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舞蹈的学习,它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中小学舞蹈教师,我们应该致力于思考如何使舞蹈的教学更加的多样化,并能够创设出新的教学方式来真正提升中小学舞蹈教学水平,以此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中小学;艺術素质;民族舞
一切的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喜欢与热爱,所以想要发展中小学的中国民族舞课程就必须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民族舞,这样才会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学习。创新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任何课程的创新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我们只有掌握住规律并且挖掘出课程的本质,才能真正的实现课程的创新,推动中小学学生民族舞艺术素质的发展。
一、强化基本功训练,扎实民族舞基础
基本功是中国民族舞的基础,在民族舞的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在基本功训练时,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训练的必要性,并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基础训练讲究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要由浅入深。学生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掌握的基本功技巧就是“直、绷、软、开”这四个方面。“直”指的是学生的后背与腿的直立力量;“绷”是指大腿与小腿一定要绷紧;“软”是指腰部的要具有一定的柔韧度;“开”指的就是肩部和跨步的张开度。由于学生具有差距,所以在训练时,教师要尽量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以上四个条件。
地面训练后就是把杆训练。把杆训练最为重要的就是踢腿、擦地、蹲、跳等的训练。在踢腿训练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组合。如向前小踢腿,将三个单一动作组合起来,前二个单一动作和上面要求一致,在做第三个时,我们可采用变化,即第一二拍动作不变,第三四拍时做绷腿快速点地再抬至25度,或者直接在25度的位置上做一个勾绷脚,然后收回到五位脚,或者在收回五位脚的同时加上一个半蹲。在其他的动作练习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方法进行设计,并且可以将韵律、节奏、动作等进行融合,让学生做的统一、整齐有序。我们通过这样的基本功练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舞蹈素质,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控音乐和节奏。
二、深入的研究作品,追求情感的共鸣
情感教学是融入到民族舞教学中的,它会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来体现。民族舞的动作可以给观众带来非常直观的感受,让观众看到舞蹈动作就能够联想出其中的情感,并能引发自身的情感共鸣。所以,在中国民族舞教学中要注重情感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民族舞动作的要领,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作品,感受音乐背景下的民族舞动作,促进学生对民族舞动作与背景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民族舞作品的认识,从而提升民族舞的感染力。
例如,“孔雀舞”的优雅是观众看到的最直观的作品特点,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舞者通过精妙的肢体语言表达着各种各样的情感,仿佛在表演一场情景剧。“孔雀舞”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水平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舞蹈动作中融入了情感,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激发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借助经典曲目开展教学,熏陶学生的艺术情感,为更好地舞蹈学习奠定基础。
三、深入的领会舞蹈,体会乐趣与精髓
民族舞是人类生活元素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运用经过美化的动作传达情感。民族舞创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而将创作思想注入其中而使得生活内容得以艺术升华。一个民族舞作品如果达到一定的创作深度,就需要抓住创作灵感,以此作为民族舞的主题思想,通过舞蹈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如果想要真正跳好一个民族舞,就要深入领会出民族舞内在灵魂。
在舞蹈教学中,笔者会从欣赏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欣赏去感受舞蹈的魅力,还会将舞蹈的背景和历史文化含义等向学生先行介绍,让学生从舞蹈的源头和历史文化方面结合舞台灯光、道具、音乐来调动身体,激活想象力,并能够从具体的舞蹈中抽剥离出其深层次的意境与灵魂。例如,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时,笔者就会先行给学生讲解各个舞种的文化,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像汉族比较有代表性的“东北大秧歌”,它起源于插秧和耕田的农业劳动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东北大秧歌中一个比较具有代表特色的群舞——《绢花迎春》,这支舞蹈通过对东北男女的形象塑造,和“迎春之绢花”来呈现汉族人民幸福的生活,并展现汉族人民积极奋发的生活风貌。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先行了解舞蹈的内涵,并能让学生体验到舞蹈无穷的乐趣和灵魂精髓。
综上,我们明白,舞蹈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同时也是中小学阶段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要通过“基本功、情感和舞蹈领会”来培养中小学学生的艺术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舞蹈观念”,但同时也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课程与内容,促进中小学中国民族舞教育事业朝着健康蓬勃的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军萍.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在中小学课堂的实施及研究——以形体课为例[J].艺术教育,2018(14):109-110.
[2] 朱璐.中小学舞蹈教育与民族民间舞传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中小学;艺術素质;民族舞
一切的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喜欢与热爱,所以想要发展中小学的中国民族舞课程就必须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民族舞,这样才会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学习。创新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任何课程的创新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我们只有掌握住规律并且挖掘出课程的本质,才能真正的实现课程的创新,推动中小学学生民族舞艺术素质的发展。
一、强化基本功训练,扎实民族舞基础
基本功是中国民族舞的基础,在民族舞的学习中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在基本功训练时,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训练的必要性,并且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基础训练讲究一个循序渐渐的过程,要由浅入深。学生在进行训练时,一定要掌握的基本功技巧就是“直、绷、软、开”这四个方面。“直”指的是学生的后背与腿的直立力量;“绷”是指大腿与小腿一定要绷紧;“软”是指腰部的要具有一定的柔韧度;“开”指的就是肩部和跨步的张开度。由于学生具有差距,所以在训练时,教师要尽量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以上四个条件。
地面训练后就是把杆训练。把杆训练最为重要的就是踢腿、擦地、蹲、跳等的训练。在踢腿训练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组合。如向前小踢腿,将三个单一动作组合起来,前二个单一动作和上面要求一致,在做第三个时,我们可采用变化,即第一二拍动作不变,第三四拍时做绷腿快速点地再抬至25度,或者直接在25度的位置上做一个勾绷脚,然后收回到五位脚,或者在收回五位脚的同时加上一个半蹲。在其他的动作练习时,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个方法进行设计,并且可以将韵律、节奏、动作等进行融合,让学生做的统一、整齐有序。我们通过这样的基本功练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舞蹈素质,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控音乐和节奏。
二、深入的研究作品,追求情感的共鸣
情感教学是融入到民族舞教学中的,它会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来体现。民族舞的动作可以给观众带来非常直观的感受,让观众看到舞蹈动作就能够联想出其中的情感,并能引发自身的情感共鸣。所以,在中国民族舞教学中要注重情感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民族舞动作的要领,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作品,感受音乐背景下的民族舞动作,促进学生对民族舞动作与背景音乐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民族舞作品的认识,从而提升民族舞的感染力。
例如,“孔雀舞”的优雅是观众看到的最直观的作品特点,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舞者通过精妙的肢体语言表达着各种各样的情感,仿佛在表演一场情景剧。“孔雀舞”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水平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舞蹈动作中融入了情感,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能够激发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借助经典曲目开展教学,熏陶学生的艺术情感,为更好地舞蹈学习奠定基础。
三、深入的领会舞蹈,体会乐趣与精髓
民族舞是人类生活元素艺术化的表现形式,运用经过美化的动作传达情感。民族舞创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而将创作思想注入其中而使得生活内容得以艺术升华。一个民族舞作品如果达到一定的创作深度,就需要抓住创作灵感,以此作为民族舞的主题思想,通过舞蹈语言表达出来。所以如果想要真正跳好一个民族舞,就要深入领会出民族舞内在灵魂。
在舞蹈教学中,笔者会从欣赏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欣赏去感受舞蹈的魅力,还会将舞蹈的背景和历史文化含义等向学生先行介绍,让学生从舞蹈的源头和历史文化方面结合舞台灯光、道具、音乐来调动身体,激活想象力,并能够从具体的舞蹈中抽剥离出其深层次的意境与灵魂。例如,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时,笔者就会先行给学生讲解各个舞种的文化,帮助学生理解其内涵。像汉族比较有代表性的“东北大秧歌”,它起源于插秧和耕田的农业劳动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在东北大秧歌中一个比较具有代表特色的群舞——《绢花迎春》,这支舞蹈通过对东北男女的形象塑造,和“迎春之绢花”来呈现汉族人民幸福的生活,并展现汉族人民积极奋发的生活风貌。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先行了解舞蹈的内涵,并能让学生体验到舞蹈无穷的乐趣和灵魂精髓。
综上,我们明白,舞蹈教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同时也是中小学阶段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我们要通过“基本功、情感和舞蹈领会”来培养中小学学生的艺术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舞蹈观念”,但同时也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课程与内容,促进中小学中国民族舞教育事业朝着健康蓬勃的方向去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军萍.艺术素质教育课程在中小学课堂的实施及研究——以形体课为例[J].艺术教育,2018(14):109-110.
[2] 朱璐.中小学舞蹈教育与民族民间舞传承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