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艺术的桥梁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416784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月总能收到一封来自四川的信。在这个通讯方式多样、各种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能收到信是一件幸福的事儿,更何况牛皮纸信封里装着一本沉甸甸的《现代艺术》杂志。每次收到《现代艺术》,就如同收到家书般的亲切,从那散发着油墨香气的紙页里,传递出一张张熟悉的艺术大咖们的面孔和一场场活动的场景,仿佛也看到了蒲总、黎叔、小悦、香伊等杂志社团队人员正在活动现场忙碌或伏案辛勤编辑的身影。
  今天人们的阅读媒介大都被电子产品所代替,阅读是快速浮躁的,看一眼也就过了,文字和作品也失去它能带给人们的美好意义。而当手机里的文字变成铅字出现在纸本上,刊登的作品有了质感,立马觉得它和我的距离近了,一字一句,慢慢抵达心里。也许,这就是纸媒的温度。
  正如蒲总发来的《我与“现代艺术”的故事》约稿函所述“岁月不居,时光荏苒,转瞬之间……”,我与《现代艺术》乃至与四川省艺术界结缘已有七八个年头了。2013年,当时我担任《美术报》文化艺术发展部主任,负责报社的策展策划、艺术品推广和业务拓展等工作。机缘巧合,与成都水墨玩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曾总、郭总、何总等一拍即合,成立了“美术报四川艺术中心”。中心成立的首次亮相,便是以成都和杭州两个享誉中外的“天府”和“天堂”为对话载体的活动一一川浙名家作品邀请展,展览聚集了四川的徐恒瑜、吴绪经、李青稞、贺丹晨、刘朴、叶瑞琨、刘云泉、陈滞冬、秦天柱、姚思敏和浙江的吴山明、尉晓榕、何士扬、李桐、杜高杰、童中焘、茹峰、林海钟、徐家昌、赵跃鹏共20位两省在中国人物、山水、花鸟画方面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的60余件精品画作,为两地的艺术传承与交流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搭建一个平台、塑造一个品牌、打造一支队伍、创建一种模式”,确立了这种强强联合、突破地域限制、整合优质资源的合作方式之后,紧接着又在第六届美术报艺术节中推出了精品项目和创新项目“笔墨天府·四川名家学术邀请展”。成都、杭州,两座从来都不缺少文化积淀的城市,相距1000多公里,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各自的文化魅力。两座城,共同的目标,让天堑变通途。是文化拉近了距离,是艺术搭起了桥梁,两地艺术的交流与展示从此变得频繁起来。随之我与四川省艺术家的交流与合作也越来越多,而在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才知道,当时合作建立美术报四川艺术中心的背后,离不开《现代艺术》和黎叔的大力支持。
  初识《现代艺术》是2015年4月,由我策展的“片云闲水:刘云泉书画小品展”在杭州西子湖畔恒庐美术馆举行。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执行主席高虹女士应云泉先生之约一同前来杭州参加画展开幕和采风活动,期间,高老师向我介绍了一本四川省艺术界的权威杂志:《现代艺术》。2016年8月,我应邀参加了由《现代艺术》杂志社策划,四川广安邻水县委、邻水县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邻水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承办的“精准扶贫走基层·名刊名家看邻水”活动,第一次认识了蒲总和《现代艺术》杂志社团队,也通过这个活动认识了马涌、郭超、杨泥、季亚娅、石一枫、顾建平等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同仁和文学界的前辈,以及王圣才、赵安如等四川著名书画家。活动的几天中随着与杂志社团队人员的深入交流,我对四川艺术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此也与《现代艺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18年,我应蒲总之邀参加了由四川省文联指导,雅安市文联、名山区委、区人民政府、四川省文艺期刊联合会主办,名山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现代艺术》杂志社承办的“全国名刊名家四川行”采风创作活动,与寒婷姐、子潇兄、央媒的吴晶莹以及《山东艺术》杂志社王之明社长等新老朋友一起走进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禅茶文化发祥地一一雅安市名山区。机缘巧合下,2019年3月,我还参加了第十五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全国名刊名家四川行(名山站)”采风作品集发行仪式。《现代艺术》组织的采风活动凝聚了全国文艺界同仁的力量,给大家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交流机会,也为宣传和推广地方文旅资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四川省的大小文艺活动中总能见到《现代艺术》采编团队的身影,杂志社的官微平台“文艺期刊网”总是高效率、高质量地传递出四川省文艺界的最新动态,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四川艺术家方阵。俗话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云端上的《现代艺术》让蜀道不再难,突破狭隘的地域文化壁垒,为本土艺术家走出去和将优秀的艺术作品引进来搭建了一个全新的面向未来的交流平台。
  一本好的杂志,穿过了漫长的岁月,起伏跌宕,历经历史的风尘沧桑,跨过时间的废墟,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杂志,是幸福的。在我看来,今天的《现代艺术》,不光是一本好的主流杂志,更是一个四川省艺术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重要平台,也是一种媒体融合发展的鲜活案例体现。很高兴,每个月总能有那么一次,窝在寂静空间里拥抱与《现代艺术》图文共舞的视觉和心灵,闻着墨香、听着纸张摩擦出婆娑的声响,仿佛置身于成都的街头喝着盖碗茶与师友们摆着龙门阵。这样的情怀,人们不会忘,时代,也更不可能将其永远地抹去。不管阅读的方式如何改变,初心不变。
其他文献
一天,爸爸和妈妈在聊关于微信的话题, 我对奶奶说:“咱家就咱俩没有微信,我爸我妈都有!”奶奶聽了很不高兴,说:“谁说我没有威信,在咱家我是当家的,你爸妈都得听我的,难道我没有威信吗?”一听这话我乐了,然后我给奶奶讲:“我们说的微信是手机里的一款聊天软件。”奶奶这才恍然大悟,后来,奶奶也学会了怎么用微信,变成了时髦的老太太。
你信不信,大力士都拉不开这两本手握着手的书!不信你看:周末在家,我和家人做了个实验——拉不开的书。先找来了两本厚度差不多的书和一个小助手——妹妹,爸爸和妈妈也在一旁指导。  首先把两本书一页一页分别交叉叠在一起,再叫妹妹帮忙拉。我和妹妹用尽吃奶的力气也没能将它们分开。无奈我只能叫来家里最强壮的爸爸帮忙。只见健壮如牛的爸爸皱着眉头,脸涨得通红,手上青筋暴起,再仔细看他的整个身体由于用力过大在抖动,可
2019年仲春,蜀中艺林注入一缕清新意切的繁茂气象。“朴园八俊 半窗砚友”经戊戌年四季耕烟种砚,给我们带来了“意远境别”别有蜀风意韵的新色心画。《现代艺术》将分两期,分别以“朴园”和“秦门”的两大泰斗刘朴先生和秦天柱先生作为主导,并将其门下各八位高徒作为延伸,将“朴园八俊”“半窗砚友”这两个团体进行方阵呈现,以飨读者。  “朴园八俊”以山水写意为道。他们观山、游水、听泉,畅怀山林,切身感受山川灵韵
夕照下的日斯满巴  没有谁知道  你荒凉和孤独了多少年  此刻,夕照下的日斯满巴  仿佛一幅冷艳的油画  拥我入怀  做你朝思暮想的美人,或千年一梦?  上百年的碉楼楼已经老了  故事却还在延续  比石墙还坚韧的爱情  抚慰过对面的山林,足下的麦地  山水知音,如你我偶然相遇  走,或者来  离,或者聚  你都成了我内心不灭的风景  海子山的风  海子山起风了  牛羊低下了头  花儿低下了头  帐
“唐卡”,是藏语的音译词,起源于吐蕃王朝(公元7世纪),迄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传统上认为,唐卡是藏民族独创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原气息的、代表藏传佛教文化深厚底蕴的宗教美术作品。通俗地讲,唐卡是藏族创造的卷轴细密画。她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增光添彩。  唐卡形制为纵向长方形,最常见的尺幅一般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微型唐卡小至几厘米,巨幅唐卡则达数十上百米。从正面观看,由边饰、画芯、帷幔
我有一个爱唠叨的妈妈,带我去抓鱼时,她总爱说:“小心别掉下去,别离池塘那么近。”天气冷的时候,又对我说:“天气转冷啦,多穿点儿衣服,别着凉了!”到公园里玩的时候,我喜欢去捉蚂蚱,妈妈这时候会不停地喊:“别到草地上玩,有虫子!”每当这时我总想: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我都快烦透了!好心情全被妈妈破坏了!后来我慢慢想通了,因为妈妈是担心我的健康。姐姐就是因为去草地上捉蚂蚱被恙[yàng]虫咬过,在医院住了
李培基《绚彩涪江岸》  李培基  1956年生,中學高级教师。擅长拍摄自然风光,在全国及省市摄影赛中,多次获奖,2019年6月代表作品获得《大美中国》——2019首届全国旅游摄影大赛佳作奖。
2019年2月13日上午,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18年度百家“推优工程”工作总结会在四川省文联四楼会议室顺利召开,会议就2018年度百家“推优工程”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做了总结,以及如何更好地推进2019年度百家“推优工程”提出了明确的改进意见。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平志英,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兼秘书长李兵,四川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刘建刚,省级各文艺家协会负责人,机关
也许,应该把肖运泽归类于激情型的画家。他画的马,腾跃的一瞬,充满了激情,似乎证明着他心智上的年轻。  马作为一种浪漫的符号,从来有之。它承载过人类的行走,它与生俱来的高贵优雅,天性中的率性无拘,无一不是人类的神迷向往与生命昂扬奔放的象征。老马识途、天马行空、马首是瞻、信马由缰、马到成功都会令人遐想!  从审美意味讲,无论奔腾不羁还是生死不离,马的形象本身就具备一种写意的精神。肖运泽以无骨之法画马,
2001年我从学校退休后,卸下了教学工作。在闲暇的退休生活里,我为自己找了一件事情做,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件事情,也是我一直想要完成的梦想,那就是在有生之年画出一些有意义的美术作品。  起筆之初,我想画一套关于四川民风的民俗画。教学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我即刻就有了提笔的冲动。绘画的前期很顺利,连续画出几十幅铅笔小构图,但画到后来,越画感觉心里越空,就像丢掉指南针迷失在深漠里的探险者,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