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9月7日,一场大雨轻易地夺走了35个“学工”知青的生命……
几天后,在乌鲁木齐二宫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山坡上,出现了一片新的坟地,35座坟头排列成行,其中,有两座特殊的坟墓,一个是相对独立地立在一旁的李姓男知青的墓,他是唯一的一个男性,还有一个是36岁的陈氏,她是这里所有人的大姐姐,她和她腹中6个月的胎儿一起遇难,其余的33座坟墓,都是20、岁左右的大姑娘……
以后每年清明节,这里重复上演着“白发人哭黑发人”的悲剧。
不知从何时起,这里被人们习惯地称作“知青坟”。
2003年,因为“知青坟”所在地要用作草场,35座坟墓被集体迁往东山公墓。
时过境迁,弹指一挥已是33年。
“如果这些孩子活着,也都是50来岁的人了,他们的孩子都比他们当年的年龄大了……”当年这些孩子的家人回忆起33年前的那场噩梦,依然有太多的惋惜和悲哀。
不堪回首的悲惨一幕
“当年,我还在铁二小上小学,我的母亲是铁路医院的医生,家在医院家属区。记得那个下午,我正在操场玩耍,同学气喘吁吁地跑来,脸色很难看,说话语无伦次,‘快去看,出事了,死了好多人……’
我们一口气跑到铁路医院门口,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远远的就能听到哭叫声,特让人揪心。医护人员抬着空担架奔跑着出来,一辆卡车开到大门口,打开后车板,露出的居然是一具具泥浆漉漉的尸体。所有人涌了过去,那些被搀扶着的白发奶奶爷爷,不顾一切的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拼命地要冲到最前面。有人凄惨地哀嚎着名字、有人晕死过去。确认不是自己亲人的人,又赶快向另一具抬下来的尸体冲过去……一辆辆车开过来,一具具尸体抬下来,一群群人涌上去。所有的家人,根本无法知道下一个抬过来的会不会就是自己的亲人。因为,尸体浑身上下都被泥浆裹着,很难分辨面目。
那晚,正好是我母亲值夜班,我如常去医院陪母亲值班,听母亲和同事议论,那35具尸体停放在一楼放射科的走廊里。那里有个阿姨很喜欢我,所以,我常去‘串门’,从那天起,我再也不敢去了,就是后来很长的日子里,我脑子里都在想像着那个熟悉的走廊躺着30多具尸体的场面。因为尸体浑身都是泥巴,人又太多,很难处理,第二天,医护人员只好穿着胶鞋,用皮管接上水龙头冲洗尸体……”今年已经40来岁的陈女士回忆当年的所见所闻。
“那天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乌鲁木齐铁路局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铁路局所属的各家属区几乎都有惨遭不幸的家庭,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哭声。铁路医院汽车房加班加点做棺材,那里灯火通明,锯木头声、刨子、锤子、钉子声响成一片,夜深人静时,那声音格外刺耳。
35个没有了生命的知青,是穿着一色的蓝色铁路制服“上路”的,这一身装束曾经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因为,穿上了制服,他们就有了正式工作。
35辆解放大卡车,开过来,然后一家家轮着钉棺材、出殡,家家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在鞭炮声和着撕心裂肺的哭声中,棺材被抬上卡车,送行的人爬上大卡车,车缓缓驶离人山人海,驶向二宫火车站附近的那个山坡,据说,头一辆车已经到了基地,最后一辆车还没有驶出。
深夜来了“夺命雨”
这一批知青都是七二届、七三届铁三中、铁路汽配厂子校、地窝堡子校的初中毕业生,有近200人。1974年11月底,经过了三年的等候,他们终于被分配到一个叫做轻铁处的知青点。当时,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上山下乡去学农,所以,能学工似乎是一件吃香的事。
他们也是轻铁处知青点的第一批知青,到那里的任务就是跟着师傅把从乌鲁木齐到小黄山这一段约110公里的轻铁改修成重铁,把木枕改成水泥枕。垫土方、筛沙子、卸石渣、运片石、抬钢轨、扛枕木……铺铁道的所有活他们都干过来了,早出晚归,每天累得躺下就不愿意动了。
铁路一路改修到了距阜康30公里处的甘泉堡。这时候已经进入到1975年夏季,因为离大本营远了,所以,就在甘泉堡车站旁就近住宿。男生被安排住帐篷,在靠山的一面和干枯的河岸之间搭起了六个帐篷,每个帐篷里住着十来个人。考虑到地窝子比较凉快和隐蔽,他们就利用在帐篷和干枯河道之间的一个排洪渠道,用钢轨做梁,搭起了一个大大的地窝子,中间用帆布隔了两档子,分做三个女生班的宿舍,每个班都住着二三十个人。
知青们住了三个多月,都相安无事。
然而,就在9月7日这天深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夜里,外面奇迹般地下起了雨,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大约凌晨三点左右,他们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就像火车从远处开过来,早已熟悉了火车声音的他们,觉得这个时候不该有火车经过,于是,值班男知青李群良提着马灯出去观看。雨还在下,他举灯向发声的方向照去,他惊呆了,那声音居然是从山那边滚滚而来的洪水!他呼喊起来,随即,钟声响起,民兵鸣枪告急!
53岁的崔军亲历了当年的这场“夺命雨”、“我被喊声惊醒,爬起来,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看到地上漂着鞋子和脸盆,我抱起被子就跑。跑到车站,突然有人喊,女生还没有出来呢,快去救人!我们纷纷跑了回去,向着地窝子摸去。等我顺着几盏马灯摸过去时,已经看到沾满了泥水的女生被拖了出来,场面一片混乱。我感到一股凉气一下子窜到了脚跟,这才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涌过来的山洪全都灌进了地窝子。我们手拉着手下去的时候,水已经超过了胸部,我走了两步,就感觉脚踩到了人,大家把人从水底捞起来,然后放在地上做人工呼吸,一切抢救已经徒劳,但谁都不愿放弃一丝丝希望……”
知青救助知青
他们再一次清点了人数,4班少了18人、5班少了10人,6班少了6人。其中,36岁的陈大姐是带队干部,她住在5班,当时正怀有身孕。
在捞出来的尸体中,人们在4班意外地发现了男生李群良的尸体。后来,有两个男生回忆起来,当时他们三人一起摸着去救人,因为场面很混乱,没有人在意李群良是什么时候不见的。
尸体都是工人师傅和男生一个个捞上来的。
洪水是携带着一路的泥草和牲畜粪便奔涌而来的,把地窝子里的大通铺整个漂起。
清点过人数后,还有一个人没有找到。长时间的连续作战,早已经使他们精疲力竭,在9月的雨天里长时间地在水里泡着,寒气逼人。
为了找到最后一个人,他们一遍遍地喝酒来暖和身子,一遍遍地搜寻。最后他们组成了一个密密地“梳子”,终于把最后一个女生“算”了出来,打捞的人冻得全身抽筋。
天终于亮了,远处飞来了直升飞机,但因为一片汪洋,没有办法降落,子弟兵也来了,给他们送来了军鞋:铁路医院的医护人员赶来了、领导赶来了、有的家长也赶来了……
经尸检,遇难的知青几乎都是因被浑浊不堪的洪水“呛”着窒息而丧命的。大家把最宝贵的逃生时间用在了找衣服和穿衣服上,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孩子,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女孩子是不可能衣冠不整地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的。后来有人回忆,“明明在上面见了她啊,后来怎么又死在了窝子里呢?是回去穿衣服?还是回去救人?不得而知啊!”
事发三个月后,知青们回到了轻铁处知青点继续接受再教育。直到1978年12月,被一一分配到正式的工作岗位。
其间,这次事件的幸存者曾一起去那片“知青坟”为同学扫墓,活着的人彼此间因为有了这次生死经历而更加亲密。只要是聚会,这个伤疤每每都会被揭起,这一段记忆将伴随他们一生。
几天后,在乌鲁木齐二宫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山坡上,出现了一片新的坟地,35座坟头排列成行,其中,有两座特殊的坟墓,一个是相对独立地立在一旁的李姓男知青的墓,他是唯一的一个男性,还有一个是36岁的陈氏,她是这里所有人的大姐姐,她和她腹中6个月的胎儿一起遇难,其余的33座坟墓,都是20、岁左右的大姑娘……
以后每年清明节,这里重复上演着“白发人哭黑发人”的悲剧。
不知从何时起,这里被人们习惯地称作“知青坟”。
2003年,因为“知青坟”所在地要用作草场,35座坟墓被集体迁往东山公墓。
时过境迁,弹指一挥已是33年。
“如果这些孩子活着,也都是50来岁的人了,他们的孩子都比他们当年的年龄大了……”当年这些孩子的家人回忆起33年前的那场噩梦,依然有太多的惋惜和悲哀。
不堪回首的悲惨一幕
“当年,我还在铁二小上小学,我的母亲是铁路医院的医生,家在医院家属区。记得那个下午,我正在操场玩耍,同学气喘吁吁地跑来,脸色很难看,说话语无伦次,‘快去看,出事了,死了好多人……’
我们一口气跑到铁路医院门口,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远远的就能听到哭叫声,特让人揪心。医护人员抬着空担架奔跑着出来,一辆卡车开到大门口,打开后车板,露出的居然是一具具泥浆漉漉的尸体。所有人涌了过去,那些被搀扶着的白发奶奶爷爷,不顾一切的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拼命地要冲到最前面。有人凄惨地哀嚎着名字、有人晕死过去。确认不是自己亲人的人,又赶快向另一具抬下来的尸体冲过去……一辆辆车开过来,一具具尸体抬下来,一群群人涌上去。所有的家人,根本无法知道下一个抬过来的会不会就是自己的亲人。因为,尸体浑身上下都被泥浆裹着,很难分辨面目。
那晚,正好是我母亲值夜班,我如常去医院陪母亲值班,听母亲和同事议论,那35具尸体停放在一楼放射科的走廊里。那里有个阿姨很喜欢我,所以,我常去‘串门’,从那天起,我再也不敢去了,就是后来很长的日子里,我脑子里都在想像着那个熟悉的走廊躺着30多具尸体的场面。因为尸体浑身都是泥巴,人又太多,很难处理,第二天,医护人员只好穿着胶鞋,用皮管接上水龙头冲洗尸体……”今年已经40来岁的陈女士回忆当年的所见所闻。
“那天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乌鲁木齐铁路局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铁路局所属的各家属区几乎都有惨遭不幸的家庭,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哭声。铁路医院汽车房加班加点做棺材,那里灯火通明,锯木头声、刨子、锤子、钉子声响成一片,夜深人静时,那声音格外刺耳。
35个没有了生命的知青,是穿着一色的蓝色铁路制服“上路”的,这一身装束曾经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因为,穿上了制服,他们就有了正式工作。
35辆解放大卡车,开过来,然后一家家轮着钉棺材、出殡,家家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在鞭炮声和着撕心裂肺的哭声中,棺材被抬上卡车,送行的人爬上大卡车,车缓缓驶离人山人海,驶向二宫火车站附近的那个山坡,据说,头一辆车已经到了基地,最后一辆车还没有驶出。
深夜来了“夺命雨”
这一批知青都是七二届、七三届铁三中、铁路汽配厂子校、地窝堡子校的初中毕业生,有近200人。1974年11月底,经过了三年的等候,他们终于被分配到一个叫做轻铁处的知青点。当时,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上山下乡去学农,所以,能学工似乎是一件吃香的事。
他们也是轻铁处知青点的第一批知青,到那里的任务就是跟着师傅把从乌鲁木齐到小黄山这一段约110公里的轻铁改修成重铁,把木枕改成水泥枕。垫土方、筛沙子、卸石渣、运片石、抬钢轨、扛枕木……铺铁道的所有活他们都干过来了,早出晚归,每天累得躺下就不愿意动了。
铁路一路改修到了距阜康30公里处的甘泉堡。这时候已经进入到1975年夏季,因为离大本营远了,所以,就在甘泉堡车站旁就近住宿。男生被安排住帐篷,在靠山的一面和干枯的河岸之间搭起了六个帐篷,每个帐篷里住着十来个人。考虑到地窝子比较凉快和隐蔽,他们就利用在帐篷和干枯河道之间的一个排洪渠道,用钢轨做梁,搭起了一个大大的地窝子,中间用帆布隔了两档子,分做三个女生班的宿舍,每个班都住着二三十个人。
知青们住了三个多月,都相安无事。
然而,就在9月7日这天深夜,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夜里,外面奇迹般地下起了雨,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大约凌晨三点左右,他们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就像火车从远处开过来,早已熟悉了火车声音的他们,觉得这个时候不该有火车经过,于是,值班男知青李群良提着马灯出去观看。雨还在下,他举灯向发声的方向照去,他惊呆了,那声音居然是从山那边滚滚而来的洪水!他呼喊起来,随即,钟声响起,民兵鸣枪告急!
53岁的崔军亲历了当年的这场“夺命雨”、“我被喊声惊醒,爬起来,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看到地上漂着鞋子和脸盆,我抱起被子就跑。跑到车站,突然有人喊,女生还没有出来呢,快去救人!我们纷纷跑了回去,向着地窝子摸去。等我顺着几盏马灯摸过去时,已经看到沾满了泥水的女生被拖了出来,场面一片混乱。我感到一股凉气一下子窜到了脚跟,这才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涌过来的山洪全都灌进了地窝子。我们手拉着手下去的时候,水已经超过了胸部,我走了两步,就感觉脚踩到了人,大家把人从水底捞起来,然后放在地上做人工呼吸,一切抢救已经徒劳,但谁都不愿放弃一丝丝希望……”
知青救助知青
他们再一次清点了人数,4班少了18人、5班少了10人,6班少了6人。其中,36岁的陈大姐是带队干部,她住在5班,当时正怀有身孕。
在捞出来的尸体中,人们在4班意外地发现了男生李群良的尸体。后来,有两个男生回忆起来,当时他们三人一起摸着去救人,因为场面很混乱,没有人在意李群良是什么时候不见的。
尸体都是工人师傅和男生一个个捞上来的。
洪水是携带着一路的泥草和牲畜粪便奔涌而来的,把地窝子里的大通铺整个漂起。
清点过人数后,还有一个人没有找到。长时间的连续作战,早已经使他们精疲力竭,在9月的雨天里长时间地在水里泡着,寒气逼人。
为了找到最后一个人,他们一遍遍地喝酒来暖和身子,一遍遍地搜寻。最后他们组成了一个密密地“梳子”,终于把最后一个女生“算”了出来,打捞的人冻得全身抽筋。
天终于亮了,远处飞来了直升飞机,但因为一片汪洋,没有办法降落,子弟兵也来了,给他们送来了军鞋:铁路医院的医护人员赶来了、领导赶来了、有的家长也赶来了……
经尸检,遇难的知青几乎都是因被浑浊不堪的洪水“呛”着窒息而丧命的。大家把最宝贵的逃生时间用在了找衣服和穿衣服上,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孩子,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女孩子是不可能衣冠不整地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的。后来有人回忆,“明明在上面见了她啊,后来怎么又死在了窝子里呢?是回去穿衣服?还是回去救人?不得而知啊!”
事发三个月后,知青们回到了轻铁处知青点继续接受再教育。直到1978年12月,被一一分配到正式的工作岗位。
其间,这次事件的幸存者曾一起去那片“知青坟”为同学扫墓,活着的人彼此间因为有了这次生死经历而更加亲密。只要是聚会,这个伤疤每每都会被揭起,这一段记忆将伴随他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