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有一抹透明的蓝

来源 :民族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1367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她看起来真小,也许不足16岁,低低的,150厘米的样子,却有两条长长的辫子,搭在身前。抬起头的时候,面颊有两抹高原女孩特有的高原红。穿蓝色碎花的裙子,干净的蓝,一如西宁的天空,蓝得清澈,蓝得透明,蓝得一如关于这个城市天空的传说。
  从走出西宁火车站,她便一直紧紧跟在我们后面,小声央求,让我给你们做导游吧,很便宜的,一天只要50块钱。
  不得已,我又回头冲她笑笑,小姑娘,我们真的不需要。
  30块行不行?她抿了抿唇,像下了很大决心,说,就30,我带你们去最好的地方。
  何其也回过身,冲她晃晃手中的地图,小姑娘,我们只去很少的地方,有它就行了。说完,牵着我的手加快了脚步。我跟着他走出几米,再回头,看到她没有再跟上来,小小的蓝色身影定格在延绵山脉包裹着的西宁站外并不拥挤的人流中,那么的娇小,细细的手指纹着辫梢,眼神,有明显的失落。
  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有些怜惜,她真的太小了,忍不住扯一下何其的袖子。要不……我说,反正一天才30块钱。
  不是钱的问题,何其说,是我们不需要,那样会让人觉得不自由。不是吗?
  想了想,他说得有道理。于是不再说话,跟着他走向这个海拔1200米的西部城市。完全不同于曾经到过的那些繁华的城市,低低的建筑构建的小小城池,似乎一眼可以看到尽头。这样小的城,却有着太过蔚蓝的天空,蓝得梦幻一般。这样的蔚蓝下,呼吸都被迫要静止下来一样。
  快5月了,5月是这个城的节日,空气中隐约散发着郁金香芬芳的气息。终于来到了西宁,我和何其大学最后的光阴里,所有行程的最后一站。这一站,从我们恋爱开始,两个都喜欢行走的人,已经计划了整整三年。兴奋和喜悦,在这一刻可想而知。
  
  (二)
  
  出租车穿过地图上的东大街——西宁最繁华的商业街,左侧,看到古老的“民族商店”的招牌一闪而过,然后便是这个城的中央大十字,再走不远,是我们第一个目的地——水井巷,一条专门出售藏族饰物的小巷。
  终免不了小女人的购物情结,连行李都不曾找个地方放下,就直奔而来了。入了巷子,一下便被两旁琳琅满目的小店粘住了。先挑了几个小小挂件,又选了两只手链,付账时,却听身后忽然有人说,姐姐,等一下。
  回头,却看到她。她竟然跟了我们而来。真是个刁钻的纠缠人的小女孩,一时觉得不太高兴,便不答理她。她却不管不顾,只在我手中把那些好看的物品拿过去,便同店里的老板,一个三十几岁的藏族男人交谈起来。
  用的是藏语,两人一来一往说得很快,好像争着什么。她的声音纤细,却清晰。片刻,男人无奈地摇摇头,又摆了摆手。她高兴起来,回过头把那些物品放回我掌心,说,好了姐姐,你可以买它们了,一共30块钱。
  我吃惊地瞪大了眼睛,要知道,刚才我是打算花120块钱买下来的,且并不觉得贵。冲动中,我不由脱口而出,你给我们当导游吧,一天50元。
  不,30。她又抿抿唇,怕我反悔,飞快地说,从现在,计时开始。
  何其张了张口想阻止,却发现已经来不及,无奈地轻轻叹了口气。
  
  (三)
  
  她叫马丽娜,16岁,回族女孩,读完中学就开始出来做个体导游,是个已经有两年经验的“老导游”了,所有导游知识,全是“自学”。
  马丽娜很爱笑,和所有的导游一样,有非常好的语言表达天赋。她带着我们在那条巷里买了所有我想要的东西,只是在最后买藏刀时,发生了一点小的意见分歧。她并非不让我买,而是在买之前很认真地说,姐姐,买完了,到邮局寄走行吗?邮局不远。坐火车是不能带刀子的。
  我笑,这样的刀子是艺术品,没关系的,我可以装在兜里过安检。
  不行的。她大声说,因为规定不允许。口气,少有的严肃。
  何其好像是要逗她,说,小姑娘,你做个体导游,规定允许吗?
  她的脸一下红了,又抿住了唇,怔了半天,低低地说,反正那样不行,哥哥姐姐,你们都是大学生,读了好多书,这样的道理你们懂得的是吗y
  我和何其不由同时愣了一下,忽然就觉得惭愧起来,一把小小的刀子,她说得又没错,怎么可以这样和他争执?我攀住她的肩膀,好了丽娜,我们闹着玩的,我不喜欢刀子,咱们走吧。
  马丽娜的脸还红红的,也有些不好意思,手指缠绕着辫梢,笑起来。
  后来休息的时候,她才告诉我,她曾经有个很好的少年朋友在火车上贩卖藏刀,每次,也是把刀子带在身上通过安检,带好多把。后来,终于出了事,在和别人的一次争斗中,少年拿出了刀子……是两年前的事了,现在,少年还在管教所里,说的时候,马丽娜的眼睛还是红了。
  一时,我无语,却对这个回族少女更加怜惜起来。
  
  (四)
  
  那天,马丽娜带我们去吃纯正的高原羊肉,喝街边自制的味道纯正的酸奶,它们用玻璃碗盛着,非常可口。而她给我们找的住处,便宜得超乎想像,却干净舒适。
  晚饭,我们坚持邀请她一起吃,她拒绝了,说家住在西宁郊区,很远的郊区,她要回去一趟,早上早早赶过来。我们便没有再留她。
  也许因为路途的疲劳,又没有休息,当晚,何其出现了轻微高原反应的症状,头疼,心跳快了许多。吃了两片药症状消失,为此原本计划第二天青海湖的行程,推迟到了第三天。
  第二天一大早,马丽娜气喘吁吁地赶了过来,才知道她的家并不是她说的在郊区,而是在距离市区50公里外的湟中县的一个回藏村里。她回去,是因为弟弟过6岁生日,她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她是姐姐,也是半个妈妈。因为这样,她才早早辍学出来挣钱。为按时回来,她早上6点不到就起床了。而这个城市,要快8点钟,天才会亮起来。
  因为行程的改变,马丽娜决定带我们去看郁金香,然后去西宁的新区,她给我当翻译,和街中那些做了喇嘛的年少的孩子聊天。他们那么小,那么虔诚,那么孤单。
  马丽娜有许多的小点子,让我们在那个小小的城市里穿梭了两天都没有觉得枯燥。
  第三天,三个人搭了一辆旅行车朝着我和何其梦寐以求的青海湖进发。
  离开西宁,车子朝着越来越高的地势攀爬,途中经过的一个风景点日月山口,地势高达4000米。在快到达时,从小生活在平原地带的何其,再次出现高原反应,面色渐渐苍白,呼吸也急促起来,脸上布满了汗水。我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马丽娜大声地喊着司机停车,然后央求司机把车开回西宁去。
  马丽娜的请求并没有得到答复,一个车上近40个游客,只有几个人同意返回,而司机却始终拒绝,不肯为了—个何其牺牲一车乘客的利益。
  我急得几乎要哭了起来。有人 递了药和水过来,我手忙脚乱地扶着何其吃药,马丽娜似乎恨恨地骂了句什么,忽然推开车门冲下车去,站在路的中央张望起来。
  隔了好半天才有一辆黑色的轿车驶过来,隔着车窗,我看到马丽娜不躲不避地依旧在路的中央,拼命朝着那辆车挥手,拼命地挥。
  轿车在她几步远的地方停下来,她跑过去拉开车门,一边比画着一边急急地跟车里人说着什么。漫长的几分钟后,她终于飞快地跑回来,说,快,姐姐,他们愿意带着哥哥回去。我的眼泪哗地落了下来。
  
  (五)
  
  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否则很危险。
  我后怕得不行,在医院一直握着何其的手不肯松开。两天后,何其的状况稳定下来,可以出院了。那两天,马丽娜一直沉默地陪着我们,黄昏时离开,早上又早早过来。而西宁之行的完整计划,也只得取消于中途。更让我为难的是,付过了医药费,所剩的钱只够我和何其买两张硬座车票回去,我不再有多余的钱来支付马丽娜的导游费了。
  丽娜,医院外,我为难地看着她,终于鼓起勇气对她说了实话。然后我飞快地说,如果你相信我,把地址留给我,我回到北京就给你寄钱,如果……那我就让家人现在把钱寄过来。
  她半天不语,明显地,有一些失望,手指绕着辫梢,片刻,却又忽然抬起头来笑,说,行。然后在随身的小花布包包里拿出一张便笺,一枝笔,边写边说,那你把钱寄到家里吧,刚好小弟快要上学了,可以给他交书费。再说,我还没有身份证呢。说着,她把写完的纸片递给我。
  马丽娜竟然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字体浑圆,工整,小巧,很像她的人。上面写:青海省湟中县上五庄镇纳卜藏村三组马文明。
  我仔细地把纸片放进包里,丽娜,谢谢你。说完,心忽然一酸。
  她摆摆手,又想起什么,低头在包里掏出50块钱递给我,给,路上买点吃的。
  我慌忙推拒,不用了真的不用了,我还有点钱。我不能再继续接受她对我的好,她给我的已经太多了。
  可是他需要。她指指何其,回北京太远了,穷家富路,我妈说的,你拿着吧。她把钱塞到我手里,又说,是借给你们的,到时候,要一起还的。现在我要去找新的游客了,再见。说完,转身离开了。
  我怔怔地站着,看着她小小的身影很快消失在转弯的路口,转头,看到何其这个高高个子的大男孩,眼睛已经潮湿了。
  
  (六)
  
  回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将欠马丽娜的钱寄还给她,另外多寄了300元,并给她和她的弟弟妹妹各寄了一身新衣服。对她的感谢,不是钱和东西可以表达的,我想聪明的她会明白。
  20天后,我收到马丽娜退回的300块钱,以及两把漂亮的藏刀和一件鲜艳的藏裙,还有她的倌。马丽娜说,衣服,我收下了,阿爸阿妈要我谢谢姐姐。多余的钱寄回,不是我该得的,我不能要。署名,西宁的马丽娜。
  我看着那小小的几个字,心里就那样柔柔地暖暖地荡漾起来,似乎是高空一抹干净的蓝色,在心底动荡着。
  那天起,心,总有一种挥不去的牵盼。
  一个月后,我和何其离开北京,再次一路朝西而去,作为志愿者,我们将在马丽娜的家乡教两年的书。
  走出站台,出站口,早已接到信的马丽娜竟然带着她的弟弟妹妹,还有好几个孩子,穿着节日的盛装一起来了。看到我们,孩子们呼啦啦地围了上来。几张小脸兴奋得通红。
  马丽娜缠住我连声地问,姐姐姐姐,你们真的会来?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们还愿意再来呢?显然,她不能相信。
  我拥住她,不回答,抬起头来看着这个城市的天空。我想,如果我告诉她,我回来,是因为西宁有一抹透明的蓝让我想念,那她会相信吗?
  郭长春摘自《人生与伴侣》
其他文献
唐山抗震纪念碑只有一块黑色花岗岩,记载着“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子瓦砾,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872个字的碑文,集结着唐山人的全部情感。唐山人都说碑文写得好,戴连第每天去唐山师范学院上班都要骑车经过这块碑,大部分时候他自豪,有时心情复杂。他是碑文的撰稿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写的“匍匐互救、先人后己”意味着什么,更不清楚为什么他有三个女儿姓冯。唐山人习惯给死去的亲人加上30岁年龄,好像他们本应活着。戴连
期刊
去年3月的一天,我怀揣着仅够半个月生活费用的400英镑踏上飞往英国的航班。我选修的是地产评估学,为了不落后,我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背那些枯燥乏味的房产法律条规,—天只有四五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即使这样,我还需要每天抽出5个小时打零工,维持基本的生活费用。  我跟一个来自中国四川的女孩多多成了好朋友。她跟一个英国男孩子关系很好,有时会请我们去参加当地人家的聚会。我总是抓紧这种时刻多吃些蔬菜和水果。
期刊
讲完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细看儿子已经垂睫睡去,女儿却犹自瞪着坏坏的眼睛。  忽然,她一把抱紧我的脖子把我赘得发疼:“妈妈,你说,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我一时愣住,只胡乱应道:“你说呢?”“你说,你说,你一定要说。”她固执地扳住我不放,“你到底是不是仙女变的?”  我是不是仙女变的?——哪一个母亲不是仙女变的?  像故事中的小织女,每一个女孩部曾住在星河之畔,她们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她们几曾烦心挂虑?她
期刊
六十年代叫“那个”    举例说明:  女(低头轻声)道:“哎,你能不能‘那个’我一下?!”  男(疑惑不解)道:“那个?哪个啊?!”  女(面漏羞涩)道:“那个,就是……傻样!”  男(恍然大悟)道:“哦,嘿嘿嘿……”  画外音:“啧啧……吱吱……#%”    七十年代叫“亲亲”    举例说明:  男:“二丫。”  女:“嗯,干吗?!狗剩哥?!”  男:“我……能不能……亲亲……你啊?!”  
期刊
你若是物质主义者绝对应当生活在当今中国;你若是清教徒,那么北美确实是天堂。你要是没有什么欲望,北美是一个好去处;否则还是待在中国,在那里你可以实现任何欲念。  多年以前,我从中国去到北美,那里物质的充裕令人咋舌。可今天由北美回到中国,这里物质的丰富更让你震撼。  在北美可以自由呼吸新鲜空气,在中国可以充分享受人气。  在中国我容易吃成胖子,在北美很容易喝成肥仔。  在北美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在中国
期刊
民主教育与朱自清  文/张清平(作家)    1924年,一个“微风飘萧的春日”,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  朱自清在春晖,一反“师道尊严”的传统,要求学生克服见了老师就“矫情伪饰”的毛病,培养做人“纯正的趣味”。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和学生平等地讨论。据校刊《春晖》记载,一次,有人报告学生中有几人聚赌。如此公然的违纪事件,朱自清却不主张学校处理学生。他和别的教师商量后,采取的做法是:教师
期刊
日本有一个童话故事……  有两个小孩到海边去玩,玩累了,两人就躺在沙滩上睡着了,其中一个小孩做了个梦,梦见对面岛上住了个大富翁,在富翁的花园有一整片的茶花,在一株白茶花的根下,埋着一坛黄金……  这个小孩就把梦告诉另一个小孩,说完后,不禁叹息着:真可惜,这只是个梦!另一个小孩听了相当动容,从此在心中埋下了逐梦的种子,就说:你可以把这个梦想卖给我吗?  这个小孩买了梦以后,就往那座岛出发,千辛万苦才
期刊
半年前,我在一家广告公司做业务员。这家公司创业不久,效益不大理想,给予员工的工资也不高。不少同事因为受不了这份穷,纷纷跳槽去了别的公司,只有我一直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只得无可奈何留着。  没多久,公司新招进来一位业务员,姓许,大家都叫他小许。小许生得短小精干,可能是找工太久的原因,一张脸给晒得黝黑。进公司第一个月,小许表现得不知有多勤快。不仅在公司里案前桌后地跑,大家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在公司外跑
期刊
这个故事始于2005年7月,麦克唐纳那时是一个送货工,但他有良好的推销技能。麦克唐纳有一枚特大号的红色曲别针,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为了用这枚曲别针交换更大更好的东西,他在当地的物品交换网站上贴出了广告。后来,两名妇女用一只鱼形钢笔换走了他的红色曲别针。就在那天,他拜访了艺术家安妮·罗宾斯,还带去了鱼形钢笔。没想到,最终麦克唐纳带着一只绘有笑脸的陶瓷门把手走出安妮的家。  接下来的交换对象,是来自弗
期刊
编译/王 悦  没人怀疑过茉莉·罗伯特腼腆的微笑和逆来顺受的天性,人们没有理由怀疑。  茉莉生长在摩尔顿半岛上一个著名的海边小镇,有八个兄弟,她是家里惟一的女孩,从小受到维多利亚式的教育。因此苿莉对命运、对家人、对朋友向来是温良顺从的,理所当然地做着别人认为她该做的事。  二十世纪初茉莉上小学时,小镇还只是个渔村,等家乡变成度假胜地的时候,她已步入暮年。茉莉从没离开过小镇,她能认出海滩上所有的花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