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的日益增多,学生自主创业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重要就业方式。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观,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营造自主创业的氛围。
【关键词】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如何认识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如何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教育和引导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这不仅仅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也是社会教育问题,创业可以实现自主就业、持续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带动就业,是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如何推行创业教育、怎样有效可行的进行创业发展规划,这也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的经济当前处于转轨时期。就全国来讲,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及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就高校毕业生来讲,数量大幅度上升,就业压力持续增长。2004年到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80万增长到611万。
二、正确认识创业就业教育
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理念是在1989年11月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同时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才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创业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大致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就总体情况来看,这一教育尚存在不少问题,如对这一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体系完整的教育课程;即便有创业教育课,也多为“纸上谈兵”,主讲教师多为缺乏经历的“学院派”;创业实践环节薄弱:即使有实践,也往往停留在大学生开店铺、创意设计竞赛等层次;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保障体系等等。
三、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
1、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标志性项目
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和推广工作。
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
2005年9月,国际劳工组织、团中央和全国青联启动了中国大学生KAB(KnowAbout Business的简称)创业教育项目。
2、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
从狭义上说,创业教育以实现就业为出发点,教育和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创业准备过程。
3、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1)创业精神与创业价值观教育
创业精神是创业这创业者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创业者创业品格的一种概况、超越和升华。
创业价值观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基本的价值取向。它是人生观、价值观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表现。
(2)创业能力教育
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
(3)创业知识教育
主要包括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品牌知识等。
除以上三个方面的教育外,教育者还应该对创业者有效的指导。主要应包括创业的心理指导、政策指导、项目指导和技巧指导。
4、创业定律
(1)创业要做好赚钱和赔钱的两手准备。
创新能力;识别机会的能力;组织资源的能力。
(2)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的行业(或项目)意味着不战而胜。
成功就是要比别人早。当别人知道时,你已经了解;当别人了解时,你已经行动;当别人行动时,你已经成功。
(3)好眼光的三大标准:
把握大的趋势;把握大的市场;发现少的竞争对手。
(4)问题就是机会。
没有满足的需求就是机会;闲置资源就是机会;危机就是转机。
(5)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才能做到“无中生有”!
(6)与其同马赛跑,不如骑在马上,才能“马到成功”!
(7)充分的市场调查,是规避风险的第一步。
四、建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改革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创业教育不能离开课堂这一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基础环节。创业教育的课程不仅要传授创业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经营管理和相关综合知识;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能够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增强创业能力。课程体系应包括涵盖创业理论、创业风险、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规范等内容的“创业学”、“中小企业创建”、“创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等课程,还应包括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课程。此外,完整的创业教育,除专门开设创业教育课外,还应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采取“文理工互补”多科融合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跨专业、选修和辅修课程的机会,加强“通才”培养,为创业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整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第一类是教授创业理论课的本校教师,主要由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法律专业的教师担任。第二类是从事创业沙龙讲座的工商、税务部门、企业、投融资机构的专业人士,以传授企业登记注册、交纳税费、企业管理、融资贷款方面的知识与技巧。第三类是富有实际创业经历并取得成效的创业导师,此类人员丰富的创业经历、现身说法对于大学生尤具说服力。大学生最为关键的创业实践环节,最需要这些导师点拨迷津、传授宝贵经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富有实战经验的创业导师尤为匮乏,亟须加强这一类师资的选聘,以解决创业教育“纸上谈兵”的问题。
3、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校园创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高校须构建多层次创业实践平台,打破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的瓶颈制约。要充分利用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工具,开展创业宣传,使创业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创业计划竞赛,如:科技作品大赛、网站设计大赛、装潢设计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大学生创业进行热身。
4、搭建平台,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保障体系
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保障体系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创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其二,广开渠道整合社会资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其三,聘请优秀拥有丰富经验的创业经历人作为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指点迷津;其四,运用国家有效的创业政策,帮助学生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其五,通过各种媒体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舆论、资讯、市场、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需要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各项实践活动,才能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其创业积累经验和财富。
【关键词】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形势。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如何认识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就业问题,如何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教育和引导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这不仅仅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也是社会教育问题,创业可以实现自主就业、持续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带动就业,是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如何推行创业教育、怎样有效可行的进行创业发展规划,这也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我国的经济当前处于转轨时期。就全国来讲,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及劳动者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就高校毕业生来讲,数量大幅度上升,就业压力持续增长。2004年到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80万增长到611万。
二、正确认识创业就业教育
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理念是在1989年11月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同时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将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此后,才有了更广泛意义上的创业教育,我国的创业教育大致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才刚刚起步。就总体情况来看,这一教育尚存在不少问题,如对这一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体系完整的教育课程;即便有创业教育课,也多为“纸上谈兵”,主讲教师多为缺乏经历的“学院派”;创业实践环节薄弱:即使有实践,也往往停留在大学生开店铺、创意设计竞赛等层次;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保障体系等等。
三、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
1、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标志性项目
199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和推广工作。
1999年,清华大学举办了第一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探索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
2005年9月,国际劳工组织、团中央和全国青联启动了中国大学生KAB(KnowAbout Business的简称)创业教育项目。
2、创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创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
从狭义上说,创业教育以实现就业为出发点,教育和指导学生完成一个创业准备过程。
3、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1)创业精神与创业价值观教育
创业精神是创业这创业者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创业者创业品格的一种概况、超越和升华。
创业价值观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基本的价值取向。它是人生观、价值观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一种表现。
(2)创业能力教育
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
(3)创业知识教育
主要包括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管理知识、营销知识、品牌知识等。
除以上三个方面的教育外,教育者还应该对创业者有效的指导。主要应包括创业的心理指导、政策指导、项目指导和技巧指导。
4、创业定律
(1)创业要做好赚钱和赔钱的两手准备。
创新能力;识别机会的能力;组织资源的能力。
(2)选择“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的行业(或项目)意味着不战而胜。
成功就是要比别人早。当别人知道时,你已经了解;当别人了解时,你已经行动;当别人行动时,你已经成功。
(3)好眼光的三大标准:
把握大的趋势;把握大的市场;发现少的竞争对手。
(4)问题就是机会。
没有满足的需求就是机会;闲置资源就是机会;危机就是转机。
(5)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才能做到“无中生有”!
(6)与其同马赛跑,不如骑在马上,才能“马到成功”!
(7)充分的市场调查,是规避风险的第一步。
四、建立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改革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创业教育不能离开课堂这一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和基础环节。创业教育的课程不仅要传授创业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经营管理和相关综合知识;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能够激发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增强创业能力。课程体系应包括涵盖创业理论、创业风险、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规范等内容的“创业学”、“中小企业创建”、“创业政策与法律法规”等课程,还应包括市场经营和企业管理课程。此外,完整的创业教育,除专门开设创业教育课外,还应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采取“文理工互补”多科融合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跨专业、选修和辅修课程的机会,加强“通才”培养,为创业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整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三类人员组成:第一类是教授创业理论课的本校教师,主要由工商管理、企业管理、法律专业的教师担任。第二类是从事创业沙龙讲座的工商、税务部门、企业、投融资机构的专业人士,以传授企业登记注册、交纳税费、企业管理、融资贷款方面的知识与技巧。第三类是富有实际创业经历并取得成效的创业导师,此类人员丰富的创业经历、现身说法对于大学生尤具说服力。大学生最为关键的创业实践环节,最需要这些导师点拨迷津、传授宝贵经验。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富有实战经验的创业导师尤为匮乏,亟须加强这一类师资的选聘,以解决创业教育“纸上谈兵”的问题。
3、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校园创业文化是指全体师生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高校须构建多层次创业实践平台,打破创业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的瓶颈制约。要充分利用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工具,开展创业宣传,使创业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勇于创业的榜样,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各种创业计划竞赛,如:科技作品大赛、网站设计大赛、装潢设计大赛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为大学生创业进行热身。
4、搭建平台,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保障体系
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保障体系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创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其二,广开渠道整合社会资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其三,聘请优秀拥有丰富经验的创业经历人作为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实践,指点迷津;其四,运用国家有效的创业政策,帮助学生协调工商、税务等部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其五,通过各种媒体整合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舆论、资讯、市场、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需要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参加科研和各项实践活动,才能在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其创业积累经验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