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处理教材生活化,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生活素材;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选择问题背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处理教材要实验化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学习;处理;兴趣
新课标提倡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但现实是:由于数学的抽象、枯燥以及学习基础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一少部分学生对数学根本不感兴趣,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也正好为他们的滥竽充数做了掩护,他们越发懒得学习,懒得动脑动手,根本的原因是这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教育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采用电化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办法外,我认为还有这两点也要注意。
一、处理教材要生活化
在教学中,语文、政治、历史似乎比数学更贴近生活,其实不然,如果数学老师能很好地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生活素材
数学教学要源于生活,扎根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去精选生活素材,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供条件。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觉得问题富有挑战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游戏公平吗》时,老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举行运动会,两个班在进行拔河比赛时,由于农村学校的条件,参赛双方的场地不可能公平,而第一场的胜负对后面的结果影响较大,就必须选择场地,裁判员老师很为难,不知怎样处理,你们谁来想个办法来决定哪个班有要场地的权利?于是学生就会想出一些办法,例如掷币猜反正、抓阄等,教师再问这样做对双方公平吗?这很自然就引入了新课,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亲身经历过的题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选择问题背景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如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后,老师提出一道思考题:小颖对小明说:“当我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才4岁”,小明对小颖说:“当我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将61岁”,请问小颖、小明各多少岁?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如果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比以前更浓厚。
二、处理教材实验化
教师都非常重视数学教学内容的抽象化,一节课得出结论后,往往有讨论归纳,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学生的理解囫囵吞枣;一部分学生根本就听不懂,不知所云,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看到数学就头皮发麻。这是由于数学有欧几里德式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困惑。但是从数学的学习过程看,它是一门创造性、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在教学中要利用数学的实验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实验可以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从被动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亲身经历、体验、发现数学新知的过程;使他们在实验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方法。如最近教学的《圆锥侧面积》,由于圆锥底面有半径,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扇形也有半径,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πLR中有表示半径的字母R,不做实验,学生根本就理解不了这里的R到底指的是哪个半径。通过学生动手实验,用扇形围成圆锥,很容易理解了圆锥这个立体图形和扇形这个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由学生来推导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就水到渠成。
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通过实验,学生动手参与,从而使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不再是单纯的模仿与记忆。通过实验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动手实验也可以和化学一样分为全员参与的实验和个别学生表演的演示实验。
参考文献:
数学:九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麦禾营初级中学)
关键词:学习;处理;兴趣
新课标提倡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但现实是:由于数学的抽象、枯燥以及学习基础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一少部分学生对数学根本不感兴趣,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也正好为他们的滥竽充数做了掩护,他们越发懒得学习,懒得动脑动手,根本的原因是这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教育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除创设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方式、采用电化教学、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等办法外,我认为还有这两点也要注意。
一、处理教材要生活化
在教学中,语文、政治、历史似乎比数学更贴近生活,其实不然,如果数学老师能很好地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生活素材
数学教学要源于生活,扎根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去精选生活素材,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供条件。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觉得问题富有挑战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游戏公平吗》时,老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举行运动会,两个班在进行拔河比赛时,由于农村学校的条件,参赛双方的场地不可能公平,而第一场的胜负对后面的结果影响较大,就必须选择场地,裁判员老师很为难,不知怎样处理,你们谁来想个办法来决定哪个班有要场地的权利?于是学生就会想出一些办法,例如掷币猜反正、抓阄等,教师再问这样做对双方公平吗?这很自然就引入了新课,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亲身经历过的题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选择问题背景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大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如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后,老师提出一道思考题:小颖对小明说:“当我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才4岁”,小明对小颖说:“当我岁数是你现在的岁数时,你将61岁”,请问小颖、小明各多少岁?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如果更加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比以前更浓厚。
二、处理教材实验化
教师都非常重视数学教学内容的抽象化,一节课得出结论后,往往有讨论归纳,但是效果不尽如人意,一部分学生的理解囫囵吞枣;一部分学生根本就听不懂,不知所云,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看到数学就头皮发麻。这是由于数学有欧几里德式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困惑。但是从数学的学习过程看,它是一门创造性、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在教学中要利用数学的实验性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实验可以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从被动接受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亲身经历、体验、发现数学新知的过程;使他们在实验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数学思想,学会数学方法。如最近教学的《圆锥侧面积》,由于圆锥底面有半径,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扇形也有半径,圆锥的侧面积计算公式πLR中有表示半径的字母R,不做实验,学生根本就理解不了这里的R到底指的是哪个半径。通过学生动手实验,用扇形围成圆锥,很容易理解了圆锥这个立体图形和扇形这个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由学生来推导圆锥的侧面积公式就水到渠成。
教材中这类例子很多,通过实验,学生动手参与,从而使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不再是单纯的模仿与记忆。通过实验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动手实验也可以和化学一样分为全员参与的实验和个别学生表演的演示实验。
参考文献:
数学:九年级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麦禾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