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理事会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来源 :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elph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理事会治理是商会治理的核心,目前商会理事会治理却存在较大问题,比如理事职务荣誉化、理事会的规模设置不科学、理事会运作不规范以及缺乏对理事的激励等。建议合理控制理事会规模、改善选举制度、完善理事会制度、强化对理事会成员的激励。
  [关键词]商会 理事会 治理
  治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兴起的一个词语。在此之前,这个词语的意思相当于“统治”,是属于政治学或是行政学的概念。然而,经过数十年发展,现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在谈论治理——国家谈国家治理,企业谈企业治理,非营利组织也谈非营利组织治理。R·A·W·罗茨研究认为,治理,至少有6种不同的用法:一是作为最小国家的治理;二是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三是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四是作为“善治”的治理;五是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六是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1]。
  讲到商会治理,或是非营利组织的治理,其用法大约与“作为公司治理的治理”相同,R·A·W·罗茨认为,“这种专门的用法指的是‘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体制’”[1]。而中国学者研究认为:公司治理首先兴起于英美国家[2]。在英美国家,非营利组织亦是依据公司法成立,属于非营利公司,所以,英文中的公司治理,即“corporate governance”,既包括我们常说的公司治理(即作为营利组织的公司治理),也包括非营利组织的治理[2]。
  既然商会治理是指“指导和控制组织的体制”,那么,由于商会理事会在治理结构中的特殊位置,理事会治理被视为商会治理的核心,西方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治理研究即持此观点,C. O. Houle (1997)的研究称:“董事会(即理事会,英美国家的商会理事会,有时亦称董事会。笔者注)的活动有时可被称为是‘治理’(governance),相对的,执行长的角色则应被称为是‘行政’(administration) 或‘管理’(management)”[2]。Dennis R.Young(1993)则认为:“一般而言,治理的论述大多是以董事会的角色及运作为探讨核心”[2]。
  虽然理事会在商会治理中居于核心地位,但是目前中国学界关于商会理事会的研究非常少。本文试图以民间化程度非常高的广东省商会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商会理事会治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2012年12月~2014年6月①,笔者通过网络随机搜索到广东(含深圳、广州)100家理事会资料完善的商会进行分析,其中广东省一级商会50家,深圳市一级商会30家,广州市一级商会20家。可以说,这三类商会是广东省最活跃的商会,也是广东省发展最为完善的商会,代表了广东省商会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一、中国商会理事会的治理现状
  (一)理事会设置
  《广东省行业协会条例》(2006年3月1日起施行)、《深圳经济特区行业协会条例》(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等地方法规都规定,商会应设理事会,因此,以笔者数年来对广东全省,尤其是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商会的观察,几乎所有的商会都设置了理事会(当然,有少数商会,只设常务理事会,不设理事会,相应的只有常务理事,没有理事。为分析方便,本文未予统计。下同。笔者注)。而本文所选择的100家商会,刚在官网上较为详细地公布了理事会的信息。
  (二)理事会规模
  从100家商会理事会的规模来看,近一半商会理事会人数在50(含)人以上(见表1)。同时,也有近四成的商会其理事会规模在20~39人之间(见表2)。其中,理事会人数最多的商会,其理事会共有385人,分别为会长1人、执行会长1人、常务副会长14人、副会长86人、常务理事128人、理事155人。理事会人数最少的商会,其理事会共有18人,其中会长1人、常务副会长6人、副会长8人、常务理事2人、理事1人。从总人数看,100家商会的理事会人数超过7000人,平均每个商会理事人数约70人。
  大部分商会没有对理事会规模进行限制,在100家商会中,章程中有理事会规模限制条款的为28家,为28%。其中24家把理事会规模限定为会员总数的1/3;4家把理事会规模限定为会员总数的40%。而从关于限定的表述来看,有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一是表述为“理事成员不得多于会员人数的1/3”,即理事会人数只需不低于会员数的1/3即可。二是表述为“理事会人数为会员数的1/3”,似乎应理解为,理事会的人数必须为会员数的1/3,不得多于,亦不得少于。
  从理事会人数的奇偶性质来看,100家商会中理事会人数为奇数的49家,有49%,为偶数的51家,有51%。
  (三)理事会结构
  从理事会组成人员的职务来看,一般商会理事会由会长、副会长、理事组成,这三类职务是最常见的。本文统计的商会中,100%设置了会长职位,99%设置了副会长职位(仅一家商会没有设置副会长职位),100%设置了理事职位。而在某些商会,则设置了更多的职务层级,包括会长、执行会长、常务副会长(有的称第一副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6类职务级别。从统计来看,设置执行会长职位的有12家,为12%;设置常务副会长(或第一副会长)职位的有59家,为59%;设置常务理事职位的有58家,为58%。
  而从权力层次来看,很多商会除了设置理事会之外还设置了常务理事会,部分商会还设置了会长办公会议。其中,100%的商会设置了理事会;75%的商会设置(或准备设置)常务理事会(其中58家设置了常务理事会,17家在章程中规定了常务理事会成立的条件与职权)。一般而言,各商会章程对于商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权力规定是很明确的,如有24家商会的章程规定商会设置会长办公会议,其中,18家商会的章程对会长办公会议的权力规定较为明确,而另6家商会的章程中只是提到了“会长办公会议”这一名词而已。
  (四)理事会制度
  理事会制度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各商会的章程对于理事会的制度有较为完善的规定,其中包括职权、表决方式等都规定的较为详细。大约因为拟定章程是商会成立之必须,且政府提供的章程范本对于理事会的规范也很详细,因此可以从这个角度讲,商会理事会制度建设是较好的。另一方面,各商会除了章程,关于理事会的制度极少,只有少数几个协会专门制定了《理事会制度》、《常务理事会制度》。从这个角度讲,商会的理事会制度建设又是欠缺的。   (五)理事会运作
  根据《广东省行业协会条例》,理事会是会员(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商会很多重要问题都由理事会来决策。因此,理事会运作的核心是议事,各商会的章程对此亦有规定,其中22家商会规定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为22%;76家商会规定,理事会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为76%;2家商会规定,理事会每3个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为2%。而在实践中,大部分会议仅以电子邮件和传真的方式来举行,其议事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而即使会议按时召开,由于理事会人数众多,会议也往往成了一种形式,因此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商会理事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理事职务荣誉化
  从我国商会目前的实践来看,商会理事职务只是一种荣誉,而不代表权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商会的理事对商会决策的影响极小,商会的控制者(一般为会长或秘书长)在议事过程中设计许多不利于民主的制度。比如,会前不告知理事议题、会议中不给理事自由发言的机会等等,大大降低了商会理事的影响力;其次,理事根据缴费额产生,商会大多采用级别会费制,即不同职级的会员缴费标准不一样,一般职级越高,缴费亦越高。本文统计的100家商会中,有76家的章程对会费标准进行了规定,其中72家商会都采用级别会费制,约为95%。虽然按章程规定理事需经选举产生,但实际上,一个企业愿意缴纳理事级别的会费就可以担任理事,因此选举往往是形式化。也就是说,实践中,一个企业可否担任理事,往往可以自主决定,这样形成的理事团队很难代表会员行使权力。
  (二)理事会的规模设置不科学
  虽然现有文献对商会理事会规模的研究不多,但关于公司董事会规模的研究却是较多的。一般认为,公司董事会的规模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人数不应太少,亦不宜太多,一般不到20人。中国《公司法》(2006年起施行)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为5~19人”,有限责任公司则更少。而美国商会组织的经验,亦是严格地控制董事会的人数。笔者2012年走访了华南美国商会,该商会有会员2000多个,但是其理事会成员只有9人。由此可见,商会确实也应该限制理事会的规模。
  然而,即便国内部分商会对理事会规模进行限制也显得形式化。从商会的运作机制而言,本应由会员共同讨论商会的事务,但由于会员人数较多,故选出一部分代表来提高议事的效率,即理事,这就有点像国家结构里的“议员”,其数量理所当然应为成员总数的较小比例,否则10个“公民”选9个“议员”,没有任何意义。而目前关于商会理事会规模限定为会员总数的“1/3”或“40%”,其比例已非常大,3个会员选1个代表,这和全部会员自主议事有本质的区别么?或者说,还有选举理事的必要么?从实践来看,广东省一级的行业协会,平均会员数在200人左右(一般认为,市一级的行业协会会员数比省一级行业协会少)。据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年检资料,2011年,平均每个协会有单位会员(含团体会员)228个,而本文统计的理事会人数(2012~2014年)平均却达到70人,这样的规模很难讲有决策意义。另外,为利于表决,理事会人数应为奇数,但数据表明,只有49%的商会理事会人数为奇数,这也会影响理事会的议事效率。
  (三)理事会运作不规范
  会员(会员代表)大会是协会的权力机构,理事会为会员(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可以说理事会是商会的常设权力机构,就像国家结构中的“议会”,它决定商会大多数的重大问题。因此,理事会应有足够的讨论,甚至辩论的空间。但是中国的商会理事会往往是一言堂,也没有“提出议题、讨论议题、做出决策”的相关规范与制度,很多会议往往按固定的程式完成,会员只是“听会”,而不是“开会”,部分商会甚至采取传真、电子邮件的方式来召开理事会。这些不规范的运作,都大大制约了商会理事会的议事水平。
  (四)商会缺乏对理事的激励
  试想一个商会理事会的规模有400人,召开理事会时参会率有多高?如果不参加会议,理事会成员是否应受到惩罚?这都与理事会的激励相关。当理事会有400人时,理事或许会认为参加理事会,一方面可能没有发言的机会;另一方面,自己的一票难以影响决策,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可能不参加会议,因为没有正激励,不参加会议也不必担心会受到惩罚。总之,对理事的激励很少,这是中国商会的现状。
  三、改善商会理事会治理的策略
  (一)合理控制理事会规模
  控制理事会规模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只有对理事会的规模有了基本的规范,才能在此基础上完善理事会的其它制度,比如议事制度、激励制度。
  商会理事会的规模多少合适,国际上似乎没有定论。在华的美国商会理事会规模大约是10人左右,上海美国商会、华南美国商会皆是如此。而法国工商会、德国工商会的决策机构,称为主席团,大约可以理解为中国商会的理事会。《法国工商会法》规定,工商会的领导成员人数不得少于9名,亦不得多于21名,但巴黎工商会可以有36名领导成员,因为巴黎工商会是法国最大的工商会,会员企业为30万家左右,因此法律允许其拥有更大的规模是可以理解的。而《日本商业会议所法》则分“(地方)商工会议所”、“日本商工会议所”两类,对(地方)商工会议所的规定是“商工会议所设会长1人,副会长4人以内及专务理事1人,理事4人以内”。又规定“商工会议所设议员大会,议员定员为30人以上、150人以内,由章程确定。常务议员人数为议员人数的1/3以内”。如果此处日本商工会议所的“理事”与中国商会所指的“理事”意义相同的话,则日本的理事会规模限定亦在10人左右。由此可见,商会理事会的规模定在9~21人范围或是比较合适的。即便我们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放宽一些要求,允许理事会规模在49人以内。那么,中国49%的商会理事会都会存在冗员问题。
  本文已分析过,商会理事会成员太多,对于成员来说就成了荣誉,因此必须限定商会理事会的规模,以让理事这个职务成为使命和责任,从而激励理事会为商会的发展尽心尽力。但是,由于目前几乎所有的商会理事会都是冗员状态,因此对于理事会的规模,要像《公司法》一样由法律法规来限定。   (二)改善选举制度
  商会的权力在会员,会员选出理事会来管理和运作商会,因此完善选举制度就是核心的工作,只有完善的选举制度才能有效地反映出会员的意愿。可以说,选举制度是会员管控商会的有力保证。
  选举制度是由一系列与选举原则、选举程序、选举方法相关,经法律规范形成的各种具体制度的整体总称[3]。具体包括:候选人提出程序、选举的组织、选举方式、选票计算、选举监督等[3]。显然,目前,在相关制度方面,中国商会是需要加强的。
  总的来说,完善选举制度就是要为会员管控商会提供保障,一是保障理事会的代表性,要分选区选举;二是保障理事会成员的积极性,要采取竞争性的选举,这样希望服务会员的人才能胜选;三是保障商会的民主性,选举要公正、透明。
  (三)完善理事会制度
  由会员选举出信赖的理事会成员是重要的一步,但要理事会高效运作,理事会制度建设亦不容忽视,毕竟理事会是一个团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议事制度。一个既能提高科学性,又能提高效率的议事制度,是商会理事会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由于中国商会缺乏严格的理事会议事制度,影响了理事会决策的效率和客观性。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进:一是让理事充分了解信息,会议组织者应该为会议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且应提前提供给理事会成员;二是强化理事责任,对理事会议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出席会议的理事、记录人应在会议记录上签名,以明确决策团队的责任。
  (四)强化对理事会成员的激励
  一方面,要加强正激励,其中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个方面。首先,是物质激励。如果商会能够主动地承担理事会成员的基本工作成本,对于激励理事还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其次,要加强精神激励。商会理事会成员大多是企业高管,相对来说精神激励尤显重要。完善理事会的制度,包括选举制度、议事制度等,本身就是对理事的重要激励,这些制度的完善,会使理事成为商会发展举足轻重的人物,从而提升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负激励也是有必要的,比如对于不关心商会发展、不参加会议的理事,要给予公开的批评甚至罚款。
  注释
  ①因为很多商会关于理事会治理的资料不完整,有的商会甚至没有官网,因此,数据收集起来比较困难,时间跨度相对较长,但对分析本问题没有太大影响。
  参考文献
  [1]R·A·W·罗茨.新的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42-48
  [2]陈林,徐伟宣.从“非国有化”到“非营利化”: NPO的法人治理问题[EB/OL].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97468/2006-11-23.
  [3]何敬中.英、法、德议会选举制度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其他文献
一、应运而生,应时而生  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万敏,2003年时任香港船务公司的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公司地点就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附近,每天她都会看到一些聋儿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进进出出。特别是那些含辛茹苦的母亲,把孩子放在膝上,将脸颊贴在孩子的脸上,口中一遍又一遍重复一个拼音字母发音的情景,始终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  2005年,万敏偶然中看到了一个叫沈刚的人写的博客,知道他所创办的
期刊
在中国科协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河北省科协积极打牢学会能力建设的思想基础,制定学会服务能力提升计划,重点提升学会服务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有力地促进了学会工作创新发展,推动了学会服务能力提升。  一、引言  (一)项目背景  2013 年中国科协实施引领地方学会能力提升项目,是地方科协及其所属学会长久以来的期盼,对地方学会的创新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和有力的推动作用。河北省科协
期刊
[摘 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已步入法治社会。《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及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和认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协组织、社会团体改革发展的路径。本文对如何更好地推动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正确引导社会组织实施科学化的内部治理,规范外部行为,参与社会事务,开展维权、普法服务的作用进行探讨,并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条例》的
期刊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推进各项事业的根本保证。近年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坚持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了党建与业务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一、突出基础建设,打牢党建工作根基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学会加强了组织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健全组织  学会1979年成立,当年即在学会秘书处成立了党支部,学会秘书处一直坚持在党的
期刊
[摘 要]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本文以笔者翻译出版的《科学的学派》一书欧洲300年科学学派史分析研究为视角,对科学共同体的重要组织形态——科学学派、科学学会、无形学院、实体科研机构等概念内涵、特点功能、规律及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我国科学社会建制发育不成熟不完整,科学共同体的学派、学会处于弱势地位,学派、学会对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机理作用彰显得不充分等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缕析阐释;对我国
期刊
[摘 要]区域性“民间公益中心区”是基于我国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现状提出的概念,其内涵可以界定为在政府和民间公益组织双重力量推动下区域内民间公益组织的数量、规模及其所开展的各类公益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使地方公益生态和社会治理呈现良好的区域性示范引导效应。本文以东三省为模拟区域,以沈阳和大连两市为辽宁创建区域性“民间公益中心区”模拟城市样本,对比上海、杭州、深圳等国内城市范例,探讨辽宁创建区
期刊
2017年以来,河南省科协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方案》,结合河南省科协实际情况,制定印发《河南省科协学会改革工作要点》,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进学会改革。  一、实施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  河南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河南省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河南省科协 河南省财政厅关于申报2017年度河南省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的
期刊
[摘 要]国内外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实践证明,形成一个特色鲜明、可推广性强的创新方法应用模式,既是提高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实效性的标志,也是推动创新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辽宁省在五年的工作实践中,以有力的机制措施和国内外资源为条件,力求切实达到帮助企业解决实际技术问题、提升研发队伍创新水平、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方法 创新工程师 机制措施 自主创新  辽宁省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工作总体起
期刊
为了奖励在我国土壤科学事业中做出卓著成就的中国土壤科学工作者和群体,调动全国土壤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土壤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科技部关于《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科学技术部令[1999]第3号)的精神,结合中国土壤学会实际,中国土壤学会于2005年设立了“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奖”,并在国家科技部备案(国科奖字[2005]31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第18号),该奖项
期刊
[摘 要]在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和资本跨地域流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由同一籍贯工商业者在旅居地自发组建的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异地商会迅速兴起和发展,并成为地方治理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本文以广州市花都温州商会为例,探讨了异地商会参与地方治理的具体实践及其启示,并指出法人地位不清晰、内部治理制度化程度低、参与地方治理的实践过于单一,以及存在主动行政化趋势是异地商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克服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