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各地的资源存在差异,导致各地在发展过程中相关产业的产出和效率存在明显的不同。各区域在网络环境下,应当借助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组织机构间共同合作,协同发展的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促进各区域对资源更好地利用,以及加快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协同创新的特点,明确其在区域的组织机构中的应用方向。同时对区域协同创新中传统创新资源以及网络环境下区域创新资源的特点进行探究。从资源协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区域协同创新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区域协同创新模式;资源协同理论
引言:
网络环境区域协同创新,已然成为了现今技术发展的重要促进方式之一。其消除了传统创新资源的地区限制,消除了时间、空间的壁垒,使创新资源能够在区域中充分流动。帮助区域中的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且加快各机构之间协同创新的脚步,降低区域中的创新门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借助知识联盟、产业价值链创新等方式,进一步加快我国科技、经济发展,提升相关区域的创新水平。
一、网络环境下协同创新概述、特点分析
(一)概述
协同创新是推进当下科技发展的主流范式,指在国家要求下相关的组织打破资源、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隔阂,使产业间进行跨区域合作,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相关组织机构整合资源,围绕知识增值对相应的科技展开研究,形成跨度较大的创新模式。借助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不同组织的优势,并且使这些优势以及资源进行互补,从而加快技术发展实现技术产业化。
(二)特点
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特点,一是整体性,其中参与的各类组织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在目標、方式、功能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有机融合。二是动态性,协同创新模式是多个跨度巨大的组织对资源进行优势互补的协同合作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表现为动态变化,借此加速推动技术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
高校协同创新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此基础上,从建构协同创新共生化良序系统、重塑共生化协同创新组织形态、搭建区域互利共生文化平台等维度出发提出了优化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路径选择,以期构建和完善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的能力与可持续性。
二、区域协同创新资源特点分析
(一)传统区域创新资源分布特点
我国传统的创新资源存在明显的区域化特点,各地区在资源上存在较大的差异[1]。其中东部的产学研相关机构数量更多,相比之下中部则存在一定的不足,西部机构数量更少,没有足够的研究机构为产业创新提供助力。在资源上拥有较多天然资源优势的区域,实现区域创新具有更多的优势。其次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区域内部,借助这些资源可以显著提升区域内产业的发展程度。并且资源、产业集中的区域更容易获得优质的资源,更好地保障相关区域的经济处在领先的位置。
(二)网络环境下区域创新资源特点
网络环境降低了因为区域间,天然资源存在的差异对区域创新造成的影响,更加突出人才、知识的核心作用[2]。借助网络环境能够加快知识的传播,达到资源协同的目的。使不同区域在需要相关知识资源时,能够依靠网络途径更快地获得。其次,网络的发达能够使资源突破时间、空间的壁垒,使得该类资源能够在区域中充分进行流动。从而保障在进行区域协同创新时,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些产业,从而无法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同时网络环境能够解决一些知识资源因为符号或者信息不对等的问题,促进相关资源被准确的传输。虽然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仍旧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能够凭借其功能,使较为接近的组织机构更好的合作。
三、基于资源协同理论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分析
(一)产业价值链协同创新模式
产业链通过对不同环节的价值转移,在区域中进行产业联动达到实现产业整体价值的目的[3]。并且产业链在产业之间在资源供需关系的基础之上,充分地体现其重要性。在资源协同理论的基础上,产业价值链协调创新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中企业的发展。借助这种创新模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实现大跨度的区域产业合作,能够延伸产业价值链的长度,使其为相关的产业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该种模式在产业链的基础上,使其中各个环节中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紧密地联系,完成同一产业链上不同企业的目标的同时该种模式具有稳定的特点,能够保障应用时对协同创新的深入探究。
(二)产学研联盟创新模式
该模式指企业、研究机构、高校间合作进行协同创新。在网络环境下该种方式有助于创新资源的整合,借助网络技术降低资源流动存在的障碍,从而达到资源协同的目的。借助该种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创新资源在联盟中合理分配,进一步提升联盟成员的创新能力,使其在得到更好的发展后反哺于联盟。使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能够更快地攻破,并且制定出完整规范的行业标准,有助于创新成果的推广。同时该种模式能够加快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此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人才缺少的问题。
(三)虚拟知识创新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是解决使用者对知识的需求,以两个知识服务机构借助网络技术消除空间、时间的壁垒,进行知识传播。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知识的流动效率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这一基础上虚拟知识创新模式的建立,能够使区域中的企业在发展上,得到充足的知识资源的支持,降低创新的门槛。诸如谷歌、苹果等企业借助这种方式,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应。相关企业通过在网上进行技术知识的分享和交流,使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得益处。让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进行再次创造有利于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并且该种模式成本较低,交互性强,满足大规模的使用的要求,不会因为区域受到限制,符合资源协同的理论[4] 。在区域协同创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利用云计算的创新资源服务提供模式
区域协同创新受到资金、资源等因素制约,在发展过程中只能参与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无法参与进完整的价值链,从而提高了创新的门槛。其中中小型企业因为缺少资源,无法在知识流动存在障碍的环境下实现创新。网络环境下云计算技术的出现,能够以付费服务的方式降低相关企业机构的技术开发成本,使其试错投入的资金降低。通过获取消费者的评价、行为等数据,更加明确创新方向。借助云计算开放性的资源,能够降低区域中的创新门槛,使消费者和企业之间形成直接的沟通,达到区域协同创新的目的[5]。
四、结语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区域协同创新有更多的可行性,解決了传统创新资源的配置问题。使文献、知识等资源在区域内创新主体中充分流动,使其取得更好的创新成果。其中产学研联盟创新模式满足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也是当下区域协同创新模式中的主流应用。为使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能够达到新的高度,相关部门应当在现有的模式基础上再次提出创新,以创新作为生产力,使区域中的企业的创新成果增多,从而最终推动国家科技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正柱,李瑶瑶.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J].创新教育研究,2021,9(2):9.
[2]蒋开东,詹国彬.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J].科研管理,2020,v.41;No.294(04):126-133.
[3]姜红、高思芃、吴玉浩.区域科技服务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以哈长城市群为例[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0,v.52;No.544(04):5-13+58.
[4] 沈云慈. 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分担机制研究——基于贝叶斯网络法[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06)
[5 ]叶伟巍,梅亮,李文,王翠霞,张国平. 协同创新的动态机制与激励政策——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J]. 管理世界. 2014(06)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模式研究——基于资源协同理论(J18RB192)
作者简介:
董萍(1982.02-)山东青岛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张秋琳(1989.08-)山东济南人,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关键词:网络环境;区域协同创新模式;资源协同理论
引言:
网络环境区域协同创新,已然成为了现今技术发展的重要促进方式之一。其消除了传统创新资源的地区限制,消除了时间、空间的壁垒,使创新资源能够在区域中充分流动。帮助区域中的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且加快各机构之间协同创新的脚步,降低区域中的创新门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借助知识联盟、产业价值链创新等方式,进一步加快我国科技、经济发展,提升相关区域的创新水平。
一、网络环境下协同创新概述、特点分析
(一)概述
协同创新是推进当下科技发展的主流范式,指在国家要求下相关的组织打破资源、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隔阂,使产业间进行跨区域合作,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相关组织机构整合资源,围绕知识增值对相应的科技展开研究,形成跨度较大的创新模式。借助这种方式充分发挥不同组织的优势,并且使这些优势以及资源进行互补,从而加快技术发展实现技术产业化。
(二)特点
协同创新模式主要有两方面特点,一是整体性,其中参与的各类组织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在目標、方式、功能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有机融合。二是动态性,协同创新模式是多个跨度巨大的组织对资源进行优势互补的协同合作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表现为动态变化,借此加速推动技术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
高校协同创新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此基础上,从建构协同创新共生化良序系统、重塑共生化协同创新组织形态、搭建区域互利共生文化平台等维度出发提出了优化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路径选择,以期构建和完善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的能力与可持续性。
二、区域协同创新资源特点分析
(一)传统区域创新资源分布特点
我国传统的创新资源存在明显的区域化特点,各地区在资源上存在较大的差异[1]。其中东部的产学研相关机构数量更多,相比之下中部则存在一定的不足,西部机构数量更少,没有足够的研究机构为产业创新提供助力。在资源上拥有较多天然资源优势的区域,实现区域创新具有更多的优势。其次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区域内部,借助这些资源可以显著提升区域内产业的发展程度。并且资源、产业集中的区域更容易获得优质的资源,更好地保障相关区域的经济处在领先的位置。
(二)网络环境下区域创新资源特点
网络环境降低了因为区域间,天然资源存在的差异对区域创新造成的影响,更加突出人才、知识的核心作用[2]。借助网络环境能够加快知识的传播,达到资源协同的目的。使不同区域在需要相关知识资源时,能够依靠网络途径更快地获得。其次,网络的发达能够使资源突破时间、空间的壁垒,使得该类资源能够在区域中充分进行流动。从而保障在进行区域协同创新时,能够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于某些产业,从而无法达到协同创新的目的。同时网络环境能够解决一些知识资源因为符号或者信息不对等的问题,促进相关资源被准确的传输。虽然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仍旧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能够凭借其功能,使较为接近的组织机构更好的合作。
三、基于资源协同理论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分析
(一)产业价值链协同创新模式
产业链通过对不同环节的价值转移,在区域中进行产业联动达到实现产业整体价值的目的[3]。并且产业链在产业之间在资源供需关系的基础之上,充分地体现其重要性。在资源协同理论的基础上,产业价值链协调创新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中企业的发展。借助这种创新模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实现大跨度的区域产业合作,能够延伸产业价值链的长度,使其为相关的产业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该种模式在产业链的基础上,使其中各个环节中的创新主体之间形成紧密地联系,完成同一产业链上不同企业的目标的同时该种模式具有稳定的特点,能够保障应用时对协同创新的深入探究。
(二)产学研联盟创新模式
该模式指企业、研究机构、高校间合作进行协同创新。在网络环境下该种方式有助于创新资源的整合,借助网络技术降低资源流动存在的障碍,从而达到资源协同的目的。借助该种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创新资源在联盟中合理分配,进一步提升联盟成员的创新能力,使其在得到更好的发展后反哺于联盟。使一些关键的核心技术能够更快地攻破,并且制定出完整规范的行业标准,有助于创新成果的推广。同时该种模式能够加快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此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人才缺少的问题。
(三)虚拟知识创新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是解决使用者对知识的需求,以两个知识服务机构借助网络技术消除空间、时间的壁垒,进行知识传播。并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下知识的流动效率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这一基础上虚拟知识创新模式的建立,能够使区域中的企业在发展上,得到充足的知识资源的支持,降低创新的门槛。诸如谷歌、苹果等企业借助这种方式,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应。相关企业通过在网上进行技术知识的分享和交流,使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得益处。让知识在传播的过程中,进行再次创造有利于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并且该种模式成本较低,交互性强,满足大规模的使用的要求,不会因为区域受到限制,符合资源协同的理论[4] 。在区域协同创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利用云计算的创新资源服务提供模式
区域协同创新受到资金、资源等因素制约,在发展过程中只能参与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无法参与进完整的价值链,从而提高了创新的门槛。其中中小型企业因为缺少资源,无法在知识流动存在障碍的环境下实现创新。网络环境下云计算技术的出现,能够以付费服务的方式降低相关企业机构的技术开发成本,使其试错投入的资金降低。通过获取消费者的评价、行为等数据,更加明确创新方向。借助云计算开放性的资源,能够降低区域中的创新门槛,使消费者和企业之间形成直接的沟通,达到区域协同创新的目的[5]。
四、结语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区域协同创新有更多的可行性,解決了传统创新资源的配置问题。使文献、知识等资源在区域内创新主体中充分流动,使其取得更好的创新成果。其中产学研联盟创新模式满足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也是当下区域协同创新模式中的主流应用。为使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能够达到新的高度,相关部门应当在现有的模式基础上再次提出创新,以创新作为生产力,使区域中的企业的创新成果增多,从而最终推动国家科技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正柱,李瑶瑶.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J].创新教育研究,2021,9(2):9.
[2]蒋开东,詹国彬.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J].科研管理,2020,v.41;No.294(04):126-133.
[3]姜红、高思芃、吴玉浩.区域科技服务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以哈长城市群为例[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20,v.52;No.544(04):5-13+58.
[4] 沈云慈. 产学研协同创新风险分担机制研究——基于贝叶斯网络法[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06)
[5 ]叶伟巍,梅亮,李文,王翠霞,张国平. 协同创新的动态机制与激励政策——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J]. 管理世界. 2014(06)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项目: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模式研究——基于资源协同理论(J18RB192)
作者简介:
董萍(1982.02-)山东青岛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张秋琳(1989.08-)山东济南人,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