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与追寻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105399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片夹/
  杜春艳,高中语文教师,2011年至今就职于山东省烟台市牟平第一中学。爱好读书、音乐、旅行。曾发表多篇散文于《烟台日报》《烟台晚报》《语文周报》。
  去年江苏卫视有个栏目叫《一本好书》,以舞台戏剧为主要形式向观众推荐12本人生必读的经典好书,第一期便是对《月亮和六便士》的演绎。我想之所以把这本书放在第一位,也是在向我們提出了一个看似永恒又熟悉的话题:面对理想与现实,我们该如何平衡与取舍?
  对于这本书中的理想与现实的讨论实在太多,但小说不是法庭,读小说最需要关注的焦点在于读者“感受到什么”与“想到什么”,而非主人公“做了什么”。如果我们单纯地评价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我想这就违背了作者毛姆的初衷,因为一切世俗与不可描述的评价,作者已经通过“我”这个角色给出了。
  这本书的奇特之处在于,无论你在哪个年龄去读,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与之前不同的领悟。再读此书,我想到最多的是两个词:挣扎与追寻。之前有一位学者的话让我触动很深。她说,创作往往包含着三个步骤:始于“感触”——比如你被一件事或一个人打动,想要创作一首诗;终于“表达”——这首诗最终完成了;但这中间有个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追寻,有了“感触”不要立即“表达”,而是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斯特里克兰德对于施特略夫口中所谓的“美”的追寻过程在很多人眼中是极其艰辛又没有意义的。这样的美,在我们看来,不是外在点缀,不是人性、人情的精选形式,更不是在争取生命的品质和等级,但是他却展示了另一种悲壮而又难以企及的美。
  也许这只能用吸引力法则来解释:振动频率相同的东西,会互相吸引而且引起共鸣。斯特里克兰德感知并捕捉到了与自然界的某种共鸣,于是一切便不再重要了,他跟随着这个频率到达了他心中的伊甸园。我们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像他那样从心而行,因为或许有很多时候从心而行是和社会相悖的,这会让你恐惧,会让你内心不断挣扎,最终你妥协了、放弃了。但是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如果到不了像他那样极致的人生体验,人生是否就没有意义了呢?我想不是的,人生最丰富也最生动的刹那也许就在犹豫徘徊的那一片刻,那是生命中悬而未决的时辰。这种犹豫绝不是优柔寡断,而是体味人生的丰富性和多种可能性。
  正如小说中布吕诺船长所说的:“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是艺术家……我靠自己的双手,在一个本来一无所有的地方有所收获,这不也是创造了美吗……”布鲁诺船长获得了别样的人生体验,我们能说这种体验没有意义吗?毛姆说:我从写作中汲取的教训是,作者应该从创作乐趣中得到酬报,从思想负担的释放中得到回报;对其他东西不必介意,表扬还是苛评、失败还是成功,都应该在所不计。我想,斯特里克兰德亦如此。
  人类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能测定我们的决策孰好孰坏,在一个给定的情境中,我们只能做一个决定。我们没有被赋予第二次、第三次或第四次生命来比较各种各样的决断。那么,在选择来临的时候,我们是享受追寻的过程,还是在犹豫不决中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挣扎?
其他文献
四十年前,我来到内蒙古敖汉旗泡温泉治疗风湿病,当地人叫“坐汤”,前后待了十个多月。病治好了自不用提,我想说在这十个月,由春至秋三百多天的时光里,大地上见不到什么绿色。端午节,我登上温泉后面的山顶瞭望。山沟里的村庄有四五棵树,河边的庄稼地有几条绿。这是视野里全部的植被,余下的全是強烈阳光下的白垩色的秃山,炎热干燥。如果下一点雨,山上的沟壑竟会发洪水,把人冲卷溺毙。我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该有多么艰难。
期刊
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总是忙碌而辛劳地工作着。从很久以前开始,他的灵魂就被远远地丢在了身后。没了灵魂,他竟还是过得很好——他睡觉、吃饭、工作、开车,甚至还打网球。然而有时候,他会觉得四周空空如也,觉得自己就像行走在数学笔记本里一张光滑的纸上,四周满是纵横交错、无处不在的网格线。  在某一次出差的旅途中,这个人半夜从酒店的房间里醒来,突然觉得无法呼吸。他看着窗外,却不太记得他在哪座城市。毕竟从酒店的窗
期刊
在手机或Kindle上看书时,若遇见不认识或不清楚读音的词,我会选中单词长按,让字典查一下它。于是读纸质书时,有时也会不自觉地点一下单词,然后惊觉:“啊,弄错了。”  阅读介质的改变也会带来表达的改变。我习惯说“让字典查一下它”,而不是“查字典”,因为手机和Kindle里的字典功能是精准的匹配,“查”的这个动作似乎与我无关了。  “查字典”,像是自己的跋涉,会走错路,也会在路上有别的偶遇。相比之下
期刊
游寿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在书坛有“南萧北游”之誉,然而,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女诗人,其诗作被胡小石先生称为“龙行虎步”,由此可见其诗作有丈夫伟岸之气,先生在南京大学读书时,与沈祖棻、曾昭燏被誉为“金陵三才女”。  《白沙集》当是游先生在四川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四川江津县白沙镇)时所作。与《沙溪集》一样,《白沙集》亦以地名集,据王立民《游寿年表》(香港《书谱》2010年金文专辑):“1941年1月
期刊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译文】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因此询问,西风你什么时候回去啊?头发花白的老农好似仙鹤,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赏析】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观刈麦》所
期刊
罗伯特·麦基,剧作家、编剧教练。因连续剧《起诉公民凯恩》获得英国金像奖。1981年受美国南加州大学邀请,开办“故事”培训班,随后创办全球性的写作培训机构, 学员超过6万名。其中60人获奥斯卡金像奖,170人获美国电视艾美奖,30人获美国编剧工会奖,26人获美国导演协会奖。被《指环王》《霍比特人》编剧兼导演彼得·杰克逊称为“上师们的上师”,长期担任迪士尼、派拉蒙、皮克斯工作室等机构的专业顾问。  审
期刊
他突然说:“我给你讲个笑话好不好?我小时候傻乎乎的,尽做蠢事。”一边漫不经心啜着一杯可乐。  那年他上初二,考完期末考试,一大群男孩子欢天喜地骑自行车去一家快餐店聚餐。经过一个巷口,他忽然瞥见“永福巷”,心里一凛,双手急捏闸,自行车应声而止。其他人早已浩浩荡荡从他身边过去——他父亲住在永福巷。  他一两岁时,父母就离了婚,他随母亲生活。五六岁那年,父母為抚养费的问题几乎上了法庭,从此母亲绝口不提父
期刊
小时候,家乡人吃水,要到水井区域挑水。工具是一根柔韧的榆木水扁担,还有两只淡黑色的铁皮水桶。  我十五岁那年,父亲去一家化肥厂做临时工,距家二十多里路。父亲吃住在厂里,每周回家一次。走时,父亲把水缸挑满水,再去挑一次,兩只水桶也是满满的,这样存下一缸两桶水,夏天能用三四天,冬天能用四五天。不足的部分,我就承担起来。  水井,是一眼老井,离家二百多米。井深不到四米,直径一米五左右。几代人吃的都是这眼
期刊
上苍厚我,从初中开始,听父亲在日常聊古诗,后来渐渐和他一起谈论,这样的好时光有二十多年。  父女两人看法一致的很多,比如都特别推崇王维、李后主,特别佩服苏东坡;也很欣赏三曹、辛弃疾,都特别喜欢“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  最大的差异是对杜甫的看法。父亲觉得老杜是诗圣,唐诗巅峰,毋庸置疑。而当年的我,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读中文系、满心是蔷薇色梦幻的少女,怎么会喜欢杜甫呢?父亲对此流露出轻微的、面
期刊
我有一个心念  当我走过你的身前  像是一道山泉  不是爱  也不是留戀  我有一个思量  在我走回家的路上  像是一抹斜阳  不是愁  也不是怅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