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读为本”是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我国从宋代起就用“堂上琅琅,终日不绝”来形容课堂上的读书声,现在提倡“以人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可见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读”的训练。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或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的、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努力改变自己以前的做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正是有了这种思想作前提,笔者在教学中注重抓住一个项目做实验为突破口,进而向其他项目延伸。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读的训练?本人有以下浅见:
一、学生在自读中感知,要讲究量。
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杨氏之子》一文时,虽然此文是文言文,但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利用近十分钟的时间认真地读了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这时,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便理解了课文。有些学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文中讲“杨氏之子甚聪慧”,到底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这样,教师很轻松地解决了本文中最重要的问题。
二、注重读的形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三、读问结合,以问促读。
教学中不能“满堂问”,但课堂上少不了必要的提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要有一定深度。读问结合,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努力从读中寻找答案,以问促读,使学生集中精力去读,逐步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如在教学第五册《爬天都峰》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个问题具有思考性,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动脑思考后,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因为“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都能互相鼓励,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一起登上天都峰,所以,要互相道谢。
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认真思考,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教授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着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搞好“读”的训练。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读的训练?本人有以下浅见:
一、学生在自读中感知,要讲究量。
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需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杨氏之子》一文时,虽然此文是文言文,但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利用近十分钟的时间认真地读了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这时,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便理解了课文。有些学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文中讲“杨氏之子甚聪慧”,到底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这样,教师很轻松地解决了本文中最重要的问题。
二、注重读的形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三、读问结合,以问促读。
教学中不能“满堂问”,但课堂上少不了必要的提问,关键在于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要有一定深度。读问结合,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努力从读中寻找答案,以问促读,使学生集中精力去读,逐步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如在教学第五册《爬天都峰》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个问题具有思考性,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动脑思考后,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因为“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都能互相鼓励,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一起登上天都峰,所以,要互相道谢。
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认真思考,有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教授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读书的重要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着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搞好“读”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