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与“有时候”辨析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时”由动宾结构不断虚化为一个时间副词;“有时候”清代才普遍使用。二者在语义、语体色彩和韵律规则上略有差异。“有时”可指向时点和时段,“有时候”指向时段。“有时”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有时候”多用于口语。“有时”组合能力强,使句子结构紧凑。“有时候”独立性强,常位于句外,在句中则舒缓句子节奏。
  【关键词】:有时;有时候
  一、“有时”“有时候”的历时考察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常用词,有以下意思:
  1.有时间、时令: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周礼》)
  2.有时限: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3.有定数:穷达有时,遭遇有命也。(东汉,王充《论衡》)
  4.拥有的时候:钱财只恨无, 有时实不惜。(唐,王梵志《人生一代间》)
  5.按照时间:取之有时,用之有道。(南朝,梁僧祐《弘明集》)
  6.有一次:师有时上堂,良久乃云:“礼烦则乱。”(南唐《祖堂集》)
  “有时”可以解析为“有+时”,意思因“时”不同而各异。其中,表示“有定数”、“有时限”的意思最常见。通过检索語料发现,作为时间副词的“有时”,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尤其是唐代以后,明清以后则十分普遍。
  (1)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周礼》)
  (2)孟子曰:“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孟子》)
  (3)古之祭,有时而星,有时而星熺,有时而熰,有时而朐。(《管子》)
  (4)有时有息亦复知有,有时无息亦复知无。(东晋《增一阿含经》)
  (5)有时君未起,稚子喜先迎。(唐,白居易《寄李十一建》)
  (6)有时开门待知识,知识不来过。有时把手上高山,高山人不顾。(宋《五灯会元》)
  (7)说到关心处,有时毛发倒竖,拍案大叫;有时悲歌长叹,涕泪交流。(明《古今小说》)
  (8)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清,曹雪芹《红楼梦》)
  “有时”经常连续使用,形成对仗或排比,使句子简练明了气势连贯。上面句子,除了(5)和(8),都是这种用法。
  “时候”一词,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时节、时令,如“无奈时候迁,岂是恩情绝”;二是“……的时候”,如“闻道晚春时候,暖风是处花飘。”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义,在时间上更晚出现。“有时候”中的“时候”当是第二种意思。“有时候”几乎不见于明清以前的文献,清代以后则大量出现于话本小说中。原因应该有二:一、“时候”第二种意思出现较晚;二、受韵律影响,“有时候”不适合用在单句字数少的诗词中,文言小说中也被“有时”代替,直到口语化的清代小说才开始大量出现。
  (9)有时候叫他东方小松,有时候叫他方小松,难道一个人有两个姓不成?(清《九尾鱼》)
  (10)有时候问老爷讨一角钱,有时讨三个铜元。(清《官场现形记》)
  (11)这个牛儿小子,他是真傻,可有时候不傻。(民国《雍正剑侠图》)
  二、语义对比
  “有时”“有时候”作为时间副词,都表示某个不定的时间,对应的英语词都是“sometimes”,二者语义和用法十分相近,都可以出现在句首、主语前、主语后,常常可以相互替换。如:
  (12)有时(候),我感到困惑;有时(候)我感到绝望!
  (13)命令主义者有时(候)也向群众宣传,但总是"老一套、三句话"。
  (14)有时(候)他还拿着电影票硬拉我去看电影。
  以上句子,替换之后,很难发现句子语义有什么不同。再看下面几个句子:
  (15)这堂听力课,他听得十分吃力,只是有时能听清一两个单词,有时能懂一两句话,也有时一个词也不明白。
  (16)这堂听力课,他听得十分吃力,只是有时能听清一两个单词,有时能懂一两句话。
  (17)这堂听力课,他听得十分吃力,只是有时能听清一两个单词。
  (18)这堂听力课,他有时能听懂一两个单词。
  (19)听力课,他有时能听懂一两个单词。
  (20)他有时能听懂一两个单词。
  把句子(15)进行逐步简化之后,我们发现“有时”替换成“有时候”越来越自然,语感上越来越能接受。从两个词古汉语意义的产生、演变,可知“有时”可以指时点,也可以指时段,“有时候”一般指时段。可是作为程度副词,“有时”“有时候”均指示一个不定的时间,因此很难判断到底是时点还是时段。当时间上的限定越明确(这节课),指示的时间次数越多(句子(15)三个“有时”),那么这个未定的时间就靠近时点,句子越倾向于用能够指示“时点”的“有时”。条件越模糊,“有时”和“有时候”越可以相互替换,如句子(12)(13)(14)。
  但是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来说哪个词更合适。而且这种规律弱于二者在语体色彩、韵律节律上的规律。
  三、语体色彩
  由于“有时”来源于古汉语,所以可以用于正式场合,尤其是书面形式。“有时候”更贴近于口语。但是这种分工又不是绝对的,“有时”适合用于书面语,也广泛用于口语;“有时候”则多用于口语,也可用于书面语。卢锦(2013)统计指出,在科技、新闻语体中,“有时”出现次数远远高于“有时候”。在口语中,“有时候”比“有时”出现更多。
  (21)古细菌:有时也称为“第三类生物 ”,原来曾归入原核生物的细菌域,现今已经分出。
  (22)皮肤干燥、有麟、加厚、发红,且伴有疼痛,有时还会有水泡。   (23)不同语言的语用化过程,有时同大于异,有时异大于同,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
  (24)你经常运动吗?A.经常 B.很少 C.有時
  句子(21)(22)(23)都是典型的书面语语言,如果换成“有时候”,也可以接受,但是削弱了其书面语的语体特色。此外,使用“有时”,句子更加简洁流畅。句子(24)体现了“有时”作为书面语简洁的特点,正好与“经常”“很少”一致。如果换成“有时候”,显得不通畅、不协调。同样是句子(24),如果换成口头交际。“你经常运动吗?”如果答“有时”明显不妥,“有时运动”稍好,但仍不妥,若答“有时候运动”才妥当。
  四、韵律
  冯胜利(1996)指出汉语标准的韵律为两个音节,四个音节为标准韵律词的结合。因此作为标准韵律词的“有时”和其它韵律词结合更加自然,而三音节的“有时候”和单音节词的组合更自然。如:
  (25)有时上课  有时理解  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
  (26)我有时候想,还是算了吧。
  (27)这一点, 有时甚至还被忽视。
  (28)但有时候最有能力的人不一定是最有名的人。
  句子(25),“有时”后接双音节动词,非常贴切,换成“有时候”则有损句子的内部紧凑感。句子(26)“有时候”后面是单音节动词,可以构成相对稳定的四字结构,若换成“有时”,则不合韵律,因为双音节词后面最佳组合是韵律词。(27)(28)可以说明,“有时”可以使句子紧凑、连贯、一气呵成。而“有时候”明显使句子语气舒缓,常常可以停顿。连用“有时”形成排比时,气息连贯,节奏明快;用“有时候”成排比句,显得舒缓、柔和。如:
  (29)我有时沉默,有时滔滔不绝,有时寂寞,有时开心,有时严谨,有时调皮,有时没有魄力,有时骄傲,有时很婉约,有时很小女生,有时充满幻想和一大堆愿望……
  (30)有时候,她微笑着,手里提着刚刚烧好的开水,走进病室;有时候,细心地为重伤员喂送茶饭;有时候,她的脸挣得通红,背上背着从山上捡来的干柴,或是肩挑着满满的两桶水从病室前走过;有时候,她坐在低矮的屋檐下面,敲打着一个个的空罐头盒,为伤病员做大小便器……
  “有时”更倾向于后面接韵律词或一个完整的成分,少单独于句外;而“有时候”的独立性很强,常常单独位于句首。“有时候”前面添加其它副词或连词,不影响其独立性。如“也”、“因为”“虽然”“还”“但是”等。
  参考文献:
  [1]冯胜利.论汉语的韵律词(J).中国社会科学院,1996(1).
  [2] 卢锦.“有时”、“有时候”与“有的时候”的使用差异及制约机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其他文献
【摘要】:翻译变体由来已久,翻译变体研究也日臻完善。当编译、节译、改编等形式均被翻译界认可、成为名正言顺的翻译变体时,概要这种形式却鲜有人问津。本文主要从概要和翻译变体的定义、受众和作用等三方面入手,比较两者间的相似点,意在说明概要也可以成为翻译变体众多形式中的一种,为概要正名。  【关键词】:翻译变体;概要;定义;作用  华夏翻译文明史源远流长。在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曾先后出现过几次大的翻译
期刊
【摘要】:在网络用语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所接受的今天,网络用语的语用学研究也逐渐深入。微博作为现代网络社交平台的重要代表,是大多数网络流行语与年度热词的发源地。而礼貌原则作为语用学的重要理论,在许许多多方面得到体现。同样,在微博用语中自然如此。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观;礼貌原则;微博用语  一、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语用学的起源与符号学紧密相关。
期刊
【摘要】: 林逋是北宋初期著名的隐士和诗人,其经历和创作风格皆独具特点,诗词中蕴含深刻的道统与佛禅思想。在诗歌创作上,林逋喜用“梅”、“鹤”作意象,并赋予“梅”、“鹤”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就林逋诗歌思想进行初步探究,并侧重分析林逋诗作的“梅”、“鹤”情结。  【关键词】:林逋;诗歌;梅鹤;情结  林逋是北宋初期著名的隐士和诗人,一生著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共存诗约三百首。其诗歌成就突出表现为山
期刊
【摘要】:传统的翻译中,误译即错译,并没有什么研究价值,但在比较文学中,它却有意想不到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对误译的形成、分类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的几种中译本为核心对文学翻译中的误译现象进行说明。  【关键词】:语言;文学翻译;误译  当说到翻译,定是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翻译也是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而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存在,翻译也要求译者能够做到“信、达、雅
期刊
【摘要】: 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需要而消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消费现状很需要社会各界关注,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能力与家庭经济状况成正比  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没有主要的个人经济收入,只能依靠家庭的经济支援其生活、
期刊
【摘要】:“三严三实”新要求,言簡意赅,但道理明确,涵盖全面。不仅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强军建设的必要基本素质。要坚持学习“三严三实”的优良作风,带进党、带进军队,实践落实。  【关键词】:三严三实;作风;实践  “三严三实”既是理论上的思想要求,也是实践中的行动要求,两者相辅相成。“严”是对自身思想性质的严格要求,“实”是对具体事项行动的实际要求。以“三严三实”的作风献身强军实
期刊
【摘要】: 纵观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来看,其中有着一条明确的主线,那就是书法艺术生长于传统文人之中。几乎所有的书法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书法艺术的发展依靠传统文化来滋养,从古至今,历代的文人墨客们对于文人画的讨论此起彼伏,然而对文人书法的问题却很少碰触,或许人们一开始就认为书法是属于文人的。在今天来看文人画与文人书法有着怎样的密切关系是一个很值得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
期刊
【摘要】:作为日本的民族音乐组合,凛乐团创作出了具有日本民族音乐风格的流行电子音乐作品  《三味线》,它体现出了独特的“日本特色”.本文就将从此作品入手,从音乐结构、音色、调式调性等角度入手,来研究凛乐团电子音乐中“民族元素”的体现。同时学习作曲家创作理念及相关的创作手法及运用,并通过研究它,最终总结出一些有价值、有借鉴意义的结论。从而指导我们今后的电子音乐创作与制作。  【关键词】:凛乐团;《三
期刊
【摘要】: “能”、“会”学界已有很多学者做过研究,本文试从各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当前“能”“会” 研究现状,供以后的研究者借鉴。  【关键词】:能;会;研究;概述   “能”、“会”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两者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主要有赵元任(1968)吕叔湘(1980)、蒋善民(1982)、周小兵(1989)、郭志良(1990)、史有为(1994)、于康(1996)、陶炼(1997)、黄郁
期刊
【摘要】: 腐败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也是伴随国家建立而出现的一种顽症,它不仅侵蚀着政权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也严重破坏保障政权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上层建筑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结构的变迁,腐败现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和运作过程中不能忽视的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对廉政建设进行研究,既是一种新的廉政建设的研究方式,又是一种新的探索方式,廉政文化对腐败的预防和监督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