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法是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主要阐述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如何运用朗读三部曲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朗读法;三部曲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事语文一线教学的我,在教学当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不太感兴趣,有的甚至达到厌恶程度。在学生中也常流行这样一句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而一部分的老师也发现文言文的教学比较单一、枯燥,这一部分的教学也成为了很多年轻教师的教学软肋。
文言文教学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多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证明, 朗读法是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教法。古人常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法的好处在于: 一是增加积累; 二是培养语感; 三是加深理解。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朗读作用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名言——“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我总结出文言文的朗读三部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读活书——明字通文
对于初中生来说,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正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若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行拂乱其所为”中的“拂”念fú,解释为“阻扰,违反”,“入则無法家拂士”中的“拂”念bì,解释为“辅弼,辅佐,同弼”。一篇课文当中,同一个字读不同的音,解释也不一样。可见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在诵读时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
文言文的诵读当中除了要求对字音的把握外,还有句读的停顿。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理解。如何让学生把握句读呢?方法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教师范读或是录音范读。例如:《狼》一文当中“其一犬坐于前”,先把这个句子的不同的停顿方式标示出来: “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范读选择的是后者,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了解了句子的意思,在读课文时也知道了正确的停顿。
通过对字音和句读的把握,从而使学生把文章读得文通字明,这样就达到了“读活书”即将课文读通读熟的目的。
二、活读书——清条顺理
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只掌握了读音和停顿是远远不够的,在第二遍的诵读中,必须在第一遍诵读的基础上加强结构和思路的理解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使学生抓住支撑句,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加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例如:学习《爱莲说》时,根据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我在示范诵读的时候特意配上荷花、菊花和牡丹的图片以及《高山流水》的音乐,音乐和图片一下子就将文章中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情操表达了出来。然后从分析作者描写荷花的顺序以及三种花的对比入手,利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不断的减少屏幕中出现的字数,让学生进行诵读,最后进行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文章的思路结构,又完成了背诵,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如果教师能够有效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枯燥无味的文言文的文字化为立体生动的图像,利用人记忆的特点,化繁为简,将沉睡多年的文言文“活”教,使学生“活”学“活”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的内涵,达到“活读书”即掌握文章结构思路的目的。
三、读书活——激趣入境
文言文难学难教,很大的原因在于学生由于时代的距离,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在教学当中仅仅满足于字音词义和结构思路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章的意境,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激趣上可以从激励学生诵读的兴趣入手。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
教学当中我发现,学生比较喜欢分角色进行对话诵读。例如:分组读《曹刿论战》,一组扮演鲁庄公,一组扮演曹刿,两组进行对话朗读。在诵读指导当中,我要求学生进入角色,揣摩角色的心理,感受当时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意境,真正的以古人的感觉进行诵读。这样一来,学生不断激发了兴趣,而且很快进入了文章的意境。紧接着,我趁热打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了人物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本进行改编,在课堂上举行了一场课本剧表演,要求表演者不但要语气语调到位,还有加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课堂的气氛一下就达到了高点,学生在娱乐当中不但走进了文章的意境,还很好的培养了学习古文的兴趣。
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教学文言文,不仅是学习古文化的优秀精髓,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民族,没有继承的民族,是一个即将没落的民族。”我们中华民族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的在继承中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活”,即通过读书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从而发展壮大我们的国家,让中华民族真正在世界民族之林崛起。
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吹响,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探索教改思路,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古人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我们教给学生以方法,教给学生以“扶着走“的”拐杖“,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 学生掌握了朗读三部曲,一定可以奏响文言文的美妙乐章,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实现从教师“牵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的飞跃。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朗读法;三部曲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事语文一线教学的我,在教学当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不太感兴趣,有的甚至达到厌恶程度。在学生中也常流行这样一句话: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而一部分的老师也发现文言文的教学比较单一、枯燥,这一部分的教学也成为了很多年轻教师的教学软肋。
文言文教学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多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证明, 朗读法是文言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教法。古人常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法的好处在于: 一是增加积累; 二是培养语感; 三是加深理解。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朗读作用呢?根据郭沫若先生的名言——“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我总结出文言文的朗读三部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读活书——明字通文
对于初中生来说,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正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若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行拂乱其所为”中的“拂”念fú,解释为“阻扰,违反”,“入则無法家拂士”中的“拂”念bì,解释为“辅弼,辅佐,同弼”。一篇课文当中,同一个字读不同的音,解释也不一样。可见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在诵读时要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
文言文的诵读当中除了要求对字音的把握外,还有句读的停顿。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理解。如何让学生把握句读呢?方法一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教师范读或是录音范读。例如:《狼》一文当中“其一犬坐于前”,先把这个句子的不同的停顿方式标示出来: “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范读选择的是后者,原来“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这样一来,学生就了解了句子的意思,在读课文时也知道了正确的停顿。
通过对字音和句读的把握,从而使学生把文章读得文通字明,这样就达到了“读活书”即将课文读通读熟的目的。
二、活读书——清条顺理
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只掌握了读音和停顿是远远不够的,在第二遍的诵读中,必须在第一遍诵读的基础上加强结构和思路的理解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涵,使学生抓住支撑句,加快记忆的速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更加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
例如:学习《爱莲说》时,根据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我在示范诵读的时候特意配上荷花、菊花和牡丹的图片以及《高山流水》的音乐,音乐和图片一下子就将文章中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情操表达了出来。然后从分析作者描写荷花的顺序以及三种花的对比入手,利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不断的减少屏幕中出现的字数,让学生进行诵读,最后进行全文背诵。学生在一个课时内既掌握了文章的思路结构,又完成了背诵,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如果教师能够有效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枯燥无味的文言文的文字化为立体生动的图像,利用人记忆的特点,化繁为简,将沉睡多年的文言文“活”教,使学生“活”学“活”用,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的内涵,达到“活读书”即掌握文章结构思路的目的。
三、读书活——激趣入境
文言文难学难教,很大的原因在于学生由于时代的距离,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在教学当中仅仅满足于字音词义和结构思路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章的意境,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激趣上可以从激励学生诵读的兴趣入手。单一呆板的活动往往使人产生厌恶甚至抵制的情绪,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
教学当中我发现,学生比较喜欢分角色进行对话诵读。例如:分组读《曹刿论战》,一组扮演鲁庄公,一组扮演曹刿,两组进行对话朗读。在诵读指导当中,我要求学生进入角色,揣摩角色的心理,感受当时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意境,真正的以古人的感觉进行诵读。这样一来,学生不断激发了兴趣,而且很快进入了文章的意境。紧接着,我趁热打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分析了人物的形象。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本进行改编,在课堂上举行了一场课本剧表演,要求表演者不但要语气语调到位,还有加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课堂的气氛一下就达到了高点,学生在娱乐当中不但走进了文章的意境,还很好的培养了学习古文的兴趣。
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教学文言文,不仅是学习古文化的优秀精髓,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我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可怜的民族,没有继承的民族,是一个即将没落的民族。”我们中华民族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的在继承中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活”,即通过读书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从而发展壮大我们的国家,让中华民族真正在世界民族之林崛起。
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吹响,21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 不断探索教改思路,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古人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我们教给学生以方法,教给学生以“扶着走“的”拐杖“,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 学生掌握了朗读三部曲,一定可以奏响文言文的美妙乐章,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实现从教师“牵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