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经济伦理思想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keycn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老子在经济伦理领域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本文从他的核心思想“道”说起,包含了他的经济运行发展过程中自然无为,管理观上无为而治,消费观去奢尚俭,分配观不积均平这几个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老子经济思想对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老子;经济伦理思想;自然无为;去奢尚俭;不积均平
  老子作为道教学派的创始人,生活于社会剧烈变革的春秋晚期,在社会、经济、文化均有重大变革发展的时期,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是那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深刻反映,也是老子的经济思想的突出体现。探析老子的经济思想,对我国当代的经济生活也有诸多启迪。
  一、经济运行崇尚自然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在谈论经济时也不能脱离“道”的影响。“道”是一种无法言说却又恒久存在的客观真理,也是宇宙的本原和原动力。“道”是天地间的自然规律,是一切事物应该效仿的根源。因此不带任何主观控制因素,尊重天地间的客观规律并按照其行事,按照事物本身的属性和发展规律去运行,循道而行便会水到渠成。
  这种思想体现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就是一种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让其自行调整的理念。经济运行过程中的调控本质上是人类主观行为,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如何行使自己的主观意识是很重要的,老子的看法就是应当追随“道”与“自然”的规律,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不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状态,让其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由发展。
  二、管理上需无为而治
  老子在对国家管理经济活动上则提出“我无事而民自富” 的原则。“民自富”指的是社会整体的富有而不是社会中个体的富有。并且这种富有不是指社会经济思想中普遍意义上的富有,而是原始自然意义的富,也就是物质生活的“贫”,或者说无富之富。社会物质生活虽然并不富有,但是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可以平安喜乐,没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忧患。这种经济与物质的无差别就是老子眼中“无事自富”的社会。
  “无事”也就是不需要为增进剩余生产物而生产,社会的生产本身便是目的,是社会中每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生产与分配二者的统一,在此条件下社会中阶级消亡,几乎没有贫富对立。这也就必然要求社会统治者不仅自身率先寡欲,崇俭,而且要减政省刑,以求减少严刑峻法、苛赋重役对社会生产力造成的破坏。客观上看,统治阶级的“无为”“无事”,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确实可以对生产力的恢复、发展起某些积极作用,减少对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阻碍,使社会进步获得更有利的条件。
  三、去奢尚俭的消费观
  老子认为经济发展、财富增长与社会进步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产生物极必反的结果,人民物欲的膨胀将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这对国家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老子主张的是一种俭朴并且要常知足的消费理念。
  人之所以会对物质生活与财富有所追求,都是因为人有欲望。在老子看来欲就是让人有为,这不符合“道”。人如果想要成为圣人,想要长久的保存自身,必须要效法自然,减少物欲,恢复一种俭朴的生活。俭朴的消费只需要满足人的需要,而对于奢侈浪费的消费,老子是坚决抵制的。
  老子认为人类的消费行为应当按照知足的准则进行。人的消费最终不在于得到物品的多少,而在于内心是否能知足,如果真的内心满足了,那么即使很少的消费也会感到长久的满足。而如果不知足的话追求奢侈,只会陷入欲望,而导致不能正确的对待物我关系。只有人民知足,在获得有限的消费品的基础上,时刻维持懂得满足与节制的心,过着清贫简陋却安居乐业的小国寡民的生活,这才是老子所期望的。
  四、不积均平的分配观
  春秋末期由于统治者为了私欲采取的是“” 的经济手段,剥削劳动人民,使得社会成员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增加,劳动人民没有足够的生活资源维持自己生存,而富人则越来越富。这种不顾百姓死活的行为让老子感慨,他认为这种行径恰恰是违背了“道”,需要合理分配才能创造一个公正和平的社会。
  老子在个人分配上主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圣人不会私藏财富,反而是会用获得的财富尽力帮助他人,帮助他人也就使得自己获得的更多。老子希望富者能主动回报社会,帮助穷困的人,按照“道”来行事。不仅如此,他希望的社会状态是“均平”,也就是大家恢复到氏族公社大家庭的状态,一起劳作,所有物品无论大小好坏都均一价格,所有人获得的也是均等的。虽然均平在历史向前发展过程中被证实是不可能的,但其提倡的社会公平平等观念确实我们应当从老子的思想中学习的。
  五、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老子尊道贵德,崇尚自然,他认为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带来的后果则是物欲横流,奢侈成风,人心迷失。远不及上古时代社会安定,民风淳朴,身心和谐。因而,提倡返朴归真,无为而治。无论是在社会分配还是人民消费以及经济运行中,都应遵循“道”的思想,这对我们现代经济生活也有很大的启迪。
  首先,市场运行过程中我们可以遵循顺其自然的态度。经济调控虽然是人为的,但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仍应该做到无为。但是这种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老子的无为实则是不必所有事都要具体管制,而是在制定了一定的具体政策后,在管理者的监督下,让市场规律来约束市场行为。
  其次,个人消费中应当节俭。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很多人崇尚奢侈消费,不在乎花钱,这种情况一方面加剧了社会中攀比等不良风气,另一方面但大大造成了货物的浪费以及资源的不必要流失。
  最后,虽然老子思想中存在消极避世以及想要社会退步的不合理部分,但其尊道贵德的观念是值得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学习的。在经济活动中,统治者应当崇尚无为而治,有宏观调控的控制下,可以让市场规律来调节市场。消费者要崇尚节俭。生产者者要注重生态。这些都是老子遵循天道而运用于经济中的原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也应从中吸取精华,使得经济、社会都更和谐、穩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2]傅佩荣,究竟真实[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3]刘雅文,老子经济思想探讨[J],东北师大学报,2006
  王沁(1990.03——):女,25岁,汉族,籍贯江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2级伦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伦理
其他文献
(一)促进农民工就业与消解市场性边缘化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陆续出台的《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但完善农民工就业市场机制仍然任重而道远。首先,要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一样能平等获得就业机会的权利。一些企业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用工管理,硬性规定农民工与本地工的比例。一些大中城市为了保证城市居民就业,明文规定了限制或禁止农民进入
期刊
摘要:近年来,有关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已逐渐为伦理学界所关注,美德伦理的复兴也因此成为哲学伦理学领域最有前景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庄子的视域出发,着力探讨道家的美德伦理,并将之与古希腊同时代的美德伦理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进行比较,让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西方伦理史上第一个美德教育家隔着时空遥遥对话。  关键词:庄子;美德伦理;苏格拉底;比较  所谓美德伦理,主要是指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个人在与其独特的社会身份和
期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但也有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需要各个地区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敢于创新,走出有民族有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盒传承;新模式  随着经济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传媒渠道多元化,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文化生态变迁、交融迅速,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呈加速趋势。尤其少数民族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舉措。本文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要性,分析了关于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以及利用工作的辩证关系,重点使用动态保护的办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来说有着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研究;对策  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时间专注、艰巨但是十分
期刊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的财富。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的就是进行一种活态传承,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数据库进行校园传承,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数据库;研究  充分保护、竭力抢救、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正在认真努力去做的工作,是一项关系中华文化拯救和传承的极为有意义的工作。建立非物质文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发展进步,对高校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也积累了更多的经验。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干部,肩负的责任更为重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校在學生干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必须加大力度,改进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  关键词:学生干部 综合素质 培养模式  基金名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基金号:HEUCFS2015  大学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领导核心,是同学与教师联系的桥梁和
期刊
【摘要】小学的语文课程对开发、培养少年儿童智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效的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更加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个人如果仅仅局限于从实践中汲取知识,就如同一只井底之蛙,你说天比井大,这超越了他的思维理解能力,他就不能明白了。同样的,知识的获取,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亲身所见的范围,因为,这个范围是有限的。知识虽然产生于实践,但掌握知识不仅仅只依靠实践。通过亲身实践掌握的知识具有真实性,但如果局限于
期刊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英语词义的变化,即词义的外延和内涵的变化。词义外延的变化包括词义的扩展,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化,词义内涵的变化包括词义的升格和词义的降格。  【关键词】扩展;缩小;升格;降格  英语词义的变化是指词义的改变和新义的产生,是所有语言共同的一种现象,虽无法预料.但归根到底词义的变化不外乎词义的外延和内涵的变化。  1.词义外延的变化:词义外延的变化包括词义的扩展,词义的缩小和词
期刊
摘要:勇敢在中国古代和西方文明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本文通过阐述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并对之进行一定的比较,旨在对 “勇”德扬弃,发挥作为德性的勇敢的作用。  关键词: 勇敢 高尚 鲁莽 中道  一、孔子的勇敢观  “勇”是儒家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把“勇”提到了极高的地位,将“勇”看作为君子必备的道德,与“知”和“仁”并
期刊
摘要:鲁迅小说中的浙东民俗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岁时节庆,婚丧嫁娶,服饰饮食,酒店风俗,乡里社会的习俗惯例以及迷信的民俗形态。而其小说的民俗事象则有展现家乡风貌,回忆过往生活和揭露国民劣根性以及抨击封建礼教对人身心残害的双重意义。  关键词:鲁迅小说;浙东民俗;礼教批判  鲁迅为浙江绍兴人,在从小的耳濡目染中,必然使浙东风俗在鲁迅心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其作品中也反映出很多有关浙东的民俗。在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