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而言,必须从学生入学伊始做起。而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而言,中职教育是其形成的主要阶段,这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与人生道路都会产生十分显著地影响。对于中职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而言,它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进行培养,通过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渠道进行创新,从而实现课堂教育与实践课程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重构
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它需要培养的是面向职业场景的职业性人才,因此学生一方面要具有十分优秀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且在德智体美方面要做到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精神在职场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对于任何职业来说,缺乏职业精神就不可能具有工匠精神,更不会推动现代科技的不断迭代更新。
一、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职业精神所产生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课程是道德观念培养的最高形式
从课程形态上来看,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极强的系统化、理论化与科学化,一方面能够实现对不同课程教育因素的整合,从而为其他课程提供一定的意识形态标志,并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的促进,并具有一定的价值功能,同时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具有长久的塑造作用。同时职业精神也隶属于道德观念,自人类社会发展以来,道德操守就成了一种核心的本质,流传于我国古代的“在其位,谋其政”就阐述了职业精神的道理,不同行业的从业者都需要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避免产生投机取巧的行为。与工匠精神相同,这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需要将这种精神与价值观相融合才能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分工价值的体现形式
基于马克思主义角度,职业隶属于社会关系,它能够实现对社会关系群体的思想状况与生活状态的客观反映。对于不同职业者而言,他们承担了不同的社会分工,也就是说他们分别承担了不同的社会岗位责任,这一方面对他们的职业目标的确立造成了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他们的长期道路的选择造成影响。通过思想教育课程能够推动他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与职业观,让学生从原本单纯的利益认识,逐步体会到他们所从事职业具有非凡的意义,这有助于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形成职业道德,并逐步上升为职业精神。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性格、作风与志趣,实现对他们崇高道德情操的培养,最终帮助他们形成职业品质。
(三)职业精神培养是社会精神的重要的体现
对于职业精神来说,一方面它诞生于普遍的社会生活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它的实现依托于针对性的职业基础,在代表生活的实质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职业尊严与荣誉的体现,对于职业精神来说,它能够不同程度地体现社会精神。在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同时还可以对从业者的社会道德与品格进行优化改善,促进不同职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效组成部分,完成职业利益的统一,并将其根植于人民与社会的根本利益之中。然而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而言,它缺乏对职业精神的培养,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认清社会主义职业的本质,最终养成了学生的功利性思想,故此职业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对现有的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丰富,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职业觉悟。
二、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存在的弊端
(一)缺乏对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视
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其缺乏培养职业精神的意识,在很多情况下仍然选择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将说教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甚至在某些课堂上存在空洞灌输的情况,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其所从事的职业对于社会所带来的价值。同时很多任课教师也缺乏职业教育意识,课程乏善可陈,缺乏相应的实践体系,无法对学生的职业精神进行培养。
(二)缺乏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
只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实现对职业意识的塑造以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与融会贯通。然而就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它与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缺乏联系,无法面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在授课模式上也仍然沿用传统的大课模式。
(三)年龄上与中职学生不匹配
目前来看,思想政治课教育方法仍然老套落后,缺乏趣味性,使得学生缺乏实践,甚至有的任课教师一味拔高,无法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匹配,同时缺乏对新媒体等渠道的利用,导致课程教学模式落后,缺乏创新,最终造成中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现实。
三、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
(一)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
首先,需要让学生构建起职业理想,一方面要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强化对自己工匠精神的培养,同时也要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其次,要对学生的职业态度进行培养,让他们有所觉悟,为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不息的奋斗,实现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再次,构建社会主义职业责任,让学生逐渐自觉履行社会主义义务,践行职业内的本职工作,在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最后,要坚持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自始至终,对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当中,要尝试变革传统课程对于职业精神培养的缺乏,避免单纯重视利益的情况出现。
(二)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课程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反映出职业技能与职业性之间的有机整合,从而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锤炼自己的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其次,对学生的职业规律进行强化,考虑到学生之间专业的区别,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对具体问题进行落实,避免出现空谈的情况。再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中需要渗透职业責任的自觉意识,例如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让他们掌握马克思的新闻自由思想,这样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
(三)课程方法与模式的创新
首先,在优化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要兼顾网络教学方法,这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脱离教材、课程以及学科等主渠道的正面教育力量,同时也无法脱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载体。其次,避免让学生局限在课堂当中,例如让学生走出课堂,加入社会公益活动当中,从而有效的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养。再次,任课教师应该积极开发趣味教学方法,逐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品质,例如让他们通过相互教育的模式来实现对学生的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万力.基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思政课教学路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31-35.
关键词:中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精神;重构
对于中职教育而言,它需要培养的是面向职业场景的职业性人才,因此学生一方面要具有十分优秀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具有相应的实践能力,且在德智体美方面要做到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精神在职场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对于任何职业来说,缺乏职业精神就不可能具有工匠精神,更不会推动现代科技的不断迭代更新。
一、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职业精神所产生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课程是道德观念培养的最高形式
从课程形态上来看,思想政治课程具有极强的系统化、理论化与科学化,一方面能够实现对不同课程教育因素的整合,从而为其他课程提供一定的意识形态标志,并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的促进,并具有一定的价值功能,同时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具有长久的塑造作用。同时职业精神也隶属于道德观念,自人类社会发展以来,道德操守就成了一种核心的本质,流传于我国古代的“在其位,谋其政”就阐述了职业精神的道理,不同行业的从业者都需要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避免产生投机取巧的行为。与工匠精神相同,这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精神,需要将这种精神与价值观相融合才能实现。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分工价值的体现形式
基于马克思主义角度,职业隶属于社会关系,它能够实现对社会关系群体的思想状况与生活状态的客观反映。对于不同职业者而言,他们承担了不同的社会分工,也就是说他们分别承担了不同的社会岗位责任,这一方面对他们的职业目标的确立造成了影响,另一方面也会对他们的长期道路的选择造成影响。通过思想教育课程能够推动他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与职业观,让学生从原本单纯的利益认识,逐步体会到他们所从事职业具有非凡的意义,这有助于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形成职业道德,并逐步上升为职业精神。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性格、作风与志趣,实现对他们崇高道德情操的培养,最终帮助他们形成职业品质。
(三)职业精神培养是社会精神的重要的体现
对于职业精神来说,一方面它诞生于普遍的社会生活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它的实现依托于针对性的职业基础,在代表生活的实质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对职业尊严与荣誉的体现,对于职业精神来说,它能够不同程度地体现社会精神。在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同时还可以对从业者的社会道德与品格进行优化改善,促进不同职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效组成部分,完成职业利益的统一,并将其根植于人民与社会的根本利益之中。然而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而言,它缺乏对职业精神的培养,并没有从根本上让学生认清社会主义职业的本质,最终养成了学生的功利性思想,故此职业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对现有的思想政治课程进行丰富,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职业觉悟。
二、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存在的弊端
(一)缺乏对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视
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其缺乏培养职业精神的意识,在很多情况下仍然选择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将说教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式,甚至在某些课堂上存在空洞灌输的情况,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到其所从事的职业对于社会所带来的价值。同时很多任课教师也缺乏职业教育意识,课程乏善可陈,缺乏相应的实践体系,无法对学生的职业精神进行培养。
(二)缺乏与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
只有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实现对职业意识的塑造以及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与融会贯通。然而就目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它与学生所学专业之间缺乏联系,无法面向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在授课模式上也仍然沿用传统的大课模式。
(三)年龄上与中职学生不匹配
目前来看,思想政治课教育方法仍然老套落后,缺乏趣味性,使得学生缺乏实践,甚至有的任课教师一味拔高,无法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征相匹配,同时缺乏对新媒体等渠道的利用,导致课程教学模式落后,缺乏创新,最终造成中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严重脱离现实。
三、 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
(一)重视职业精神的培养
首先,需要让学生构建起职业理想,一方面要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强化对自己工匠精神的培养,同时也要为人民服务,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其次,要对学生的职业态度进行培养,让他们有所觉悟,为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不息的奋斗,实现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再次,构建社会主义职业责任,让学生逐渐自觉履行社会主义义务,践行职业内的本职工作,在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最后,要坚持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自始至终,对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当中,要尝试变革传统课程对于职业精神培养的缺乏,避免单纯重视利益的情况出现。
(二)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课程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能够反映出职业技能与职业性之间的有机整合,从而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锤炼自己的技能,培养工匠精神;其次,对学生的职业规律进行强化,考虑到学生之间专业的区别,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对具体问题进行落实,避免出现空谈的情况。再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中需要渗透职业責任的自觉意识,例如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让他们掌握马克思的新闻自由思想,这样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
(三)课程方法与模式的创新
首先,在优化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要兼顾网络教学方法,这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脱离教材、课程以及学科等主渠道的正面教育力量,同时也无法脱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化载体。其次,避免让学生局限在课堂当中,例如让学生走出课堂,加入社会公益活动当中,从而有效的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养。再次,任课教师应该积极开发趣味教学方法,逐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品质,例如让他们通过相互教育的模式来实现对学生的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顾海良,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万力.基于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思政课教学路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0):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