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太写书忙

来源 :药物与人·相约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叫杨玉文,一位91岁的老太太,只念过一年私塾。一夜之间竟冒出写书的念头。一般人在耄耋之年早已是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但她不甘寂寞,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书。一本20万字的《鬼子来了》的大作问世,一不小心成了牡丹江市的“知名作家”。2006年。《鬼子来了》一书正式出版发行。圈内人戏称杨玉文是当代的“女高玉宝”。
  2010年12月。杨玉文还做客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节目,讲述她的写作故事。杨玉文说:“这么大年纪还能出书,还能继续写作,感觉就像做梦一样。”
  
  36岁,给自己一个新
  
  杨玉文出生于1920年,在过去兵荒马乱的年代,她的父亲从河北省带着全家12口人逃荒到关东,在沈阳市(当初叫“奉天”)落脚。“九一八”后,日本入侵东北,她开始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先后辗转于内蒙古、辽宁等地,在新中国成立前落户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童年的时光是温馨的,她曾受过一年类似于私塾的家庭教育,这在过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儿。她读过《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等启蒙的书。
  1948年,杨玉文和一个开照相馆的男人结了婚,育有8个儿女。解放后。杨玉文赋闲在家,成了一名典型的家庭主妇。杨玉文有个习惯,就是非常喜欢了解国家大事,听广播、看报纸、讲故事成了她的必修课。
  2004年元月1日,在过新年这天,杨玉文作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她要亲自执笔撰文,把自己的一生经历当故事一样写出来。大家听了,都笑得不行,当场好几个人的肚子都笑痛了。
  老年的杨玉文每天都要靠看电视打发时光,前两年,杨玉文突然患了耳病,听力一下子不行了,只看见电视上的人影晃动,嘴巴一开一合,可就是不知道人家说的是啥。从此,杨玉文无事可做,躺在床上看天花板。儿女们担心老人心里憋闷,在当地政府机关上班的女婿就常常前去看望老太太,每次都要找一些喜闻乐见的报纸杂志带给老人看。杨玉文不看则已,一看就上瘾,特别是报刊上连载的故事非常吸引人,如果缺了哪期她非要让人找来阅读不可。
  有一回,女婿来探望杨玉文老人,老人刚在报纸上看了几个小故事,就把报纸一扔说:“哼!我肚子里的故事,多着呢!比报上的还有意思呢!”女婿一听,就乐了,说:“妈,那你把肚子里有意思的故事写出来,我看看咋样,要是有趣,也给你推荐推荐到报社去发表。”当时女婿只是说着玩儿,想不到杨玉文还真把这事放在心上了。
  杨玉文老人说话还真算数,每天早上,当阳光照进屋子里时,就已经准备写作了。她用圆珠笔和小学生使用的方格本,趴在桌上,认认真真地写起来。冬天屋子太冷,杨玉文每天只在阳光充足时写两三个小时。她还给自己搞了个规划,要保证每天至少写800字以上,写的都是自己几十年来的经历或所见所闻。
  由于潜心写作,杨玉文与邻居们的交往突然停止了,大家在一起谈论时说这些天怎么没看见杨老太太,有好奇的人到她家一看,呵!只见老太太正端坐在桌前写写画画的。有人立马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大家到她家一看,都笑了,不过,都没看明白杨老太写的是什么。不识几个大字的杨老太要写书,邻居们都笑岔了气。一句话中有一多半的字是错别字,不会写的字就用圈代替,还有同音字,实在不会写就空在那,等谁来就问一问再添上。你看看,这水平也能写书?
  人老了写字很费劲,大家知道后就主动帮助她,杨玉文身边的老师也多了起来。人一旦有了明确目标,思路也就顺畅起来,过去的记忆像演电影一样一幕幕展现,心想到哪儿,她就写到哪儿。如果发现写跑了题,她就立即纠正过来,回到主题上接着写。
  孙女给杨玉文找来一本新华字典,可她不会拼音,也不知道偏旁部首,有字典却不会使用。“抓住谁就问起没完!”杨玉文老人的女儿笑着回忆说:“我们一看见她拿着本子和笔走过来,撒腿就跑。”没几天,杨玉文写书的事儿被传得很远,大家一提起这事儿,就笑得淌眼泪。
  
  一直写,坚持就是胜利
  
  为了写作,杨玉文的手冻肿了,儿女们看见母亲铁了心要写书,都心疼了,他们在市里园林小区租了一问暖房,让老人住进去,女婿还为老人找了一张办公桌。写作条件明显改善,杨玉文写书的劲头更高了。她埋头写了3个月,大家也不知道她究竟写了些什么。但看到老人从写书之后,身体比以前硬朗多了,面色红润,神清气爽,大家也就开始支持老人写作。
  写了3个月,杨玉文郑重地将自己的“大作”交给了女婿。女婿接过一看,眉头立刻就皱了起来。“这哪是写的书啊?没标点,没段落,错字连篇,无法读成句子,写的故事东一耙子西一扛子,婆婆妈妈的家庭琐事,读起来让人如坠烟雾中。”女婿把岳母的“天书”束之高阁,不再理睬这件事儿。
  隔了两个月,杨玉文小心翼翼地问女婿:“我写的那本书人家报社能不能刊用啊?”女婿不忍心“欺骗”岳母,就告诉她说:“写书得先构思,列提纲,再行文。要把最有趣的故事写出来才行。”杨玉文一听就懵了,知道自己写不好书,但她还是想知道到底怎么写才能行。
  不过,她还是悟出点名堂,有了首次失败的写作教训,杨玉文开始研究起怎样“构思”写作。一到晚上,她就躺在床上思来想去地研究起来,再把故事按先后顺序认真回忆,第二天把要写的故事写出来。一天,不服气的杨玉文偷偷将自己写的书稿寄到一家报社,结果一点消息也没有。老人说:“自己写的稿子寄出去后,就像怀孕的母亲等待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一样。”
  一天,做过新闻记者的女婿闲来无事儿,他又仔细读了一遍岳母写的东西,竟然觉得还真有一定的历史价值:老人的经历是一部民间“史书”,非常难得。为了让岳母尽快走上写作之路,他去书店买了本萧红的《呼兰河传》,书中白描式的写作风格很适合岳母参考借鉴。他还根据实际情况,给岳母制定了读书和写作规划。参照计划,老人要用1个月的时间看完《呼兰河传》后再找找写作的感觉。
  看过《呼兰河传》后,杨玉文觉得书中被开水烫死的“小团圆媳妇”、能说会笑的“王大姑娘”、憨憨的“冯歪嘴子”,写得挺有意思,这些故事自己身边就有。杨玉文还想起了自己苦难的身世,小时候随父亲一路逃荒要饭到沈阳城。母亲生下弟弟后在贫困交加中病亡。小鬼子侵占东北后,一家人四散奔逃,姐姐累死,弟弟病亡,这太像《呼兰河传》里的故事了。杨玉文一下子来了写作灵感,她说:“小鬼子来了,日子更加艰难,一家人拼命扛活,也吃不饱肚子。我要把这些故事写出来,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这回又写了3个星期。杨玉文问女婿:“这几篇稿写得行吗?”女婿认真地把岳母写的文稿进行了修改,整理出几篇写得有趣的故事,第二天送到了一家报社。编辑一看,这稿子还 真新鲜有趣儿。没几天,杨玉文写的《当年皇姑屯》和《魂丧新火道》的“大作”就在《牡丹江日报》和《牡丹江晨报》上刊出来了。有了新“作品”问世,杨玉文别提有多高兴了,一到晚上,她就在床上回忆过去的故事,第二天早上再试着写出来。
  很快,报社将稿费寄来了,杨玉文老人专门安排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特别请女婿、儿孙以及教过她写字的左邻右舍的老朋友吃饭。杨玉文老人饶有兴趣地说:“我就是让大家伙儿知道。以前有人笑话我,这是极其错误的看法,要尽快纠正才是。”此后,杨玉文老人写作像上了瘾,每天都要写上千八百字,她的故事也越写越有趣,越写越精彩。
  杨玉文老人的手稿很有个性,写作语言用的都是口语,内文错别字连篇,局外人很难看明白。女婿说:“我岳母每天写书的时候,经常碰到不会写的字词,只好到晚上问别人后再一点一点地填上。”杨玉文老人也说:“第二次写书连续写了一年半的时间,手稿累计有三十多本,再经过女婿整理,女儿打印后才能正式拿出来示人。”她希望自己的书对社会有点用处,也算是记录了过去那段苦难的历史。
  杨玉文还透露说,她特别喜欢写诗。老人写的“诗”都是些民间顺口溜,这些顺口溜后来在整理时都被删去了,老人心疼不已。“我写书不懂规范,也不讲究写法,心里怎么想,稿子就怎么写。”当老人的手稿写到三十多个笔记本时,女婿经过逐次整理后编辑成册,取名为《鬼子来了》。整理后的稿件都加上了标点,修正了错字别字,删掉了原文中重复的话语。
  2006年,杨玉文老人接到出版社寄来的样书。她的处女作《鬼子来了》由东方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杨玉文出版的处女作在邻近的朋友圈内引起很大反响。
  黑龙江省一位社会学者读了杨玉文写下的这些故事后说,这些都是在历史书中看不到的故事,杨玉文记下的这些文字很有历史保存价值。
  杨玉文老人出书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亲友都到老人的家里索书看。《鬼子来了》一书的问世,让老人感到成功和自豪。如今,这个91岁的耄耋老人,成了牡丹江市的“知名作家”。每天都有人向她索要书籍,每送出一本书,杨玉文老人都要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高兴的时候,她还会写上几句自己称为诗的“顺口溜”。
  牡丹江市作家协会还为杨玉文老人纪实文学《鬼子来了》一书开了研讨会。会上,市作家协会宣布了决定:正式吸收杨玉文老人为牡丹江市作家协会会员,并向省级作协予以推荐。
  杨玉文老人每天的生活十分有规律。吃过饭后,她便看报、看新闻,然后去锻炼。最近老人在报纸上看到可以到社区做义工,便询问,义工可以做些什么。当她知道了义工是无偿为社区居民服务时,也动了心,一直琢磨着想为居民们做点什么。杨玉文老人的二女儿说,她母亲生活得特别充实,每天都会为自己安排许多事,或许这就是老人长寿的秘诀吧。
  
  编后记:
  中国社会即将进入老龄社会,如何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这是当前很多人都在关注的话题。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最关健的是老人自己不颓靡。在这一点上,杨玉文老人的这些文字,给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借鉴,八十不老,执笔不辍,日有所著,锲而不舍,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人生的书是留给社会的精神财富。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联合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糖尿病足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天和小剂量低分子肝素2500IU每日一次深部皮下注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疗程均为1 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7% ,对照组总有效率56.7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人临床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焦虑程度评分(37.8±3.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46.3±6.1),焦虑和恐惧等不良心理情得到大幅度的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厂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更好的提高生产效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电气设备运行设备的实时监控,降低各类因素对电气系统造成的影响,提高整个生产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编辑同志:  人们常说吃冰冻的肉没有吃新鲜的好。可最近又听说刚杀的动物会突然分泌毒素,所以新鲜的肉没有冰冻的肉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山东滕州 曹跃  读者:  各种动物在宰杀后都有个僵直期(死后肌肉内糖原降解产生乳酸,pH值下降,蛋白质变性),这个时候肉的风味比较差。僵直期过后蛋白质适当降解,肉变得较为柔软,同时产生氨基酸等鲜味物质,称为“后熟”,此时风味较好。超市里卖的冷鲜肉一般都是经过后熟
为了解决冲压事故发生率较高、危害性较大等问题,文章从冲压机械伤害风险角度进行分析,并深入分析了冲手事故的机理,对作业风险进行评价。本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冲压机械作业安全
冬春换季时,不少人最烦恼的就是干燥问题,面部总也留不住水分。一般人认为化妆水可补水,其实如果没有油脂类保养品的帮忙,水分很快会蒸发。尤其收敛型的化妆水常含有醇类(如酒精),不但无法保湿,甚至会溶解皮肤表面的水脂膜,将皮肤的油脂一起挥发。皮肤科专家说,有效补充皮肤的水分,还必须加用保湿品,而使用保湿用品要避免进入以下几大误区。  误区一 一年四季用同样的保湿品  如果到了冬春换季时,你还在用夏天的护
秋季的天气,一会阴雨绵绵,一会阳光明媚,忽冷忽热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冒咳嗽,尤其是小孩特容易“中招”。最近,微博上兴起了几个小偏方:“盐蒸橙子治疗咳嗽,放倒一切止咳药消炎药”“烤橘子对止咳颇具奇效”……让不少妈妈行动起来,还有很多妈妈跃跃欲试。那么,用橘子、橙子来治疗咳嗽的偏方是不是真的有用呢?医学专家表示,这两种方法对治疗咳嗽确实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代替药物治疗,仅作为治疗咳嗽的辅助手段或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