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宝藏,是文学艺术的精髓。它用最少的文字孕育了最多的智慧和情愫,因此诗词是言语之人的宠儿。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就有赞美词:“其一”一切好的文学都有诗的特质;“其二”诗能培养人纯正的文学趣味。其言高度概括了古诗词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文化基因。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所占的内容比重较大,它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在古诗词鉴赏中,又有诸多问题阻碍了学生对作品的题解,如典故、作品的创作背景、生僻的文言词汇、语序倒装等等,乃至在考卷上也屡屡栽跟头。古诗词赏析成了试卷上一道难度系数较大的考题,失分率较高。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有鉴于此,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势在必行。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诗词
一、语言美
古代诗词,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丰富的语言宝库,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诗词中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的影响,但都必须先得力于语言,鉴赏古诗首先要从品味语言凝练生动、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入手。
诗词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表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感体验。如杜甫巜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色彩织成的一幅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再者首句黄鹂居柳而鸣,下句白鹭飞翔上天,由下而上,空间开阔,有声有色,尽显早春生机之盛,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第三句:窗含西山会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晴天丽曰,能看见西岭千秋积雪,好像是镶嵌在窗框上,这句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它还有更深的寓意。末句门外一瞥“万里船”,而"万里"则暗示达到目的远难,这与第三句的“千秋”并列,从时间和空间上写出了诗人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暗示他的抱负难以施展,诗句一句一景,融为一体,表面上表现的是欢快的明亮的景象,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又无聊的失落之意,这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如诗如画”这是古诗词的文学艺术再现。特别是王维的诗,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新雨”,“晚来”“秋”,使人感受到雨后的清新,秋气的飒爽,黄昏的安宁,再写大背景下“松间明月,晚归浣女,泛舟渔人”全诗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一幅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的山村秋景图。末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谓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作者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髙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词,凡在关键之处炼的好字,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南山下随意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那一刻,似乎从人心和山峰中奏出的悠然自得,物我合一的和谐乐曲。"悠然"使全诗游龙生动,令人意驰心动。又如孟浩然的名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低"字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而一个“近”字则赋予了景物以感情,诗人为何不说"江清人近月"而说"江青月近人”呢?当然除了符合音韵、格律上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因为“日暮客愁新”,月亮成了能理解诗人痛苦和愁情的伴侣,它要主动靠拢来陪伴,安慰漂泊流浪之人,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意境美
意境是古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由内心产生了与环境共鸣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物象,二者是有机融合为一体的。例如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鸭”给人以凄凉的感觉,“藤”“树”“鸭”本是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然而作者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飘向远方一一“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组合充满了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画面展现,既是对远方风景的诗意描绘,又表现作者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接着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中拉回无奈的现实,“古道西方瘦马”,再一次营造出僻野的荒凉凄苦的意境,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瘦弱的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作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的自然景物和浓重的??秋色彩,融情于景,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再如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大叶声,何妨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焑雨任平生”。即景生情,表现了虽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古诗词的意境是繁复多样的,或雄奇阔大,或苍凉悲壮,或清新素雅,或浓艳瑰丽,体会意境,只有欣赏者,披文入境,通过想象和联想,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三、言志美
中国古典诗词是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丰富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与回应。诗为言志, 诗品总是与人品相联系而存在的。辛弃疾“以文为词”,将“词言志”引向更广广阔的空间,在词中贯穿了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通过创造雄奇的梦境,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直接表达志向抱负的诗词并不能代表中国古典诗词的全部,更多的还是表现日常生活的普遍情感,如“送别”诗、“怀古咏史”诗、“思乡思亲”诗、“感时伤今”诗,“咏物”诗等等,古典诗词情中而发于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总而言之,诗歌的鉴赏可以从语言、意境、言志幾个方面,多角度多方面的教学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蕴涵的形象,真正体会作者的精神內涵。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冰溪中学 334700)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诗词
一、语言美
古代诗词,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丰富的语言宝库,它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古典诗词中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法乃至风格等因素的影响,但都必须先得力于语言,鉴赏古诗首先要从品味语言凝练生动、富有形象性和表现力入手。
诗词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表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感体验。如杜甫巜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色彩织成的一幅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再者首句黄鹂居柳而鸣,下句白鹭飞翔上天,由下而上,空间开阔,有声有色,尽显早春生机之盛,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第三句:窗含西山会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晴天丽曰,能看见西岭千秋积雪,好像是镶嵌在窗框上,这句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它还有更深的寓意。末句门外一瞥“万里船”,而"万里"则暗示达到目的远难,这与第三句的“千秋”并列,从时间和空间上写出了诗人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暗示他的抱负难以施展,诗句一句一景,融为一体,表面上表现的是欢快的明亮的景象,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又无聊的失落之意,这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如诗如画”这是古诗词的文学艺术再现。特别是王维的诗,被后人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空山”“新雨”,“晚来”“秋”,使人感受到雨后的清新,秋气的飒爽,黄昏的安宁,再写大背景下“松间明月,晚归浣女,泛舟渔人”全诗语言清新,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一幅风光旖旎,民风淳朴的山村秋景图。末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意谓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作者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髙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词,凡在关键之处炼的好字,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南山下随意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那一刻,似乎从人心和山峰中奏出的悠然自得,物我合一的和谐乐曲。"悠然"使全诗游龙生动,令人意驰心动。又如孟浩然的名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低"字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而一个“近”字则赋予了景物以感情,诗人为何不说"江清人近月"而说"江青月近人”呢?当然除了符合音韵、格律上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因为“日暮客愁新”,月亮成了能理解诗人痛苦和愁情的伴侣,它要主动靠拢来陪伴,安慰漂泊流浪之人,字炼得好,不仅能准确地传达事物的特征及诗人的思想感情,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意境美
意境是古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由内心产生了与环境共鸣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人所描绘的物象,二者是有机融合为一体的。例如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鸭”给人以凄凉的感觉,“藤”“树”“鸭”本是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然而作者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飘向远方一一“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组合充满了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画面展现,既是对远方风景的诗意描绘,又表现作者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接着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中拉回无奈的现实,“古道西方瘦马”,再一次营造出僻野的荒凉凄苦的意境,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瘦弱的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作者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的自然景物和浓重的??秋色彩,融情于景,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再如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大叶声,何妨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焑雨任平生”。即景生情,表现了虽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古诗词的意境是繁复多样的,或雄奇阔大,或苍凉悲壮,或清新素雅,或浓艳瑰丽,体会意境,只有欣赏者,披文入境,通过想象和联想,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才能真正认识和领会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三、言志美
中国古典诗词是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丰富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与回应。诗为言志, 诗品总是与人品相联系而存在的。辛弃疾“以文为词”,将“词言志”引向更广广阔的空间,在词中贯穿了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通过创造雄奇的梦境,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
直接表达志向抱负的诗词并不能代表中国古典诗词的全部,更多的还是表现日常生活的普遍情感,如“送别”诗、“怀古咏史”诗、“思乡思亲”诗、“感时伤今”诗,“咏物”诗等等,古典诗词情中而发于外,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总而言之,诗歌的鉴赏可以从语言、意境、言志幾个方面,多角度多方面的教学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蕴涵的形象,真正体会作者的精神內涵。
(作者单位:江西省玉山县冰溪中学 33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