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带动京津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政府部门加强了对于“京津冀协调发展”理念的贯彻。在这样的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在经济、文化等发展的发展都面临了新的环境。作为京津冀地区喜闻乐见的传统戏曲剧种,评剧在该发展战略的影响下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并由此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展。本文基于此,着重分析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理念下,评价音乐生态环境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评剧;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音乐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E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4-0324-01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我国的京津冀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实现了该地区的共同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京津冀三地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并以该协议为框架,实现了对于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评剧作为华北平原常见的戏曲种类,在该协议的推行下获得了发展契机。
一、评剧发展概述
(一)评剧的发展历史
作为我国传统的五种剧种之一,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一带。该剧中在表演的过程中主要以念白为主,其唱词较为口语化,故而受到华北平原一代民众的喜爱。评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京剧、河北梆子等传统戏剧表演形式、元素的借鉴运用,从而形成了当今的评剧。
评剧进行数百年的发展、演变,诞生了诸多的优秀曲目,诸如《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并培养了一大批批优秀的人民艺术表演家,诸如白玉霜、新凤霞、赵丽蓉等。目前,评剧仍旧在戏曲舞台上传唱,并逐步成为京津冀三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二)评剧发展瓶颈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流行,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评剧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社会对于评剧的关注度不断下降,而评剧的受众数量也在降低。
不仅如此,由于评剧缺乏广阔的文化市场,故而评剧的传承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此外,评剧作为传统剧种,其剧目也普遍存在内容、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的的问题,故导致评剧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尽管评剧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获得社会关注度提高,但是由于中国音乐文化生态环境出现了“失衡”状况,进而促使评剧的发展仍旧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不利于评剧的可持续发展。
二、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下的评剧音乐生态环境
随着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以及相关的文化协议的推广,我国的评剧获得了良好的音乐生态环境,有助于评剧的稳步发展。所谓的音乐生态环境,指的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音乐文化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作用)的总和,即传统音乐的生存状态及其与周围诸种文化脉络的关系。
在《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下,评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获得了发展的契机。为了实现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开展各类措施,积极探寻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新契机,促进评剧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津冀文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评剧发展的音乐生态环境,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演出团体交流频繁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京津冀地区均有专业的评剧院团。其中,北京地区有以中国评剧院为首的6家评剧演出团体,而天津则有以天津评剧院为首的8家评剧演出团体,河北由于是评剧的发祥地,故而该地区存在近20家评剧演出团体。事实上,在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执行之前,三地的评剧演出团体交流较少,各地区的评剧团的演出范围尽在各地的辖区内,阻碍了河北地区的评剧团与京津地区的交流,从而阻碍了评剧团之间的交流创新,不利于评剧的发展。
但是,随着京津冀文化協调发展政策的出台,京津冀地区的评剧团实现了对于演出空间壁垒的突破,实现了上述三地评剧团的交流、协作,并带动了评剧资源的共享,为评剧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互动空间,从而带动各评剧演艺家的经验交流,为评剧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事实上,随着该项政策的完善以及推广,京津冀三地间的评剧演出交流更为频繁。
(二)京津冀评剧文化活动联动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文化,评剧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实现该地区文化底蕴的凸显,并提升区域的形象,带动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伴随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政策的推行,京津冀地区以评剧为媒介,唱响京津冀文化融合发展旋律,实现了对于评剧这一传统戏曲的传播。
在该政策的影响下,京津冀地区加强了对于评剧文化活动的联动工作,并借助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平台,开展以评剧为核心的主体活动。据悉,京津冀地区于2016年8月借助区县电视媒体资源,实现了对于评剧大赛一一“2016京津冀评剧电视大赛”的举办。
该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以评剧作为媒介,向外界展示了京津冀区县的文化软实力,并通过“家乡美”的电视节目环节,将各区县的文化特色展示给观众。事实上,该节目在播出的过程中被该区域的12家主流媒体播报,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地区影响力的提升,并在推动京津冀文化交流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为评剧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京津冀评剧剧目创新扶持
事实上,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推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京津冀地区文化发展壁垒的打破,从而确保上述地区在发展评剧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评剧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在该政策的影响下,京津冀地区的评剧团加强了剧目的创新工作,从而确保评剧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其受众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与河北唐山的评剧团体推出了新的评剧剧目——《良宵》,而北京与廊坊的评剧团则制作了反映抗战题材的评剧——《寸草春晖》,并在2016年6月的首演过程中大获好评。总而言之,在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评剧艺术获得了较为完善的音乐生态环境,并由此促进相关效益的取得,实现了该区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评剧的发展历史以及评剧发展瓶颈,并就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政策下的评剧发展环境进行(演出团体交流频繁、京津冀评剧文化活动联动、京津冀评剧剧目創新扶持)了论述。笔者认为,随着该项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我国的评剧艺术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作为文化软实力,提升该地区的竞争力,促进更高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瑞,伍琴.首都经济圈八大经济形态的比较与启示:伦敦、巴黎、东京、首尔与北京[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1):79-94.
[2] 张建梅,王佳欣.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路径探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例[J].开发研究,2015,(2):42-45.
[3] 黄梦,安树伟.京津冀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4-40.
[4] 刘勇,姚舒扬.文化认同与京津冀协同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5-40.
[5] 陈旭霞.京津冀都市圈文化软实力建设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28.
[关键词]评剧;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音乐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E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4-0324-01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我国的京津冀地区在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实现了该地区的共同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京津冀三地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并以该协议为框架,实现了对于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前,评剧作为华北平原常见的戏曲种类,在该协议的推行下获得了发展契机。
一、评剧发展概述
(一)评剧的发展历史
作为我国传统的五种剧种之一,评剧发源于河北唐山一带。该剧中在表演的过程中主要以念白为主,其唱词较为口语化,故而受到华北平原一代民众的喜爱。评剧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京剧、河北梆子等传统戏剧表演形式、元素的借鉴运用,从而形成了当今的评剧。
评剧进行数百年的发展、演变,诞生了诸多的优秀曲目,诸如《花为媒》《秦香莲》《刘巧儿》,并培养了一大批批优秀的人民艺术表演家,诸如白玉霜、新凤霞、赵丽蓉等。目前,评剧仍旧在戏曲舞台上传唱,并逐步成为京津冀三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二)评剧发展瓶颈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多元文化的发展、流行,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评剧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社会对于评剧的关注度不断下降,而评剧的受众数量也在降低。
不仅如此,由于评剧缺乏广阔的文化市场,故而评剧的传承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状况。此外,评剧作为传统剧种,其剧目也普遍存在内容、形式陈旧,缺乏创新性的的问题,故导致评剧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尽管评剧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其获得社会关注度提高,但是由于中国音乐文化生态环境出现了“失衡”状况,进而促使评剧的发展仍旧遭遇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不利于评剧的可持续发展。
二、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下的评剧音乐生态环境
随着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以及相关的文化协议的推广,我国的评剧获得了良好的音乐生态环境,有助于评剧的稳步发展。所谓的音乐生态环境,指的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音乐文化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作用)的总和,即传统音乐的生存状态及其与周围诸种文化脉络的关系。
在《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下,评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获得了发展的契机。为了实现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关单位以及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开展各类措施,积极探寻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新契机,促进评剧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津冀文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评剧发展的音乐生态环境,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一)演出团体交流频繁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京津冀地区均有专业的评剧院团。其中,北京地区有以中国评剧院为首的6家评剧演出团体,而天津则有以天津评剧院为首的8家评剧演出团体,河北由于是评剧的发祥地,故而该地区存在近20家评剧演出团体。事实上,在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执行之前,三地的评剧演出团体交流较少,各地区的评剧团的演出范围尽在各地的辖区内,阻碍了河北地区的评剧团与京津地区的交流,从而阻碍了评剧团之间的交流创新,不利于评剧的发展。
但是,随着京津冀文化協调发展政策的出台,京津冀地区的评剧团实现了对于演出空间壁垒的突破,实现了上述三地评剧团的交流、协作,并带动了评剧资源的共享,为评剧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互动空间,从而带动各评剧演艺家的经验交流,为评剧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事实上,随着该项政策的完善以及推广,京津冀三地间的评剧演出交流更为频繁。
(二)京津冀评剧文化活动联动
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传统文化,评剧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能够实现该地区文化底蕴的凸显,并提升区域的形象,带动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伴随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政策的推行,京津冀地区以评剧为媒介,唱响京津冀文化融合发展旋律,实现了对于评剧这一传统戏曲的传播。
在该政策的影响下,京津冀地区加强了对于评剧文化活动的联动工作,并借助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平台,开展以评剧为核心的主体活动。据悉,京津冀地区于2016年8月借助区县电视媒体资源,实现了对于评剧大赛一一“2016京津冀评剧电视大赛”的举办。
该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以评剧作为媒介,向外界展示了京津冀区县的文化软实力,并通过“家乡美”的电视节目环节,将各区县的文化特色展示给观众。事实上,该节目在播出的过程中被该区域的12家主流媒体播报,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地区影响力的提升,并在推动京津冀文化交流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为评剧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京津冀评剧剧目创新扶持
事实上,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推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京津冀地区文化发展壁垒的打破,从而确保上述地区在发展评剧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文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评剧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在该政策的影响下,京津冀地区的评剧团加强了剧目的创新工作,从而确保评剧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其受众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与河北唐山的评剧团体推出了新的评剧剧目——《良宵》,而北京与廊坊的评剧团则制作了反映抗战题材的评剧——《寸草春晖》,并在2016年6月的首演过程中大获好评。总而言之,在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评剧艺术获得了较为完善的音乐生态环境,并由此促进相关效益的取得,实现了该区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评剧的发展历史以及评剧发展瓶颈,并就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政策下的评剧发展环境进行(演出团体交流频繁、京津冀评剧文化活动联动、京津冀评剧剧目創新扶持)了论述。笔者认为,随着该项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我国的评剧艺术必将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作为文化软实力,提升该地区的竞争力,促进更高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取得,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瑞,伍琴.首都经济圈八大经济形态的比较与启示:伦敦、巴黎、东京、首尔与北京[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1):79-94.
[2] 张建梅,王佳欣.京津冀文化旅游协同发展路径探析——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为例[J].开发研究,2015,(2):42-45.
[3] 黄梦,安树伟.京津冀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4-40.
[4] 刘勇,姚舒扬.文化认同与京津冀协同发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5-40.
[5] 陈旭霞.京津冀都市圈文化软实力建设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