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应运而生,应时而生
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万敏,2003年时任香港船务公司的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公司地点就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附近,每天她都会看到一些聋儿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进进出出。特别是那些含辛茹苦的母亲,把孩子放在膝上,将脸颊贴在孩子的脸上,口中一遍又一遍重复一个拼音字母发音的情景,始终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
2005年,万敏偶然中看到了一个叫沈刚的人写的博客,知道他所创办的“聋人在线”需要帮助,通过博客和短信聊天,她得知沈刚也是一位聋人。万敏沉默了,她决定帮助这一群体。她一边每月给沈刚汇款3000元帮助他开展活动,一边四处奔走,寻求适合投资聋人群体救助领域的机会。
说来也巧,2006年的一天,万敏经人介绍认识了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老主任高成华,她和这位德高望众的老人晤谈,点燃了她献身聋儿康复事业的热情。由高主任举荐,她又结识了不少听障儿童康复领域的专家,同他们的接触,使万敏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此时的万敏面临两种选择:左手是一帆风顺的事业,右手是由零开始的领域。她确信,这个陌生领域虽艰辛而清贫,但美丽而动人。思来想去,理想情感战胜了理智,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从此与听力康复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她41岁。
2007年 9月30日,是“国际聋人节”,这天万敏做了件大事,她开通了一个中国听力语言康复教育领域的专业门户网站——“聋康网”。从这天起,万敏带领着她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心中的目标走去。她是引领者,行进中,她把自己心中的目标幻化成团队的目标。“奇迹是大家创造的,我不过是运气好!”她自信、乐观,感染和影响每一个走近她的人。
一个人的力量是单枪匹马,众人的力量才是翻江倒海。事业的发展要求有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才能书写带给听障人群幸福的“人间喜剧”。
2009年2月,万敏出资百万,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设立“聋儿成长行动”专项基金,用于对全国听力语言康复基层教师的公益培训活动。2010年,万敏又与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出资590万元,用于听力医学发展事业。
2010年深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到了前所未所的高度。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遇,接到时代抛来的每一个绣球,这种力量和素质是生活文化积淀的结果。那些日子,万敏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因为这对于一个时期以来,她与聋人康复、医疗、教育、科技领域等众多人士一起,为共同酝酿发起成立的北京听力协会提供了合理性、必要性与合法性。有了这个专门机构,他们就可以团结更多专业力量和行业力量,为听障人群提供更好的境遇服务,为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奠基。
2011年初春,北京听力协会和着时代的节拍,在“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环境和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全力扶助下如期而至。在这次会员大会上,万敏被推选为北京听力协会首任会长。
二、真爱无言,挚爱无声
人是有感情的,这感情中最珍贵的便是爱。爱似知时春雨,润物无声。万敏是个懂得爱的人,她是爱的富有者。一次,万敏去陕西咸阳康复机构调研,无意中了解到当地聋儿康复中心接收了一个“苦孩子”的故事 :王姿博自从确诊为自闭症后,她的妈妈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离家出走。爸爸也从此自暴自弃,无心工作。王姿博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万敏听罢,心被紧紧揪住了。第二天,她接到了王姿博奶奶的求助电话,当即表示“我们能相遇是缘份,您不要着急,我会尽快想办法。”万敏决定资助孩子每月2500元的治疗费用,直到渡过困难期。
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人,对孩子不离不弃的精神深深感染了王姿博的爸爸,他终于感受到人间温情,重又鼓起勇气外出工作,面对困难承担生活中的风雨。
从那以后,王姿博的奶奶每逢节日便会给万敏打来问候电话,时不时地还寄些土特产。人们常说,自闭症的孩子是星星的孩子,她们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落寞和哭泣。王姿博从小到大,都不曾主动与人说过话,让万敏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一次通话中,奶奶突然说:“孩子想跟恩人讲几句话”,电话那一端发出动情而清晰的声音:“阿姨好!我是王姿博,谢谢!”万敏的眼睛湿润了。一晃4年过去了,万敏和王姿博一家至今也没有谋过面。
这些年经万敏帮助过的还有山西临汾的韩抒吟,广东汕头的林伊伊,陕西西安的周颖……万敏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她常说的一句话:“帮助一个是一个!”她把博大的爱洒向每一个见过面的、没见过面的,相识的、不相识的孩子。对残疾儿童的爱,是万敏内心深处爱的甘泉的自然流淌。
民办康复机构的听障儿童,大多远离家人寄宿,节假日一般都不回家。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顾,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每逢佳节倍思亲”,看到孩子们因为思念亲人而痛苦的样子,万敏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为了缓解孩子对亲人的渴望,让他们充分感受母爱和家庭的温暖,万敏想到了和孩子们在一起。应该说,这里的听障儿童是幸福的,同时也是幸运的。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是孩子们的世界。每逢这一天,万敏都要组织协会参加“咿呀总动员”家庭亲子游戏活动,为小朋友献上精彩节目,并为他们送上一份节日礼物。
去年中秋节,万敏组织协会到石景山、昌平、通州等民办康复中心慰问,为孩子们送去月饼,一起感受团圆的气氛。她还送去蛋糕,上面插着彩色的蜡烛,烛光摇曳,满屋洋溢着她对孩子们真诚的祝愿。
2013年圣诞节之际,万敏和协会的志愿者团队精心策划实施了“圣诞来了”活动。万敏用手机在朋友圈里发了微信,向社会征集活动场地,征集圣诞礼物。微信末尾附上物品清单和一句“求转发、求认领其中一至两项”的话。万敏清楚记得,从傍晚19:50发出到21:40结束,短短不足2个小时,大到圣诞树、圣诞装饰、小到创意气球、太妃糖等一一得到落实。重庆的一位朋友也表示要参与捐助活动。两天后,琳琅满目的圣诞物品陆续寄到了听力协会,数量和品种都超过了预期。 在北京市科协宽敞明亮的多功能厅里,孩子们蹦蹦跳跳表现出最为激动兴奋的心情。大学生志愿者们翩翩起舞,将会场烘托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节日装扮的万敏向每个小朋友发放礼品包,包里有书籍、玩具和食品。她还给每个孩子一个深情的拥抱,一句慈爱的叮咛。
人们说,当你送给别人一束鲜花的时候,你自己手里也留有一缕芳香。几年来,万敏和她领导的听力协会在赢得聋人患者的信赖和社会尊重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净化,思想得到陶冶,生命价值得到升华。
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聋人康复领域,许多人都熟悉万敏的名字,熟悉她颀长的身材,熟悉她谦和而沉静的面容。工作着的万敏是美丽的,有条不紊,张驰有度,永不疲倦;思想着的万敏彰显魅力,乐观豁达,富有睿智,淡定安逸。
北京听力协会是“会员之家”,万敏是这个家的主心骨。作为会长,她竭诚为大家服务,真切关心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位会员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作为会长就是要把协会里的一根根干柴集中到一起,燃起一把大火,烘暖一方天地。
北京协和医院张建一主任,是一位在听力学和助听器领域有影响力和学术水准的专家。协会筹备期间,筹备组去医院专程拜访,开门见山想邀请他担任协会理事。张教授递上一张名片,名片上的每一个职务来头都比协会大。“你也看到了,我的社会职务不少,人的精力有限,与其理事‘不理事’,不如不做理事。”就这样婉言谢绝了。但万敏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的心始终没有泯灭,她一方面继续关注张教授的事业进展,一方面脚踏实地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儿。2年后,在协会一届三次理事会召开前夕,她又叩开了张建一办公室的门,预计40分钟的谈话却不知不觉进行了几个小时。最后张主任说:“我了解听力协会在听力康复领域做了那么多好事实事,能为协会出点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前不久,张建一教授还代表北京听力协会作客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咱爸咱妈的美好时代》栏目,作了一场老年人听力障碍知识讲座,获得好评。
品牌是一个社会组织最好的名片,但是这个名片比生产部门树立的名片要难得多,因为它的许多的产品不是有形产品,其品牌往往是活动品牌和服务品牌。几年来,在万敏领导下,北京听力协会重点打造了“北京国际耳鸣学术研讨会”“爱要让你听到”听障儿童教师公益培训、“同一片蓝天”听障儿童家庭帮扶计划、“咿呀总动员”听障儿童亲子游戏活动、“老年人听力关怀”社区行动等等。协会开展的这些品牌活动,在业内具有广泛影响。此外,在协会专家指导下,万敏还组织专业团队研发适合聋儿语训和现代康复教学特点的听力语言康复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和教材、教具,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家空白。
我国目前有一万多名聋儿康复教师,放在全国1400万教师的镜头里考察,这实在是一个弱小的人群。然而,正是这群人多年来像星星一样默默奉献照亮了中国听障儿童教育的天空。
万敏知道,只有激发每一个康复教师的素养和水平,爱心和智慧才能呵护好每一个孩子。针对康复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贫困地区聋儿缺乏有效康复的状况,听力协会从成立时起便为一线教师搭建了一个专业成长的平台,开展了“爱要让你听到”全国听力语言康复教师公益培训活动。协会积极组织专家讲座、专题培训、互动交流。经过3年多努力,全国已有河南、黑龙江、山东、甘肃、海南等13个省市成功举办了此项活动,有近2000名聋儿康复教师从中受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提高家长素质,让他们有效参与到聋儿语言康复中来,已成为聋儿康复工作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咿呀总动员”是一项亲子游戏活动,其目的是让孩子在这种纯生态的沟通气氛中了解自我、训练语言、展示个性。到目前为止,已开展70期,覆盖北京11家民办康复机构,惠及聋儿上千人次。
不仅如此,“咿呀总动员”还形成一支专业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包括台湾大学生在内的700多名志愿者用他们的时间、精力、热忱和责任心为活动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该活动被北京市社工委评为2012年“北京优秀公益活动品牌”。
这几年,万敏还组织同仁医院、301医院、协和医院和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诸多协会专家,走进社区、走进大学,走进科研院所、走进老百姓中间。通过免费发放协会编印的《老年人听力保健手册》,举办深入浅出的知识讲座、听力检测和专业咨询等方式进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防聋意识,减少耳病的发生。目前“老年人听力关怀”行动已在北京14个社区展开。事实证明,协会这种主动传播健康、送去温暖、献上爱心的活动受到了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
万敏和听力机构的缘大多不是相约之缘,而是偶遇之缘。几年前,一个偶然邂逅,她走进了杨帆语训中心的大门,亲眼目睹了中心主任杨帆和她的老师们,在资金匮乏,事业处于困难的情况下,用加倍的爱关心着那些最需要关爱的孩子,让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们是真懂教学,她们在认真做事。”一个帮助杨帆语训中心摆脱困境的想法,在万敏心里油然而生。很快,在她多方奔走和影响下,一些企业来到中心开展合作交流。如今,这里的听障儿童终于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住上了温暖舒适的宿舍,结束了长达8年教室和宿舍合二为一的艰苦的日子。这以后,万敏还为她们添置了价值数10万元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为家境贫寒的听障儿童减免一半的学杂费。万敏和听力协会教研团队,经常来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融合教育活动,大家齐心协力,共建这个属于听障孩子的幸福家园。
这些年,受到万敏资助过的康复机构何止这一个?她曾为北京市海淀区莎利文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捐赠聋儿教材、教具并提供网络技术支持;她曾为北京市通州区人工耳蜗学校免费安装数10万元的教育教学设备;她曾为郑州康园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免费提供教学设备、编印宣传画册,策划设立“百灵鸟”行动,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关注聋
儿健康成长……。
据统计,这些年万敏向关注听障儿童事业发展的各类基金会提供累计1210万元的捐赠款和价值280万元的实物。一双双援助的手、关爱的手,通过万敏和北京听力协会,架起了一座座通向听力康复事业发展的桥梁。
作为北京听力协会会长的万敏,始终把协会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思考,把协会工作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如今,她工作的触角又伸向了新的坐标——构建“民办康复机构联盟”。通过战略联盟,在机构与机构间、资源与资源间、教学与教学间、老师与老师间,系起一条相互信赖、相互鼓励的纽带。目前,北京多家民办康复机构已成为首批联盟成员,他们要共同用心撑起无声世界的蓝天。
毕业于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万敏,2003年时任香港船务公司的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公司地点就在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附近,每天她都会看到一些聋儿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进进出出。特别是那些含辛茹苦的母亲,把孩子放在膝上,将脸颊贴在孩子的脸上,口中一遍又一遍重复一个拼音字母发音的情景,始终在她脑海中挥之不去。
2005年,万敏偶然中看到了一个叫沈刚的人写的博客,知道他所创办的“聋人在线”需要帮助,通过博客和短信聊天,她得知沈刚也是一位聋人。万敏沉默了,她决定帮助这一群体。她一边每月给沈刚汇款3000元帮助他开展活动,一边四处奔走,寻求适合投资聋人群体救助领域的机会。
说来也巧,2006年的一天,万敏经人介绍认识了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老主任高成华,她和这位德高望众的老人晤谈,点燃了她献身聋儿康复事业的热情。由高主任举荐,她又结识了不少听障儿童康复领域的专家,同他们的接触,使万敏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此时的万敏面临两种选择:左手是一帆风顺的事业,右手是由零开始的领域。她确信,这个陌生领域虽艰辛而清贫,但美丽而动人。思来想去,理想情感战胜了理智,她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原来的专业,从此与听力康复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一年,她41岁。
2007年 9月30日,是“国际聋人节”,这天万敏做了件大事,她开通了一个中国听力语言康复教育领域的专业门户网站——“聋康网”。从这天起,万敏带领着她的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心中的目标走去。她是引领者,行进中,她把自己心中的目标幻化成团队的目标。“奇迹是大家创造的,我不过是运气好!”她自信、乐观,感染和影响每一个走近她的人。
一个人的力量是单枪匹马,众人的力量才是翻江倒海。事业的发展要求有更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才能书写带给听障人群幸福的“人间喜剧”。
2009年2月,万敏出资百万,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设立“聋儿成长行动”专项基金,用于对全国听力语言康复基层教师的公益培训活动。2010年,万敏又与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合作,出资590万元,用于听力医学发展事业。
2010年深秋,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到了前所未所的高度。把握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遇,接到时代抛来的每一个绣球,这种力量和素质是生活文化积淀的结果。那些日子,万敏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因为这对于一个时期以来,她与聋人康复、医疗、教育、科技领域等众多人士一起,为共同酝酿发起成立的北京听力协会提供了合理性、必要性与合法性。有了这个专门机构,他们就可以团结更多专业力量和行业力量,为听障人群提供更好的境遇服务,为他们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奠基。
2011年初春,北京听力协会和着时代的节拍,在“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的环境和背景下应运而生,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全力扶助下如期而至。在这次会员大会上,万敏被推选为北京听力协会首任会长。
二、真爱无言,挚爱无声
人是有感情的,这感情中最珍贵的便是爱。爱似知时春雨,润物无声。万敏是个懂得爱的人,她是爱的富有者。一次,万敏去陕西咸阳康复机构调研,无意中了解到当地聋儿康复中心接收了一个“苦孩子”的故事 :王姿博自从确诊为自闭症后,她的妈妈无法接受这个现实,离家出走。爸爸也从此自暴自弃,无心工作。王姿博只能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万敏听罢,心被紧紧揪住了。第二天,她接到了王姿博奶奶的求助电话,当即表示“我们能相遇是缘份,您不要着急,我会尽快想办法。”万敏决定资助孩子每月2500元的治疗费用,直到渡过困难期。
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人,对孩子不离不弃的精神深深感染了王姿博的爸爸,他终于感受到人间温情,重又鼓起勇气外出工作,面对困难承担生活中的风雨。
从那以后,王姿博的奶奶每逢节日便会给万敏打来问候电话,时不时地还寄些土特产。人们常说,自闭症的孩子是星星的孩子,她们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落寞和哭泣。王姿博从小到大,都不曾主动与人说过话,让万敏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一次通话中,奶奶突然说:“孩子想跟恩人讲几句话”,电话那一端发出动情而清晰的声音:“阿姨好!我是王姿博,谢谢!”万敏的眼睛湿润了。一晃4年过去了,万敏和王姿博一家至今也没有谋过面。
这些年经万敏帮助过的还有山西临汾的韩抒吟,广东汕头的林伊伊,陕西西安的周颖……万敏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她常说的一句话:“帮助一个是一个!”她把博大的爱洒向每一个见过面的、没见过面的,相识的、不相识的孩子。对残疾儿童的爱,是万敏内心深处爱的甘泉的自然流淌。
民办康复机构的听障儿童,大多远离家人寄宿,节假日一般都不回家。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照顾,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每逢佳节倍思亲”,看到孩子们因为思念亲人而痛苦的样子,万敏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为了缓解孩子对亲人的渴望,让他们充分感受母爱和家庭的温暖,万敏想到了和孩子们在一起。应该说,这里的听障儿童是幸福的,同时也是幸运的。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是孩子们的世界。每逢这一天,万敏都要组织协会参加“咿呀总动员”家庭亲子游戏活动,为小朋友献上精彩节目,并为他们送上一份节日礼物。
去年中秋节,万敏组织协会到石景山、昌平、通州等民办康复中心慰问,为孩子们送去月饼,一起感受团圆的气氛。她还送去蛋糕,上面插着彩色的蜡烛,烛光摇曳,满屋洋溢着她对孩子们真诚的祝愿。
2013年圣诞节之际,万敏和协会的志愿者团队精心策划实施了“圣诞来了”活动。万敏用手机在朋友圈里发了微信,向社会征集活动场地,征集圣诞礼物。微信末尾附上物品清单和一句“求转发、求认领其中一至两项”的话。万敏清楚记得,从傍晚19:50发出到21:40结束,短短不足2个小时,大到圣诞树、圣诞装饰、小到创意气球、太妃糖等一一得到落实。重庆的一位朋友也表示要参与捐助活动。两天后,琳琅满目的圣诞物品陆续寄到了听力协会,数量和品种都超过了预期。 在北京市科协宽敞明亮的多功能厅里,孩子们蹦蹦跳跳表现出最为激动兴奋的心情。大学生志愿者们翩翩起舞,将会场烘托出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节日装扮的万敏向每个小朋友发放礼品包,包里有书籍、玩具和食品。她还给每个孩子一个深情的拥抱,一句慈爱的叮咛。
人们说,当你送给别人一束鲜花的时候,你自己手里也留有一缕芳香。几年来,万敏和她领导的听力协会在赢得聋人患者的信赖和社会尊重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净化,思想得到陶冶,生命价值得到升华。
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聋人康复领域,许多人都熟悉万敏的名字,熟悉她颀长的身材,熟悉她谦和而沉静的面容。工作着的万敏是美丽的,有条不紊,张驰有度,永不疲倦;思想着的万敏彰显魅力,乐观豁达,富有睿智,淡定安逸。
北京听力协会是“会员之家”,万敏是这个家的主心骨。作为会长,她竭诚为大家服务,真切关心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位会员都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作为会长就是要把协会里的一根根干柴集中到一起,燃起一把大火,烘暖一方天地。
北京协和医院张建一主任,是一位在听力学和助听器领域有影响力和学术水准的专家。协会筹备期间,筹备组去医院专程拜访,开门见山想邀请他担任协会理事。张教授递上一张名片,名片上的每一个职务来头都比协会大。“你也看到了,我的社会职务不少,人的精力有限,与其理事‘不理事’,不如不做理事。”就这样婉言谢绝了。但万敏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的心始终没有泯灭,她一方面继续关注张教授的事业进展,一方面脚踏实地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儿。2年后,在协会一届三次理事会召开前夕,她又叩开了张建一办公室的门,预计40分钟的谈话却不知不觉进行了几个小时。最后张主任说:“我了解听力协会在听力康复领域做了那么多好事实事,能为协会出点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前不久,张建一教授还代表北京听力协会作客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咱爸咱妈的美好时代》栏目,作了一场老年人听力障碍知识讲座,获得好评。
品牌是一个社会组织最好的名片,但是这个名片比生产部门树立的名片要难得多,因为它的许多的产品不是有形产品,其品牌往往是活动品牌和服务品牌。几年来,在万敏领导下,北京听力协会重点打造了“北京国际耳鸣学术研讨会”“爱要让你听到”听障儿童教师公益培训、“同一片蓝天”听障儿童家庭帮扶计划、“咿呀总动员”听障儿童亲子游戏活动、“老年人听力关怀”社区行动等等。协会开展的这些品牌活动,在业内具有广泛影响。此外,在协会专家指导下,万敏还组织专业团队研发适合聋儿语训和现代康复教学特点的听力语言康复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和教材、教具,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家空白。
我国目前有一万多名聋儿康复教师,放在全国1400万教师的镜头里考察,这实在是一个弱小的人群。然而,正是这群人多年来像星星一样默默奉献照亮了中国听障儿童教育的天空。
万敏知道,只有激发每一个康复教师的素养和水平,爱心和智慧才能呵护好每一个孩子。针对康复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贫困地区聋儿缺乏有效康复的状况,听力协会从成立时起便为一线教师搭建了一个专业成长的平台,开展了“爱要让你听到”全国听力语言康复教师公益培训活动。协会积极组织专家讲座、专题培训、互动交流。经过3年多努力,全国已有河南、黑龙江、山东、甘肃、海南等13个省市成功举办了此项活动,有近2000名聋儿康复教师从中受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提高家长素质,让他们有效参与到聋儿语言康复中来,已成为聋儿康复工作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咿呀总动员”是一项亲子游戏活动,其目的是让孩子在这种纯生态的沟通气氛中了解自我、训练语言、展示个性。到目前为止,已开展70期,覆盖北京11家民办康复机构,惠及聋儿上千人次。
不仅如此,“咿呀总动员”还形成一支专业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包括台湾大学生在内的700多名志愿者用他们的时间、精力、热忱和责任心为活动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该活动被北京市社工委评为2012年“北京优秀公益活动品牌”。
这几年,万敏还组织同仁医院、301医院、协和医院和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诸多协会专家,走进社区、走进大学,走进科研院所、走进老百姓中间。通过免费发放协会编印的《老年人听力保健手册》,举办深入浅出的知识讲座、听力检测和专业咨询等方式进行科普宣传,提高全民防聋意识,减少耳病的发生。目前“老年人听力关怀”行动已在北京14个社区展开。事实证明,协会这种主动传播健康、送去温暖、献上爱心的活动受到了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
万敏和听力机构的缘大多不是相约之缘,而是偶遇之缘。几年前,一个偶然邂逅,她走进了杨帆语训中心的大门,亲眼目睹了中心主任杨帆和她的老师们,在资金匮乏,事业处于困难的情况下,用加倍的爱关心着那些最需要关爱的孩子,让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们是真懂教学,她们在认真做事。”一个帮助杨帆语训中心摆脱困境的想法,在万敏心里油然而生。很快,在她多方奔走和影响下,一些企业来到中心开展合作交流。如今,这里的听障儿童终于走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住上了温暖舒适的宿舍,结束了长达8年教室和宿舍合二为一的艰苦的日子。这以后,万敏还为她们添置了价值数10万元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为家境贫寒的听障儿童减免一半的学杂费。万敏和听力协会教研团队,经常来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融合教育活动,大家齐心协力,共建这个属于听障孩子的幸福家园。
这些年,受到万敏资助过的康复机构何止这一个?她曾为北京市海淀区莎利文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捐赠聋儿教材、教具并提供网络技术支持;她曾为北京市通州区人工耳蜗学校免费安装数10万元的教育教学设备;她曾为郑州康园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免费提供教学设备、编印宣传画册,策划设立“百灵鸟”行动,呼吁更多社会力量关注聋
儿健康成长……。
据统计,这些年万敏向关注听障儿童事业发展的各类基金会提供累计1210万元的捐赠款和价值280万元的实物。一双双援助的手、关爱的手,通过万敏和北京听力协会,架起了一座座通向听力康复事业发展的桥梁。
作为北京听力协会会长的万敏,始终把协会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思考,把协会工作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如今,她工作的触角又伸向了新的坐标——构建“民办康复机构联盟”。通过战略联盟,在机构与机构间、资源与资源间、教学与教学间、老师与老师间,系起一条相互信赖、相互鼓励的纽带。目前,北京多家民办康复机构已成为首批联盟成员,他们要共同用心撑起无声世界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