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收集了近年M2、GDP以及银行卡消费额的相关数据,以货币供应量为因变量,电子货币使用率为自变量建立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ADF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文章最后完成回归方程构建,得出电子货币使用率与货币供给量存在正向关系的结论。最后,文章从几个方面就如何发展电子货币,促进货币当局调控货币供应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电子货币;电子货币使用率
一、概述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在逐步上升,电子货币这一时代经济产物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然而,电子货币在提供便捷性、安全性的同时,对货币供给也带来了没有预见到的影响,从而对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及政策产生了极大冲击。为了更好顺应电子货币、管制电子货币,就必须要理解它对货币供应的具体影响。
本文选取的年度数据是来自于中国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年鉴》,本文搜集了近几十年的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银行卡年消费额的年度数据来进行处理分析。
本文将电子货币使用率作为自变量,它是银行卡年消费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之所以选择电子货币使用率来作为自变量是因为:电子货币使用率可以站在经济大局的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同时它通过对于流通中的通货进行替代之后会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选择广义货币供给量作为因变量,观察电子货币使用率对后者的具体影响结果。
二、实证过程
本文将通过四个步骤来实现量化分析。首先对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应量原序列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平稳性单位根的存在性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协整检验,其次根据需要做协整检验,然后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后完成回归方程的构建,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分析的第一步是采用ADF检验方法,对收集的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给量数据做平稳性检验,确定两个变量各自的滞后阶数,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伪回归的情况出现。
由于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给量的原序列和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的序列均不满足平稳性要求,于是对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给量进行二阶差分處理。两个变量进行二阶差分之后,P=0.0084<0.05,这个时候应该拒绝原假设。此时的两个变量已经平稳,即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应量序列都是二阶单整。所以下一步对两个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再进行后续检验。
对两个变量序列做JJ检验后可知,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再进行下一步检验,可以知道两个变量之间有且仅有一种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长期而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关系是不是因果关系就需要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验证了。
通过对两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第一个原假设是货币供给量是电子货币使用率的非格兰杰原因,但p=0.8878>0.05,于是原假设通过;第二个原假设是电子货币使用率是货币供给量的非格兰杰原因,p=0.0026<0.05,于是原假设不通过。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电子货币使用率是货币供给量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
在验证了变量之间既有协整关系又有因果关系的前提下,就可以得到回归方程,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体化的表现出来。
M = 58144.42+ 1004501X
t (4.255330)(7.697409)
从统计量R2和D.W的值可知,我们得到的回归方程整体上和数据的拟合性是比较好的,能够比较贴切的表述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影响。在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自变量电子货币使用率和因变量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电子货币使用率增大的时候货币供给量也会随之增加;反之,当电子货币使用率减小的时候货币供应量也会随之减小。当电子货币使用率增加一个单位时,货币供给量会增加1004501个单位。
三、建议
针对前文分析,为更好促进电子货币发展,增加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设立一些高标准的允许进入规则来考核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在考核结果中选取符合规则的优质机构。只有选拔出来的机构才可以发行电子货币,并且按周期对所有发行机构进行检测监督,使经营不善的机构退出,再引进新的资质良好的机构。比如说要求发行机构的注册资金的下限或者建立信用评分体系,对申请发行货币的机构进行打分、评定等级,满足约定分数或等级时才可以授予允许发行电子货币的证书。具有权威性的政府或央行来把这个准入的关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发行机构的安全可靠。
第二: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知道,货币供给量与电子货币使用率的变化趋势是同向的,且电子使用率是货币供应量的格兰杰原因。根据从原因控制结果的规则,故此央行可以通过政策措施来改变电子货币使用率,从而把控货币供应量,比如能够建立起相应完善的准备金制度来对电子货币收取某比重的准备金,当电子货币发行过剩的时候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来收缩,反之则反。或者也可以规定某时点的电子货币允许发行饱和值,规定发行总量,具体每个发行机构的发行量再按照规则计算出来的规定比例执行。
第三:采取新的划分货币的界限规则。可以拉通所有货币种类重新制定划分货币层次的规则,也可以将电子货币单独立为一类,再对目前市面上存在的所有电子货币种类进行集中划分。根据我国电子货币的特色和种类,首先制定出一个能全面描述我国电子货币情况的权威性定义。后期由有关部门按一定的周期性专门进行统计,对统计的数据定期进行分析,了解电子货币的各项实时数据的具体值和变化情况。
第四:央行可以对发行机构收取一定比例的发行费用或管理费用,以此来补贴铸币税收入的减少。同时央行需定期在官方网站上公布收取的每笔费用的来源、具体金额及资金使用的用途去向。将过程透明化,避免出现假公济私的贪污腐败问题。
第五:我国电子货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针对性的政策目前大部分属于空白的盲点,没有实际有效管理办法和制度。故此可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相关法律条规和货币政策,后期逐渐让相关制度完善起来。同时央行也需考虑和政府合作,方便实施对外国资本的有力监管,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外国资本进行归类总结,梳理各种情况的处理办法。力求在风险发生时,检测系统可以敏锐的侦测到并采用事先设置的处理办法进行排除。
第六:加强电子支付的环境监测,可以建立一个周密无漏洞的防火墙全方位预警体系。比如当发生电子货币较大金额的转账消费金额时,或者电子设备各项信息显示当前所处的支付环境存在风险性的时候,就会自动击中系统中的风险规则,此时支付界面自动弹出提醒界面。同时强制对使用者进行活体认证或者是若干项身份信息认证,排除可能存在的欺诈或盗用风险,保障电子货币归属者的资金账户安全。
参考文献
[1] 姬莹.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J].金融经济,2014(6)
[2] 于雪.电子货币的发展对我国货币供给与需求影响及实证分析[D].万方数据,2012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电子货币;电子货币使用率
一、概述
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在逐步上升,电子货币这一时代经济产物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然而,电子货币在提供便捷性、安全性的同时,对货币供给也带来了没有预见到的影响,从而对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及政策产生了极大冲击。为了更好顺应电子货币、管制电子货币,就必须要理解它对货币供应的具体影响。
本文选取的年度数据是来自于中国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年鉴》,本文搜集了近几十年的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银行卡年消费额的年度数据来进行处理分析。
本文将电子货币使用率作为自变量,它是银行卡年消费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之所以选择电子货币使用率来作为自变量是因为:电子货币使用率可以站在经济大局的宏观角度来看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规模,同时它通过对于流通中的通货进行替代之后会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货币供给量。选择广义货币供给量作为因变量,观察电子货币使用率对后者的具体影响结果。
二、实证过程
本文将通过四个步骤来实现量化分析。首先对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应量原序列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平稳性单位根的存在性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协整检验,其次根据需要做协整检验,然后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后完成回归方程的构建,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分析的第一步是采用ADF检验方法,对收集的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给量数据做平稳性检验,确定两个变量各自的滞后阶数,这一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伪回归的情况出现。
由于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给量的原序列和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的序列均不满足平稳性要求,于是对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给量进行二阶差分處理。两个变量进行二阶差分之后,P=0.0084<0.05,这个时候应该拒绝原假设。此时的两个变量已经平稳,即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应量序列都是二阶单整。所以下一步对两个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再进行后续检验。
对两个变量序列做JJ检验后可知,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再进行下一步检验,可以知道两个变量之间有且仅有一种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长期而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关系是不是因果关系就需要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验证了。
通过对两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第一个原假设是货币供给量是电子货币使用率的非格兰杰原因,但p=0.8878>0.05,于是原假设通过;第二个原假设是电子货币使用率是货币供给量的非格兰杰原因,p=0.0026<0.05,于是原假设不通过。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电子货币使用率是货币供给量的格兰杰原因,反之不成立。
在验证了变量之间既有协整关系又有因果关系的前提下,就可以得到回归方程,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具体化的表现出来。
M = 58144.42+ 1004501X
t (4.255330)(7.697409)
从统计量R2和D.W的值可知,我们得到的回归方程整体上和数据的拟合性是比较好的,能够比较贴切的表述电子货币使用率和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影响。在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出:自变量电子货币使用率和因变量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电子货币使用率增大的时候货币供给量也会随之增加;反之,当电子货币使用率减小的时候货币供应量也会随之减小。当电子货币使用率增加一个单位时,货币供给量会增加1004501个单位。
三、建议
针对前文分析,为更好促进电子货币发展,增加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设立一些高标准的允许进入规则来考核电子货币发行机构,在考核结果中选取符合规则的优质机构。只有选拔出来的机构才可以发行电子货币,并且按周期对所有发行机构进行检测监督,使经营不善的机构退出,再引进新的资质良好的机构。比如说要求发行机构的注册资金的下限或者建立信用评分体系,对申请发行货币的机构进行打分、评定等级,满足约定分数或等级时才可以授予允许发行电子货币的证书。具有权威性的政府或央行来把这个准入的关口,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发行机构的安全可靠。
第二: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知道,货币供给量与电子货币使用率的变化趋势是同向的,且电子使用率是货币供应量的格兰杰原因。根据从原因控制结果的规则,故此央行可以通过政策措施来改变电子货币使用率,从而把控货币供应量,比如能够建立起相应完善的准备金制度来对电子货币收取某比重的准备金,当电子货币发行过剩的时候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来收缩,反之则反。或者也可以规定某时点的电子货币允许发行饱和值,规定发行总量,具体每个发行机构的发行量再按照规则计算出来的规定比例执行。
第三:采取新的划分货币的界限规则。可以拉通所有货币种类重新制定划分货币层次的规则,也可以将电子货币单独立为一类,再对目前市面上存在的所有电子货币种类进行集中划分。根据我国电子货币的特色和种类,首先制定出一个能全面描述我国电子货币情况的权威性定义。后期由有关部门按一定的周期性专门进行统计,对统计的数据定期进行分析,了解电子货币的各项实时数据的具体值和变化情况。
第四:央行可以对发行机构收取一定比例的发行费用或管理费用,以此来补贴铸币税收入的减少。同时央行需定期在官方网站上公布收取的每笔费用的来源、具体金额及资金使用的用途去向。将过程透明化,避免出现假公济私的贪污腐败问题。
第五:我国电子货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针对性的政策目前大部分属于空白的盲点,没有实际有效管理办法和制度。故此可以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先进经验,尽快制定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相关法律条规和货币政策,后期逐渐让相关制度完善起来。同时央行也需考虑和政府合作,方便实施对外国资本的有力监管,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外国资本进行归类总结,梳理各种情况的处理办法。力求在风险发生时,检测系统可以敏锐的侦测到并采用事先设置的处理办法进行排除。
第六:加强电子支付的环境监测,可以建立一个周密无漏洞的防火墙全方位预警体系。比如当发生电子货币较大金额的转账消费金额时,或者电子设备各项信息显示当前所处的支付环境存在风险性的时候,就会自动击中系统中的风险规则,此时支付界面自动弹出提醒界面。同时强制对使用者进行活体认证或者是若干项身份信息认证,排除可能存在的欺诈或盗用风险,保障电子货币归属者的资金账户安全。
参考文献
[1] 姬莹.电子货币的发展对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J].金融经济,2014(6)
[2] 于雪.电子货币的发展对我国货币供给与需求影响及实证分析[D].万方数据,2012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