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校扩招不但成为事实,而且是一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也产生了各高校教育资源与教育需求严重的供给矛盾。高校教育资源如何共享成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主要就高校园区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必要性以及方法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高校园区 教育资源 共享
一、高校园区共享资源的特点
在国外,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会形成集群的现象:几所大学同时在某个地方建立,慢慢地形成一个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社区。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这种自然形成的高校园区呈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和共享性。国内在近些年来也逐渐引进了这种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一些资源共享的高校园区。高校园区是一个高等院校密集的区域,具有创造共享资源基础的资源环境特点。
共享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关联性,即这些资源与各方均有一定程度的关联,能引起各方关注;二是共赢性,即各方使用以后,能为各方带来利益;三是可增值性,即使用以后其价值能够得到补偿,甚至得到增殖;四是易用性,即享用是便利的,不会因为使用的不便而使人们望而却步。高校园区的共享资源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物质资源,它是高校园区的实体资源,是园区功能赖以形成和发挥的基本条件。物质资源包括土地和教学设施等资源。二是文化资源,包括文化知识资源、文化技能资源和文献信息资源。三是人群资源,包括人才资源和消费者资源。
二、高校园区教育资源的共享的必要性
当今的时代,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学校仅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源来实现该目标,对于希望有更多选择的高校学生而言是有限的,这时高校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学生大幅扩招,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了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一)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强调设备投入的全面性,所以大多数高校都配备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这些教学设施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有些仪器发挥作用的时候不是很多,都无用地闲置在实验室里,所以很大程度上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高校园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多个学校通过协议的签订共同引进和使用这些设备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教师数量的短缺导致工作量加大,从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目前大学的教学一般都采取大课堂教学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存在很大障碍,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发挥,从而得不到高质量的学术指导。同时,高负荷的工作也使高校教师将工作主要精力放在完成教学课时量和自己的科研发展上,放松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文献资源的紧缺与浪费。大学生对于文献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导致本校文献资源在品种和数量上供应不足,同时各大高校之间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缺少沟通与交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教育资源共享途径探索
(一)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各大高校可以建立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结合、兼职与专职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挥流动编制的功能,可以使得有限的高水平的师资得到有效的利用。在这一方面,多个学校之间可以实行师资互聘的方式,一个老师在教授自己学校课程的同时,可以去给别的学校教授相应的课程;也可以实行师资共聘的方式,多个学校共同聘用一个老师,老师身兼多个学校的教课责任。
(二)学分互认
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资源共享手段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对于位于同一地区彼此靠近的大学,可以采用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满足一所高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另一所学校选择专业学习的需要,既不妨碍获得学分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创造条件,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现今科技发展和网络大量普及的时代,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自然不能忽视网络的力量。建设一个资源管理方便、分类规范、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功能齐全的开放式资源库,实现网络化的资源共享,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智能化的网络环境。有效地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有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有机制方面的问题。在高校园区可以建立网络共享的平台,统一各校的校园网。在这样的一个网络平台上,既可以进行课程的教授与学习,也能够进行学术的讨论和交流。
(四)文献资源的共享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实行馆际互借,提高图书网络化程度,建立长效图书捐赠机制等措施,真正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馆际互借可以将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作为本馆藏书的延伸,弥补各自馆藏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增加网络图书的数量,方便学生的查阅,缓解图书资源紧张问题;图书捐赠机制可以收集到各个高校更为全面专业的书籍,使文献资源的共享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文献的使用效益。
四、信息化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提供技术平台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指高校在教学、科研、后勤与管理等业务流程中引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以提高办公效率和实现资源共享。所以,一旦高校信息化实施成功,其成果之一就是提供了技术平台。该技术平台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计算机与通讯网络技术;另一方面是智能推理与决策技术。这两方面的技术正是高校实施资源管理的全过程所必须依托的平台。高校资源共享的全过程包括教育资源获取、教育资源整理、教育资源存储、教育资源重组、教育资源传播与共享、教育资源应用等六个过程。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园区实施相关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优势互补,是十分必要的。从长远发展来看,对高校园区实施教育资源协作开发和共享应用能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节省投入,提高教育效益,增强教学效果,促进高校园区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世美,韓庆兰.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式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
[2]韩庆兰,杨洁辉.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关键要素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2(02)
作者简介:汪凤兰,女,汉族,1975年生,河南省商丘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以及网络机房的管理与维护。
【关键词】高校园区 教育资源 共享
一、高校园区共享资源的特点
在国外,大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会形成集群的现象:几所大学同时在某个地方建立,慢慢地形成一个为高等教育发展服务的社区。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这种自然形成的高校园区呈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和共享性。国内在近些年来也逐渐引进了这种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建立一些资源共享的高校园区。高校园区是一个高等院校密集的区域,具有创造共享资源基础的资源环境特点。
共享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关联性,即这些资源与各方均有一定程度的关联,能引起各方关注;二是共赢性,即各方使用以后,能为各方带来利益;三是可增值性,即使用以后其价值能够得到补偿,甚至得到增殖;四是易用性,即享用是便利的,不会因为使用的不便而使人们望而却步。高校园区的共享资源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物质资源,它是高校园区的实体资源,是园区功能赖以形成和发挥的基本条件。物质资源包括土地和教学设施等资源。二是文化资源,包括文化知识资源、文化技能资源和文献信息资源。三是人群资源,包括人才资源和消费者资源。
二、高校园区教育资源的共享的必要性
当今的时代,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学校仅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源来实现该目标,对于希望有更多选择的高校学生而言是有限的,这时高校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学生大幅扩招,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了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一)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强调设备投入的全面性,所以大多数高校都配备比较完备的教学设施。这些教学设施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有些仪器发挥作用的时候不是很多,都无用地闲置在实验室里,所以很大程度上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高校园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多个学校通过协议的签订共同引进和使用这些设备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教师数量的短缺导致工作量加大,从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目前大学的教学一般都采取大课堂教学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存在很大障碍,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发挥,从而得不到高质量的学术指导。同时,高负荷的工作也使高校教师将工作主要精力放在完成教学课时量和自己的科研发展上,放松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文献资源的紧缺与浪费。大学生对于文献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导致本校文献资源在品种和数量上供应不足,同时各大高校之间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缺少沟通与交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教育资源共享途径探索
(一)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各大高校可以建立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结合、兼职与专职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挥流动编制的功能,可以使得有限的高水平的师资得到有效的利用。在这一方面,多个学校之间可以实行师资互聘的方式,一个老师在教授自己学校课程的同时,可以去给别的学校教授相应的课程;也可以实行师资共聘的方式,多个学校共同聘用一个老师,老师身兼多个学校的教课责任。
(二)学分互认
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资源共享手段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对于位于同一地区彼此靠近的大学,可以采用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满足一所高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另一所学校选择专业学习的需要,既不妨碍获得学分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创造条件,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现今科技发展和网络大量普及的时代,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自然不能忽视网络的力量。建设一个资源管理方便、分类规范、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功能齐全的开放式资源库,实现网络化的资源共享,为教师备课、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智能化的网络环境。有效地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有技术方面的要求,也有机制方面的问题。在高校园区可以建立网络共享的平台,统一各校的校园网。在这样的一个网络平台上,既可以进行课程的教授与学习,也能够进行学术的讨论和交流。
(四)文献资源的共享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实行馆际互借,提高图书网络化程度,建立长效图书捐赠机制等措施,真正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馆际互借可以将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作为本馆藏书的延伸,弥补各自馆藏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增加网络图书的数量,方便学生的查阅,缓解图书资源紧张问题;图书捐赠机制可以收集到各个高校更为全面专业的书籍,使文献资源的共享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文献的使用效益。
四、信息化为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提供技术平台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指高校在教学、科研、后勤与管理等业务流程中引入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以提高办公效率和实现资源共享。所以,一旦高校信息化实施成功,其成果之一就是提供了技术平台。该技术平台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计算机与通讯网络技术;另一方面是智能推理与决策技术。这两方面的技术正是高校实施资源管理的全过程所必须依托的平台。高校资源共享的全过程包括教育资源获取、教育资源整理、教育资源存储、教育资源重组、教育资源传播与共享、教育资源应用等六个过程。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园区实施相关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优势互补,是十分必要的。从长远发展来看,对高校园区实施教育资源协作开发和共享应用能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节省投入,提高教育效益,增强教学效果,促进高校园区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世美,韓庆兰.我国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影响因素及模式探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2)
[2]韩庆兰,杨洁辉.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关键要素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2(02)
作者简介:汪凤兰,女,汉族,1975年生,河南省商丘市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学以及网络机房的管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