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控”施肥技术在常规粳稻上的应用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引进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江苏丹阳一季常规粳稻生长条件下推广应用该技术,通过以控肥、控苗、控病虫为特色的高效安全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探讨“三控”施肥技术与当地的栽培方式差异,总结和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当地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增产节本,促进农民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三控”施肥;常规粳稻;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39-0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江苏省丹阳市陵口镇新庙村周桃根承包田,土质为沙质土。
  1.2 参试品种 武运粳23。
  1.3 移栽日期 6月22日。
  1.4 栽插规格 本次试验为机插秧,株行距13.2cm×29.7cm,1.67万穴/667m2。
  1.5 试验方法
  本试验设处理(“三控”技术)与对照(习惯施肥)2个处理;参试面积0.96hm2(处理区3块田0.48hm2,对照区3块田0.48hm2);2种施肥方法相间排列。
  1.5.1 “三控”技术施肥方案 (1)目标产量:700kg/667m2。(2)总施肥量(按N、P、K含量都是15%,总养分含量45%),总P=4.5kg/667m2,总K=9kg/667m2,基肥:尿素11kg/667m2,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30kg/667m2;第1次追肥(返青肥):插秧后5~7d,尿素5kg/667m2,拌除草剂;第2次追肥(促蘖肥):插秧后15~20d,尿素7.5kg/667m2,氯化钾7.5kg/667m2;第3次追肥(穗肥):插秧后45d左右,尿素7.5kg/667m2,氯化钾7.5kg/667m2;第4次追肥(粒肥):抽穗期,尿素3kg/667m2。
  1.5.2 习惯施肥方案 (1)总施肥量:总N=21.7kg/667m2,总P=6.75kg/667m2,总K=6.75kg/667m2。(2)基肥:复合肥(N、P、K含量都是15%,总养分含量45%)30kg/667m2;第1次追肥:插秧后5~7d,尿素7.5kg/667m2,拌除草剂;第2次追肥:插秧后15d,尿素7.5kg/667m2;第3次追肥:插秧后25d左右,复合肥(N、P、K含量都是15%,总养分含量45%)15kg/667m2;第4次追肥:促花肥用尿素12.5kg/667m2;第5次追肥:保花肥用尿素5kg/667m2。
  1.6 调查项目 (1)生育期、播种期、移栽期、抽穗期、收割期。(2)详细记录施肥、打药、晒田等田间管理情况,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倒伏情况等。(3)调查最高苗数:在施用穗肥之前(插秧后45d左右),每块田定2个点,每个点调查10穴共20穴,调查苗数(主茎+分蘖)。(4)考种和测产:成熟期每个处理选取5个样点,每个点调查10穴有效穗数,每个点按平均有效穗数取样2穴(每块田共5×2=10穴)考种,每个处理单打单晒,实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与茎蘖动态的关系 (1)据茎蘖动态汇总(表1)得知,“三控”施肥与习惯施肥区的基本苗在一致的情况下,机插后15d田间茎蘖动态表现差异不明显。7月8日“三控”施肥区的茎蘖数为12.53万/667m2,习惯施肥区的茎蘖数为13.76万/667m2,“三控”区比习惯区茎蘖数仅减1.23万/667m2。但在机插后15~37d,“三控”施肥与习惯施肥田间茎蘖动态对比表现明显。
  (2)“三控”施肥区的茎蘖数从机插后15d的12.53
  万/667m2到机插后37d的27.56万/667m2,平均日增茎蘖量为0.68万/667m2;而习惯施肥区的茎蘖日增长量为
  0.89万/667m2。习惯施肥区比“三控”施肥区的茎蘖日增长量增0.21万。经对比分析,“三控”施肥区的田间茎蘖数比习惯施肥区的日增长数要缓慢稳健。
  (3)依据总叶片数减去伸长节间数为有效分蘖叶位的关系来说,2013年的总叶片数为16.5叶,伸长节间数为6个,其有效分蘖叶位应是10.5叶,那么真正的有效分蘖期应为7月18~20日。从表1中分析得知,“三控”施肥区7月22日田间茎蘖数为24.68万/667m2,已经达到预计穗数21万~22万的1.17倍和1.12倍,为高产奠定一个合理穗数的基础已经形成。
  (4)“三控”技术对水稻早发、早够苗具有一定的早发潜力。
  (5)从控制无效分蘖方面来分析,“三控”施肥7月22日田间茎蘖数为24.68万/667m2,到7月29日田间高峰苗为26.14万/667m2,仅增加了2.48万/667m2,日增长量为0.35万。而习惯施肥的日增长量为0.6万,“三控”施肥日增长量比习惯施肥减0.25万。由此说明,水稻“三控”技术能有效控制水稻无效分蘖。
  (6)从分蘖消亡方面来分析,2个处理在机插后35~37d田间高峰苗后,“三控”施肥从(7月29日)27.56万到(8月26日)的21.60万,平均日减0.21万,比习惯施肥区的0.4万/d的日减量少0.19万,说明水稻“三控”技术对水稻无效分蘖的消亡有个缓慢下降的作用,为提高水稻成穗率奠定了基础。
  (7)水稻“三控”技术能在机插后35d达到高峰苗,实现理想的穗数苗,又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从而在水稻进入穗分化后,无效分蘖缓慢下降,从而实现了水稻的早发、中稳、后健的长势长相。
  2.2 不同处理与产量的关系 (1)据产量调查(表2)分析得知,“三控”施肥区的穗数比习惯施肥区减0.18万/667m2,但每穗总粒数增1.6粒,实粒数增2.4粒,结实率增0.8个百分点,单产增7.1kg/667m2。
  (2)水稻“三控”技术从产量结构三要素来讲,群体合理,个体健壮,通风透光好,光合产物积累多,易形成高产基础条件。(3)从成穗率的关系来分析,“三控”施肥区的成穗率为73.7%,比习惯施肥区的61.6%提高12.1个百分点,为足穗、大穗、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2.3 不同处理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1)根据试验农户定点调查记载表对“三控”施肥区与习惯施肥区的对比分析得知:“三控”施肥区处理667m2用肥总量为N 15.64kg、P3.75kg、K为9kg,每667m2肥料成本为171.2元,比习惯施肥区的191.75元,667m2减少20.55元,以推广6.67万hm2计,节约成本2 055万元。(2)“三控”施肥区实际单产为630kg/667m2,比习惯施肥区的612kg增18kg,按市场价2.9元/667m2计算,667m2增收52.2元;两者相加667m2增收入72.75元,节本增效显著,以推广6.67万hm2计,可以节本增收7 275万元。(3)水稻“三控”技术在江苏丹阳的一季粳稻生产条件下表现为肥料投入减少,单产增加,增产增收,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3 结果与分析
  水稻“三控”技术在籼稻栽培应用面积较大,是一项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江苏丹阳的沙质土壤地的常规粳稻栽培试验示范在全国还是首次,通过试验表明,该技术增产节本增收效果显著,该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农户的认同,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在其它不同的土壤等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栽培方式其应用效果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示范。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研究目的:对三亚市城乡结合部的典型村进行调查,了解村民对宅基地发证意愿的价值感知。研究方法:半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1)村民能理性感知和判别宅基地发国有土地证价值,感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村的村民的价值感知存在差异。(2)发放宅基地国有土地证的生活保障感知在样本村普遍较差。宅基地发国有土地证生活环境价值的认知受到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的影响。研究结论:政府应当注重社会保障的供
期刊
摘 要:潘集煤炭储量丰富,随着开采规模的日趋加大,在加快潘集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矿区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和社会问题。该文以淮南市潘集煤矿区的生态农业建设为例,结合潘集区煤矿区生态发展现状,并针对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可行性和建设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煤矿塌陷区;生态农业建设;对策与建议;潘集区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目的:探索稻鸭共作模式下有机肥组合施用效果,解决有机肥合理搭配和施用量问题。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不同有机肥组合施用效果进行抽样检测。结果:供试田块每667m2施用水稻秸秆堆肥1 000kg+菜籽饼50kg+鸡粪50kg或水稻秸秆堆肥1 200kg+鸡粪200kg,可获得有机稻380kg以上的产量。结论:稻鸭共作模式下,施用合理组配的有机肥不仅能够平衡土壤养分供应,维持地力,而且能够优
期刊
摘 要:向土壤中添加螯合剂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是目前一项比较有发展前景的土壤修复技术。但由于Pb在土壤中的的存在形态不一,导致植物有效性较低,利用植物对土壤中铅的修复效率十分有限,所以向土壤中施加一定量的螯合剂有助于植物对铅的吸收。如今螯合诱导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热点和发展的趋势。该文主要介绍了螯合剂种类的划分以及螯合诱导技术强化植物修复铅污染土壤的应用现状,综述了Pb污染土壤螯合诱导强化植物修
期刊
摘 要:该文概述了城市森林的基本概念和功能以及城市森林的研究内容和现状;分析了城市森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城市森林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我国城市森林;城市绿化;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9-119-03  城市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区域,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空气、噪音、水质以及土壤等污染问题
期刊
摘 要:该文以遵义医学院食品营养学课程改革为例,探讨了为突出“医学特色”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并对改革效果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151-02  Abstract:This paper,taking food nutrition of Zuny
期刊
摘 要:采用移栽的栽培方法在人工湖泊中进行芦苇栽培试验,对不同季节及不同水深移栽的芦苇生长长度、发芽率、叶片数量进行对比,确定春季移栽的芦苇生长量较秋季移栽的芦苇好,适宜于芦苇生长的水深为30~50cm。  关键词:移栽;芦苇;生长量  中图分类号 X1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21-02  芦苇是多年生禾本科宿根性植物,茎秆坚硬,质地细腻,纤维含量高,一
期刊
摘 要:测定结果表明,樟子松、青海云杉、油松间蒸腾强度、总含水量、束/自比值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蒸腾强度青海云杉123.9mg/g/h、樟子松89.6mg/g/h、油松71.6mg/g/h;总含水量油松65.0%、青海云杉63.0%、樟子松60.8%;束/自比值油松10.6、青海云杉2.9、樟子松2.5;54h内失水率变化总趋势青海云杉快于樟子松、樟子松快于油松。油松抗旱性最强,樟子松次之,青海
期刊
摘 要:探究土壤学兴趣教学法,将兴趣激发、主动参与和教具使用有机地结合到土壤学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互动,达到教学目标。兴趣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土壤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兴趣教学法;土壤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2-146-02  园林专业开设的《土壤学》
期刊
摘 要:选择电场强度、磁场强度、诱导时间为参试因素,采用L25(35)正交试验研究复合磁电场对牛尾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对牛尾菜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均有显著影响,采用电场强度为80kV、磁场强度为1 400Gs、诱导时间为15min处理牛尾菜种子,其发芽率最高。  关键词:牛尾菜;种子萌发;复合磁电场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