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受与时间分配的关系、教学辅助手段和教学节奏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并在分析问题成因的前提下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学生感受;教学效果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6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23
目前在高效课堂的研究中,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很多,但对学生感受的研究却不多见。为此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对提高课堂效益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初中、高一、高二3个学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中学生有效卷439份、高中学生有效卷260份。以下为调查情况与分析。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受与时间分配的关系
问题1:你理想中的课堂教学,应怎样分配教与学的时间?
【答卷情况】
48.6%的初中学生和76.9%的高中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留10到15分钟的时间给自已领悟或训练。
【分析和对策】
虽然初高中学生问题1的回答的百分比有差距,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而是初高中的教学内容特征不同所致,初中化学以记忆的基础知识为主,需要自悟理解的内容少,而高中化学需要理解、自悟的教学内容较多。问题1反映的问题和笔者在教研工作中了解的实情相符,就是课改虽已经历7、8年之久,但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风格并没有大的变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学内容或思维密度不以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设,仍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课堂教学。
笔者建议:一般情况下课堂可以有10分钟左右时间“留白”,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消化、整理或练习中及时巩固或发现问题,完成自悟和内化。
问题2:课堂45分钟能保持精神饱满的时间有多长?
【答卷情况】
只能保持25~35分钟的初中学生约有41%、高中学生约有44%,能保持35分钟以上的初中学生约有4%、高中学生约有6%。
问题3:课堂45分钟能专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有多长?
【答卷情况】
能保持25~35分钟的初中学生约有46%、高中学生约有59%,能保持35分钟以上的初中学生约有33%、高中学生约有29%。
【分析和对策】
上述问题2、3,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重叠关系,其实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反映学生的生理特征,后者反映的主要是学生的心理特征或心理状态。
精神饱满状态基本上无需意志控制,它主要与学生的体能和健康状况有关,从学生答卷情况看,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情况略好,且时间梯度分布规律一致,但从时间长短的衔接点看,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可能有近55%的初中学生和50%的高中学生其精神已不在饱满状态。
专心听课即参与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一种心理特征或理心状态的行为表现,影响它的因素虽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学生自我意志力的控制。从学生答卷情况看,能保持25~35分钟的初中学生比高中学生少13个百分点,这可能有两种可能,其一是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更理性,其二是经过中考的选拔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但能保持35分钟以上的初中学生却比高中学生多出4个百分点,这一看似反常的现象恰恰揭示了初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本质区别。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学生基本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而高中化学因教学内容在容量和难度上都是初中化学不能比拟的,在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左右,往往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进行归纳和总结的阶段,学生极可能因前面的问题没有想明白,导致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仍滞留在前一个问题或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讲解产生时差冲突,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在结束前的10分钟的专心程度,这也印证了问题1学生对“留白”需求有所不同。
笔者建议:(1)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在组织和执行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课堂教学的前30~35分钟内,后10~15分钟用于训练或学生反思。(2)如教学内容多或难度大,确实需要45分钟的教学时间,则可以将教学环节分在两个甚至三个时间段进行,不同时间段之间一定要辅以调节教学节奏的教学行为。(3)决不拖课。从调查中学生的诉求可见一斑。这也是长期以来学生反感教师拖课的原因所在,教师以为没讲完,任务就没完成,殊不知,满满一节课已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和耐心,更何况是延时?要改变这一状况最关键的不是教学技能问题而是教师自身理念的改变。
二、多媒体、化学实验等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问题1:多媒体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答卷情况】认为多媒体运用对原理解释起到良好效果的,初中学生约有64%,高中学生约有87%。认为多媒体展示试题效果好的,初中学生约有54%,高中学生约有37%。
【分析和对策】
高中学生认为运用多媒体对原理解释起到良好效果的远高于初中学生23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高中化学内容有关化学原理的抽象程度远高于初中的化学,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一些抽象知识的教学特别有利于理解和认识。
而当用多媒体展示试题的效果时,初、高中学生对其的认同度都明显下降,但高中学生的认同度比初中学生要低得多;且对原理解释到试题展示的认同度落差都很大,初中学生的落差是10个百分点,而高中学生的落差高达50个百分点。这里除了初高中学生对多媒体的好奇心的差异外,主要是高中化学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展示试题时,基本不顾及学生的思维速度,导致大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这从平时听的观摩课就能感受到。另外部分高中化学试题的篇幅较大,有时一个题目要用2个甚至3个PPT才能完全展示清楚,这对学生阅读试题带来了极大不便,影响学生审题和解题。因此,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平台时,一定要慎重,不能简单地当着小黑板用,也不能因此而不写板书,更不能为所谓的激发学生兴趣而滥用。 笔者建议:(1)化学实验尽可能进行现场操作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少用或不用多媒体展示;(2)对一些抽象知识、特别是微观理论的知识可以有多媒体动画展示;(3)对阅读量大的试题最好用试卷的形式给学生,它既方便学生的读题、审题、解题又便于学生的答题和记录。
问题2:化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答卷情况】
(1)不论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都有高于98%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
(2)都有近43%的学生是因为实验而喜欢化学学科。
(3) 对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都有近75%的学生认为看得清、听得懂、效果好。但都有近1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或差。
(4)对待分组实验的态度,有63%的初中学生和38%的高中学生持积极态度。
【分析和对策】
(1)、 (2)可看出实验对化学学科的影响很大,教师处理好实验问题对本学科的教学作用极大。
对于(3),初高中学生的回答情况基本一致,这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普遍存在不能顾及后座学生,导致后座学生无法看清许多演示实验的现象。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导致演示实验失败。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将演示实验交由学生操作,而学生操作往往难达到应有的实验效果,尤其是学生演示的错误操作、教师的不断提醒和纠错,都直接响影演示实验的作用。
笔者建议:演示实验必须是教师完成,个别实验现象可由教师将实验装置或试管在教室中巡展(部分教师已这样进行了),但最根本的是教师对现象不明显的实验要进行必要的改造或重新设计,特别是能将实物视频展示与演示实验进行科学的结合。
(4)对于分组实验的态度初中学生的兴趣比高中学生高出25个百分点,其主因是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好奇心理应比高中学生强,且初中化学实验相对简单,安全性也高。但初、高中都有部分学生对分组实验兴趣不大,特别是高中学生,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极可能是学生动手能力差;第二可能教师对化工污染或一些化工恶性事件的过度解读使部分学生对化学试剂产生了惧怕心理。
笔者建议:(1)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尽可能将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等栏目进行分组实验或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多给学生自已动手的机会和亲历的体验。(2)科学理性地分析一些化学事件,多宣传化学为人类生存、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
三、课堂教学节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答卷情况】
有37.6%的初中学生和59.2%的高中学生,常因思考前一个问题而影响后一问题的听讲,有时会因一个问题的困惑而影响一整节课的效果,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节奏的不恰当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分析和对策】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情绪波动和思维反应都有高涨低落和敏捷迟钝变化的,而这些变化在不同的情景中其变化规律都不尽相同,但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氛围中,学生的情感思维的变化节奏有共同规律。当教师的教学节奏与学生的接受节奏不合拍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必然受阻。
笔者建议: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关注每一知识点或知识块在整个化学教学内容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和不同专题或不同模块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决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广度,对难度相对大的内容作适当的分散处理。在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讲课速度。如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或学生相对熟悉的内容,在时间的分配上可以先松后紧,而思维密度则先密后疏、先张后驰;而对一些纯理论,或新概念则可前紧后松,即教师先利用较短的时间,将概念讲清,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听懂为主,然后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讨论概念或理论的内涵、外延及应用。使教学节奏与学生的情绪节奏、思维节奏合拍,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情绪和思维的共鸣,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能全程参与教学。
以上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的许多问题中的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建议,自认为是当下构建高效课堂不可回避的问题。当然还有许多具体的,诸如学生对不同特质知识的教学所应有的感受仍有研究的空间和必要。
参考文献
[1] 林赛霞,林海斌.初中科学教程的尴尬与出路[J].科学教育,2008,(6)
[2] [英]S.Ian Robertson.张奇等译.问题解决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4] 常欣,王沛. 认知负荷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5,(5)
关键词:学生感受;教学效果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6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23
目前在高效课堂的研究中,对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很多,但对学生感受的研究却不多见。为此笔者从学生的角度对提高课堂效益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初中、高一、高二3个学段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初中学生有效卷439份、高中学生有效卷260份。以下为调查情况与分析。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受与时间分配的关系
问题1:你理想中的课堂教学,应怎样分配教与学的时间?
【答卷情况】
48.6%的初中学生和76.9%的高中学生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留10到15分钟的时间给自已领悟或训练。
【分析和对策】
虽然初高中学生问题1的回答的百分比有差距,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而是初高中的教学内容特征不同所致,初中化学以记忆的基础知识为主,需要自悟理解的内容少,而高中化学需要理解、自悟的教学内容较多。问题1反映的问题和笔者在教研工作中了解的实情相符,就是课改虽已经历7、8年之久,但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风格并没有大的变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学内容或思维密度不以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设,仍以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课堂教学。
笔者建议:一般情况下课堂可以有10分钟左右时间“留白”,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消化、整理或练习中及时巩固或发现问题,完成自悟和内化。
问题2:课堂45分钟能保持精神饱满的时间有多长?
【答卷情况】
只能保持25~35分钟的初中学生约有41%、高中学生约有44%,能保持35分钟以上的初中学生约有4%、高中学生约有6%。
问题3:课堂45分钟能专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时间有多长?
【答卷情况】
能保持25~35分钟的初中学生约有46%、高中学生约有59%,能保持35分钟以上的初中学生约有33%、高中学生约有29%。
【分析和对策】
上述问题2、3,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重叠关系,其实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反映学生的生理特征,后者反映的主要是学生的心理特征或心理状态。
精神饱满状态基本上无需意志控制,它主要与学生的体能和健康状况有关,从学生答卷情况看,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情况略好,且时间梯度分布规律一致,但从时间长短的衔接点看,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的最后10分钟左右的时间,可能有近55%的初中学生和50%的高中学生其精神已不在饱满状态。
专心听课即参与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一种心理特征或理心状态的行为表现,影响它的因素虽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学生自我意志力的控制。从学生答卷情况看,能保持25~35分钟的初中学生比高中学生少13个百分点,这可能有两种可能,其一是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更理性,其二是经过中考的选拔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但能保持35分钟以上的初中学生却比高中学生多出4个百分点,这一看似反常的现象恰恰揭示了初高中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本质区别。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上满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学生基本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而高中化学因教学内容在容量和难度上都是初中化学不能比拟的,在课堂教学的最后10分钟左右,往往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进行归纳和总结的阶段,学生极可能因前面的问题没有想明白,导致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仍滞留在前一个问题或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讲解产生时差冲突,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在结束前的10分钟的专心程度,这也印证了问题1学生对“留白”需求有所不同。
笔者建议:(1)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在组织和执行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将教学重点和难点放在课堂教学的前30~35分钟内,后10~15分钟用于训练或学生反思。(2)如教学内容多或难度大,确实需要45分钟的教学时间,则可以将教学环节分在两个甚至三个时间段进行,不同时间段之间一定要辅以调节教学节奏的教学行为。(3)决不拖课。从调查中学生的诉求可见一斑。这也是长期以来学生反感教师拖课的原因所在,教师以为没讲完,任务就没完成,殊不知,满满一节课已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和耐心,更何况是延时?要改变这一状况最关键的不是教学技能问题而是教师自身理念的改变。
二、多媒体、化学实验等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问题1:多媒体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答卷情况】认为多媒体运用对原理解释起到良好效果的,初中学生约有64%,高中学生约有87%。认为多媒体展示试题效果好的,初中学生约有54%,高中学生约有37%。
【分析和对策】
高中学生认为运用多媒体对原理解释起到良好效果的远高于初中学生23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高中化学内容有关化学原理的抽象程度远高于初中的化学,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一些抽象知识的教学特别有利于理解和认识。
而当用多媒体展示试题的效果时,初、高中学生对其的认同度都明显下降,但高中学生的认同度比初中学生要低得多;且对原理解释到试题展示的认同度落差都很大,初中学生的落差是10个百分点,而高中学生的落差高达50个百分点。这里除了初高中学生对多媒体的好奇心的差异外,主要是高中化学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展示试题时,基本不顾及学生的思维速度,导致大多数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这从平时听的观摩课就能感受到。另外部分高中化学试题的篇幅较大,有时一个题目要用2个甚至3个PPT才能完全展示清楚,这对学生阅读试题带来了极大不便,影响学生审题和解题。因此,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平台时,一定要慎重,不能简单地当着小黑板用,也不能因此而不写板书,更不能为所谓的激发学生兴趣而滥用。 笔者建议:(1)化学实验尽可能进行现场操作演示或学生分组实验,少用或不用多媒体展示;(2)对一些抽象知识、特别是微观理论的知识可以有多媒体动画展示;(3)对阅读量大的试题最好用试卷的形式给学生,它既方便学生的读题、审题、解题又便于学生的答题和记录。
问题2:化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答卷情况】
(1)不论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都有高于98%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
(2)都有近43%的学生是因为实验而喜欢化学学科。
(3) 对教师演示实验的效果,都有近75%的学生认为看得清、听得懂、效果好。但都有近1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或差。
(4)对待分组实验的态度,有63%的初中学生和38%的高中学生持积极态度。
【分析和对策】
(1)、 (2)可看出实验对化学学科的影响很大,教师处理好实验问题对本学科的教学作用极大。
对于(3),初高中学生的回答情况基本一致,这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演示实验时普遍存在不能顾及后座学生,导致后座学生无法看清许多演示实验的现象。也有部分教师在课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导致演示实验失败。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将演示实验交由学生操作,而学生操作往往难达到应有的实验效果,尤其是学生演示的错误操作、教师的不断提醒和纠错,都直接响影演示实验的作用。
笔者建议:演示实验必须是教师完成,个别实验现象可由教师将实验装置或试管在教室中巡展(部分教师已这样进行了),但最根本的是教师对现象不明显的实验要进行必要的改造或重新设计,特别是能将实物视频展示与演示实验进行科学的结合。
(4)对于分组实验的态度初中学生的兴趣比高中学生高出25个百分点,其主因是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好奇心理应比高中学生强,且初中化学实验相对简单,安全性也高。但初、高中都有部分学生对分组实验兴趣不大,特别是高中学生,原因可能有二:第一极可能是学生动手能力差;第二可能教师对化工污染或一些化工恶性事件的过度解读使部分学生对化学试剂产生了惧怕心理。
笔者建议:(1)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尽可能将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等栏目进行分组实验或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多给学生自已动手的机会和亲历的体验。(2)科学理性地分析一些化学事件,多宣传化学为人类生存、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
三、课堂教学节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答卷情况】
有37.6%的初中学生和59.2%的高中学生,常因思考前一个问题而影响后一问题的听讲,有时会因一个问题的困惑而影响一整节课的效果,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节奏的不恰当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分析和对策】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情绪波动和思维反应都有高涨低落和敏捷迟钝变化的,而这些变化在不同的情景中其变化规律都不尽相同,但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氛围中,学生的情感思维的变化节奏有共同规律。当教师的教学节奏与学生的接受节奏不合拍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必然受阻。
笔者建议: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关注每一知识点或知识块在整个化学教学内容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和不同专题或不同模块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决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广度,对难度相对大的内容作适当的分散处理。在教学过程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讲课速度。如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或学生相对熟悉的内容,在时间的分配上可以先松后紧,而思维密度则先密后疏、先张后驰;而对一些纯理论,或新概念则可前紧后松,即教师先利用较短的时间,将概念讲清,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听懂为主,然后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积极思维,充分讨论概念或理论的内涵、外延及应用。使教学节奏与学生的情绪节奏、思维节奏合拍,实现师生间、学生间的情绪和思维的共鸣,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能全程参与教学。
以上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的许多问题中的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对此进行了分析和建议,自认为是当下构建高效课堂不可回避的问题。当然还有许多具体的,诸如学生对不同特质知识的教学所应有的感受仍有研究的空间和必要。
参考文献
[1] 林赛霞,林海斌.初中科学教程的尴尬与出路[J].科学教育,2008,(6)
[2] [英]S.Ian Robertson.张奇等译.问题解决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4] 常欣,王沛. 认知负荷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启示[J].心理科学,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