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剖析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通过这一界定,我们可见,生活是基础,是渊源,离开生活,思想品德课成了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思想品德课由于根植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呢?究其根源,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作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学生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更是微不足道。学生为了那枯燥的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用“真心”去体验,去积极、主动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恹恹欲睡”也就在所难免。
2 “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的真谛
《思想品德》新课程出炉后,在一定区域内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短短三、四年的实施,就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全面超越了传统课程。原因很清晰,新课程具有全新的理念:(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透过上述新课程三大全新理念,不难发现: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生活化,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
理念的更新,必然带来全新的实施方法,其中最大亮点就是“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地自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的幸福。将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有助于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和生动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生活化”,使思想品德課教学“返朴归真”,将抽象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品德课趣味盎然,教益颇深。那么,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有效实施“生活化” 教学原则呢?具体来讲,主要有:
3.1 教学环境的创设: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这种“以师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是成为在有限的时间记住有限的课本知识点的工具,至于主动探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
3.2 教学目标的设定:知识、过程、情感三位一体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于“应试教育”在作祟,将考试分数做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以知识为本位,过分强调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做可有可无的东西。
3.3 教学内容的选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应试教育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于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检验学习质量也就是看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成了教材的忠实奴隶,与现实生活愈来愈生疏,仿佛学生不是为现实生活活着,而是为教材活着,最后的结果是,许多学生讲起课本头头是道,解决现实问题束手无策,“高分低能”在所难免。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与学生周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很难产生共鸣。
3.4 教学策略的运用:多元手段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使用延续了千年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了。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
总之,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克隆,也不仅仅是能力的强化,教育的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让人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因此,让教师更正确定位,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不就是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的目标所在吗?
思想品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处理与自身、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逐渐培养起来的做人做事的稳定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通过这一界定,我们可见,生活是基础,是渊源,离开生活,思想品德课成了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思想品德课由于根植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呢?究其根源,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作祟。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学生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内涵,脱离了理解过程,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死记了几点所谓的“知识”,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情感、价值观更是微不足道。学生为了那枯燥的分数而去枯燥地学习,没有用“真心”去体验,去积极、主动参与,情感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激发,上课时“恹恹欲睡”也就在所难免。
2 “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的真谛
《思想品德》新课程出炉后,在一定区域内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短短三、四年的实施,就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全面超越了传统课程。原因很清晰,新课程具有全新的理念:(1)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2)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3)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透过上述新课程三大全新理念,不难发现: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生活化,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
理念的更新,必然带来全新的实施方法,其中最大亮点就是“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联系点,用学生生活中现有的思想学习教材、深化教材,以求理论与实际的最佳结合。“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学生生活,并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生活;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容易感知和有效参与的。“生活化”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充分地自主,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独特感受,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生活的幸福。将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有助于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和生动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生活化”,使思想品德課教学“返朴归真”,将抽象的理论与活生生的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使思想品德课趣味盎然,教益颇深。那么,思想品德课中如何有效实施“生活化” 教学原则呢?具体来讲,主要有:
3.1 教学环境的创设: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这种“以师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是成为在有限的时间记住有限的课本知识点的工具,至于主动探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
3.2 教学目标的设定:知识、过程、情感三位一体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由于“应试教育”在作祟,将考试分数做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以知识为本位,过分强调课本知识的传授,而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做可有可无的东西。
3.3 教学内容的选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应试教育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于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传授,学生学习就是为了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检验学习质量也就是看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成了教材的忠实奴隶,与现实生活愈来愈生疏,仿佛学生不是为现实生活活着,而是为教材活着,最后的结果是,许多学生讲起课本头头是道,解决现实问题束手无策,“高分低能”在所难免。虽然为了说明教材中的某些观点,在教材中也列举了一些例子,但这些例子是理想化的、成人化的,与学生周边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学生很难产生共鸣。
3.4 教学策略的运用:多元手段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感悟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使用延续了千年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了。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
总之,教育不只是知识的克隆,也不仅仅是能力的强化,教育的目标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是让人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因此,让教师更正确定位,让教学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实,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不就是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的目标所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