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南阳农业信息化的现状的了解,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且使用效率不高、缺乏既懂网络又懂农业的专门人才等。文章通过分析,提出相应对策:通过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结合,从观念上和技能上解决信息化难题;以政府为主,并吸引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合理规划,使农业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流通更加顺畅;借鉴农业发达地区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信息化是南阳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达的经济必须以发达的农业为依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主流正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南阳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略,大力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
展。
一、南阳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南阳的农业信息化已初具规模,但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发展农业信息化,才能加快提高南阳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才能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农业的持续发展铺就道路。
(一)信息化的物理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南阳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国家重要光缆干线“八横八纵”中的“一横一纵”在南阳市交汇。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通信部门和广电部门的光缆铺设已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各乡镇,长途光缆长度达25万芯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光纤传输网络,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和网络。组织体系方面,市直和13个县市区农业部门都设有兼职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206个乡镇中有一半以上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网络建设方面,覆盖市、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信息资源采集、发布逐步走向制度化,网上市场、网上交易、网上定货正成为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大宗农产品市场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重要通道。
(二)信息化的手段较为全面,服务网络初步发展
围绕南阳市农业优势产业,南阳市相继创办了南阳农业信息网、中部农村信息网、张仲景中医药网、香花辣椒网、新野蔬菜网、南阳月季网、中华玉网等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网站,并将现代手段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广泛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工具,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使农村干部群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便地获取农业信息。在种植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的整理、分析和发布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地方农业部门普遍加大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在电子信息网络得到发展的同时,电话、电视、电脑普及率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得到完善。
(三)信息化的专门管理系统开始建设,农业信息化走向专业化、正规化
南阳市农业部门和一些县、乡已经建立了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和信息平台,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不少地方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服务网络已经开始向乡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经营大户延伸,这是农业信息渠道畅通的重要保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农业信息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中的作用,部分乡镇举办由各村主任、村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员、农办人员参加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培训班,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了解,为今后服务农村、农业、农民夯实功底。
二、南阳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信息利用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主要还局限于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还不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目前,农业信息工作是“上面热、下面冷”,县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工作十分重视,但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信息化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意识的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由于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他们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农民的这种信息意识影响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二)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网络成本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虽然南阳市有不少农业网站,但是存在网站支持内容不够丰富,网络的覆盖也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各地信息工作的手段还很不完备,大多处于“硬件不硬、软件很软、运行较难”的状况,许多农民还不能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联网、电话等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同时,农业软件十分缺乏,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开发、发布能力落后,服务水平提高较难。运行经费难以落实,出现有钱建站,运行困难的状况。
(三)缺乏既懂网络又懂农业的专门人才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解答疑问,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等。目前南阳各地虽有了一支信息员队伍,但既懂计算机网络又懂农业信息的人才十分缺乏,而且,大部分同志是兼职从事信息工作,时间、精力不能得到保证,难以适应信息化要求。有些农村信息员的水平不高,连起码的电脑应用都不会,造成信息利用程度不高;上网用户不多,农民上网比例低;农业信息质量不高,实用性较差,利用价值较小;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三、南阳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通过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结合,从观念上和技能上解决信息化难题
通过农业人才工程,宣传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需要集中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农业技术、农业经营、外语和法律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网络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完善网络的交互利用功能。
长期以来,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型农业组织方式的建立,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信息化观念的传播与植入,更何谈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农村的现代化。搞好人才工程,农村基础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样把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相结合,反过来又使农民重视信息化,利用信息化,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二)以政府为主,并吸引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供给范畴,需要大量投入,应采取政府投资为主,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方式,谁投资、谁受益,明晰产权,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率。进一步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和网络”工程,加大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通信水平,让农民在家能看上电视、听到广播,在炕头上、地头边能打电话,并且随时能上网了解最近农业信息,享受到广播电视和网络普遍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着力整合涉农部门以及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现有的网络、技术和业务,共同建设包括市级信息中心、县级工作站、乡级信息服务站以及村信息员四级组成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解决适农信息到农民手中问题为重点,通过信息员采集农副产品、劳务市场、村务公开等方面信息,由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并及时发布,实现信息服务的本地化;在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有特色的自然村以及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经纪人中建立信息服务点,并以这些信息服务点为依托,逐步形成辐射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合理规划,使农业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流通更加顺畅
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在人员组织、投入、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保证农村信息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时效性。
同时,政府要完善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发布、传递和使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与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
(四)借鉴农业发达地区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信息化是社会化的产物,推进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吸收利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好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化从业人员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国内和国际农业信息化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访、讲学,并选派科技骨干到农业信息化先进地区和发达的国家进修、深造或访问学习,以此推进农业信息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元凤.论农业信息企业在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2、孙成明,朱薇,杨一.中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概况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3、梅方权.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王康钱.浅议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信息化是南阳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达的经济必须以发达的农业为依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主流正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南阳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略,大力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
展。
一、南阳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南阳的农业信息化已初具规模,但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发展农业信息化,才能加快提高南阳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才能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农业的持续发展铺就道路。
(一)信息化的物理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南阳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国家重要光缆干线“八横八纵”中的“一横一纵”在南阳市交汇。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通信部门和广电部门的光缆铺设已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各乡镇,长途光缆长度达25万芯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光纤传输网络,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和网络。组织体系方面,市直和13个县市区农业部门都设有兼职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206个乡镇中有一半以上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网络建设方面,覆盖市、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信息资源采集、发布逐步走向制度化,网上市场、网上交易、网上定货正成为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大宗农产品市场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重要通道。
(二)信息化的手段较为全面,服务网络初步发展
围绕南阳市农业优势产业,南阳市相继创办了南阳农业信息网、中部农村信息网、张仲景中医药网、香花辣椒网、新野蔬菜网、南阳月季网、中华玉网等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网站,并将现代手段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广泛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工具,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使农村干部群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便地获取农业信息。在种植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的整理、分析和发布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地方农业部门普遍加大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在电子信息网络得到发展的同时,电话、电视、电脑普及率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得到完善。
(三)信息化的专门管理系统开始建设,农业信息化走向专业化、正规化
南阳市农业部门和一些县、乡已经建立了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和信息平台,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不少地方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服务网络已经开始向乡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经营大户延伸,这是农业信息渠道畅通的重要保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农业信息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中的作用,部分乡镇举办由各村主任、村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员、农办人员参加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培训班,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了解,为今后服务农村、农业、农民夯实功底。
二、南阳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信息利用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主要还局限于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还不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目前,农业信息工作是“上面热、下面冷”,县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工作十分重视,但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信息化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意识的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由于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他们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发布信息,农民的这种信息意识影响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二)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网络成本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虽然南阳市有不少农业网站,但是存在网站支持内容不够丰富,网络的覆盖也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各地信息工作的手段还很不完备,大多处于“硬件不硬、软件很软、运行较难”的状况,许多农民还不能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联网、电话等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同时,农业软件十分缺乏,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开发、发布能力落后,服务水平提高较难。运行经费难以落实,出现有钱建站,运行困难的状况。
(三)缺乏既懂网络又懂农业的专门人才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解答疑问,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等。目前南阳各地虽有了一支信息员队伍,但既懂计算机网络又懂农业信息的人才十分缺乏,而且,大部分同志是兼职从事信息工作,时间、精力不能得到保证,难以适应信息化要求。有些农村信息员的水平不高,连起码的电脑应用都不会,造成信息利用程度不高;上网用户不多,农民上网比例低;农业信息质量不高,实用性较差,利用价值较小;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三、南阳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通过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结合,从观念上和技能上解决信息化难题
通过农业人才工程,宣传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需要集中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农业技术、农业经营、外语和法律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网络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完善网络的交互利用功能。
长期以来,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型农业组织方式的建立,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信息化观念的传播与植入,更何谈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农村的现代化。搞好人才工程,农村基础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样把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相结合,反过来又使农民重视信息化,利用信息化,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二)以政府为主,并吸引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供给范畴,需要大量投入,应采取政府投资为主,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方式,谁投资、谁受益,明晰产权,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率。进一步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和网络”工程,加大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通信水平,让农民在家能看上电视、听到广播,在炕头上、地头边能打电话,并且随时能上网了解最近农业信息,享受到广播电视和网络普遍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着力整合涉农部门以及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现有的网络、技术和业务,共同建设包括市级信息中心、县级工作站、乡级信息服务站以及村信息员四级组成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解决适农信息到农民手中问题为重点,通过信息员采集农副产品、劳务市场、村务公开等方面信息,由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并及时发布,实现信息服务的本地化;在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有特色的自然村以及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经纪人中建立信息服务点,并以这些信息服务点为依托,逐步形成辐射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合理规划,使农业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流通更加顺畅
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在人员组织、投入、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保证农村信息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时效性。
同时,政府要完善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发布、传递和使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与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
(四)借鉴农业发达地区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信息化是社会化的产物,推进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吸收利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好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化从业人员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国内和国际农业信息化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访、讲学,并选派科技骨干到农业信息化先进地区和发达的国家进修、深造或访问学习,以此推进农业信息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元凤.论农业信息企业在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2、孙成明,朱薇,杨一.中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概况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3、梅方权.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王康钱.浅议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