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起点 优化“依据”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8100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以来,教师在教学解方程这一部分内容时,对“解方程”依据的变革颇有争议。主要集中在:运用四则运算的关系式作依据与运用等式性质作依据孰优孰劣,能够做到共存吗? 全文查看链接
其他文献
一、问题缘起  人教版四年级下“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典型的起始课,经常被选为研究课。在一次教研中,一位教师先让学生自己画三角形,从交流画法中认识三角形概念;再通过自学交流,明确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三角形高的表述;接着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怎样画三角形的高,让学生画出几个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然后通过动手围四边形和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动态变化移动三角形的一个顶点,感受随着三角形的变化它
自从贵刊连续刊登了朱乐平老师关于校本教研活动方案以来,笔者篇篇拜读,收获很大。衷心感谢贵刊和朱乐平老师为我们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这些文章的阅读与思考,笔者品尝到了“问题引领专业发展”的甜头。现将自己阅读和思考的感受归纳如下,以求与同行交流。  
任何一种新知识都是原有知识发展和转化的结果。“转化”思想的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将未知转化成已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观点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一、探究背景  当学完组合图形面积后,学生明确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是转化为基本图形的面积,然后运用加减原理计算。笔者随手在黑板上画出图1,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教师与学生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构建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师生的思维在智慧的课堂上发生碰撞、得到延续、获得升华。  说到智慧课堂,不得不让笔者想起吴正宪老师。吴老师在课堂中善于制造、把握、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而学生正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升华。随着课堂的深
在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的新授课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运算定律、计算公式和数量关系等内容。从学习历程看,学生对于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这两部分内容并不陌生,均不构成学习障碍,而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则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仅靠一节新授课显然是难以完全达成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的价值上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是列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
在一次数学专题研讨活动中,笔者观摩了三节北师大版教材“比赛场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课后反思之,三位青年教师的课堂都存在着一些“重复”问题,或评价重复、或学习方式重复、或教学策略重复……而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教学目标的简明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策略的生成性,学生学习活动的渐进性及教学资源对教学活动的支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让课堂“超载运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下面
【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计算、积累了一定的均分操作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分数意义、构建小数意义的基础。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例2是以正方形为载体通过操作活动创造并理解几分之一;例3是借助直观的具体实物来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教材的编排注重直观
笔者通过研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发现“百分数的意义”是一节典型的教学课例,并已形成很多优秀的教学设计,且大部分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实际问题(生活中的百分数)——描述性定义(像……叫百分数)——具体解释(近视率:分母为100的分数)——定义(百分数表示……)——同化(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强化(读写、比较分数与百分数的应用)。虽然感觉这种模式教起来相对比较顺,但如何才能出彩、创新?经过讨论
[摘 要]江泽民同志新时期反腐倡廉的重要思想,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在指导我们党反腐倡廉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深化对新形势下反腐倡廉规律的认识,开拓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境界。  [关键词]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腐倡廉;实践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7)04-0056—03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受传统作文教学观念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仍是学生最忧愁的作业,很多学生觉得作文难,提起作文就心烦。作文中的学生成了一个灰色的生存群体。对语文教师来讲,作文教学是他们的一段沉重的心情故事,简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当我们将作文教学的尴尬归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低、表达能力差的时候,当我们热切地追逐着作文的模式、套路、技巧的训练的时候,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培养了许多擅长编造美丽谎言的写作尖子的时候,我们往往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