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9年起,广州某高校的陈建教授(化名)就开始纠结,要不要提前退休?
当年,包括广东在内的5个城市启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陈教授得到的消息是,改革后,他的退休待遇可能“缩水”大半。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按单位退休,他拿到约5000元/月的养老金;但如果入社保的话,社保基金只能给到1900元/月。即使由财政和校方“补差”,他也担心缺口难以补足。
同样人心惶惶的还有广东其他高校、公立医院等临近退休年龄的事业单位老员工,不过传说中的“提前退休潮”并没有涌现。事业单位改革的雷声响了很久,雨点迟迟没有砸下来。到陈教授去年退休时,改革方案仍在“难产”中,各地试点亦举步维艰。
但改革的阀门终于在今年4月16日打开。国务院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还一口气出台了9个配套文件。
改革牵涉3000万“事业人”的切身利益,瞬间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
革谁的“命”?
改革阻力重重却势在必行。
《意见》列出了一长串理由:比如,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这个被称作“首个统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顶层设计”的文件指出:到2020年,要建成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
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
清理完毕后,事业单位将按功能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3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 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事关3000万人利益,改革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可想而知。
事业单位转变为行政机构,意味着在目前国情下,将有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由原来端着的“铁饭碗”变成“金饭碗”,而与此相对,也有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可能因此被砸了“铁饭碗”。如何划分事业单位的性质,这是此番改革的难点所在。
分析人士认为,要确保改革平稳进行,须得有社保体系建设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保驾护航”。一方面不能简单甩包袱、减人;另一方面也不应被现有的利益集团所羁绊。
公益事业的春天到了?
尽管只是持审慎乐观态度,《南方都市报》社论文章指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说到底是重新界定政府与社会、市场的边界问题,目的既是为了政府本身能够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也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能够拥有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公益服务事业能够构筑新的格局。
“把民间的一些管理机制,引进到公共机构中来,重新界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关系,把过去政府和事业单位之间的隶属关系,改变成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契约关系,这与国际上改革的方向大体上是一致的。”参与《意见》制定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朱光明如是说。
在历经郭美美事件、河南宋基会风波以及慈善总会“发票门”诸多事件冲击后,官办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中,但他们仍然“垄断”了绝大部分的公益慈善资源。这次改革,也让很多民间人士嗅到了“奶酪”的清香。
《意见》中有这么一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公益事业领域。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并切实加强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赠公益事业。大力倡导和发展志愿服务。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据此认为,公益事业的春天来到了!
可也有NGO人担心,事业单位披上“公益的外衣”后,是不是只是“换了个马甲吃公粮”?民间组织能获得与这些“嫡生”的公益机构同台公平竞争的机会吗?
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刘润华开出两个“药方”:社会体制改革必须服从于并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彻底革除社会体制中的计划经济痕迹,必须营造一个公平的、让各种主体都有同等机会参与公共服务的制度环境,改革的要点应包括:一是事业单位与各职能部门脱钩,二是社会组织与事业单位遵从同样的政策和税制。
公务员改革还远吗?
公务员改革按兵不动,先拿事业单位“开刀”,让很多网友“愤愤不平”。
早在2011年初,国家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就专门在媒体上作过解释。他说,客观地讲,公务员是一个运用行政手段的执法单位,我们很难评价公务员个体的绩效。当然,从长远来看,公务员也要打破“铁饭碗”,也要引入竞争机制,也要“有上有下”,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要实行聘任制,这一条路也是必然的。
(实习生袁梦婷对此文亦有贡献)
改革历程
1982 党的十四大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
2000 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2002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了聘用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此后,全国实行聘用制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36%,逐步增加到2009年的80%。2010年,全国已基本建立聘用制度。
2006 原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及其实施办法。
2009.1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
2009.9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并从2010年起,在全国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
2010 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012.4.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涉及群体
900万名
全国共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其中,有3000多万名正式职工,900万名离退休人员。
待遇差距
2倍
到2006年底,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平均待遇高出企业2倍多,且差距还在扩大。
70%
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薛声荣指出:很多高级工程师的退休月收入只有其他事业单位同级别人员的40%左右,小学教师最低的退休月收入也比一些企业的退休高工多70%。
当年,包括广东在内的5个城市启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陈教授得到的消息是,改革后,他的退休待遇可能“缩水”大半。他算了一笔账,如果按单位退休,他拿到约5000元/月的养老金;但如果入社保的话,社保基金只能给到1900元/月。即使由财政和校方“补差”,他也担心缺口难以补足。
同样人心惶惶的还有广东其他高校、公立医院等临近退休年龄的事业单位老员工,不过传说中的“提前退休潮”并没有涌现。事业单位改革的雷声响了很久,雨点迟迟没有砸下来。到陈教授去年退休时,改革方案仍在“难产”中,各地试点亦举步维艰。
但改革的阀门终于在今年4月16日打开。国务院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还一口气出台了9个配套文件。
改革牵涉3000万“事业人”的切身利益,瞬间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
革谁的“命”?
改革阻力重重却势在必行。
《意见》列出了一长串理由:比如,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这个被称作“首个统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的顶层设计”的文件指出:到2020年,要建成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
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
清理完毕后,事业单位将按功能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3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其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 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事关3000万人利益,改革自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可想而知。
事业单位转变为行政机构,意味着在目前国情下,将有部分事业单位人员由原来端着的“铁饭碗”变成“金饭碗”,而与此相对,也有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可能因此被砸了“铁饭碗”。如何划分事业单位的性质,这是此番改革的难点所在。
分析人士认为,要确保改革平稳进行,须得有社保体系建设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保驾护航”。一方面不能简单甩包袱、减人;另一方面也不应被现有的利益集团所羁绊。
公益事业的春天到了?
尽管只是持审慎乐观态度,《南方都市报》社论文章指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说到底是重新界定政府与社会、市场的边界问题,目的既是为了政府本身能够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同时也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能够拥有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公益服务事业能够构筑新的格局。
“把民间的一些管理机制,引进到公共机构中来,重新界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的关系,把过去政府和事业单位之间的隶属关系,改变成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契约关系,这与国际上改革的方向大体上是一致的。”参与《意见》制定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朱光明如是说。
在历经郭美美事件、河南宋基会风波以及慈善总会“发票门”诸多事件冲击后,官办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中,但他们仍然“垄断”了绝大部分的公益慈善资源。这次改革,也让很多民间人士嗅到了“奶酪”的清香。
《意见》中有这么一条,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公益事业领域。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并切实加强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赠公益事业。大力倡导和发展志愿服务。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据此认为,公益事业的春天来到了!
可也有NGO人担心,事业单位披上“公益的外衣”后,是不是只是“换了个马甲吃公粮”?民间组织能获得与这些“嫡生”的公益机构同台公平竞争的机会吗?
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刘润华开出两个“药方”:社会体制改革必须服从于并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彻底革除社会体制中的计划经济痕迹,必须营造一个公平的、让各种主体都有同等机会参与公共服务的制度环境,改革的要点应包括:一是事业单位与各职能部门脱钩,二是社会组织与事业单位遵从同样的政策和税制。
公务员改革还远吗?
公务员改革按兵不动,先拿事业单位“开刀”,让很多网友“愤愤不平”。
早在2011年初,国家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就专门在媒体上作过解释。他说,客观地讲,公务员是一个运用行政手段的执法单位,我们很难评价公务员个体的绩效。当然,从长远来看,公务员也要打破“铁饭碗”,也要引入竞争机制,也要“有上有下”,以后有相当一部分公务员要实行聘任制,这一条路也是必然的。
(实习生袁梦婷对此文亦有贡献)
改革历程
1982 党的十四大提出,按照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
2000 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
2002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原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明确了聘用制度的相关政策规定。此后,全国实行聘用制的单位占事业单位总数的比例从2004年的36%,逐步增加到2009年的80%。2010年,全国已基本建立聘用制度。
2006 原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及其实施办法。
2009.1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下发,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
2009.9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并从2010年起,在全国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
2010 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要求,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2012.4.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涉及群体
900万名
全国共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其中,有3000多万名正式职工,900万名离退休人员。
待遇差距
2倍
到2006年底,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平均待遇高出企业2倍多,且差距还在扩大。
70%
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薛声荣指出:很多高级工程师的退休月收入只有其他事业单位同级别人员的40%左右,小学教师最低的退休月收入也比一些企业的退休高工多70%。