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介绍:
洪玉娥,女,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德路院区)老年医学科科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安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安徽省睡眠研究会理事,安徽省老年学学会医学分会常务理事,1986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系,从事内科、神经内科临床工作近30年,尤其对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癫痫及头晕等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什么是脑梗塞?
脑梗塞规范名称为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是指脑动脉壁发生病变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和脑栓塞(是指血栓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造成脑动脉闭塞)。在我们实际工作中使用脑梗塞较多,有时诊断为脑梗死,患者则谈虎变色,其实它们是同一个概念。
警惕脑梗塞发病前征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多种原因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身体的不适,但是一旦出现下列症状,请您及时就诊,因为这些表现是脑梗塞发病前先兆,不可掉以轻心。
1.在非体位改变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一过性眼前发黑,看不见物体,数秒或数分钟即恢复常态,既没有恶心、头晕,也无任何意识障碍。这是因视网膜短暂性缺血所致,为脑血管病的最早报警信号。
2.躯体感觉与运动异常,如发作一侧面、舌、唇或/和肢体麻木;一侧面部、上下肢力量减弱、不受支配,手握物体忽然掉落;原因不明的跌倒,走路时一只脚拖地或行走向一侧倾斜,甚至不能站立行走。
3.困倦与嗜睡,表现为哈欠连连,这是呼吸中枢缺氧的反应。随着脑动脉硬化加重,动脉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严重恶化。80%左右的人在缺血性脑梗塞发作5至10天前,频频打哈欠,所以,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报警信号。
4.语言与精神改变,指发音困难,自觉舌头不听使唤,说话吐字不清,甚至不能说话;个性突然改变,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急躁多语、烦躁不安,或出现短暂的判断或智力障碍,嗜睡。
5.短暂性视力障碍,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看东西不完整,这种现象多在一小时内自行恢复,是较早的脑梗塞预报信号。
6.出现口角歪斜、流涎、进水呛咳、吞咽困难等。
如果出现上述脑梗塞发作前征兆时一定要及时前往专业的脑血管治疗中心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头颅CT/MRI检查,进行血液检查,并寻找相关的危险因素,提前预知病情,做好预防措施。一旦发现有脑梗塞的病症,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重要警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什么是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呢?TIA俗称小中风,是颅内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表现为肢体短暂性的活动障碍、麻木无力,或眩晕、黑朦、失语、吞咽困难,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内恢复,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无责任病灶,但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基本相同。由于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恢复,容易导致患者忽略,延误病情,最终造成严重的后果。
TIA是脑梗塞的高危因素,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机会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当你一旦出现TIA,应立即来医院就诊,新近的神经影像学检测技术,如DWI、PWI、SPECT等有助于TIA的早期诊断,要尽快确定病因以判定预后,并对其积极进行治疗。
哪些是脑梗塞高发人群?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对脑梗塞有了初步的了解。脑梗塞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和致死疾病,但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忧,这不是不可预防的疾病,提前预防就可以大大降低脑梗塞的发病率,即使已有脑梗塞也可将再发的风险大大降低。那么哪些人易得脑梗塞呢?如何预防呢?
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70%~80%脑卒中病人都有高血压,故控制好高血压,可减少脑梗塞的发生率。很多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有三个误区:不愿意服药,不难受不服药,自行停药,服药无规律。其实高血压病是一个隐形杀手,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没有症状并不等于没有损害。不按病情科学服药,有的高血压病患者不到正规医院就诊,自行服药。此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多存在老年共病,服药时要兼顾各种合并症,且不宜将血压降至太低,尤其要注意不要睡前服用降压药,否则易引起脑梗塞的发生。
除高血压外,糖尿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肥胖以及吸烟、饮酒者都是脑梗塞的易发人群。目前研究显示,高尿酸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是脑梗塞的危险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脾气暴躁者脑梗塞发病率也较普通人高。这些因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再辅以必要的药物,都可以有效预防发病。
血液粘度增高会引起血流阻力增加,使血流速度减慢,最后导致血流停滞,直接影响脏器血液供应,导致疾病的发生。高粘血症者(指纤维蛋白原、血脂、红细胞增高、高凝等原因造成的血液粘滞度增高的病人)应引起注意,应当每年做一次详细的全身体检,尤其应该注意自己的血液指标,防患于未然。
育龄期妇女服用避孕药可增加血液粘度,从而增加脑梗塞的风险。
影响脑梗塞发病的还有一部分不可控的因素。有该病家族史者如父母、兄弟姊妹有脑梗塞者,一定要提前做好防治,这样可大大降低脑梗塞发病率。
得了脑梗塞,就没救了吗?
脑梗塞的发病率较高,有不少老年人都患过这个病。它的治疗难度非常大,但得了脑梗塞,并不等于绝望。
1.尽早住院治疗及康复训练是关键
患者及家属要注意,因为脑血管病具有起病急的特点,所以治疗一定要争分夺秒。脑梗塞有一个发病6小时“时间窗”,即发现急性脑梗塞的最初3小时内,治疗对大多数患者是最有效的,3至6小时对部分患者可能有效,可使堵塞的血管再通,脑组织功能不会严重受损,后遗症很少。因此,对于脑梗塞来说,治疗的早晚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康复治疗一定要到后遗症期才能开始。正是这种观点使不少患者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时机(发病3个月内)。正规康复训练开始的越早,康复效果越好。一般来讲,只要病情平稳,康复训练即可开始。提醒广大脑梗塞患者,一定要抓住最佳康复治疗时间,争取恢复到最好效果。
2.调整心态,积极配合
很多人得病后脾气暴躁,情绪变化大,或是愁眉苦脸,对治疗没有信心。患者家属一定要开导患者,让患者保持一个积极良好的治疗心态,善于控制不愉快的情绪,在康复过程中,患者的每一次小进步,家属都要给予赞扬和鼓励。只有这样才能使脑梗塞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有利于病人身心健康,否则将有复发的可能。
3.预防胜于治疗
一些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房纤颤、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等疾病的人千万不要大意,要积极控制这些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还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合理控制体重,禁烟酒,避免情绪激动、劳累等,从而减少脑梗塞的发生。至于那些已患有脑梗塞的患者,更需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并要定期到医院复诊,与你的主管医师保持联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脑梗塞的复发。
得了脑梗塞,怎么吃最科学
脑梗塞发病非常突然,但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患这种疾病的人大多数患有高血压或者糖尿病,生活不规律或吸烟饮酒、肥胖等等。那么脑梗塞在饮食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1.尽量保持患者平时的饮食习惯,做好患者的饮食调养。大多数患者因缺乏食欲而少食甚至拒食,直接影响营养的摄入。因此宜选择营养丰富、清淡宜口的食品,食物温度适中,无刺、无骨,易于消化,要定时定量,荤素结合,少量多餐,且以早、中餐为主,避免晚餐过饱,保证其吃饱吃好,防止营养不良。
2.限制总热量,限制脂肪摄入量。若连续长期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可使血脂进一步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容易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复发。故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减少动物脂肪、动物食品和动物油摄入,减少反式脂肪酸摄入(主要来源为含人造奶油的食品,包括各类西式糕点、巧克力派、咖啡伴侣、速食食品等)。每天摄入的热量应与消耗的热能保持平衡,饥饱适中,体重不宜过重,最好能够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这样对全身各内脏的生理功能有益。
3.限制钠盐摄入。脑血栓的病人多合并高血压病,食盐的用量要小,每日食盐3克即可,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可利用醋、柠檬汁、苹果汁、番茄汁、芝麻酱等各种酸味调味汁来增添食物味道。
4.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由于体内的糖会转化成脂肪,并在体内蓄积,会增加体重、血糖、血脂及血液粘滞度,对脑梗塞的恢复极为不利。
5.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适量摄取蛋白质还可强健血管,可多食牛奶、鸡蛋、鱼类等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
6.注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补充。适量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水果是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的良好来源,还有利于降低体重。
7.脑梗塞的饮食还要注意多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清晨饮水可冲淡胃肠道,水分进入血液后,随活动以汗液和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晚间活动量小,睡眠前饮水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栓塞。
8.忌嗜烟、酗酒。烟毒可损害血管内膜,并能引起小血管收缩,管腔变窄,因而容易形成血栓;大量饮用烈性酒,对血管有害无益。据调查,酗酒是引起脑梗塞的诱因之一。
9.忌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如辣椒、生葱、大蒜、花椒、麻辣火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