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佛教建筑纹饰艺术受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思想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影响,具有显著的民俗特征。本文根据对佛教纹饰的历史、方法和内容等几个方面入手,对佛教建筑纹饰艺术的色彩、线条、布局等形式的审美意蕴作一个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汉传佛教;藏式建筑;彩绘审美意蕴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最初没有图象的记载,逐渐发展成有丰富内容的佛教壁画、雕塑。其中很多图画或者表现佛教思想的雕塑在演变过程中具有了吉祥意义,以图案化的形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被中国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国图案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国原有的图案的形式和内容也受其影响,相互融合。但佛教文化产生于印度,所以在有些图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接融合。佛教文化由西向东传播,中国西部成为了中印文化的结合点,佛教相关的图案很多都来源于此,这也是本文考察的重点。图案样式主要有动植物图案、几何图案等。以莲花为代表,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又是八吉祥的组成部分,而八吉祥又可以运用到有着佛家居住地——曼荼罗中,这其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图案本身来讲,图案有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色彩内容,不同的寓意,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图案的本身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以及与佛教文化有关的图案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从汉地佛教及藏传佛教其建筑艺术的发展背景加以考察,理清佛塔、寺、石窟寺三种佛教建筑类型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从文化层面分析了这一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中国与外国、汉地与异域建筑间的交流与对话。
在一切视觉形象中,最基本的是纹饰。纹饰是装饰表面上的基本构成单元,同时也是后来的形象构成的出发点。中华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着纹饰的作用。早在史前时代就创造出了闻名的彩陶文化;殷商时代的青铜纹饰,是「铸鼎像物,使民知神奸」的意识下的产物。春秋至秦汉的不少文物,都表明了中华文化对纹饰的主动认识与掌握。对于宗教的传播来说,结合到中国文化渊源,纹饰当然是最值得运用的,有效的视觉化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佛教传播的成功归结为纹饰改造的成功。当宗教的内容和题材化成了人们喜见的「纹」时,宗教的教义也就易为人接受了。
汉传佛教的艺术题材当然离不开佛像的崇拜。如来、菩萨、罗汉便是佛教崇拜的三级偶像。偶像崇拜会派生出佛行与佛法的崇拜。各个偶像的经历、法力、功德等,演化出各种佛传或佛法效应故事来。偶像崇拜还会带来圣地与圣物的崇拜。摩尼珠、法轮、经幢等法宝,菩提树、莲花池等环境,五色鹿、孔雀与猿猴之类动物,还有力士金刚、天女伎乐、妖魔鬼怪、罗刹夜叉、刀山火海等,都是编造出来的佛界神话内容。
佛教图案是为这些对象作装饰的图案。它们可按功用分成佛像衣饰、寺庙环境装饰,佛物法宝装饰;按纹样种类分成动物纹样装饰、植物纹样装饰、人物故事纹样装饰等。重要的是在形、色、质上归纳出共同的感受特征去进行创新的探索。佛教艺术题材,本来是印度文化之产物,在中国进化的过程中,第一步必然是按中国传统的形象与审美观进行改化。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装饰艺术已形成大体的风格。例如《考工记》就给中国装饰纹样的规制、题材、形状、色彩、质地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汉代装饰的基本风格是铺陈而流动的。汉代艺术的祥云纹饰是这种装饰风格的代表。祥云纹样是仙界、理想和现实结合的浪漫主义产物,既可纵横铺排,又能自由布置,形态可实可虚、可动可静、可作单色,可为五彩。它那流动的曲线与回转交错的结构的感觉模式,是汉代纹饰基本的审美特征。
如果佛教纹样的风格与中国已有的纹样风格相去甚远,其流传效果必不显著。中国的艺术家们掌握到了改造佛教装饰纹样的改造关键,以流动的回转曲线作为纹样的基本构成,把外来的题材融入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就会被中国文化所认同与吸纳。
藏式彩绘艺术是文化的产物,长期以来彩绘装饰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内涵,民族风格十分显著。对于藏式建筑而言,彩绘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彩绘装饰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和情感的震撼力;另一方面,彩绘所产生的特定形式,揭示了建筑风格和类型上的特征。在华丽的装饰图案和神秘的造形中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中特有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意蕴。在藏式建筑中,装饰彩绘艺术运用了概括、夸张、抽象与变化等多种表现手法,在有限的空间与环境中,有序的组合,形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形象与形体美的平面与立体造型,装饰彩绘充分展现出藏式建筑的独特民族风格,体现了设计者的美学情趣与民族审美意识,也更加展现出装饰彩绘独特的艺术视觉。藏式建筑装饰彩绘与建筑,二者是和谐统一的,装饰彩绘是将建筑和建筑构造进行美化修饰的主要手段,建筑的美就通过装饰彩绘来体现。不仅给建筑增添了光芒,而且改善和美化了建筑环境,使其得到更好的发挥,建筑也给装饰彩绘提供了更好的展示空间。好的装饰彩绘是来综合评价的,从颜色、线条、图案造型的选择、布局等来考虑,还要看它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彩绘的艺术造型中,从图案的纹样方面来说,主要采用写实图案、变形图案和动植物图案。写实图案更多的是抓住对象的外在形态和特征,在彩绘装饰中更多的被运用。变形图案更多的注重表现对象的神态特征和意义。而对动植物等,更多的是采用夸张、抽象、添加、寓意等大胆的手法,已达到更加视觉化和理想化的过程,重在表达特定的审美思想。彩绘除了衬托建筑外,还有对建筑总体起到强化、弥补、改善、调节等作用,能使建筑更加完美充实,从社会效益来说,建筑更能体现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人类的生活、信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彩绘中,一般材料的运用不同,也会给人的視觉带来不同的效果。所以在好的装饰彩绘中,都会根据建筑风格、功能、色彩、装潢、用材、尺寸、光源等各种因素都会考虑进来,以更好地体现出彩绘和具体环境的和谐之美,达到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嘉铭,赵心愚,杨环.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宋昱.题石窟(寺魏孝文所置)[OL].
[4]靳之林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海传播出版社,2005.
关键词:汉传佛教;藏式建筑;彩绘审美意蕴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最初没有图象的记载,逐渐发展成有丰富内容的佛教壁画、雕塑。其中很多图画或者表现佛教思想的雕塑在演变过程中具有了吉祥意义,以图案化的形式在中国广为传播,被中国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国图案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文化传播过程中,中国原有的图案的形式和内容也受其影响,相互融合。但佛教文化产生于印度,所以在有些图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接融合。佛教文化由西向东传播,中国西部成为了中印文化的结合点,佛教相关的图案很多都来源于此,这也是本文考察的重点。图案样式主要有动植物图案、几何图案等。以莲花为代表,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又是八吉祥的组成部分,而八吉祥又可以运用到有着佛家居住地——曼荼罗中,这其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图案本身来讲,图案有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色彩内容,不同的寓意,本文试图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图案的本身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以及与佛教文化有关的图案在建筑装饰中的运用。从汉地佛教及藏传佛教其建筑艺术的发展背景加以考察,理清佛塔、寺、石窟寺三种佛教建筑类型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从文化层面分析了这一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中国与外国、汉地与异域建筑间的交流与对话。
在一切视觉形象中,最基本的是纹饰。纹饰是装饰表面上的基本构成单元,同时也是后来的形象构成的出发点。中华文化从开始就认识并强调着纹饰的作用。早在史前时代就创造出了闻名的彩陶文化;殷商时代的青铜纹饰,是「铸鼎像物,使民知神奸」的意识下的产物。春秋至秦汉的不少文物,都表明了中华文化对纹饰的主动认识与掌握。对于宗教的传播来说,结合到中国文化渊源,纹饰当然是最值得运用的,有效的视觉化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讲,佛教传播的成功归结为纹饰改造的成功。当宗教的内容和题材化成了人们喜见的「纹」时,宗教的教义也就易为人接受了。
汉传佛教的艺术题材当然离不开佛像的崇拜。如来、菩萨、罗汉便是佛教崇拜的三级偶像。偶像崇拜会派生出佛行与佛法的崇拜。各个偶像的经历、法力、功德等,演化出各种佛传或佛法效应故事来。偶像崇拜还会带来圣地与圣物的崇拜。摩尼珠、法轮、经幢等法宝,菩提树、莲花池等环境,五色鹿、孔雀与猿猴之类动物,还有力士金刚、天女伎乐、妖魔鬼怪、罗刹夜叉、刀山火海等,都是编造出来的佛界神话内容。
佛教图案是为这些对象作装饰的图案。它们可按功用分成佛像衣饰、寺庙环境装饰,佛物法宝装饰;按纹样种类分成动物纹样装饰、植物纹样装饰、人物故事纹样装饰等。重要的是在形、色、质上归纳出共同的感受特征去进行创新的探索。佛教艺术题材,本来是印度文化之产物,在中国进化的过程中,第一步必然是按中国传统的形象与审美观进行改化。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装饰艺术已形成大体的风格。例如《考工记》就给中国装饰纹样的规制、题材、形状、色彩、质地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汉代装饰的基本风格是铺陈而流动的。汉代艺术的祥云纹饰是这种装饰风格的代表。祥云纹样是仙界、理想和现实结合的浪漫主义产物,既可纵横铺排,又能自由布置,形态可实可虚、可动可静、可作单色,可为五彩。它那流动的曲线与回转交错的结构的感觉模式,是汉代纹饰基本的审美特征。
如果佛教纹样的风格与中国已有的纹样风格相去甚远,其流传效果必不显著。中国的艺术家们掌握到了改造佛教装饰纹样的改造关键,以流动的回转曲线作为纹样的基本构成,把外来的题材融入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就会被中国文化所认同与吸纳。
藏式彩绘艺术是文化的产物,长期以来彩绘装饰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内涵,民族风格十分显著。对于藏式建筑而言,彩绘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彩绘装饰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和情感的震撼力;另一方面,彩绘所产生的特定形式,揭示了建筑风格和类型上的特征。在华丽的装饰图案和神秘的造形中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中特有的宗教文化和生活意蕴。在藏式建筑中,装饰彩绘艺术运用了概括、夸张、抽象与变化等多种表现手法,在有限的空间与环境中,有序的组合,形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形象与形体美的平面与立体造型,装饰彩绘充分展现出藏式建筑的独特民族风格,体现了设计者的美学情趣与民族审美意识,也更加展现出装饰彩绘独特的艺术视觉。藏式建筑装饰彩绘与建筑,二者是和谐统一的,装饰彩绘是将建筑和建筑构造进行美化修饰的主要手段,建筑的美就通过装饰彩绘来体现。不仅给建筑增添了光芒,而且改善和美化了建筑环境,使其得到更好的发挥,建筑也给装饰彩绘提供了更好的展示空间。好的装饰彩绘是来综合评价的,从颜色、线条、图案造型的选择、布局等来考虑,还要看它所处的环境。例如:从彩绘的艺术造型中,从图案的纹样方面来说,主要采用写实图案、变形图案和动植物图案。写实图案更多的是抓住对象的外在形态和特征,在彩绘装饰中更多的被运用。变形图案更多的注重表现对象的神态特征和意义。而对动植物等,更多的是采用夸张、抽象、添加、寓意等大胆的手法,已达到更加视觉化和理想化的过程,重在表达特定的审美思想。彩绘除了衬托建筑外,还有对建筑总体起到强化、弥补、改善、调节等作用,能使建筑更加完美充实,从社会效益来说,建筑更能体现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人类的生活、信仰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彩绘中,一般材料的运用不同,也会给人的視觉带来不同的效果。所以在好的装饰彩绘中,都会根据建筑风格、功能、色彩、装潢、用材、尺寸、光源等各种因素都会考虑进来,以更好地体现出彩绘和具体环境的和谐之美,达到视觉效果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杨嘉铭,赵心愚,杨环.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宋昱.题石窟(寺魏孝文所置)[OL].
[4]靳之林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海传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