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策划要先行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电视专题片在拍摄之前,应该首先进行策划,否则就会显得被动。在开始传播行为之前,针对目的而进行的相关准备事务,即策划,是对信息进行整合前的选择和拍摄过程的预先设置。大胆设想一下,如果不进行策划,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拍摄什么,记录什么,实现什么,一切事务到了事件发生现场临时处置,那将会是怎样的境况,“不知所措、不明是非、不晓真伪”等等的模糊情形必然会呈现出来,造成拍摄的“出师不利”。现场拍摄的灵活处置和其它应对性调整是基于策划的,是在前期策划的大原则范畴内的。不论怎样灵活与调整,都要为了那个“意味”着想,去实现心中的那个“意味”。同样的各类画面,如何拍摄?如何使用?远有多远?近有多近?如何推?怎么拉等具体事务决定着对意味的另一层理解,即传播的“味道”。在“大江东去”的现场,如果用拍摄“小桥流水”的画面类型,那将是对现场信息的误采集,同样都是“流水”,传播出来的观感是错误的,是有悖于事件真实性的。
笔者曾主创了一部名为《情系永寿地下窑洞》的电视专题片,主旨是展现陕西的窑洞变迁。通过对古窑洞建筑群的保护,揭示当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更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具有民族、民间、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本片在拍摄之前,仅有的信息资料是《西安晚报》上一篇千余字的关于“永寿地下窑洞将在世博会展出”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到现场拍摄,大体构思是:通过电视镜头记录下这个深藏于地下,充满神奇色彩,有着百年历史的古窑洞群。手头资料中没有关于窑洞开发、保护和改建的内容。所以第一稿的主题思想没有定为——百年下沉式古窑洞的生活风貌将以新的构造,完整的延续保护下来。保护性改造古窑洞群的主旨是在第二稿的修改过程中确定下来的。从分析的角度来看,此片仅介绍永寿等驾坡村村民居住情况,目前地下古窑洞的外观、内部结构,简单的介绍开发改建工程。这样的拍摄思路显得太浅显和表面化。
在拍摄过程中,为了应对前期策划与现场实际的差别,采取了纪录片跟踪拍摄的方式,以求最大程度地记录现实,并努力通过这些新信息,发现和建立新的传播意识。它的制作流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开机跟踪事件或人物——边拍摄、边调整方案,以丰富主题——有针对性地浏览素材,预定编辑线索——编辑制作。这种拍摄方法是有积极意义的,其中记录下来了许多珍贵的镜头:留守旧窑洞老人的日常生活——用辘轳打水,做针线活,窑洞门口的老黄牛。这些画面都是鲜活的、极具现场感的意思表示结点,是形成整体意思表达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怀旧美感的同时,也充满了温暖的人文关怀。策划环节对整体大众传播产品的生产和完成有指导作用,使制作流程具前瞻性。如果策划的缺失或不严密,在初步完成素材采集,开始集合各方面信息结点的时候,便会捉襟见肘,为大众传播产品的下一个生产环节带来超出预期的、不必要的临时行为。如果对素材进行补充拍摄和采集,势必将被动地增加制作成本,延长生产周期,为传播机构的生产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延误大众传播产品集束式传递,成为启动“备播”程序的因素之一。
对于电视专题片来说,跟踪拍摄方式是必要的,而不应成为唯一的拍摄方式。专题片的制作流程一般是:策划——确定传播意识——采集素材——整合信息——编辑制作。在电视专题片中进行深入采访能获取更多线索和细节信息,挖掘事件的深度和内涵。在拍摄过程中,除了按照事先提纲中的内容进行采访外,在现场传播者要多长双眼睛,多留点儿心思,发现提纲之外的新信息,做到随机应变。在此片的采访中,地下窑洞已今非昔比,老旧的窑洞正在被一个个地保护性开发,且颇具规模。旧窑洞改造力度非常之大,在使用功能方面其改造项目包括:窑洞中设置带给排水系统的卫生间,地窖式冰箱,窑内采光设计,空调自循环系统等等。这些都是此片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需要传递给受众的有效信息。只有通过详细的介绍,才能反映出窑洞保护性改建的意义,烘托出此片的主题——百年窑洞必将焕发出更为动人的生机和活力。
二、编辑要精细
画面编辑是对素材画面的排列组合,是对表现目的的最主要实现。信息链条建立的要素首先是准确,这毋庸置疑,更无须赘述。流畅是大众接受信息的充分条件,缺乏流畅会令受众的感官刺激中断,流畅性左右着受众视听器官的维持程度,缺乏流畅性的信息链条如果继续行进,将会导致受众感官刺激中断的叠加和累积,此时,距离受众拒绝信息已经不远了。何谈传播?更何谈表达?电视语言中,极富魅力和活力的就是画面语言,其本身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是任何其他表达方式所不具备的,画面编辑中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有效表达传播者的主观感受。编辑技巧作为电视语言组成工具,是成事之本。然而,真能成其事,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编辑人员就必须花一番苦功掌握它。各类艺术手段都有其自己的语言和规律,编辑技巧可说是影视语言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一种传达影视语言的特殊表现手法。镜头语言是进行专题片创作的基础,其中空镜头能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借景抒情的效果,具有抒情性、意境感的空镜头能够增加专题片的情感效应,从而让电视专题片有更多的看点。空镜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使电视专题片的画面更具空间感和概括力。生活在窑洞中的老人的场景,在窑洞那种特定情境下的镜头:水井、磨盘、窑院、老黄牛等,这些镜头不仅能够让片子的背景变得更鲜明,还可以使专题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用空镜头来填补专题片的叙事断点,是既简练又实用的办法。在解说词中 “号称有着最完整下沉式窑洞群落的等驾坡村”,这里的畫面中没有使用窑洞的镜头,而是采用黄土山崖映衬下的一枝桃花的空镜头,与几组簇新的砖瓦房的画面相接,是为了回避在此处就出现窑洞的画面。因为此片的开始部分,是以悬念的方式来介绍古窑洞群的,在谜底揭开之前,为了增加受众对古窑洞的好奇心,回避使用窑洞画面,采用这个空镜头是比较到位的。
当专题片一段场景介绍完后,可以用空镜头来转场。在两个段落之间使用,减少画面的突兀感。在“2000年后”这句解说词中,用了一个色彩翠绿的冬青树枝的空镜头,用这个画面是为了延长片中的一份怀旧情绪,也是承启下文中一组新村庄的画面的过度和转换。寓意新窑洞将焕发出勃勃生机,从侧面呼应了片子的主题。空镜头处理得当会产生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在营造典型环境、强化感情色彩、展示事物特征、揭示主题思想等方面极具潜力。电脑动画的新技术手段,弥补了画面的叙事断点。窑洞在功能性的改建:通风、给排水、生物智能利用等方面,是无法通过镜头清晰而又明确的表达出其科技手段的。用3D电脑动画效果,能非常有效的说明其中的科学原理,让受众一目了然,达到传播目的。同时,增加画面的美感。全片的叙事风格和逻辑结构,无法将赵一丁的多重身份以及古窑洞改造设计所获奖项融入其中,最终采用了字幕的表现方式,这些画面有效的加大了信息量。电视专题片的画面是从真实的生活中吸取、开掘的,它的主导功能在于叙事,在拍摄采访过程中既要注重画面的叙事功能,又要讲究画面语言的抒情性和思辨性,增加艺术感染力。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扩展作品的内涵,思考、辨析、解读其意义,从而领悟它的画外之意。
作者简介:
李亚红,北京电视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电视专题片在拍摄之前,应该首先进行策划,否则就会显得被动。在开始传播行为之前,针对目的而进行的相关准备事务,即策划,是对信息进行整合前的选择和拍摄过程的预先设置。大胆设想一下,如果不进行策划,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拍摄什么,记录什么,实现什么,一切事务到了事件发生现场临时处置,那将会是怎样的境况,“不知所措、不明是非、不晓真伪”等等的模糊情形必然会呈现出来,造成拍摄的“出师不利”。现场拍摄的灵活处置和其它应对性调整是基于策划的,是在前期策划的大原则范畴内的。不论怎样灵活与调整,都要为了那个“意味”着想,去实现心中的那个“意味”。同样的各类画面,如何拍摄?如何使用?远有多远?近有多近?如何推?怎么拉等具体事务决定着对意味的另一层理解,即传播的“味道”。在“大江东去”的现场,如果用拍摄“小桥流水”的画面类型,那将是对现场信息的误采集,同样都是“流水”,传播出来的观感是错误的,是有悖于事件真实性的。
笔者曾主创了一部名为《情系永寿地下窑洞》的电视专题片,主旨是展现陕西的窑洞变迁。通过对古窑洞建筑群的保护,揭示当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更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具有民族、民间、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本片在拍摄之前,仅有的信息资料是《西安晚报》上一篇千余字的关于“永寿地下窑洞将在世博会展出”的新闻报道。第一次到现场拍摄,大体构思是:通过电视镜头记录下这个深藏于地下,充满神奇色彩,有着百年历史的古窑洞群。手头资料中没有关于窑洞开发、保护和改建的内容。所以第一稿的主题思想没有定为——百年下沉式古窑洞的生活风貌将以新的构造,完整的延续保护下来。保护性改造古窑洞群的主旨是在第二稿的修改过程中确定下来的。从分析的角度来看,此片仅介绍永寿等驾坡村村民居住情况,目前地下古窑洞的外观、内部结构,简单的介绍开发改建工程。这样的拍摄思路显得太浅显和表面化。
在拍摄过程中,为了应对前期策划与现场实际的差别,采取了纪录片跟踪拍摄的方式,以求最大程度地记录现实,并努力通过这些新信息,发现和建立新的传播意识。它的制作流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开机跟踪事件或人物——边拍摄、边调整方案,以丰富主题——有针对性地浏览素材,预定编辑线索——编辑制作。这种拍摄方法是有积极意义的,其中记录下来了许多珍贵的镜头:留守旧窑洞老人的日常生活——用辘轳打水,做针线活,窑洞门口的老黄牛。这些画面都是鲜活的、极具现场感的意思表示结点,是形成整体意思表达链条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示怀旧美感的同时,也充满了温暖的人文关怀。策划环节对整体大众传播产品的生产和完成有指导作用,使制作流程具前瞻性。如果策划的缺失或不严密,在初步完成素材采集,开始集合各方面信息结点的时候,便会捉襟见肘,为大众传播产品的下一个生产环节带来超出预期的、不必要的临时行为。如果对素材进行补充拍摄和采集,势必将被动地增加制作成本,延长生产周期,为传播机构的生产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延误大众传播产品集束式传递,成为启动“备播”程序的因素之一。
对于电视专题片来说,跟踪拍摄方式是必要的,而不应成为唯一的拍摄方式。专题片的制作流程一般是:策划——确定传播意识——采集素材——整合信息——编辑制作。在电视专题片中进行深入采访能获取更多线索和细节信息,挖掘事件的深度和内涵。在拍摄过程中,除了按照事先提纲中的内容进行采访外,在现场传播者要多长双眼睛,多留点儿心思,发现提纲之外的新信息,做到随机应变。在此片的采访中,地下窑洞已今非昔比,老旧的窑洞正在被一个个地保护性开发,且颇具规模。旧窑洞改造力度非常之大,在使用功能方面其改造项目包括:窑洞中设置带给排水系统的卫生间,地窖式冰箱,窑内采光设计,空调自循环系统等等。这些都是此片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需要传递给受众的有效信息。只有通过详细的介绍,才能反映出窑洞保护性改建的意义,烘托出此片的主题——百年窑洞必将焕发出更为动人的生机和活力。
二、编辑要精细
画面编辑是对素材画面的排列组合,是对表现目的的最主要实现。信息链条建立的要素首先是准确,这毋庸置疑,更无须赘述。流畅是大众接受信息的充分条件,缺乏流畅会令受众的感官刺激中断,流畅性左右着受众视听器官的维持程度,缺乏流畅性的信息链条如果继续行进,将会导致受众感官刺激中断的叠加和累积,此时,距离受众拒绝信息已经不远了。何谈传播?更何谈表达?电视语言中,极富魅力和活力的就是画面语言,其本身所具有的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是任何其他表达方式所不具备的,画面编辑中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有效表达传播者的主观感受。编辑技巧作为电视语言组成工具,是成事之本。然而,真能成其事,达到“游刃有余”的程度,编辑人员就必须花一番苦功掌握它。各类艺术手段都有其自己的语言和规律,编辑技巧可说是影视语言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一种传达影视语言的特殊表现手法。镜头语言是进行专题片创作的基础,其中空镜头能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借景抒情的效果,具有抒情性、意境感的空镜头能够增加专题片的情感效应,从而让电视专题片有更多的看点。空镜头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使电视专题片的画面更具空间感和概括力。生活在窑洞中的老人的场景,在窑洞那种特定情境下的镜头:水井、磨盘、窑院、老黄牛等,这些镜头不仅能够让片子的背景变得更鲜明,还可以使专题片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用空镜头来填补专题片的叙事断点,是既简练又实用的办法。在解说词中 “号称有着最完整下沉式窑洞群落的等驾坡村”,这里的畫面中没有使用窑洞的镜头,而是采用黄土山崖映衬下的一枝桃花的空镜头,与几组簇新的砖瓦房的画面相接,是为了回避在此处就出现窑洞的画面。因为此片的开始部分,是以悬念的方式来介绍古窑洞群的,在谜底揭开之前,为了增加受众对古窑洞的好奇心,回避使用窑洞画面,采用这个空镜头是比较到位的。
当专题片一段场景介绍完后,可以用空镜头来转场。在两个段落之间使用,减少画面的突兀感。在“2000年后”这句解说词中,用了一个色彩翠绿的冬青树枝的空镜头,用这个画面是为了延长片中的一份怀旧情绪,也是承启下文中一组新村庄的画面的过度和转换。寓意新窑洞将焕发出勃勃生机,从侧面呼应了片子的主题。空镜头处理得当会产生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在营造典型环境、强化感情色彩、展示事物特征、揭示主题思想等方面极具潜力。电脑动画的新技术手段,弥补了画面的叙事断点。窑洞在功能性的改建:通风、给排水、生物智能利用等方面,是无法通过镜头清晰而又明确的表达出其科技手段的。用3D电脑动画效果,能非常有效的说明其中的科学原理,让受众一目了然,达到传播目的。同时,增加画面的美感。全片的叙事风格和逻辑结构,无法将赵一丁的多重身份以及古窑洞改造设计所获奖项融入其中,最终采用了字幕的表现方式,这些画面有效的加大了信息量。电视专题片的画面是从真实的生活中吸取、开掘的,它的主导功能在于叙事,在拍摄采访过程中既要注重画面的叙事功能,又要讲究画面语言的抒情性和思辨性,增加艺术感染力。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扩展作品的内涵,思考、辨析、解读其意义,从而领悟它的画外之意。
作者简介:
李亚红,北京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