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应该结合精准扶贫路径,明确主体。在贫困生资助中应该建立动态化的档案,对学生的现状有充分了解,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贫困生;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021-01
高校贫困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我国已经设立了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高校在贫困生资助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結合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和精准管理的方式,提升对贫困生资助的针对性。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的认定存在虚假
高校在贫困生的认定中,一般都是结合大学生亲自提交的《高等院校学生家庭调查情况》,通过班级选拔,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如果各地政府都能按照中央对贫困生的认定方法,确保贫困生得到认定是公平和公正的,那么贫困生认定的虚假性就会降低。高等院校在进行贫困生认定中,需要当地政府盖章,但是公章的真实性很难去把握。在班级的民族评议中,存在虚假投票的情况。
(二)贫困资助不能起到育人的效果
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并不能起到育人的效果,不能在精神层面影响大学生。在一些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需要大学生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大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状况。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不能在精神层面给大学生以激励。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路径
(一)精准识别
1、精准识别主体。
在精准识别中,基础工作是识别主体。高校贫困生识别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和班级内的学生完成,辅导员会通过学生提交的资料和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这样的识别方式比较主观,缺乏公正性。为了确保贫困生识别的精确性,提升贫困生识别的可靠性,应该实现识别主体的精准化。高校的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贫困生识别主体也包括学生干部,使贫困生主体的识别具有代表性。
2、精准的识别方法。
在识别主体确定后,要完善资助方法。在评定的环节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家庭的贫困程度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并不能形成固定的评判依据,产生随意性。在进行识别主体的评定中,辅导员仅仅凭自己的印象判定。在主体识别评定中也会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不能得到资金。为了确定资助的学生,使得识别主体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精准性,应该采用量化的方法进行考核。建立客观的识别体系,针对单亲、孤儿、加重亲人患重大疾病、低保户等进行资助。
(三)精准扶持
1、扶持资金的精准。
按照《贫困生量化评分》确定扶持资金,对贫困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按照他们的贫困程度进行资助。通过差异性资助,可以确保有限的扶持资金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发挥资助的实效性。
2、扶持措施的精准。
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应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贫困资助可以为他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但是贫困生也存在心理贫困,有的大学生在接受资助后缺乏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甚至失去自立自强的能力。所以,在资助工作开展的同时,应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独立的能力,励志回报社会。贫困生的资助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贫困生资助活动中,也要提升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很多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过于封闭自己。在资助工作开展中,高校应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贫困生资助工作应该内外结合,通过物质帮助的方式,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还应该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引导他们成才。
3、扶持效果的精准。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问题,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在资助工作开展环节中,在确定资助对象后,要对资助的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指的是在大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基础上,对贫困生的档案进行动态化管理。贫困生的档案中主要有他们的量化评分表,通过档案的动态化管理,可以对贫困生的家庭情况非常了解,打破了评定一次,建立一次档案的问题,也能确保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在动态化档案管理中,要对贫困生的家庭变故及时关注。
(四)建立贫困生认定体系。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高校应该明确流程,制定细节的认定体系,对学生的经济状况进行了解,对贫困生认定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上级提供的意见,对学生的家庭进行走访,结合学生的户口类型、生源地等情况,了解学生家长的收支。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式,建立合理的高效贫困生认定评价体系,为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打下基础。
(五)完善资助工作的监管力度。
高校应该完善贫困生资助队伍的建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需要资助中心工作人员的努力,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资助队伍,对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在思想上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完善贫困生认定的流程。完善资助的监管工作,使资助政策可以切实落实,提升资助金的使用效率。工作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强化理论的学习,健全资助体系。高校应该进行参与式资助项目的探索,提升资助的实效性。对资助项目进行管理,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建立合理的贫困生评定方式。资助项目应该保持公开和透明,积极探索育人路径。参与式资助方式可以给学生经济上的支持,也能给学生精神上的鼓励,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鼓励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更好的在校园中学习。通过开展各类资助宣传工作,确保资助工作有效的落实。
结语:
完善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要对贫困生进行精准认定。高校资助工作尚存在局限性,在贫困生核查中,产生很大的随机性,认定结果的精确性差。高校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精准认定工作,确保资助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贺煜星.基于痛点思维的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研究[J].才智,2017(22):184-186.
[2] 王晶,张英.精准扶贫下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1):275-276.
[3] 虞怡鸣,张润.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实施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73-75.
[4] 单艳艳,李魏达,黎博.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皮革,2016,38(04):297.
关键词: 贫困生;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15-0021-01
高校贫困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我国已经设立了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高校在贫困生资助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本文結合精准识别、精准扶持和精准管理的方式,提升对贫困生资助的针对性。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的认定存在虚假
高校在贫困生的认定中,一般都是结合大学生亲自提交的《高等院校学生家庭调查情况》,通过班级选拔,对贫困生进行认定。如果各地政府都能按照中央对贫困生的认定方法,确保贫困生得到认定是公平和公正的,那么贫困生认定的虚假性就会降低。高等院校在进行贫困生认定中,需要当地政府盖章,但是公章的真实性很难去把握。在班级的民族评议中,存在虚假投票的情况。
(二)贫困资助不能起到育人的效果
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并不能起到育人的效果,不能在精神层面影响大学生。在一些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需要大学生讲述自己的家庭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大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心理贫困状况。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不能在精神层面给大学生以激励。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路径
(一)精准识别
1、精准识别主体。
在精准识别中,基础工作是识别主体。高校贫困生识别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和班级内的学生完成,辅导员会通过学生提交的资料和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这样的识别方式比较主观,缺乏公正性。为了确保贫困生识别的精确性,提升贫困生识别的可靠性,应该实现识别主体的精准化。高校的辅导员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要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贫困生识别主体也包括学生干部,使贫困生主体的识别具有代表性。
2、精准的识别方法。
在识别主体确定后,要完善资助方法。在评定的环节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家庭的贫困程度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并不能形成固定的评判依据,产生随意性。在进行识别主体的评定中,辅导员仅仅凭自己的印象判定。在主体识别评定中也会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不能得到资金。为了确定资助的学生,使得识别主体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精准性,应该采用量化的方法进行考核。建立客观的识别体系,针对单亲、孤儿、加重亲人患重大疾病、低保户等进行资助。
(三)精准扶持
1、扶持资金的精准。
按照《贫困生量化评分》确定扶持资金,对贫困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按照他们的贫困程度进行资助。通过差异性资助,可以确保有限的扶持资金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发挥资助的实效性。
2、扶持措施的精准。
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应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贫困资助可以为他们提供经济上的帮助,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但是贫困生也存在心理贫困,有的大学生在接受资助后缺乏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甚至失去自立自强的能力。所以,在资助工作开展的同时,应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们独立的能力,励志回报社会。贫困生的资助应该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贫困生资助活动中,也要提升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很多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过于封闭自己。在资助工作开展中,高校应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使贫困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贫困生资助工作应该内外结合,通过物质帮助的方式,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还应该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引导他们成才。
3、扶持效果的精准。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的问题,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贫困生资助工作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在资助工作开展环节中,在确定资助对象后,要对资助的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精准管理。
精准管理指的是在大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的基础上,对贫困生的档案进行动态化管理。贫困生的档案中主要有他们的量化评分表,通过档案的动态化管理,可以对贫困生的家庭情况非常了解,打破了评定一次,建立一次档案的问题,也能确保档案数据的真实性。在动态化档案管理中,要对贫困生的家庭变故及时关注。
(四)建立贫困生认定体系。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高校应该明确流程,制定细节的认定体系,对学生的经济状况进行了解,对贫困生认定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上级提供的意见,对学生的家庭进行走访,结合学生的户口类型、生源地等情况,了解学生家长的收支。结合定量和定性的方式,建立合理的高效贫困生认定评价体系,为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打下基础。
(五)完善资助工作的监管力度。
高校应该完善贫困生资助队伍的建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需要资助中心工作人员的努力,辅导员在资助工作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资助队伍,对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和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在思想上重视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完善贫困生认定的流程。完善资助的监管工作,使资助政策可以切实落实,提升资助金的使用效率。工作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强化理论的学习,健全资助体系。高校应该进行参与式资助项目的探索,提升资助的实效性。对资助项目进行管理,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建立合理的贫困生评定方式。资助项目应该保持公开和透明,积极探索育人路径。参与式资助方式可以给学生经济上的支持,也能给学生精神上的鼓励,促进学生更好的成长,鼓励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更好的在校园中学习。通过开展各类资助宣传工作,确保资助工作有效的落实。
结语:
完善高校贫困生的精准资助,要对贫困生进行精准认定。高校资助工作尚存在局限性,在贫困生核查中,产生很大的随机性,认定结果的精确性差。高校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精准认定工作,确保资助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贺煜星.基于痛点思维的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化研究[J].才智,2017(22):184-186.
[2] 王晶,张英.精准扶贫下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1):275-276.
[3] 虞怡鸣,张润.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实施的问题和应对策略[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73-75.
[4] 单艳艳,李魏达,黎博.高校贫困生资助精准化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西部皮革,2016,38(0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