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开展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历史新课改在广西已经开展了一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论学习研究及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几点认识。
  一、导入的创新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成功的开端
  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导入是一节历史课的开始,导入有吸引力才会将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上来。但要想每节历史课的导入都引人注目并不容易。在导入环节的设计研究中,笔者发现创新是使课堂教学导入有吸引力的灵单妙药,但如何在导入中实现创新对许多历史教师而言是新的问题,用联想法可以较快地解决这一难题。因为联想可以将很多人物、小事、知识或物品与历史内容建立起联系,从而为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服务。如学生对身边的小事或现象常常熟视无睹,但从新的视角或用联系的方法去观察会有新的认识,这能为建立起与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提供依据,从而成为历史课导入的新素材。现代高中生接受社会信息、知识的途径与媒介很多,广播、电视、互联网、课外读物等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新课导入没有一点新意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新是让历史教学新课导入有新意的关键,联系法与联想法是实现创新的有效方法。
  二、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宗旨和灵魂,如何克服教学无效性、力争有效性的第一点就是明确教学目标”。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评价一节历史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在旧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无论是在备课还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只要求自己去了解教学目标,完成教学目标,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不知道一节历史课要达到什么目标,完成什么学习任务,只是盲目地跟着老师走。一节课上完后,教师感觉到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完成了,而学生却不是很清楚自己在这一节历史课上收获了什么。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在每节课的开始就需向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围绕着这些目标去看书,去思考。实践证明,这一做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明确目标是完成目标的前提。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时间是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保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强调得最多的观点。但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满堂灌、一人包办的现象很普遍,结果是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听得很烦。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每节课都有一个环节是给学生自己看书及独立思考相关问题的,时间至少为15到20分钟左右。学生有了自己的学习时间,会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交错进行,教学相长,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又能让教师在“滔滔不绝”中减负,这无疑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的。
  四、以问题探究带动教学,是进行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核心
  2009年3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要完成这样的学习目标就离不开问题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中要特别强调历史学科分析能力培养的落实,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只有能力培养的目标而无能力培养的过程的弊病。高中生正处于一个争强好胜、好奇心强、偏爱辩论的年龄阶段,开展问题探究正好符合他们这样的心理特征。中国当代教育家李希贵认为:“老师不要忍受不了课堂上的沉默,因为,只有活跃气氛而没有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课堂不是健康的课堂。”那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什么较少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呢?这个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不知如何设置探究的问题,二是怕设置的问题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会导致课堂氛围更加沉闷。通过对上述课题的研究发现:要激起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实现历史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关键在于如何设计问题和设置什么问题。通常来讲所设置的问题要具有三性:一是科学性,二是生活性,三是层次性。科学性体现了所探究问题带有历史学科的特点,这是一个方向性要求。生活性即时代性,“所谓时代性,是指根据当今时代对学生成长的需要,遴选与当今时代有密切联系的历史知识”。生活性要求设置的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即“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所以生活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生活中的事情的习惯。“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容易忽视的三个问题之一就是:我们此时此地可以做些什么来缩短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对于历史课而言,就是缩短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层次性就是所设置的问题有深有浅,层层递进,以面向水平不同的全体学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中来,从而达到对全体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五、挖掘历史知识内涵并进行适当拓展,是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三维目标之一就是情感体验与价值观的培养。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由于受篇幅、学科体系等限制,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内容更多体现出简明性、学科性的特点,而缺乏生动性及全面性,所以想仅仅依靠课本内容就让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是比较难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整个生命。对于整个生命的关注意味着不仅要关注人的肉体生命,更要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为了弥补历史教科书的不足,完成历史教学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教育,在新的教学模式中要强调挖掘课本知识内涵及进行适当拓展,使学生体验到历史不是单调枯燥乏味的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不是理论及观点的堆砌而是理论性、生动性的统一体。“解读教材内容是一种教学基本功,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做到围绕课堂教学的灵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并做出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理解方式。”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在历史上找到它的根源。历史上的许多事件、现象今天还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那么,怎样进行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方面的拓展活动呢?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提出确定拓展的内容时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与课本有联系而且学生感兴趣,二是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三是师生交流情感体验。
  当然,采用新课改教学模式,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花的时间就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多得多,其中有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修养不足、知识面较窄等方面的原因。如果不能尽快解决上述问题,势必会影响高中历史新课改的实施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凌.历史课堂无效现象的观察和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09(11).
  [2]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3]张汉林.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8).
  [4]朱永新.引领心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
  [5]刘晓明等.评好课与师德行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徐赐成.历史教师的“史功”[J].中学历史教学,2010(9).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中职校的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工作有十一年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品尝到。现在的中职生分两大群体,问题学生和问题家庭学生。问题学生分学习问题和
一、农村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现状  试卷讲评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试卷讲评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开阔思维、提高能力,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达到反思、弥补与改进的目的.而在一些农村初中,大部分学生基础差,知识体系得不到巩固、系统化,绝大部分题目不会做,教师按顺序一题一题卫生讲评变成了理所当然.  二、农村初中数学试卷讲评课的误区分析  误区一:没能正确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试卷批改后,绝大部分
随着公路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拥有量每年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给二级收费公路单位带来了机遇。但同时,随着国家二级公路收费站撤销政策的不断深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思想政治课“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生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
化学家庭实验是通过对实验仪器代用品和化学药品代用品的研究,使得不提供专业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或很少提供专业的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化学实验能在课堂及课堂外的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使化学实验更贴近学生生活。它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独立性、创造性、工作能力、科学态度和学以致用的风气等方面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近阶段,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展了一系列的化学家庭实验。  一、实验实施前的调查  我们挑选了宁海中学201
一、例题赏析  在一次购物抽奖活动中,假设某20张券中有一等奖券1张,可获价值100元的奖品;有二等奖券2张,每张可获价值50元的奖品;有三等奖券5张,每张可获价值20元的奖品.某顾客从20张券中任抽2张,求该顾客获得的奖品总价值的数学期望.  解析:如果顾客从20张券中任抽2张,则x的所有可能取值为0,20,40,50,70,100,120,150.由于顾客获得的奖品总价值x服从超几何分布,因此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英语课堂教学也不例外。纵观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显著的差异:灵活地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将录音机、投影仪乃至多媒体等综合设备引进课堂,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此,信息技术与英语课堂教学整合,将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环节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使课堂教学更
本文通过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会干部特点、学生会后备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从社会、教育者和学生三个层面思考,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会后备干部培养的一些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