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双主共学
1. 双主共学的基本内涵:双主共学,是充分吸取北碚课程改革经验基础上生成的课程理念、课堂境界和课堂形态。双主共学的课堂既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同时也尊重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组织、引导、发展的权利。
2. 双主共学的的基本特征:双主共学课堂形态的基本特征体现为民主、开放、多元、共生、发展。
(二)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陈琦,刘儒德,1997)。这一界定明确了学习策略的四个方面的特征。①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②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③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它规定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诸方面的问题。④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意义
1.本课题研究是改革教学现状的需要: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扎根于大多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其结果是,由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致使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科素养,应是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的目标。
2.本课题研究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基础教育是所有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多方面的教育,在此期间不应强调传授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而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形成其可教性,即形成个体进行终身学习应有的基本素质,这不仅是保证个体终身学习的基础条件,也是保证终身教育得以实施的个体因素。
(二)研究价值
我们欣慰地看到课改确实改变了许多,巅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才定位的重新省思等,但是,我们也不无失落地看到,孩子们似乎没有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持久的快乐,我们似乎没能如愿地从孩子们的眼睛中看到我们所期待的光芒。而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循序渐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训,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便显得非常迫切了。
三、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教学工作中无论教师讲的再多,也只能是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外因,是第二位因素:而学生自身的认识、实践、反思才是内因,是第一位的因素。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David P Amusable,1918-)在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這一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可以说,这一条原理是奥苏伯尔整个理论的核心,他所论述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一原理展开的。
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他对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描述。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①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倾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②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任何学习只要符合以上两个条件,都是意义学习。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学习策略这一课题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学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比较不同年龄或不同能力群体使用学习策略的不同特征,从而探讨个体策略获得或运用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对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认知策略和元记忆发展的探讨。左梦兰等5~13 岁儿童的记忆策略、元记忆和解决问题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记忆策略、元记忆和解决问题策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中入小学和上中学是两个转折点。元记忆的各部分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元记忆知识中对记忆目的的认识发展先于对记忆材料的性质的认知发展,记忆监控能力中对记忆效果的评价能力的发展先于对记忆策略的自我认识。
培养研究:培养研究是教给学生一般学习策略或结合学科的具体策略,并检验这些策略迁移到一般的或某学科的实际学习情景中的情况。一部分研究者结合阅读和数学学科对中小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结果表明,结合学生元认知的策略训练能产生良好的迁移效果,单纯的认知策略训练的效果则依个人特点而不同,中等生策略学习的效果较好,而优生和差生的学习迁移效果较差。
(一)双主共学
1. 双主共学的基本内涵:双主共学,是充分吸取北碚课程改革经验基础上生成的课程理念、课堂境界和课堂形态。双主共学的课堂既充分尊重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同时也尊重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组织、引导、发展的权利。
2. 双主共学的的基本特征:双主共学课堂形态的基本特征体现为民主、开放、多元、共生、发展。
(二)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陈琦,刘儒德,1997)。这一界定明确了学习策略的四个方面的特征。①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②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③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它规定学习时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用什么方式做、做到什么程度等诸方面的问题。④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意义
1.本课题研究是改革教学现状的需要:目前,新课程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学校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没有因为新课程的实施而得到根本解决。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并提供了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参,就能依样操作,传统教学模式因此扎根于大多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其结果是,由于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一般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设计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知识以外的素质的培养,教师根据教案教学时,学生接受过程是被动的,致使在教学中“教师只管讲,任由学生听”,“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课堂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科素养,应是新课程中课堂教学改革达到的目标。
2.本课题研究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教育工作者要对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个基本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在信息社会,知识的发展、社会的变化都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发生的。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看到眼前的一些问题、工作岗位、就业门路等,这样当学生毕业时,尽管自己的学习目标按计划圆满的实现了,但时过境迁,社会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应有长远的眼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前瞻性。
基础教育是所有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多方面的教育,在此期间不应强调传授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而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形成其可教性,即形成个体进行终身学习应有的基本素质,这不仅是保证个体终身学习的基础条件,也是保证终身教育得以实施的个体因素。
(二)研究价值
我们欣慰地看到课改确实改变了许多,巅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才定位的重新省思等,但是,我们也不无失落地看到,孩子们似乎没有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持久的快乐,我们似乎没能如愿地从孩子们的眼睛中看到我们所期待的光芒。而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循序渐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训,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便显得非常迫切了。
三、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教学工作中无论教师讲的再多,也只能是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外因,是第二位因素:而学生自身的认识、实践、反思才是内因,是第一位的因素。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David P Amusable,1918-)在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一书的扉页上写到:“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這一点,进行相应的教学’”。可以说,这一条原理是奥苏伯尔整个理论的核心,他所论述的一切都是围绕这一原理展开的。
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他对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描述。奥苏伯尔认为,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①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倾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②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任何学习只要符合以上两个条件,都是意义学习。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学习策略这一课题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学者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是比较不同年龄或不同能力群体使用学习策略的不同特征,从而探讨个体策略获得或运用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对儿童学习策略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认知策略和元记忆发展的探讨。左梦兰等5~13 岁儿童的记忆策略、元记忆和解决问题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记忆策略、元记忆和解决问题策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中入小学和上中学是两个转折点。元记忆的各部分的发展速度不均衡,元记忆知识中对记忆目的的认识发展先于对记忆材料的性质的认知发展,记忆监控能力中对记忆效果的评价能力的发展先于对记忆策略的自我认识。
培养研究:培养研究是教给学生一般学习策略或结合学科的具体策略,并检验这些策略迁移到一般的或某学科的实际学习情景中的情况。一部分研究者结合阅读和数学学科对中小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训练,结果表明,结合学生元认知的策略训练能产生良好的迁移效果,单纯的认知策略训练的效果则依个人特点而不同,中等生策略学习的效果较好,而优生和差生的学习迁移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