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谈起高密度城市中的村落保护,不仅面临诸多由环境灾害引发的现实问题,还有城市更新设计、旅游项目开发与村落保存、生态保育二者之间的矛盾,如何让村落活化,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园艺疗法为切入点,对历史环境、村落现状、城市面临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对香港特别行政区西贡盐田梓村的修复项目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园艺疗法;可持续规划;城市更新;盐田梓;香港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的修复保护、生态环境的保育成为首要难题。为了避免城乡规划“千城一面”、特色商圈“千店一脸”等现象发生,当前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应该思考如何基于当下人们的使用需求,使村落保護活化与城市发展进程相契合。
本次设计方案来源于未圆湖文化、古村之友、香港中文大学校友慈善基金会发起的“香港、云南、黑龙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育云调研”活动,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贡盐田梓村为设计范围,侧重修复更新,形成村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路径。
与此同时,本次设计从文化保育的角度看待村落的发展,修复承载文化的建筑固然重要,但也要思考如何使村落活化,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盐田梓概况
(一)盐田梓地理位置
盐田梓(Yim Tin Tsai)又称盐田仔,距离西贡市中心约二十分钟的船程,整体面积小于1km2,距离西贡墟约3km,岛屿位于西贡内海,在滘西洲以北,有一条玉带桥与滘西洲相连。盐田仔海岸有一些红树林,整体而言,生态环境较好,与香港市中心的喧嚣有着极大的反差。
(二)盐田梓历史
盐田梓的历史要从村中的客家建筑谈起,这些客家村屋大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居民陈孟德夫妇为客家人,因此,“陈”顺理成章地也成了盐田梓的大姓。当年,他们选择在盐田梓建村,最重要的地理因素就是,村所在的小岛远离陆地(即目前的香港市中心)、附近岛屿亦有人居住,又不会过于偏僻。因此,盐田梓是香港保留有客家原住遗址的少数几个地方之一。岛上居民最鼎盛时达1200多人。如今大都已迁出到香港其他区居住,或乔迁欧洲、美洲等。
(三)盐田梓与制盐业
香港的制盐业(本地亦称“造盐业”)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但伴随历史的发展、城市的变迁,香港曾经具有较大规模的五大盐场——大奚山、官富场、青山、大埔以及盐田梓,目前只剩下盐田梓还在运作。当年,陈孟德夫妇选择在盐田梓造盐为生,是地理环境所致。在岛的南面有一个约6亩的低洼地区,该低洼地区水平方向上位于潮汐涨退之间,可利用涨潮引入海水造盐,省去了大量人力,与此同时,海水入口处有一小岛,作为屏障保护盐田。
盐田梓(Yim Tin Tsai)中“盐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岛上没有盐田,岛上的村民昔日以晒盐为生,因此而得名;二是该岛最早的居民陈孟德夫妇,约于1700年,从深圳观澜迁居至沙头角东北宝安县的盐田村 ,然后由盐田迁至该岛,以晒盐为生,所以该小岛被称为盐田梓 。“梓”指故里,有不忘故乡之意。后来邻近村民把客家话的“梓”错听成广东话的“仔” ,因而该地又被称为“盐田仔” 。
盐田梓的盐田运用水流法生产海盐,供村内居民使用,是村民早期的经济来源。随着产盐方式的现代化,传统的晒盐逐渐没落,加上当时开始征收盐税,盐田梓的盐田于19世纪20年代停产,村民逐渐迁出。直到1998年,最后一名村民迁出,盐田梓再无居民。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后来有村民回到岛上修复教堂、重建盐田,这份努力改变了小岛的命运,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三、场地现状
(一)村落水源:活泉井
此井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人们唯一的饮水来源。20世纪60年代,村民为解决饮水问题,便在邻岛的深环建水塘,铺设水管,引山水入村,解决了饮水问题。20世纪90年代,政府在岛上设分水库,自来水逐渐普及,取代了山水和井水。目前这口活泉井仍在盐田梓中。
(二)居住单元:客家建筑
由于盐田梓最初的居民陈孟德夫妇为客家人,因此,客家的民居建筑是最常见的。比较常见的客家屋以复式单元为主,通常两、三户并列,分布于岛的西南方。客家民居与山水同呼吸,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他们依靠自然采光和通风来维持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房前屋后有大量的树木,风水林、观赏林和果树林,虽作用不同,但掩映着建筑,村落与青山相连相依。
(三)现有旅游文化项目
1.客家茶果
盐田梓有许多自制客家茶果的小店,按照传统习俗,逢年过节,客家人都会做茶果。最著名的就是目前位于盐田梓码头附近的售卖茶粿等各种小吃的乡谊茶座,包括斑兰叶西米糕、四色茶粿、艾草茶粿、紫薯红豆茶粿、斑兰茶粿、鸡屎藤茶果。这些不同品种的茶果有着不同的功效。例如,最古老的茶果之一鸡屎藤茶果又叫“清明仔”,名字古怪,其貌不扬,黑黑绿绿浑身斑点,吃起来却是满口清香,带有回甘。南瓜茶果是用南瓜制成的茶果。杏仁茶果则以杏仁为主,其功效主要有润肺、止咳。从茶果的饮食文化也可以看出盐田梓居民注重健康养生,饮食方式易于接受。
2.盐田梓艺术节
盐田梓艺术节源于2019年,由香港旅游事务署举办,为期3年。艺术节的核心是邀请艺术家及年轻人,让他们与盐田梓村民共同创作,将塑造盐田梓成一座开放式博物馆。艺术节以“追寻灵性,六感体验”为主旨,小岛的山水让人远离喧嚣,亲近自然。
四、设计项目:园艺疗法导向的活动
结合盐田梓的现状,要想实现突破性利用,首先要思考如何传承、唤醒、修复。传承主要指文物建筑制作工艺上的延续、继承;唤醒则主要针对盐田梓村落历史、文化艺术,其内涵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修复则是对盐田梓的生态保育、持续运营策略。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建筑、文物目前可以通过工程技术手段、现代科技等实现维修、复原,那人心呢?盐田梓村民们的那一份乡土情结又该如何修复?可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修复人心,也就是引入园艺疗法。 概括来说,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 Therapy)是一种辅助治疗,旨在通过园艺活动,发挥植物的疗愈力量,为各类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帮助。在园艺治疗师的引导之下,服务对象借由实际接触和园艺材料运用,维护美化植物、盆栽或庭院,从而实现预期的治疗目标,例如舒缓压力、复健心灵、促进社交、稳定情绪、小肌肉训练、认知训练、专注力恢复等。
西方国家已经在医院、学校、疗养院、监狱等场所的绿化中发挥园艺疗法的功效,将景观疗愈场所作为开展园艺疗养活动的特殊空间,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有所侧重地进行设计。例如疗愈景观设计、园艺治疗活动的实施设计等。近几年,芳香园、休闲农场、花海项目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实施,有研究表明,室外赏花、果实采摘等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紧张的情绪。
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园艺疗法理论研究基础,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树华撰写的《植物的智慧与能量》《园艺疗法研究与康复景观设计》,台湾大学园艺系主任张育森编写的《园艺疗法与健康园艺》,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园境建筑学部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斌撰写的《论都市自然之于精神健康的益处》,台湾园艺辅助治疗协会理事长、亚太园艺治疗协会高级园艺治疗师HTM黄盛璘撰写的《走进园艺疗法的世界》,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园艺植物天然产物研究所所长吴少华教授撰写的《园艺疗法专题》等,对现代园艺疗法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园艺疗法分为南北两个派系:北边以李树华教授为首的园艺疗法,注重理论探索;南边以冯婉仪会长为首的香港园艺治疗协会,则注重实践活动的协作。
在高密度、高压力的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园艺疗法是一种缓解压力、治疗精神创伤的方法。
盐田梓是香港闹市中不可多得的一个宁静小岛,岛上的植物、海岸的红树林以及滨海的生态环境,为园艺疗法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首先,香港市区住宅密度大,城市建成区域较大,导致市区绿地率较低。而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密集的中央商务区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这种高压的状态下,容易产生自闭或者精神障碍。盐田梓在郊区小岛上,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悠闲的村落生活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的环境,更易于开展各种缓解压力的活动,从而挖掘痛点、实施园艺疗法。更重要的是,村民可以参与园艺疗法项目的运营,比如想要感受、需要园艺疗法帮助自己的人可以与盐田梓的村民一起参与种植活动,令自己的精神得到放松,也让村落的环境得到提升。而相关的植物制成品可以进行售卖,为村民们增加收入。对压力过大需要缓解压力的人群、自闭人群或者有精神障碍的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园艺疗法体现出一种社会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使得社会人际关系更友善、更和谐。
五、结语
本文对盐田梓的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其面临的修复问题,在不破坏现有环境的基础上,挖掘场地自身的优势,结合城市的需求,从而确定园艺疗法的设计项目,为之后的可持续生态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Hung-MingTu,Pei-YuChiu.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 testing horticultural therap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gnitive function[J].Scientific Reports,2020(1).
[2]ANDREA S,MARIA LM,SIMONA P,et al. Caring local biodiversity in a healing garden:Therapeutic benefits in young subjects with autism[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20(47).
[3]MOHAMED E,Binyi Liu,Zefeng Lian. Green facades: Their contribution to stress recovery and well-being in high-density cities[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9(46).
[4]陳一珉.基于园艺疗法的养老社区建筑与景观设计[J].建筑结构,2020(15).
[5]张瑞睿.园艺设计与城市建筑的协调性[J].建筑经济,2020(7).
作者单位: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
关键词:园艺疗法;可持续规划;城市更新;盐田梓;香港
一、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的修复保护、生态环境的保育成为首要难题。为了避免城乡规划“千城一面”、特色商圈“千店一脸”等现象发生,当前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应该思考如何基于当下人们的使用需求,使村落保護活化与城市发展进程相契合。
本次设计方案来源于未圆湖文化、古村之友、香港中文大学校友慈善基金会发起的“香港、云南、黑龙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育云调研”活动,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贡盐田梓村为设计范围,侧重修复更新,形成村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路径。
与此同时,本次设计从文化保育的角度看待村落的发展,修复承载文化的建筑固然重要,但也要思考如何使村落活化,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盐田梓概况
(一)盐田梓地理位置
盐田梓(Yim Tin Tsai)又称盐田仔,距离西贡市中心约二十分钟的船程,整体面积小于1km2,距离西贡墟约3km,岛屿位于西贡内海,在滘西洲以北,有一条玉带桥与滘西洲相连。盐田仔海岸有一些红树林,整体而言,生态环境较好,与香港市中心的喧嚣有着极大的反差。
(二)盐田梓历史
盐田梓的历史要从村中的客家建筑谈起,这些客家村屋大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居民陈孟德夫妇为客家人,因此,“陈”顺理成章地也成了盐田梓的大姓。当年,他们选择在盐田梓建村,最重要的地理因素就是,村所在的小岛远离陆地(即目前的香港市中心)、附近岛屿亦有人居住,又不会过于偏僻。因此,盐田梓是香港保留有客家原住遗址的少数几个地方之一。岛上居民最鼎盛时达1200多人。如今大都已迁出到香港其他区居住,或乔迁欧洲、美洲等。
(三)盐田梓与制盐业
香港的制盐业(本地亦称“造盐业”)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但伴随历史的发展、城市的变迁,香港曾经具有较大规模的五大盐场——大奚山、官富场、青山、大埔以及盐田梓,目前只剩下盐田梓还在运作。当年,陈孟德夫妇选择在盐田梓造盐为生,是地理环境所致。在岛的南面有一个约6亩的低洼地区,该低洼地区水平方向上位于潮汐涨退之间,可利用涨潮引入海水造盐,省去了大量人力,与此同时,海水入口处有一小岛,作为屏障保护盐田。
盐田梓(Yim Tin Tsai)中“盐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岛上没有盐田,岛上的村民昔日以晒盐为生,因此而得名;二是该岛最早的居民陈孟德夫妇,约于1700年,从深圳观澜迁居至沙头角东北宝安县的盐田村 ,然后由盐田迁至该岛,以晒盐为生,所以该小岛被称为盐田梓 。“梓”指故里,有不忘故乡之意。后来邻近村民把客家话的“梓”错听成广东话的“仔” ,因而该地又被称为“盐田仔” 。
盐田梓的盐田运用水流法生产海盐,供村内居民使用,是村民早期的经济来源。随着产盐方式的现代化,传统的晒盐逐渐没落,加上当时开始征收盐税,盐田梓的盐田于19世纪20年代停产,村民逐渐迁出。直到1998年,最后一名村民迁出,盐田梓再无居民。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后来有村民回到岛上修复教堂、重建盐田,这份努力改变了小岛的命运,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三、场地现状
(一)村落水源:活泉井
此井是20世纪60年代之前人们唯一的饮水来源。20世纪60年代,村民为解决饮水问题,便在邻岛的深环建水塘,铺设水管,引山水入村,解决了饮水问题。20世纪90年代,政府在岛上设分水库,自来水逐渐普及,取代了山水和井水。目前这口活泉井仍在盐田梓中。
(二)居住单元:客家建筑
由于盐田梓最初的居民陈孟德夫妇为客家人,因此,客家的民居建筑是最常见的。比较常见的客家屋以复式单元为主,通常两、三户并列,分布于岛的西南方。客家民居与山水同呼吸,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他们依靠自然采光和通风来维持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房前屋后有大量的树木,风水林、观赏林和果树林,虽作用不同,但掩映着建筑,村落与青山相连相依。
(三)现有旅游文化项目
1.客家茶果
盐田梓有许多自制客家茶果的小店,按照传统习俗,逢年过节,客家人都会做茶果。最著名的就是目前位于盐田梓码头附近的售卖茶粿等各种小吃的乡谊茶座,包括斑兰叶西米糕、四色茶粿、艾草茶粿、紫薯红豆茶粿、斑兰茶粿、鸡屎藤茶果。这些不同品种的茶果有着不同的功效。例如,最古老的茶果之一鸡屎藤茶果又叫“清明仔”,名字古怪,其貌不扬,黑黑绿绿浑身斑点,吃起来却是满口清香,带有回甘。南瓜茶果是用南瓜制成的茶果。杏仁茶果则以杏仁为主,其功效主要有润肺、止咳。从茶果的饮食文化也可以看出盐田梓居民注重健康养生,饮食方式易于接受。
2.盐田梓艺术节
盐田梓艺术节源于2019年,由香港旅游事务署举办,为期3年。艺术节的核心是邀请艺术家及年轻人,让他们与盐田梓村民共同创作,将塑造盐田梓成一座开放式博物馆。艺术节以“追寻灵性,六感体验”为主旨,小岛的山水让人远离喧嚣,亲近自然。
四、设计项目:园艺疗法导向的活动
结合盐田梓的现状,要想实现突破性利用,首先要思考如何传承、唤醒、修复。传承主要指文物建筑制作工艺上的延续、继承;唤醒则主要针对盐田梓村落历史、文化艺术,其内涵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修复则是对盐田梓的生态保育、持续运营策略。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建筑、文物目前可以通过工程技术手段、现代科技等实现维修、复原,那人心呢?盐田梓村民们的那一份乡土情结又该如何修复?可从另外的角度理解修复人心,也就是引入园艺疗法。 概括来说,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 Therapy)是一种辅助治疗,旨在通过园艺活动,发挥植物的疗愈力量,为各类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帮助。在园艺治疗师的引导之下,服务对象借由实际接触和园艺材料运用,维护美化植物、盆栽或庭院,从而实现预期的治疗目标,例如舒缓压力、复健心灵、促进社交、稳定情绪、小肌肉训练、认知训练、专注力恢复等。
西方国家已经在医院、学校、疗养院、监狱等场所的绿化中发挥园艺疗法的功效,将景观疗愈场所作为开展园艺疗养活动的特殊空间,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有所侧重地进行设计。例如疗愈景观设计、园艺治疗活动的实施设计等。近几年,芳香园、休闲农场、花海项目在国内如火如荼地实施,有研究表明,室外赏花、果实采摘等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紧张的情绪。
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园艺疗法理论研究基础,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树华撰写的《植物的智慧与能量》《园艺疗法研究与康复景观设计》,台湾大学园艺系主任张育森编写的《园艺疗法与健康园艺》,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园境建筑学部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姜斌撰写的《论都市自然之于精神健康的益处》,台湾园艺辅助治疗协会理事长、亚太园艺治疗协会高级园艺治疗师HTM黄盛璘撰写的《走进园艺疗法的世界》,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园艺植物天然产物研究所所长吴少华教授撰写的《园艺疗法专题》等,对现代园艺疗法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园艺疗法分为南北两个派系:北边以李树华教授为首的园艺疗法,注重理论探索;南边以冯婉仪会长为首的香港园艺治疗协会,则注重实践活动的协作。
在高密度、高压力的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园艺疗法是一种缓解压力、治疗精神创伤的方法。
盐田梓是香港闹市中不可多得的一个宁静小岛,岛上的植物、海岸的红树林以及滨海的生态环境,为园艺疗法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首先,香港市区住宅密度大,城市建成区域较大,导致市区绿地率较低。而香港作为金融中心,密集的中央商务区给人带来巨大的压力,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这种高压的状态下,容易产生自闭或者精神障碍。盐田梓在郊区小岛上,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悠闲的村落生活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放松的环境,更易于开展各种缓解压力的活动,从而挖掘痛点、实施园艺疗法。更重要的是,村民可以参与园艺疗法项目的运营,比如想要感受、需要园艺疗法帮助自己的人可以与盐田梓的村民一起参与种植活动,令自己的精神得到放松,也让村落的环境得到提升。而相关的植物制成品可以进行售卖,为村民们增加收入。对压力过大需要缓解压力的人群、自闭人群或者有精神障碍的人群进行心理疏导,园艺疗法体现出一种社会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使得社会人际关系更友善、更和谐。
五、结语
本文对盐田梓的现状进行分析,思考其面临的修复问题,在不破坏现有环境的基础上,挖掘场地自身的优势,结合城市的需求,从而确定园艺疗法的设计项目,为之后的可持续生态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Hung-MingTu,Pei-YuChiu.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trials testing horticultural therap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ognitive function[J].Scientific Reports,2020(1).
[2]ANDREA S,MARIA LM,SIMONA P,et al. Caring local biodiversity in a healing garden:Therapeutic benefits in young subjects with autism[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20(47).
[3]MOHAMED E,Binyi Liu,Zefeng Lian. Green facades: Their contribution to stress recovery and well-being in high-density cities[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9(46).
[4]陳一珉.基于园艺疗法的养老社区建筑与景观设计[J].建筑结构,2020(15).
[5]张瑞睿.园艺设计与城市建筑的协调性[J].建筑经济,2020(7).
作者单位: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