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在探讨“就业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分析西安石油大学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55-02
收稿日期:2012-01-10
作者简介:盛丹(1980-),女,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递增。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比2006年增加250万,同比增幅达60.9%,预计“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而作为石油类院校的陕西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毕业生人数达4 143人,同比2010年增幅达11.8%。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长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可以从供需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需求角度看,近年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加总体上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从供给角度看,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过快是“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的供给质量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就业能力严重不足。可以说,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源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因此,开发和提升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就业能力的概念
从国内外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提法及近年来用人单位应聘的特点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能力。主要指大学生为了就业而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这些基础能力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也是大学生就业中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专业能力。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大学学习知识的熟练掌握与应用,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调查表明,“专业知识的缺乏”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突出的困扰。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即具有广博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组合及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
3.实践能力。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它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获得实践经验难”,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国内研究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这种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1]。
二、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石油高等教育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振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高素质合格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多石油高等学校由部属院校和行业性院校划归地方管理,新时期石油院校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诸多矛盾与问题,因此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对石油类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行展开分析。从中可以看出,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能力不足
高校常常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对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列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不够明确,对如何将就业能力列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缺乏清醒的认识。高校对就业能力概念的理解还十分模糊,将其误解为应聘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公布就业信息等方面。 这些做法缺乏战略眼光,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2]。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大学生不了解真实的工作世界,对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性格、兴趣和能力也没有全面的认识,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种职业。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造成期望值过高、自我定位不准、盲目乐观、职业心理准备不足。
(二)专业能力与市场脱节
随着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该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石油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脱节,主要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从客观上讲,专业设置存在不合理性。一些专业的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从主观上讲,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待专业知识的学习敷衍了事。长此以往,直接导致了这些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后果,影响了就业能力[3]。
(三)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一贯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轻整体素质教育,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同时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这种“格式化”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引导,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侧重于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引导,致使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考试分数上,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石油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不断面临挑战:一方面,作为一个高新技术密集的行业,尤其是油气勘探开发难度的增加及石油国际战略的实施,石油行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取向上,除石油主干及石油相关特色专业毕业生外,引进毕业生的范围已经从石油院校逐步转向非石油院校和重点院校,加大了石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途径探索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不足,亟待培养和提高。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对策:
(一)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制定和落实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因此我校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力推行阶段目标教育和积极倡导54小时学习制两个大的方面,分年级四个阶段进行展开。第一,我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在老师的辅导下,根据个人的具体实际确定阶段目标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一是把成才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二是把成才的大目标分解为相对容易实现的若干阶段目标;三是把学生的成才愿望和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第二,经过认真调查,我们发现只要每周学习时间达到54小时以上的学生,其成绩基本能达到班级领先水平。为了使阶段目标教育能够更好地落实,西安石油大学党委大力倡导每周54小时学习制,即每天每个学生纯粹学习时间不少于9小时,每周六天,累计学习时间每周不少于54小时。我们要求学生以此自律,每天自觉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记录和统计,使之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一项有效措施。
为把这两项措施落到实处,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印制了《阶段目标自律手册》,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阶段目标教育和54小时学习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校学生不及格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四级英语通过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图书馆上座率和学生自习率都有大幅度提高。而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二) 专业知识学习
高校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功能,即社会功能和科学功能。在保证课程科学功能的前提下,尤其要重视它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所以,课程内容要保持与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也就是要将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社会现状,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此同时,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到适应科技发展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综合性知识要求的特点,尽可能扩大综合性以增强毕业后对社会工作的适应性[4]。一般来讲,专业对口是相对的,不可能达到专业完全对口。这样,在大学期间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还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选修或自学其他课程,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能仅仅满足于学校发下来的几本专业书,在熟练掌握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论、行业相关知识、企业知识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才能把握问题的关键,要有较强的研究操作能力,理论的运用永远要求灵活和进步,要与实践不断摩擦,才能相互促进。
(三)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首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大学生对多种职业、岗位、人文环境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备在真实工作世界中开展工作的多种能力[5]。因此,高校应加强开展实践活动,积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建设不同种类的校企合作、岗位实习、留学交流、基地见习等,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实践演练,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种社团活动、勤工俭学岗位、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者活动等等,这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是培养学生做事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求职能力和综合素质。用人单位也更钟情于学生干部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我校针对近年来石油企业对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石油物探等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需求猛增、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主动同油田企业联系,实施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进行培养。自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为长庆油田、东方地球物探、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等多家企业,培养了近500名大学生。2004年,学校又为长庆石油勘探局举办国际合作班,为其订单式培养精通英语和西班牙语的石油工程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既密切了学校同企业的关系,满足了油田企业的人才需求,又极大地缓解了学校的就业工作压力,使学生获得了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较好效果。我校连续多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多次被教育部、陕西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总之,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他们更顺利地从校园人转向社会人作准备,实现大学毕业生的零适应期与准员工化。
参考文献:
[1] 杜琳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研究初探[J].齐齐哈尔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6-17.
[2] 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
等教育研究,2010 ,(6):62-66.
[3] 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
报,2009,(11):35- 39.
[4] 张惠丽.关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
学,2009,(10):177- 180.
[5] 牛志强,吕雯.当代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对策研
究[J].学术论坛,2010,(10):210- 213.
(责任编辑:栗 玲)
关键词: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55-02
收稿日期:2012-01-10
作者简介:盛丹(1980-),女,陕西商洛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递增。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比2006年增加250万,同比增幅达60.9%,预计“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而作为石油类院校的陕西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毕业生人数达4 143人,同比2010年增幅达11.8%。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长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就业难的问题。可以从供需两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需求角度看,近年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增加总体上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从供给角度看,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过快是“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大学生的供给质量存在问题,突出表现为就业能力严重不足。可以说,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主要源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因此,开发和提升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
一、就业能力的概念
从国内外学术界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提法及近年来用人单位应聘的特点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能力。主要指大学生为了就业而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坚忍不拔的毅力,严谨的工作作风,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灵活的应变能力等。这些基础能力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也是大学生就业中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专业能力。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大学学习知识的熟练掌握与应用,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调查表明,“专业知识的缺乏”是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突出的困扰。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即具有广博的、综合性、跨学科的知识组合及多元文化的教育背景。
3.实践能力。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策划运筹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它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关键标准。“获得实践经验难”,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国内研究者郑晓明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这种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1]。
二、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半个多世纪以来,石油高等教育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振兴、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高素质合格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多石油高等学校由部属院校和行业性院校划归地方管理,新时期石油院校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诸多矛盾与问题,因此本文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对石油类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行展开分析。从中可以看出,造成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能力不足
高校常常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对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列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不够明确,对如何将就业能力列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也缺乏清醒的认识。高校对就业能力概念的理解还十分模糊,将其误解为应聘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公布就业信息等方面。 这些做法缺乏战略眼光,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2]。主要表现为毕业生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大学生不了解真实的工作世界,对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性格、兴趣和能力也没有全面的认识,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一种职业。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造成期望值过高、自我定位不准、盲目乐观、职业心理准备不足。
(二)专业能力与市场脱节
随着石油行业的快速发展,该行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石油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脱节,主要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从客观上讲,专业设置存在不合理性。一些专业的设置脱离社会需求,课程开设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从主观上讲,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对待专业知识的学习敷衍了事。长此以往,直接导致了这些大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后果,影响了就业能力[3]。
(三)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一贯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轻整体素质教育,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同时高校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只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这种“格式化”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主要目标,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引导,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侧重于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能力提高的引导,致使学生的绝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考试分数上,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石油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不断面临挑战:一方面,作为一个高新技术密集的行业,尤其是油气勘探开发难度的增加及石油国际战略的实施,石油行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在选择毕业生的取向上,除石油主干及石油相关特色专业毕业生外,引进毕业生的范围已经从石油院校逐步转向非石油院校和重点院校,加大了石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途径探索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不足,亟待培养和提高。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对策:
(一)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制定和落实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因此我校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力推行阶段目标教育和积极倡导54小时学习制两个大的方面,分年级四个阶段进行展开。第一,我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在老师的辅导下,根据个人的具体实际确定阶段目标教育。这种教育方法一是把成才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二是把成才的大目标分解为相对容易实现的若干阶段目标;三是把学生的成才愿望和实际行动紧密结合起来;第二,经过认真调查,我们发现只要每周学习时间达到54小时以上的学生,其成绩基本能达到班级领先水平。为了使阶段目标教育能够更好地落实,西安石油大学党委大力倡导每周54小时学习制,即每天每个学生纯粹学习时间不少于9小时,每周六天,累计学习时间每周不少于54小时。我们要求学生以此自律,每天自觉对自己的学习时间进行记录和统计,使之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一项有效措施。
为把这两项措施落到实处,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印制了《阶段目标自律手册》,经过两年多的实践,阶段目标教育和54小时学习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全校学生不及格率下降了12个百分点,四级英语通过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图书馆上座率和学生自习率都有大幅度提高。而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二) 专业知识学习
高校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课程的整体功能,即社会功能和科学功能。在保证课程科学功能的前提下,尤其要重视它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所以,课程内容要保持与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也就是要将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社会现状,与社会发展同步。与此同时,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到适应科技发展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综合性知识要求的特点,尽可能扩大综合性以增强毕业后对社会工作的适应性[4]。一般来讲,专业对口是相对的,不可能达到专业完全对口。这样,在大学期间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还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选修或自学其他课程,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能仅仅满足于学校发下来的几本专业书,在熟练掌握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论、行业相关知识、企业知识等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培养观察分析能力,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才能把握问题的关键,要有较强的研究操作能力,理论的运用永远要求灵活和进步,要与实践不断摩擦,才能相互促进。
(三)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首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大学生对多种职业、岗位、人文环境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备在真实工作世界中开展工作的多种能力[5]。因此,高校应加强开展实践活动,积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建设不同种类的校企合作、岗位实习、留学交流、基地见习等,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实践演练,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各种社团活动、勤工俭学岗位、社会调查、“三下乡”、志愿者活动等等,这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是培养学生做事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求职能力和综合素质。用人单位也更钟情于学生干部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学生。我校针对近年来石油企业对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石油物探等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需求猛增、石油主干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主动同油田企业联系,实施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即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提出订单,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进行培养。自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为长庆油田、东方地球物探、中原油田、胜利油田等多家企业,培养了近500名大学生。2004年,学校又为长庆石油勘探局举办国际合作班,为其订单式培养精通英语和西班牙语的石油工程人才。这种培养方式既密切了学校同企业的关系,满足了油田企业的人才需求,又极大地缓解了学校的就业工作压力,使学生获得了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提高了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较好效果。我校连续多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多次被教育部、陕西省、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总之,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为他们更顺利地从校园人转向社会人作准备,实现大学毕业生的零适应期与准员工化。
参考文献:
[1] 杜琳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研究初探[J].齐齐哈尔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6-17.
[2] 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
等教育研究,2010 ,(6):62-66.
[3] 王培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
报,2009,(11):35- 39.
[4] 张惠丽.关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
学,2009,(10):177- 180.
[5] 牛志强,吕雯.当代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对策研
究[J].学术论坛,2010,(10):210- 213.
(责任编辑:栗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