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世界,城市正发生着深刻变革,文化越来越成为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中国的城市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有形的城市只是一个躯体,无形的文化才是城市的灵魂,必须确立“以文化求发展”的城市战略。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迫切需要,是破解城市“特色危机”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宜居城市与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66-02
收稿日期:2011-12-09
作者简介:黄木(1972-),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副教授,从事中国特色执政规律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前,随着以大城市群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第三次城市化浪潮的兴起,文化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日益广泛深远,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认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城市为体,文化为魂。”城市文化穿行于时空的隧道,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从静态到动态、从无形到有形、从共性到个性、从群体到个人、从主流到大众、从传统到时尚、从保护到创新,展示着城市的“真、善、美”,提升了城市的“精、气、神”。在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中国各级城市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成了我们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确立“以文化求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看,只有深刻认识文化力量是现代社会进步中根本性的持久性的因素,只有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城市建设才能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新理念,才能确保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不偏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轨道。
发展是人类的必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类的全面进步。正如 1990 年出版的首卷《人类发展报告》所言:“……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是她的人民。发展的目的在于造就一种使人们能够获得长期的、健康的和富有创造性生活的能动的环境……”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围绕“人”展开的,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发展是以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为目的。因此,必须把人的需求和根本利益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第一需要,着眼于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为人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着眼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着眼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与时俱进和丰富。改革开放后,城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必然带来市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市民不但要求物质财富的富足,而且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富足。因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完善城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体系,不断生产出用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使城市不仅为人们身体的栖居提供物质的场所,还为人们心灵的栖息提供精神的空间。
二、确立“以文化求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迫切需要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观点: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功能城市作为城市的一种基本形态,在历史与现实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功能城市”的概念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以功能分区的概念规划城市,并对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的协调、平衡发展提出了要求。功能概念的提出是现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急剧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功能城市的理论为城市规划向合理化、科学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可以说功能城市的概念影响了绝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世界上大部分的城市都是按照功能城市的理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尤其是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城市已经作为独立的经济体参与竞争。城市间对于资源、市场的争夺矛盾加剧,而城市的竞争力和差异化日渐趋同。这些新的问题使我们意识到,仅仅依靠功能分区已经无法解决复杂的城市系统中的诸多问题,而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则具有越来越突出的决定性作用。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各国城市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使城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欧洲的城市复兴运动,亚洲的城市文化复兴,都把城市引向了文化城市的概念。
在世界的宏观角度中来看,功能城市必将向文化城市发展。中国的城市要又快又好地发展,就必须确立“以文化求发展” 的城市发展战略,不是仅仅停留在功能层面,而是积极地实现向文化城市的升级。在未来的竞争中,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那些学会了如何战胜文化挑战的城市才能得到最佳的发展。只有实现了由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升级的城市才是具有竞争力的城市。
三、确立“以文化求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是破解城市“特色危机”的迫切需要
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各地区在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城市发展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那就是在物质增长方式趋同的背景下,城市出现了“特色危机”,中国城市发展更多的给我们留下就是“道路很宽”、“楼房很高”的印象,“他乡”好像“故乡”,“故乡”好像“他乡”,城市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文化气氛越来越淡,看上去似乎一派新气象,其实是“千城一面”、“千街一面”、“千楼一面”,逐渐失去了特色和个性。
没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具有独特的城市个性,才会拥有独特的城市魅力,综观世界闻名遐迩的文化城市,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因为它们是在立足于本土文化和区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而发展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影视之都”洛杉机、“时尚之都”巴黎以及“水上之都”威尼斯等城市,都是以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取胜。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城市的个性和文化魅力,既是不同城市的历史记忆、历史文化的积淀、历史文脉的延续,也是不同城市居民在千百年来的交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在城市文化中的折射和聚焦,更是不同城市居民对自己喜爱的城市生活与文化样式的创造。正是这种历史文化、历史文脉和不同城市的文化样式,才向世界展示出不同城市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
四、确立“以文化求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建设宜居城市与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宜居城市内涵丰富,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建设人民群众共享的美好家园,其中包括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的殷实富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城市不仅要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为人们身体的栖居提供物质的场所,还要为人们心灵的栖息提供精神的空间。只有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人与人的和谐,不可否认的是,在粗放型城市发展中,逐渐出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因素。城市强调了效率、理性与自我利益,都市居住者大多躲藏在自我保护的幕墙后面,很少显露感情或直接向他人表达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淡漠疏远。这样的都市生活让居于其中的人内心越来越趋向孤独:繁忙与寂寞同在,生存的拥挤与情感的孤独如影随形。这难道是我们追求的城市生活的理想状态吗?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应对今天越来越无情和孤独的城市生活,关键在于文化建设,包括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方面去努力,把“人”真正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和目标,建设一个充满了诗意和伦理精神的市民居所。
五、确立“以文化求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是推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古老命题。现实社会中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文化活动。在小康社会,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和动力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深刻变革。人文精神越来越多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当代人们越来越一致地认为:城市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体现出较强的经济社会价值,法国原文化部长朗歌曾说:“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以繁荣的文化为支撑,而文化的繁荣是城市繁荣的重要标志。文化繁荣既对经济繁荣起推动作用,又是经济繁荣的表现。经济的繁荣是先决条件,文化的繁荣才是真正的标志。在知识经济时代,包括科技、信息和人才在内的文化因素,正取代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最重要因素。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人才素质的提高,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竞争,社会财富越来越向拥有文化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因此,城市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转换发展模式,“以文化求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上看,不少因传统制造业趋向衰落的欧美老工业城市和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城市,在应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寻找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产业的过程中,都认同“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不约而同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新恢复了城市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六、结语
从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趋势看,城市之间的竞争正朝着资源竞争——资本竞争——技术竞争——文化竞争的方向发展,未来竞争的主战场将更多地转向文化领域,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中国各级城市要有清晰的历史方位感,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思考城市的文化定位,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和文化辐射力、影响力、引领力。
参考文献:
[1] 董濮.和谐社会构建中城市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
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金鑫.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当代城市文化建设范式研究[D].
湛江:广东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王桂芬.试论和谐城市文化与和谐城市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 刘中顼.城市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的提升[J].湖南文理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 付宝华.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EB/OL].http://blog.sina.com.
cn/s/blog_601065530100flar.html, 2009-10-16.
(责任编辑:周 聪)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66-02
收稿日期:2011-12-09
作者简介:黄木(1972-),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副教授,从事中国特色执政规律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前,随着以大城市群发展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第三次城市化浪潮的兴起,文化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与影响日益广泛深远,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功能的认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城市为体,文化为魂。”城市文化穿行于时空的隧道,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到精神、从静态到动态、从无形到有形、从共性到个性、从群体到个人、从主流到大众、从传统到时尚、从保护到创新,展示着城市的“真、善、美”,提升了城市的“精、气、神”。在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中国各级城市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成了我们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确立“以文化求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看,只有深刻认识文化力量是现代社会进步中根本性的持久性的因素,只有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城市建设才能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新理念,才能确保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不偏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轨道。
发展是人类的必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类的全面进步。正如 1990 年出版的首卷《人类发展报告》所言:“……一个国家真正的财富是她的人民。发展的目的在于造就一种使人们能够获得长期的、健康的和富有创造性生活的能动的环境……”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围绕“人”展开的,人是城市的主人,城市的发展是以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为目的。因此,必须把人的需求和根本利益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第一需要,着眼于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为人创造和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着眼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着眼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与时俱进和丰富。改革开放后,城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物质生活上的富足必然带来市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市民不但要求物质财富的富足,而且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富足。因而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完善城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体系,不断生产出用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使城市不仅为人们身体的栖居提供物质的场所,还为人们心灵的栖息提供精神的空间。
二、确立“以文化求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迫切需要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提出了一个很著名的观点: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功能城市作为城市的一种基本形态,在历史与现实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的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功能城市”的概念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雅典宪章》。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以功能分区的概念规划城市,并对城市的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的协调、平衡发展提出了要求。功能概念的提出是现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急剧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功能城市的理论为城市规划向合理化、科学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可以说功能城市的概念影响了绝大多数城市的发展,世界上大部分的城市都是按照功能城市的理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尤其是21世纪以来,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城市已经作为独立的经济体参与竞争。城市间对于资源、市场的争夺矛盾加剧,而城市的竞争力和差异化日渐趋同。这些新的问题使我们意识到,仅仅依靠功能分区已经无法解决复杂的城市系统中的诸多问题,而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则具有越来越突出的决定性作用。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各国城市对城市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使城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欧洲的城市复兴运动,亚洲的城市文化复兴,都把城市引向了文化城市的概念。
在世界的宏观角度中来看,功能城市必将向文化城市发展。中国的城市要又快又好地发展,就必须确立“以文化求发展” 的城市发展战略,不是仅仅停留在功能层面,而是积极地实现向文化城市的升级。在未来的竞争中,文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那些学会了如何战胜文化挑战的城市才能得到最佳的发展。只有实现了由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升级的城市才是具有竞争力的城市。
三、确立“以文化求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是破解城市“特色危机”的迫切需要
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各地区在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的同时,城市发展面临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那就是在物质增长方式趋同的背景下,城市出现了“特色危机”,中国城市发展更多的给我们留下就是“道路很宽”、“楼房很高”的印象,“他乡”好像“故乡”,“故乡”好像“他乡”,城市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文化气氛越来越淡,看上去似乎一派新气象,其实是“千城一面”、“千街一面”、“千楼一面”,逐渐失去了特色和个性。
没有特色和个性的城市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具有独特的城市个性,才会拥有独特的城市魅力,综观世界闻名遐迩的文化城市,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因为它们是在立足于本土文化和区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而发展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影视之都”洛杉机、“时尚之都”巴黎以及“水上之都”威尼斯等城市,都是以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取胜。一个城市的文化发育越成熟,历史积淀越深厚,城市的个性就越强,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鲜明。城市的个性和文化魅力,既是不同城市的历史记忆、历史文化的积淀、历史文脉的延续,也是不同城市居民在千百年来的交往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在城市文化中的折射和聚焦,更是不同城市居民对自己喜爱的城市生活与文化样式的创造。正是这种历史文化、历史文脉和不同城市的文化样式,才向世界展示出不同城市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
四、确立“以文化求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是建设宜居城市与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宜居城市内涵丰富,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是建设人民群众共享的美好家园,其中包括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的殷实富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趋旺盛,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城市不仅要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为人们身体的栖居提供物质的场所,还要为人们心灵的栖息提供精神的空间。只有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人与人的和谐,不可否认的是,在粗放型城市发展中,逐渐出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因素。城市强调了效率、理性与自我利益,都市居住者大多躲藏在自我保护的幕墙后面,很少显露感情或直接向他人表达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淡漠疏远。这样的都市生活让居于其中的人内心越来越趋向孤独:繁忙与寂寞同在,生存的拥挤与情感的孤独如影随形。这难道是我们追求的城市生活的理想状态吗?亚里士多德说“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应对今天越来越无情和孤独的城市生活,关键在于文化建设,包括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方面去努力,把“人”真正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和目标,建设一个充满了诗意和伦理精神的市民居所。
五、确立“以文化求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是推进城市发展模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是一个争论不休的古老命题。现实社会中没有纯粹的经济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文化活动。在小康社会,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文化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进经济活动,使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形态,当今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和动力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深刻变革。人文精神越来越多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当代人们越来越一致地认为:城市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体现出较强的经济社会价值,法国原文化部长朗歌曾说:“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以繁荣的文化为支撑,而文化的繁荣是城市繁荣的重要标志。文化繁荣既对经济繁荣起推动作用,又是经济繁荣的表现。经济的繁荣是先决条件,文化的繁荣才是真正的标志。在知识经济时代,包括科技、信息和人才在内的文化因素,正取代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最重要因素。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和人才素质的提高,经济竞争越来越依赖于文化竞争,社会财富越来越向拥有文化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因此,城市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转换发展模式,“以文化求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上看,不少因传统制造业趋向衰落的欧美老工业城市和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亚洲新兴工业化城市,在应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寻找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产业的过程中,都认同“文化要素”和“人的创造力”是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不约而同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新恢复了城市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六、结语
从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趋势看,城市之间的竞争正朝着资源竞争——资本竞争——技术竞争——文化竞争的方向发展,未来竞争的主战场将更多地转向文化领域,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因此,中国各级城市要有清晰的历史方位感,强烈的时代责任感,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思考城市的文化定位,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和文化辐射力、影响力、引领力。
参考文献:
[1] 董濮.和谐社会构建中城市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
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金鑫.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当代城市文化建设范式研究[D].
湛江:广东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 王桂芬.试论和谐城市文化与和谐城市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 刘中顼.城市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的提升[J].湖南文理学院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 付宝华.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EB/OL].http://blog.sina.com.
cn/s/blog_601065530100flar.html, 2009-10-16.
(责任编辑:周 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