,大家围着抢,“有没有我的,有没有我的……”大家都盼望着放假回家的日子快点到来,他每天在黑板上倒计时,写上离放寒假还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