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内容。一个人的思维品质,体现了他的思维水平、智力和能力的差异。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必须抓住培养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帮助学生排除学习障碍,完善思维品质,这样才会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设疑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能避繁就简,迅速对问题做出判断较快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知识越丰富,联想越充分,思维就越敏捷。因此教师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朝多方向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疑问,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思考出与问题相关的若干问题。比如,在讲芽的发育时当学生了解了芽的生长点与茎的生长有关后,教师可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根为什么能生长?生长点属于什么组织?双子叶植物的茎为什么能不断加粗?植物的生长主要靠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经过反复的思考,使思维纵横交织,当他们一旦有了正确的结论后,就能将植物的生长问题学深,学透,达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敏锐,使思维在联想中获得发展。
二、打破定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具有较高的灵活度,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着单向思维方式思考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的发展,使思维变的模式,呆板。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生物的生命活动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教师应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内容,精心设计发散思维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辐射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寻求答案。例如在学过哺乳动物之后,学生知道了胎生是哺乳动物一个重要特征,对此,教师可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脊椎动物中的其它种类是胎生还是卵生?卵生种类它的生殖情况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类动物生殖更有优势?之后有意提醒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事件要进行多方思考,不能僵化在某一问题本身。又如,讲伴性遗传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为什么没有?人类哪种遗传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而X染色体上没有,那么它又表现出怎样的遗传行为?这样,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单一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多方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拓宽思路,使思维更灵活。
三、释疑类比,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是指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以及思维活动的逻辑水平。它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善于概括归类,分析综合,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在问题的对比中寻找疑难问题的答案,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讲种子的结构时,除了对种子的结构进行类比外,还应将一些结构的功能作为疑难问题进行比较;无胚乳种子的子叶有什么功能?有胚乳种子的子叶又有什么功能?再如在讲生物的变异时可提出这样的对比问题:当生殖细胞发生变异时对后代个体会产生什么影响?当生物个体的某个体细胞发生变异时情况又如何?通过这些对比性的问题的提出就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向纵深的层面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还要按知识体系进行归类比较和网络归纳,把所学的知识由点变线、由线成面。以此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四、引导激励,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的创新性是指敢于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以有的知识信息重新整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和新发现。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激发思维创新性的形成。
中学生具有敢想、敢说、敢干的特点,是创新行为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每个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的潜力,但是要把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要有激发潜能,形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一直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的东西教给学生,对学生的奖励也往往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顺从为条件。由于有创造性的学生,其言行常较为独特而偏离常规,这使得一些“顽皮”的学生受到压抑,甚至打击,久而久之,他们的创造性新芽就会在这样一种不适宜的环境中枯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问题,新看法,发表新见解,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允许他们凭自己的直觉和生活经验来分析、判断各种生命现象和本质。对于标新立异的见解和看法,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赞扬和激励性的评价,从而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综上所述。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最终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设疑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在进行思维活动时,能避繁就简,迅速对问题做出判断较快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知识越丰富,联想越充分,思维就越敏捷。因此教师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基础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打破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朝多方向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疑问,启发学生展开联想,思考出与问题相关的若干问题。比如,在讲芽的发育时当学生了解了芽的生长点与茎的生长有关后,教师可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根为什么能生长?生长点属于什么组织?双子叶植物的茎为什么能不断加粗?植物的生长主要靠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经过反复的思考,使思维纵横交织,当他们一旦有了正确的结论后,就能将植物的生长问题学深,学透,达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敏锐,使思维在联想中获得发展。
二、打破定式,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具有较高的灵活度,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的方法来认识和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通常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着单向思维方式思考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的发展,使思维变的模式,呆板。因此,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生物的生命活动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教师应深刻挖掘教材中的内容,精心设计发散思维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辐射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寻求答案。例如在学过哺乳动物之后,学生知道了胎生是哺乳动物一个重要特征,对此,教师可提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脊椎动物中的其它种类是胎生还是卵生?卵生种类它的生殖情况有什么不同之处?哪一类动物生殖更有优势?之后有意提醒学生,对某一问题,某一事件要进行多方思考,不能僵化在某一问题本身。又如,讲伴性遗传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为什么没有?人类哪种遗传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而X染色体上没有,那么它又表现出怎样的遗传行为?这样,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单一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多方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拓宽思路,使思维更灵活。
三、释疑类比,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是指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以及思维活动的逻辑水平。它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善于概括归类,分析综合,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在问题的对比中寻找疑难问题的答案,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讲种子的结构时,除了对种子的结构进行类比外,还应将一些结构的功能作为疑难问题进行比较;无胚乳种子的子叶有什么功能?有胚乳种子的子叶又有什么功能?再如在讲生物的变异时可提出这样的对比问题:当生殖细胞发生变异时对后代个体会产生什么影响?当生物个体的某个体细胞发生变异时情况又如何?通过这些对比性的问题的提出就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向纵深的层面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还要按知识体系进行归类比较和网络归纳,把所学的知识由点变线、由线成面。以此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四、引导激励,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的创新性是指敢于摆脱原有知识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善于把头脑中以有的知识信息重新整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设想和新发现。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激发思维创新性的形成。
中学生具有敢想、敢说、敢干的特点,是创新行为形成的重要时期。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每个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的潜力,但是要把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要有激发潜能,形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一直把知识作为预先确定的东西教给学生,对学生的奖励也往往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顺从为条件。由于有创造性的学生,其言行常较为独特而偏离常规,这使得一些“顽皮”的学生受到压抑,甚至打击,久而久之,他们的创造性新芽就会在这样一种不适宜的环境中枯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树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努力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新问题,新看法,发表新见解,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允许他们凭自己的直觉和生活经验来分析、判断各种生命现象和本质。对于标新立异的见解和看法,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赞扬和激励性的评价,从而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综上所述。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最终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